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内涵特征、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

2023-09-27 00:21:28邱俊杰BENFICARui2余劲
关键词: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

邱俊杰 BENFICA Rui2 余劲

摘 要: 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既是乡村产业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内涵可分为数字化转型、价值链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三个层次,其所包含的六大主要产业具有不同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特征。通过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重驱动理论机制,分析了有为政府制度顶层设计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市场资源配置优化和调节作用有效发挥、有力社会发展理念转变和数字普惠协同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外驱动力。以此提出有为政府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有效市场技术创新和需求导向,有力社会环境营造和人才培育等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三重驱动;新结构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3)05-0053-14

收稿日期:2022-12-25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3.05.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274157;71874139)

作者简介:  邱俊杰,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通信作者

引 言

世纪疫情和局部冲突动荡给经济全球化带来障碍,全球经济恢复的不确定性和难度陡然提升,我国的稳定发展也进入了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1]。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层面将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强调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产业兴则农村兴”,为乡村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并加以扶持。虽然我国乡村产业得益于城乡要素的频繁流动和市场空间持续扩大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仍存在产业同质化、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生产要素过度流向城市、科技投入不足等常态化发展困境,导致乡村产业存在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竞争力弱等弱质性特征[2-3],加之缺乏相应的原始资本积累、企业人才、数据信息等生产要素,使得乡村产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4]。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突破上述瓶颈的必然选择,也是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逐渐成为全球信息用户王国和数字革命领先者[5],数字化发展不断为经济系统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数字化也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新手段和工具[6]。在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政策文件。例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并对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进行数字化改造。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并且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高质量、高水平、数字化的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成为内在要求[7]。《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也提出当前及“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顺应时代趋势、把握发展机遇。因此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大命题和大趋势。

现阶段,诸如5G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先进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技术层面,不同技术的集成与融合加速了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数字技术内部重组、拓展在形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交叉组合技术簇群的同时,也推动着诸如数字孪生、区块链、元宇宙等融合性技术概念的诞生和发展[8]。例如:数字孪生是各类物质生产要素的数字化融合结果[9];区块链是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的数据库[10-11];元宇宙是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在线化、数字化[12]。产业层面,数字创新组织呈现网络化、分散化,促使数字技术不断向实体经济渗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以上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新空间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发展产业基础设施薄弱、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数字信息技术在乡村产业领域渗透不足,乡村产业数据的采集和流通尚未达到成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程度。相关的人才、财政、市场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制度政策尚未建立健全,嚴重制约着乡村产业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如何发挥数据、信息、技术等新要素的优势,找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与突破点至关重要。因此,为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数据、信息、技术等数字化资源与传统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在乡村内部、城乡之间进行有效融合,亟需明晰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涵特征,探究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数字经济的讨论逐渐丰富,而对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为本文研究留下了大量的拓展空间。数字化作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无论在经济社会效益抑或生产供给方面都较传统科技创新有了质的突破。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能够对整个经济的生产模式、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产生重大影响[13]。现有对于数字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以不同类型产业开展讨论,比如文化业、制造业、农业等[14-17]。第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证检验[18-20],或者聚焦到数字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检验[21-22]。 微观层面的研究则集中于对产业核心主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进行讨论[23-25]。第三,基于不同研究方法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行探究。例如以现状问题描述分析为主,在理论层面提出产业转型升级路径[26],也有通过构建经济学理论模型定量分析具体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27]。

综上所述,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讨论逐渐丰富,从产业数字化的内涵、理论机制到实现路径已积累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但也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对于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涵认识不足,可能由于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相对于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其次,目前对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业生产领域抑或是将乡村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然而近年来乡村产业类型不断丰富和扩展,不同类型乡村产业其发展特点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再次,现有关于数字赋能乡村产业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企业,而小农户作为乡村产业的主要经营者和参与者却几乎没有受到关注。最后,现有研究对产业数字化内在形成机制主要是基于理想假设条件下要素流通不受限制、数字化技术应用无障碍等进行理论阐述,路径的提出也是基于现状分析,对政府、市场、社会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对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因此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将社会主体纳入,并且根据政府、市场、社会职能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三重驱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理论机制,据此提出实现路径,为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一、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涵特征

(一)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内涵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得以解决,以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快速发展的数字化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新手段和工具,这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既是乡村产业增长模式的转型升级,也对乡村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乡村产业具有其特殊性,因不同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首先需厘清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涵特征。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可以拆解为“乡村产业”“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数字化转型”三个部分。

第一,“乡村产业”是在乡村范围内发展的各个行业,是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28]。目前对于“乡村产业”的分类界定,国家和地方政府文件中有着不同的边界。《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中将乡村产业划分为现代种养业、乡村特色产业、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等五大类。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将乡村信息产业纳入,包括农村电子商务和数字农业农村两个子类。此外还有地方性文件对乡村产业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例如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新增加了农资农机产业和乡村资源环保产业。考虑到地区发展差异和普适性,本文主要关注现代种养业、乡村特色产业、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六大主要产业。

