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奔赴抗日前线。而这首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两斤白糖息息相关……
“我有把握,我有把握”
1939年2月,冼星海前去看望因骨折住院休养的诗人光未然,光未然当场朗诵了自己的新诗作《黄河吟》。这首长诗来自他两渡黄河及在黄河两岸行军打仗的亲身感受。
冼星海聆听完后激动不已,他请求光未然把《黄河吟》改编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自己来为它谱曲,并表示“我有把握,我有把握!”
借来两斤白糖
为了创作好《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详尽地了解抢渡黄河时的情形以及船工号子的铿锵呼号,默默地酝酿着这部作品。
冼星海艺术创作的习惯是:思考一旦成熟,可以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直至作品完成。很快,冼星海在一间简陋的窑洞里投入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中去。期间,光未然来问他需不需煲汤以保障体能,冼星海说,不要煲汤了,你给我买一些水果糖吧。广东人爱吃糖,但全延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买不到水果糖。后来王明的爱人知道了,借了两斤白糖给光未然。
“可以随便地改”
创作时,冼星海的眼前不断闪现着滔滔大河的雄浑画面,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就如中国人民昂然抗争的不屈精神,这一切在他的指尖化作一串串气势磅礴的音符。他愛吃甜食,一碟子白糖成了激起他灵感的东西。他时而抓起一撮白糖放进嘴里,时而深深地吸口烟,再重重地吐出,时而又飞快在纸上写下一串音符。
光未然在其1949年写的《冼星海回忆录》一文中谈及:“星海是那样地虚心,一定要关心我对每一支曲子的意见,并且豪爽地放权给我们:‘可以随便地改。其他的曲子,有时我们提出个别意见,他往往毫不迟疑地修改,其中《黄河颂》《黄河怨》两个独唱曲,我们挑剔较多,他立即全部推翻,第二天便交出了新稿。第二稿《黄河颂》,试唱后还希望修改个别乐句,哪知他又撕掉重写,第三天看到的,又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令人叹服的第三稿!”
经过6天的创作,即在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完成了8首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作品的谱曲。就这样,在那间小土窑里,在那盏摇曳着微弱小火苗的菜油灯下,一次诗和乐完美的结合,分娩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摘自《歌声里的抗战》 团结出版社 余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