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探究

2023-09-27 13:54潘志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教学质量

潘志敏

[摘 要]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是统编语文教材教学的难点之一。目前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真正思考等问题。为此,在教学时教师既要了解学情,又要理解编者意图,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要明确此类课文的编排特点与教学要求,通过创设情境、聚焦语言和整体观照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学习探究。这样,使学生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与感染,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从而理解和传承革命文化,发挥出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革命文化题材;教学价值;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9-0029-03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从内容来看,这类课文包括革命思想、革命事件、革命人物等方面;从体裁来看,有小说、诗歌、散文、记叙文等。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但是,由于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加上这类文本不像童话、寓言那样生动有趣,也不像小说文本那样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所以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高。为此,教师要重视这类文本的教学,理解编者的意图,挖掘它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把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落到实处呢?

一、直面教学现状,奠定阅读基础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据的比重不少,充分凸显了编者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的重视。目前,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教师要准确分析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现状,使课堂教学显得有的放矢。

(一)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这与这类文本所描写的人物与事件距离现实生活较远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朱德的扁担》中的朱德,《梅兰芳蓄须》中的梅兰芳,《军神》中的刘伯承,《清贫》中的方志敏等革命人物与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对这些人物感到陌生,很难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这不利于阅读质量的提升。另外,还有像《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课文,由于对课文描述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不甚了解,学生阅读时存在时空障碍。这些都是制约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可见,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对人物不熟悉、时代背景不了解是影响学生阅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文本理解感知模式化,学生缺乏真正思考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所描写的人物主要以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为主。在阅读这些课文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带着固有的认知来理解人物形象。这些固有的认知主要来自他人,不是学生真正经过阅读思考所得,以至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存在模式化的现象。如《忠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学生对毛泽东这个领袖人物的认知主要来自父母、课外书的看法,而不是学生经过阅读文本或者查找资料所获得,缺乏自己对文本真正的思考。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一些教师往往重视对人物形象的归纳,而忽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存在把人物形象概念化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对文本具体内容的真正理解。

(三)价值观认同感差异大,容易走向认知歧途

借助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一些人物的做法很难引起学生认同,存在着教师把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的现象。如《军神》一课中,为了革命宁愿忍受痛苦也不要麻醉的刘伯承,他的做法很难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他们在心底发出问号:“这怎么可能?他为什么要这样?”缺乏价值认同感,严重影响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所应有的教育价值的发挥。如果教师强行让学生认同这种价值观,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是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把握教学要求,凸显教学价值

不同学段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会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师要把握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基本特点,依据不同学段、不同课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厘清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基本内容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编排在教材的不同板块,其教学的目标、要求就会不同。教师要依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来帮助学生厘清课文内容,使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后面编排有“阅读链接”,充分体现出 “学一篇带一篇”的教学理念。仔细分析这些“阅读链接”的内容,我们发现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延伸型链接,一种是比较型链接。除此之外,《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以及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也编排革命文化题材类的内容。教学时,教师要把握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编排特点,明白编者的意图,这样教学活动就会更有针对性,为学生学好这类课文奠定基础。

(二)把握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编排特点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是按照学生的年段特征以不同的梯度形式编排在教材中的。因此,教师要从体裁与内容方面把握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基本特点,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学好此类课文。统编语文教材第一学段編排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篇幅较短,如《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等,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领袖、英雄人物。到了第二、第三学段,不仅篇幅明显增长,如《小英雄雨来(节选)》就是一篇长课文,而且多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尤其是第三学段,每一册都有一个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单元。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以“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这一人文主题进行编排。另外,随着年段的升高,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也由原先单一的记叙文转变为记叙文、诗歌、散文、议论文相结合,充分体现出统编教材选文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学生获得“文”与“道”的双重滋养奠定基础。为此,教师要站在整体的高度,把握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编排特点,并根据学情以及年段特点展开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三)发挥语文课程继承弘扬优秀文化的作用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革命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是革命精神应得到赓续与传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把握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充分发挥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习、体验、探究,让学生更好地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在此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浸润与熏陶,避免枯燥机械等说教现象的产生,要把理解、感受人物形象与品析语言文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文道统一”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拉近时空距离

由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反映的生活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因此教师要创设出适宜的情境,引领学生有情有味地学习课文,化陌生为熟悉,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把圆明园毁灭的照片、文字等资料制作成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课堂上,随着教师的解说以及音乐的刺激,学生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刺痛。这样,学生迫切想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并产生了一种悲愤、激昂的情绪。正是这种情绪,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为浓厚。通过阅读看到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以及遭到英法联军的烧杀抢掠之后,学生的爱国热情很快被激发。此时,教师相机为学生展示“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当文本的语言文字被还原成鲜活的画面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侵略者的卑劣,强我中华的信念特别强烈。在学习过程中,播放视频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侵略者的贪婪、疯狂,体会到“国弱则人欺”的道理,心里种下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最后,教师再用多媒体把圆明园的残迹图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依据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特点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的认知隔阂,使陌生的学习内容变为直观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共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努力学习、兴我中华的信心与决心,凸显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教学价值,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聚焦语言,达成言意兼得目标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关注课文的内容而忽视表达形式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表达形式方面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模仿、运用之处。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聚焦语言,进行感悟、体味,以帮助学生习得表达技巧,实现言意兼得的目标。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的语言,磅礴大气、形象生动、句式整齐,朗读起来非常有气势。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读再齐读,把课文那种坚信中国必强的信心、气势读出来。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经過交流,学生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的国家。在学生对这段话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感悟后,教师出示这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学生说说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这些句子不仅用了排比的手法,而且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于是,教师借机让学生仿照着这种句式并用排比的形式进行写话训练。这样就帮助学生搭建了学习语言形式的支架,使他们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学会用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真正实现了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不少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别具特色,教师要注重对语言范式的挖掘,引导学生品读欣赏,让学生感受到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魅力,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精彩。

(三)整体观照,全面推进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有的是以单元的形式编排的,有的是以单篇的形式分布在其他单元中的。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单元的主题进行整体推进,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真正落到实处。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进行统整。从单元篇章页开始到《语文园地》的教学都要围绕着本单元“双线”目标展开。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本单元“交流平台”的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哪些是点的描写,哪些是面的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这样,让学生对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有了基本的理解。在随后学习《开国大典》《灯光》这两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感悟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从这几篇课文的学习中自己收获了什么。这样,使本单元的学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发挥单元整体的教学价值。按主题编排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教学时,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系统规划、整体施教,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让学生在单元整体教学推进下真正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提升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直面此类课文的教学现状,准确把握学情,注重优化课堂教学,以真正发挥这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郭乐静.统编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2):56-58.

[2] 郭蕾,陈燕浩.统编教材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德育价值理解与实践: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09):4-7.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