第二,有学者认为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产业发展阶段,因此将产业转型和升级分开研究[29-30]。产业转型一般认为是产业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技术更新、生产工具升级等活动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资料利用率等,将依靠资源过度消耗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变为注重效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科学发展和集约化发展[31]。产业转型按其驱动力可分为三种类型: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转型、要素禀赋诱导的产业转型、成本推动的产业转型[32]。而对于产业升级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价值链的升级,这种观点起源于1985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产业升级是一个沿着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前进的过程,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在各个环节创造附加价值,实现在价值链上位置的提升。产业升级有三种路径:生产流程升级,通过生产流程变革或者引进新技术,提高投入产出比;产品升级,通过更加复杂的产品线,增加产品单位价值;职能性升级,通过在价值链中取得新的、更加高级的职能,例如设计或销售等,抑或是放弃目前低附加值职能,集中于高附加值活动。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表现为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动,横向结构趋于合理化,纵向结构趋于高级化的动态发展过程[33]。对于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升级则表现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产业间融合渗透、交叉重组,逐渐消除一二三产业的邊界,各利益主体通过联结机制紧密联合实现利益共享,是农业实现产业链延长,价值链增值的最终形态[34],是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35],从而催生出新业态、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36-37]。其通过融合创造价值增值,产业升级回馈农业,通过乡村资源整合提高利用率和价值实现乡村繁荣,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增收[38]。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2020-2023年的一号文件中又连续四年提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此本文认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要素的加入,对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改造,转变其原有的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价值链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

第三,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以提升生产效率的过程[39]。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普遍将数据视为新型要素[40-43],同传统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成为了可市场化配置的生产要素[44]。数据要素向传统生产要素进行渗透,生产要素组合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从而重构资源配置系统[45]。即随着数据和信息生产要素的投入,传统要素禀赋结构得到升级,对传统生产函数模型和生产方式进行改造。数字技术的应用通过降低边际成本,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引导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跨行业配置,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赋能产业转型[46-47]。

因此,基于以上对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三个层次的分解剖析,本文认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以数据要素为关键生产要素、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将数据要素整合到传统乡村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价值链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并促进乡村产业整体效益实现立体化的过程[3, 48-49]。

(二)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特征

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首先要数字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形态进行结合,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优势,完成数字化转型,在此基础上完成乡村產业价值链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目标,最终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跃迁。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从产业类型上看,总体呈现出发展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乡村六大主要产业并不是在某一个乡村中全部有所发展,而是因地制宜,根据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等,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各有不同。层次性体现在乡村信息产业和乡村新型服务业是作为战略型基础产业存在的,不论乡村侧重于发展其余哪种类型的产业,都需要这两大产业作为支撑,而现代种养业、乡村特色产业、加工流通业则是以上述两大产业为基础,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产业链延长、价值链升级所形成的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乡村休闲旅游业则是在以上所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乡村及周边范围内一二三产业的深度开发与建设,是一项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34],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体现。阶段性体现在乡村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纵向上升过程,并不是乡村产业发展只局限于特定的某个产业定位,而是根据不同阶段,发展适宜的产业类型。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推进,产业形态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例如价值链升级的加工流通业、综合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等。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从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广程度上看,总体呈现出系统性和渐进性。系统性体现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协同推进。空间数量上,全国分散分布着约69万个乡村、2.3亿小农户,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发展程度和人文传统等差异明显,其规模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渐进性体现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在传统乡村产业链中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逐步嵌入应用、渗透改造、融合升级的由浅入深过程。

乡村产业分为六大主要产业,不同类型乡村产业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其发展特点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因此要充分认识和研究不同类型乡村产业具体情况,准确把握不同类型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特征。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中将我国产业类型分为追赶型产业、领先型产业、退出型产业、弯道超车型产业、战略型产业五类[50],本文借鉴该产业分类方法将乡村六大主要产业根据特点进行匹配(如图1所示),分产业分析其数字化转型升级特征。

1.乡村信息产业。乡村信息产业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性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属于“战略型产业”。乡村信息产业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直接相关,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乡村信息产业主要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通过物联网设备对乡村其他产业进行管理和数据收集,经过分析编码形成乡村产业大数据,以此为其他乡村产业提供数据信息要素和数字信息相关新技术。乡村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其他产业布局规划、种质资源培育和选择等提供精准指导,为生产过程的环境监测、经营管理提供智能手段,为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动态市场信息。同时乡村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乡 村产业交易结算提供了数字化、无纸化手段,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提升农产品、服务交易效率。

2.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新型服务业是为适应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战略型产业”,是基于信息产业延伸出来的全方位服务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配套产业,也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是包含乡村产业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配套服务,为乡村小农户、家庭农场等减轻资金的束缚,促进其数字化技术和经营理念的应用。产前环节数字化服务主要包括生产所需的农资服务,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及农业数字金融服务,降低农业贷款难度。产中环节数字化服务主要包括数字化农机设备,提供和数字生产方案设计等。产后环节数字化服务主要包括运输和销售环节的数字化服务提供。生活性服务业主要包括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改造乡村餐饮住宿、商超零售、医疗健康、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消费者订制专门服务,实现“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结合方式,生活性服务提供商搭建覆盖乡村综合在线服务平台,为乡村居民、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服务[51]。

3.现代种养业。现代种养业是在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基础之上融合数字信息化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种养业。但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以及地理、经济上的差异,总体上种养业的数字化程度与国际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我国现代种养业的发展处于追赶阶段,属于“追赶型产业”。在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进行创新,走出独特的现代种养业发展之路。 传统种养业发展时间长、发展基础深,作为乡村稳定和繁荣发展的根本,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也是重点关注的产业。现代种养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从产前生产资料生产、农业机械研发到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要素投入,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运营,实现产前投入数字化、产中生产标准化。其中,生产资料生产数字化主要指各类种质资源研发通过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结合,编码形成数据要素,搭建重要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生产资料数字化研发、动态检测以及信息化监督管理;农业机械研发数字化通过运用物联网、AI等数字化技术,研发创新农业机械智能化芯片、传感器等,成为全自动、全天候、全地形的农业智能机械装备。产中生产标准化是在农业生产管理阶段应用数字化技术使投入更加标准,管理更加科学。将种养业全部流程数据化,并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手段,为生产经营者提供更好的生产经营决策。畜牧业和水产则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智能改造,进行养殖环境(温度、湿度、水体水质等)监测和控制、精准上料投喂、病害监测预警等。

4.乡村特色产业。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51],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旦发展起来就会成为当地的“领先型产业”,这是由特定区域独具的资源禀赋所致。发展特色产业主要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特色资源增强竞争力。首先,特色种养业应运用数字化技术分析其独特资源禀赋,建立特色种养资源环境数据库,智能匹配最适宜地区培植最适宜的产业并提供种养方面的标准指导方案。其次,将地方乡土传统特色食品、技艺、文化等按照特定规则编码形成数据,例如对卤制品、酱制品、豆制品、臘味、民族特色奶制品等传统食品,蜡染、编织、剪纸、刺绣、陶艺等传统工艺,戏剧曲艺、杂技杂耍等传统文化进行数字记录,便于将传统食品、工艺等标准化,用标准化技术改造提升乡土产品品质。同时对特色产业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字认证保护,并利用数字化高流通、高共享、高渗透的特性加大品牌营销推介,提高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最终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以县域微型经济、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产业带、产业集群。

5.加工流通业。加工流通业作为现代种养业的延伸,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对人力资本要求较高,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核心,属于“弯道超车”型产业,可细分为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两个部分。农产品加工根据加工程度的逐渐深入,分为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农产品初加工主要通过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运用数字化设备技术对鲜活农产品的保鲜、冷冻、清洗、分割、包装等和对耐储农产品的烘干、储藏等物理化手段进行商品化处理,实现农产品保值。精深加工主要通过大型农业企业利用新型杀菌、高效分离、智能控制、自动分选等生物信息、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对农产品进行多次加工,实现连续增值。综合加工是对加工过程的副产品进行循环再利用,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各项食品安全指标实时进行监测、反馈,达到加工流程标准化、全程可视化、质量可控化,以增加产值。流通业是乡村产业与市场联结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乡村产业产后环节的重要配套产业,其数字化转型主要包括流通渠道数字化和物流管理数字化。流通渠道数字化主要基于乡村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O2O农产品交易平台,实现多元渠道的拓展。 物流管理数字化是利用物联网设备、大数据等数字信息技术智能化规划产品销售运输最优路径,实现农产品在销售、运输、配送、售后等各环节效率的全面提升。

6.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乡村产业中的综合性产业,基于乡村独特价值的挖掘形成新业态类型,其发展以上述产业作为支撑,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直接体现,也是对乡村功能的拓展。乡村通过数字信息平台,分析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所在,开发特色资源、文化和产品,进而根据优势发展诸如田园农业、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科普教育等业态。通过数字信息渠道增加乡村特色地域、文化、产业的曝光度、知名度,拓展宣传推广渠道,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通过“线上预定+线下服务”结合的模式,运用音视频资料、电子地图、VR虚拟场景技术,让消费者线上了解景点资源信息,并根据消费者价格偏好、饮食偏好等习惯进行大数据分析,准确定位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订制合适的休闲娱乐方案,例如研学教育、田园养生、亲子体验、拓展训练、民宿康养等不同项目,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给消费者营造数字化乡村旅游多元场景。

二、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驱动机制

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逻辑起点是数据要素,因此一方面要考虑数据发挥生产要素功能的动力之源,以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即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市场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实现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乡村产业数字生态系统的构建,即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政府调控、社会参与的外在驱动力。内外驱动力相互作用、互为支撑,从整体上协同驱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新结构经济学聚焦于发展中国家,认为发展产业要根据本国(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作为选择依据,比较优势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驱动,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中重点关注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主体对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逐渐由发挥补充公益作用转变为一种与政府部门平等合作的重要主体。因此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重驱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理论机制(如图2所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交叉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到三者的运行自主性,也要考虑到三者的耦合协调性,以此充分发挥其对于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协同驱动力。

(一)有为政府:制度顶层设计与基础设施建设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中基础设施分为软件(无形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有形的)基础设施,其中政策制度属于软件基础设施,网络通信、数据中心等则属于硬件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收益。有关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政策制度支持,其带来的制度政策红利能够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机遇。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52],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制度政策制定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指引方向。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数字赋能乡村发展,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顶层制度支持。中央一号文件作为国家全年“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对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在制度上还从法律上给予了高度支持。从中央一号文件的梳理中可见,最早提到数字化是2013年,对于农业信息服务从技术层面向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持;2018年到2022年国家对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高度关注,连续五年的一号文件都对数字化乡村产业、数字乡村建设给予了较大的篇幅描述,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全面推行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依据。关于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信息化发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数字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都是在一号文件等顶层制度设计基础上,明确了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总体方针,实践层面更加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意义。因此,国家一系列制度政策的制定不仅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指引,还为整个社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奠定基础。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依赖于对乡村产业数据的获取、流通和利用,数据的产生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也是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数字化信息技术,例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等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与融合需要相关乡村基础设施的支持,不仅要对乡村原有的基础设施(乡村地区水、电、路等)进行数字化改造,还要完善乡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多场景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提到,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乡村每百户计算机和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达到29.2台和246.1部。得益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3%。数字技术作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其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标准制定,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遵从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数据的生成和使用也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化处理,避免“数据孤岛”的产生。2022年5月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决定成立数字经济标准研究组,2022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数字化转型 价值效益参考模型》国家标准,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相关理论研究、标准借鉴及应用推广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形成乡村产业基础软硬件的“中国方案”,以标准化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有效市场:资源配置与市场调节

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有为政府“有形的手”通过顶层制度政策指引方向和底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也需要有效市场“无形的手”高效合理配置乡村资源,发挥调节作用,以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数字技术促进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向数字化转型,通过资源整合和市场调节发挥出各主体的比较优势,使边际生产率达到最优,从而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

1.市场资源配置优化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创造条件。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产业发展依据自身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要求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而要素禀赋升级的最优选择也是根据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产业,因此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能够较好完成转型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需要按照市场供求规律配置资源。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基础不同、产业发展水平不一、优势特点各不相同,依此选取适配当地资源禀赋、数字化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产业类型。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演化的过程。随着数字化在乡村地区持续渗透,新的资源要素结构逐渐形成。传统生产要素逐渐转化形成高级生产要素,传统劳动力要素转化为数字型、复合型人才,同时对新技术进行开发和应用,传统资本要素通过数字化农业装备替代,使数字化基础设施更加普及,土地要素通过数字化加持,形成数据要素。高级生产要素不断应用于乡村产业发展中,实现产前投入数字化、产中生产标准化、加工流通数字化的数字化转型。由于其可复制、无磨损等特点,带来的边际效用和边际产量递增,边际成本递减,要素投入不断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共享度不断提高,劳动力价值创造逐渐增加,形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链条,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乡村产业的价值链升级。随之出现新的比较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产业发展水平要求更高层级的基础设施。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由以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型,逐步转变为依靠数字信息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进行产业发展。劳动力、资本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资本流向乡村地区,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形成乡村产业“市场竞争-资源配置-数字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螺旋式增长的趋势。

2.调节作用有效发挥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市场通过发挥调节作用促进数字、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整合市场创新资源,由农业龙头企业主导、乡村中小企业、数字服务供应商、自由创新主体等市场主体以及高校、科研机构、消费者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互动的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市场调节,促进创新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增加其价值创造功能。在市场调节作用下,驱动乡村产业相关创新不断发展,实现流程标准化的生产数字化、信息集成的经营管理智能化以及基于大数据分析需求感知的服务智能化。市场中多元主体的交互、协同促使数字化技术在价值链生产、运输、销售、服务等各环节中的应用不断深化。这一过程促进了乡村产业链不断延长,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标准和数字化的生产方式使得农产品更加绿色无公害。通过市场行业统一标准的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工艺流程不断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乡村产业中不同市场主体通过网络协同,实时获取产业链上的生产、运输、销售、服务等市场动态信息,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职能性升级。得益于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新型生产要素不断流向乡村地区,乡村信息产业持续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向各类乡村产业渗透,促进乡村产业技术融合、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三)有力社会:理念转变与数字普惠

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和市场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仅仅依靠政府和市场主体远远不够。尤其是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的生活和消费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由于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乡村地区的数字化普及程度较低。小农户作为乡村产业的主要从业者,其数字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效果,因此必须将小农户的有效参与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要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目标,不仅需要有为政府的顶层制度政策指引方向和有效市场的高效合理配置乡村资源,更需要有活力社会形成以数字普惠为重要突破点的数字化经营发展理念环境。社会主体是除了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由非盈利组织、社会公众等群体组成。数字普惠本质是数字信息技术基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社会公众在日常生产、生活、消费等领域中得到不断深入应用,社会公众从这些数字化应用场景中得到效用、利益的反饋,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并积极践行数字化发展理念。当前,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普及度的持续提升,数字普惠下的小农户数字化生产经营发展理念不断得到加强。因此在满足小农户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需要借助数字普惠机制的正向激励与引导,充分发挥小农户内生发展动力与数字化经营发展理念内化对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驱动作用。

1.消费理念转变引致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小农户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们对食物基本需求不再是对数量和饱腹的需求,而是对农产品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以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绿水青山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也催生了人们对多元化、高质量的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服务消费需求,激发出乡村产业发展潜力,促使人们不断挖掘乡村特色农业资源,拓展乡村产业新业态进而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推进了乡村产业向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有效控制和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服务,也使传统的价值流通渠道由原来生产者、中间商到消费者逐层传递,转变为企业和消费者价值交叉双向传递,消费者由价值消耗转变为价值共创。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与消费者实时互动,不断促进乡村产业价值链提升,同时也能帮助乡村产业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消费者需求,不断进行产业融合以迎合多元的消费趋势。

2.数字素养提升倒逼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小农户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其较强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缓解政府推动数字化普及的监管压力和责任压力,还能通过自觉地践行数字化生产管理发展理念,起到以生产、生活、消费领域的数字革命倒逼供给端数字化转型的独特作用。因此小农户积极参与将成为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目标实现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子。当前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加强了对数字化理念的传播和宣传推介,数字技术已经全面融入小农户生产、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例如生产经营、就业、购物、医疗等各种场景,小农户通过绿色、便捷、开放、共享的多种途径,积极践行数字化生产管理理念,为驱动供给端的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贡献个体力量。小农户个体对于数字化終端设备的操作、应用及数字安全等方面的素养日益提升,部分小农户已从中获得收益,这一系列正反馈使得数字化发展理念不断得到强化,将对数字鸿沟的焦虑和担忧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字化的发展实践当中。然而小农户生产、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应用较为分散,引导、监督、管理成本较高,若只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力量难以深入到全部社会群体中。数字普惠作为一种有效引导和激励的回馈机制,能够将数字化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渗透到小农户理念当中,逐渐成为其自觉选择。数字普惠机制在带动包括小农户在内的社会公众数字化发展理念实践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整体数字人力资本,既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奠定人力、社会基础,也要求乡村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

三、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路径

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变迁过程,需要依靠有效市场来形成反映要素稀缺性的价格体系,以诱导企业按照比较优势选择产业,使技术形成竞争优势;需要有为政府解决结构变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外部性问题和软硬件基础设施完善的协调问题[53];还需要有力社会的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人力基础。基于前述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涵特征和驱动机制可以看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多技术,需要多主体协同、多要素互动、多业态交互以实现顺利转型升级。因此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实现路径(见图3)。

(一)有为政府: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提供、协调改善软硬件设施以及补偿外部性[53]。政府在数字产业政策制定时需要有一个总体框架,而新结构经济学对产业政策制定提出了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

1.比较优势甄别与安全保障。国家在宏观层面上提出了乡村产业类型发展清单,例如《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重要文件中对乡村产业分类进行规划指导,各有侧重。但目前仅在顶层设计中进行了规划和布局,对于地方政府具体执行、发展过程中的实施方案、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因此要继续完善地方资源要素禀赋的科学评价机制和风险防控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制定乡村产业发展实施政策中,需要对当地的资源要素禀赋进行准确科学甄别和评价,找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产业,进一步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运行机制进行完善。不能仅考虑生产总值这个单一指标,还要从长期角度将相应的投入、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纳入评价范畴。在一些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环境欠佳的乡村,政府可通过试点建设,在总结相关发展经验之后再扶持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的辐射效应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字化背景下,数据要素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相关的操作风险和数据信息泄密隐患也在不断增加,需要政府通过立法途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增加数 字化治理的安全保障级别,加强对数据编制、数据归属、数据相关的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等的标准制定,形成数字化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的法制基础,更好地保障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社会参与主体,充分发挥法治保障利益条件下社会的正向效用,全面提升社会主体创新能动性。

2.引导“政府+市场”合作机制构建。前述提到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虽然目前乡村地区数字设施装备条件有明显改善,以此为基础的乡村数字化发展已有初步成效,但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终极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乡村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过程中也要求基础设施更新迭代,单个企业通常没有能力将所需的软件、硬件基础设施内部化处理。政府作为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在数字化转型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仅要制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接入与服务、软硬件接口等国家标准,还要构建“政府+市场”合作机制。加强5G基站、数据中心、云计算、数字政务等基础性数字化建设领域投入力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对传统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共同推动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迭代升级。

3.补偿数字信息技术创新的外部性。数据信息要素具有公共品的性质,数据信息要素的收集处理成本巨大。然而数据信息一旦形成,其分享既得信息的边际成本为零。因此政府可通过投资乡村产业信息收集和处理、将相关产业信息免费提供给企业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便利。此外,数字技术创新也是如此,乡村产业数字技术初创企业无论成功与否,都会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有价值信息,激励更多的新企业进入该产业。从初创企业角度来看,由于越来越多新企业的进入,其可能享有的租金被消除,创新动力被抑制,因此需要政府对初创企业所创造的信息外部性进行补贴,例如专利授予,使初创企业在一定时间段内享有创新的垄断租金;或者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激励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数字技术创新。

(二)有效市场:技术创新和需求导向

一个地区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最优产业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而市场主体中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并不是发挥该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只有要素相对价格能准确反映要素丰裕程度时,企业才会依据该地区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的产业和技术。因此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有效市场是经济按其比较优势发展的必要制度保障。

1.以技术创新为首要推动方向。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是有效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首要推动的方向,也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基础,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技术创新要在政府激励政策的扶持下坚持市场驱动,激活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引导资本下沉到乡镇地区,扩大乡村资本市场,提高涉农企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和数字平台等各方的参与积极性,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配套数字技术创新提供资本保障和市场活力,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充分给予技术创新合理的要素价格。

技术创新一方面要提升基础能力,另一方面是推进多主体协同创新模式。提升技术创新基础能力方面,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以企业为数字化创新主体,带动市场、社会中其他主体参与互动,不断加大农业相关技术创新的科研经费投入和人才培育,同时政府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鼓励和引导,例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对技术创新的外部性进行相应的补偿,激励更多利益相关主体参与乡村产业数字化技术创新。第二,加強乡村产业相关技术装备创新。瞄准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需求,例如农机装备智能化改造、种养殖业中生产环境、动植物生理体征专用传感器等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产业链环节数字信息化管理技术装备的传感器、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都是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必须攻克的关键性技术。促进“大智移云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技术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其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价值链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各层级的创新应用。推进多主体协同创新模式方面应做到:一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要素配置优势,促进数字、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乡村产业领域流动,为政、企、学、研等多主体搭建乡村产业创新平台,发挥多主体协同创新优势;二要激励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府对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进行权属保护和奖励,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创新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成果协同转化机制和以价值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数字信息渠道的拓展、市场中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实现了消费者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双向选择。一方面乡村产业要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服务)吸引消费者。乡村产业中各经营主体以此为契机,实现产品(服务)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占有率。通过借助“大智移云网”数字信息技术实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以此将市场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并以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智能分析生成农产品生产加工解决方案,提升农产品质量并增加其服务延伸功能,驱动市场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持续升级。另一方面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推广产品、服务,需要对新型线上营销渠道进行规范和监管,加强对网络信息等的法制建设,保护消费者和乡村产业经营者双方权益均不受损。同时乡村产业经营主体需进一步做好售后服务,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增加农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黏性,实现乡村产业各经营主体的职能性升级。

(三)有力社会:环境营造和人才培育

新制度经济学中提到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规则会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并且能够长时间的延续和传承,通过学习效应不断自我强化。尤其是乡村地区小农户和乡村产业从业者受到数字化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渗透,部分已经从中得到正反馈,会对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产生驱动作用,但乡村地区小农户长期受到传统农耕思想的浸染,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总体上仍处于萌芽阶段。

1.数字化经营发展理念环境的营造。在数字化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思想作为指引,而新的发展理念和思想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这就需要整个社会以改革的思维和数字化发展理念来统领乡村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一方面,从乡村产业经营主体自身来看,需要逐步减少对传统生产经营经验的使用,转变为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建立科学化、标准化的数字化经营管理理念,借助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延长产业链,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工,智能化控制销售、服务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提高产品、服务附加值,实现乡村产业价值链升级,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组织,不断宣传、科普、引导社会群众形成积极、绿色、健康的数字消费观。利用数字信息渠道增加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宣传力度,降低消费者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认知偏差,逐渐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食品安全、乡村服务质量的态度。此外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相关研究人员不断从实践中发现、总结、归纳、提炼其中的科学理论、发展规律,从科学的角度指导乡村产业发展,更好地将数字化发展理念融入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当中,从整体上提升社会数字化发展理念认知。

2.数字信息人才培育。数字信息人才是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和人力基础。就目前现实状况而言,富有乡村发展管理经验的干部数字素养不足,而数字素养高的涉农专业大学生、研究人员等专业群体就业选择鲜有趋向乡村。一方面,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在乡村地区开展线下数字信息知识科普,提高乡村产业从业者对数字经济和产业融合的认知和应用水平以及风险防范意识。定期选拔乡村产业青年从业者进行线上理论培训和线下实践指导,不断提升乡村产业从业者数字化素养,培育一批懂数字技术、善经营管理、有乡村情结的现代高素质新型数字化经营主体。通过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数字型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培养一批通过分析评价让数据说话的数字人才。对于小农户自身,可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其获取学习数字化技术、管理经营理念的渠道,增强其自我学习和自我践行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作用,基于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构建政、企、学、研紧密结合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扩大乡村产业数字“无人区”领域学术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增加乡村产业数字化创新人才储备,重视数字化基础理论、前沿学科和核心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以此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各个部门输送人才。此外,利用乡村的熟人关系网络的口碑传播和信息网络的宣传报道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曝光度,不断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大学生返乡创业,形成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示范效应。这一正反馈在高素质人才不断流向乡村中持续得到增强,最终使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状态。

综上,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但需要清楚的是必须注意政府-市场-社会的耦合协调性,通过三者充分互动发挥协同作用,以共同驱动乡村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价值链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政府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公共服务供给,还在于对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失灵。由于目前我国乡村仍存在数字鸿沟,数字化的进入存在一定门槛,极易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抑或是形成数字化垄断。这些都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市场监管和调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持续变迁,合作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在公共产品供给领域,通过向市场提供部分职能,以调动市场主体所掌握的资源与专业创新能力,合作供给部分公共产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以释放更多公共资源经济价值。政府与社会的公共产品供给关系也由以往的“主次分工”转变为“平等合作”,这不仅能挖掘社会主体的专业能力,也能促进社会主体的发展。截至2021年1月20日,我国社会组织登记总数已经突破90万家[54]。《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1)》中2020年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预测为4 100亿元,较2019年增长18.85%,且都在持续快速增长。同时社会公众群体履行建议、反馈、监督等责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适时表达应对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民意诉求,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言献策,监督政府和市场行为等,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这一目标的重要力量。在市场扩散效应下,数字化发展理念得以更加普及,对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而社会公众的理念转变与在数字普惠中获得的正反馈效应也使社会整体数字素养提升,为有效市场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多数字人力基础。

四、结论与展望

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既是乡村产业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首先,将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内涵从“乡村产业”“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数字化转型”三个层次分解剖析,总体呈现出纵向的层次性、阶段性,横向的系统性和渐进性特征,并根据乡村六大主要产业特点按照新结构经济学产业划分理论进行分类讨论。以乡村信息产业和乡村新型服务业两个数字化战略型产业为基础支撑,将传统种养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为追赶型的乡村现代种养业。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和文化特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先型特色产业,进而对现代种养业和特色产业所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实现加工流通业“弯道超车”,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价值链的升级。最终对乡村功能进行拓展和挖掘,以其他乡村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形成“弯道超车型”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其次,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将社会主体纳入分析框架,并根据政府、市场、社会职能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三重驱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理论机制。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驱动因素具体包括有为政府制度顶层设计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市场的乡村资源配置优化与调节作用有效发挥;有力社会的发展理念转变和数字普惠,形成宏观政策-中观产业-微观社会群体协同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外驱动力。

最后,在对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内涵特征和政府-市场-社会三重驱动机制深入分析基础上,结合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提出实现路径,具体包括:有为政府的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有效市场的技术创新和需求导向;有力社会的环境营造和人才培养。

本文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为核心基础理论,在明确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内涵基础上,借鉴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乡村产业进行划分,从政府、市场、社会三重驱动视角,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发展有序的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价值链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新时期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本文主要从定性角度分析了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級的内涵特征、驱动机制和实现路径,将来可通过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实践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我国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更为全面和精确的参考依据。

致谢: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倩副教授及李东建博士、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许彩华讲师、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管睿讲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宝贵意见和有益帮助,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2022-10-16)[2022-10-16].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10.htm.

[2]  郭芸芸,杨久栋,曹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特点、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9(10):24-35.

[3] 陈秧分,王国刚.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脉络与政策思考[J].经济地理,2020,40(09):145-151.

[4] 张晓山,韩俊,魏后凯,等.改革开放40年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8(12):4-16.

[5] 世界银行.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6.

[6] 肖若晨.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策略[J].中州学刊,2019(12):48-53.

[7]  王瑞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基于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2(01):73-81.

[8] 张昕蔚,刘刚.网络空间发展与数字经济生产方式演进——兼论“数字孪生”与“元宇宙”[J].经济纵横,2023(01):32-40.

[9]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官网.数字孪生城市白皮书(2022年)[EB/OL].(2023-01-15)[2023-02-15].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1/t20230111_414086.htm.

[10]  龚强,班铭媛,张一林.区块链、企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J].管理世界,2021,37(02):22-34.

[11] 付豪,赵翠萍,程传兴.区块链嵌入、约束打破与农业产业链治理[J].农业经济问题,2019(12):108-117.

[12] 方凌智,沈煌南.技术和文明的变迁——元宇宙的概念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22(01):5-19.

[13] 李晓华.“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理论基础[J].经济纵横,2016(03):57-63.

[14] 韦庄禹.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03):66-85.

[15] 夏显力,陈哲,张慧利,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16] 阮俊虎,刘天军,冯晓春,等.数字农业运营管理:关键问题、理论方法与示范工程[J].管理世界,2020,36(08):222-233.

[17] 张铮.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内涵与关键[J].人民论坛,2021(26):96-99.

[18]  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19] 钱海章,陶云清,曹松威,等.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06):26-46.

[20] 荆文君,孙宝文.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2019(02):66-73.

[21] 郭炳南,王宇,张浩.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中国28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兰州学刊,2022(02):58-73.

[22] 唐文进,李爽,陶云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283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34(06):35-49.

[23] 李树文,罗瑾琏,胡文安.从价值交易走向价值共创:创新型企业的价值转型过程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03):125-145.

[24] 戚聿东,肖旭.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管理世界,2020,36(06):135-152.

[25] 戚聿东,杜博,温馨.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使命嵌入与模式选择——基于3家中央企业数字化典型实践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11):137-158.

[26] 呂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向与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8):13-19.

[27] 王定祥,冉希美.农村数字化、人力资本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1-14.

[28]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28)[2022-10-29].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6/28/content_5404170.htm.

[29] 刘守英,杨继东.中国产业升级的演进与政策选择——基于产品空间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9,35(06):81-94.

[30] 梁栋.嵌入式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转型:基于广西A镇的个案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4):29-38.

[31] 刘志彪,陈柳.政策标准、路径与措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51(05):48-56.

[32] 刘孝成.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空间规模演化的经济学分析[J].产经评论,2012,3(03):59-64.

[33] 张红霞,王丹阳.要素投入、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基于山东省面板数据的动态GMM检验[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03):57-62.

[34] 郑永君,李春雨,刘海颖.旅游驱动的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研究——基于共享发展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3(01):97-110.

[35] 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04):49-57.

[36] 肖卫东,杜志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6):120-129.

[37] 何宏庆. 数字金融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优势、困境与进路[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0(03):118-125.

[38]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17-28.

[39] 肖旭,戚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与理论逻辑[J].改革,2019(08):61-70.

[40]  LI K,KIM D,LANG K,et al.How Should We Understand the Digital Economy in Asia?Critical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Agenda[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20,44:101004.

[41]  钟真,刘育权.数据生产要素何以赋能农业现代化[J].教学与研究,2021(12):53-67.

[42]  MCAFEE A,BRYNJOLFSSON E.Big Data: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2,90:60-66.

[43]  陈一明.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21(12):81-91.

[44] 罗瑾琏,李树文,唐慧洁,等.数字化生产力工具的创新突破条件与迭代过程:容智信息科技的案例研究[J/OL].南开管理评论:1-17[2023-03-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20314.1734.003.html.

[45] 张彬斌,李雪松.增长阻力和结构性改革:国际困境及启示[J].求实,2017(05):44-54.

[46] 温涛,陈一明.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现实障碍与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0(07):118-129.

[47]  GOLDFARB A,TUCKER C.Digital 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9,57(01):3-43.

[48]  章文光,李金东.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范围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7(08):18-24.

[49]  LIU Y,ZANG Y,YANG Y.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Theory,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20,30(12):1923-1942.

[50]  林毅夫.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02):148-153.

[51]  国务院网站.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EB/OL].(2020-07-17)[2022-10-0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7/content_5527720.htm.

[5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9-05-16)[2022-03-1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16/content_5392269.htm.

[53] 林毅夫,苏剑.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和政策的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5-141.

[5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代民政工作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EB/OL].(2022-09-08)[2022-10-11].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7673/49080/wz49082/Document/1730031/1730031.htm.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Driving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in China

QIU Junjie1,BENFICA Rui2,YU Jin1*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2.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Food Policy,Washington D.C. 20005,USA)

Abstract: Solid promo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is not only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mentum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realistic need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and it is a necessary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The connota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digital transformation,value chain upgrading and integration of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and the six major industries it contains have differen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haracteristics.By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government-market-society triple driv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ers of the governments top-level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the markets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ffective regulation,the societys development concept transformation and digital inclusion,so as to collaboratively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Therefore,we propos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such as government growth screening and situational guidance,market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mand orientation,social environment cre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rural industry;digitization;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riple-drive;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責任编辑:张洁)

猜你喜欢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推动农村牧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北方经济(2019年6期)2019-07-15 01:43:13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齐齐哈尔市乡村产业兴旺发展路径研究
理论观察(2019年2期)2019-04-15 01:51:34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探究
基于产业转型的乡村旅游花卉景观营造原则探讨
绿色科技(2017年3期)2017-03-14 19:41:01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长期发展新优势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