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体味戏剧的对话艺术

2023-09-25 00:17夏伊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侍萍鲁侍萍周朴园

夏伊

一、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突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在课程建构中,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进行教学与实践。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语文课程应以语言建构为基础,同时实现学生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及文化传承方面的提升,这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中,戏剧文学以其语言的独特性受到青睐;但同时,对戏剧作品语言艺术魅力的理解领悟也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教学的痛点。戏剧作为叙事文学之一种,与小说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不能用较长篇幅对人物进行细致的静态刻画,只能通过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戏剧人物语言的特点是动作性、个性化和抒情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会用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带着学生着重体会台词的个性化及抒情性,但独属于戏剧语言特点的“动作性”却常常被忽略。钱谷融教授认为,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戏剧语言的核心特点,它指的是剧中的人物对话既能引起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又能表现人物性格、意志及要采取的行动。以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为突破口进行戏剧教学,既有利于深入把握戏剧的人物形象,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把握戏剧的基本特点。

《雷雨》是统编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同时,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史地位。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形式的成熟,具有“标本”和“样板”的作用。在《雷雨》的教学中,通过和学生一起探究并理解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能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感知戏剧的对话艺术,从而建立一个现当代戏剧文学的基本阅读图式,培养他们的戏剧文体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通过细读文本,体会戏剧语言对情节推动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2.思维目标:理解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对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审美目标:体味戏剧的对话艺术,提高对戏剧阅读和鉴赏的兴趣。

三、课前预热准备

学习任务一:观看《雷雨》(人艺版)话剧视频,梳理剧情,画出人物关系图。

学生优秀作业范例:

四、课堂学习讨论

学习任务二:聚焦文本,感知戏剧语言的“动作性”。

教师导引:

教材节选的《雷雨》,选自剧作的第二幕。在鲁大海登场之前,主要剧情是周朴园同鲁侍萍“怨侣相认”。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周朴园认出侍萍之前,侍萍想要让周朴园知道,自己就是当年的“梅家小姐”侍萍,所以,侍萍是话语的主导者,她一步步引导周朴园认出自己。在节选的课文中,鲁侍萍来到周公馆,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她立马认出了周朴园,但周朴园却暂时被蒙在鼓里。两个人物一明一暗,一个被动招架,一个主动引导,人物语言有非常強烈的“动作性”,很值得玩味。我们可以运用批注法,画出鲁侍萍主动推动话题进展和情节发展的话语,并用“旁批”写出简要分析。老师先来做一个示范。

教师示例:

画出的语句:“哦——老爷没有事了?”(见高中统编必修教材下册第27页第2行)

批注:此时,如果鲁侍萍仅仅以“哦”回应之后就走出屋子,那么鲁、周两人相遇的情节就会到此结束。但是,鲁侍萍紧接着跟上一句:“老爷没有事了?”勾起了周朴园回答的必要,继而另起了“开窗”的话题,让情节顺理成章地继续推进。

请大家细致阅读“周朴园认出侍萍之前”这一层的两人对话,勾画语句,写出批注。

学生答卷:(楷体字为课文语句,括号内为学生的批注)

(1)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挑起新话题,引出两人曾经相爱的地点“江苏无锡”)

(2)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引出两人曾经相爱的地点“无锡”)

(3)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将话题引到两人曾经相爱的三十多年前)

(4)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用疑问句,引出周朴园对过往事情的回忆)

(5)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用疑问句,引导周朴园说出两人相爱之事)

(6)说不定,也许记得的。(引导周朴园继续问下去,勾起对方的兴趣)

(7)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是可以的。(引导周朴园继续问下去)

(8)不敢说。(以退为进)

(9)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引导周朴园继续谈论此事)

(10)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增加对话信息量“不是小姐”“不贤惠”“不大规矩”,挑起新话题,让旧事浮出水面)

(11)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增加对话信息量“她叫侍萍”,挑起新话题,让旧事继续浮出水面)

(12)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疑问句,引导周朴园继续说下去)

(13)哦,——那用不着了。(引出两人谈论“侍萍还活着”一事)

(14)这个人现在还活着。(增加对话信息量“侍萍还活着”,挑起新话题)

(15)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挑起新话题,试探周朴园对自己——现在的侍萍的态度)

(16)我前几天还见着她!(挑起新话题,继续试探周朴园对现在的侍萍的态度)

(17)嗯,就在此地。(给周朴园以肯定的回答,挑起新话题,“逼迫”周朴园表明对现在的侍萍的态度)

(18)老爷,您想见一见她吗?(直接询问周朴园是否还关注现在的侍萍)

(19)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在学校里伺候人。(陈述侍萍当下的处境,试探周朴园对现在的侍萍的态度)

(20)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吗?(挑起新话题,陈述侍萍现在的处境,直接地询问周朴园是否“想帮一帮”现在的侍萍)

(21)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你那件雨衣,我怎么说?(面对周朴园的逃避和拒绝,眼看着谈话即将结束,相认不成,侍萍心有不甘,再次追问,并挑起新话题)

(22)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疑问句,挑起私密话题“五件绸衬衣”)

(23)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不断地挑起新的话题,且这些事都是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的隐秘,直接揭示自己的身份)

(24)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继续揭示只有侍萍和周朴园两人知道的隐秘,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

教师小结:

同学们勾画出的这些能够推动情节发展、引起矛盾冲突,或直接或含蓄地反映出人物的意志、目的、心理和他要采取的行动的话语,就是具有动作性的戏剧语言。这些具有动作性的台词,成了剧本前后情节勾连的榫子,扣人心弦,富有张力。

话语主导权表现了一个人的交谈目的或者情感心理。为什么鲁侍萍想一步步引导周朴园认出自己?其实,从不愿相认到不甘不认的转变中,体现的正是鲁侍萍爱恨交织的心理状态。她既想让周朴园有负罪感,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己深埋于心的情感,想要试探三十年后的周朴园对自己的看法和感情。正如曹禺自己所说:“侍萍在周家曾经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有爱情。以后是一落千丈,过了三十年的痛苦生活。这种初恋当然是不会忘怀的。为什么侍萍在周朴园下来以后不马上走呢?她是想看看,看看她三十年前那么爱的人怎么样了,看看现在的周朴园对她是什么态度。”

相认后,她曾一度暂时被周朴园的感情牌所软化。但是,当她看到了周朴园态度的改变和态度中的虚伪,她毅然撕掉支票,选择离开周家。由此可见,她是一个对过去有所依恋、有情感诉求、有骨气的立体复杂的女性。

学习任务三:通过剖析戏剧语言,把握剧中人物形象。

教师导引:

刚才,我们已经从体会人物语言的“动作性”,转向了对鲁侍萍性格的分析。周、鲁相认之后的对话,是二人情感的、心理的,以及面对现实矛盾的继续冲突与交锋。这一部分,周朴园语言的动作性得到增强,他成了对话的主导者,不断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因为周朴园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倘若此时侍萍“复活”,他的家庭、名誉、地位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当这个旧情人重新出现在自己面前,周朴园的第一反应是警觉,他马上由被动招架转向了主动“进攻”。他要消除来自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威胁,以维护自己的体面与利益。而且,他的软硬兼施的话语,也很好地展示了他的人物性格。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讨论下面这个问题:

周朴园是不是只有自私冷酷的一面?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意见1:我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是虚伪的。如果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完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与侍萍重逢,又怎么会讲出那些冷酷无情的话?

意见2:我们认为三十年前并不是周朴园执意要赶侍萍走的。原文说:“三十年前……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親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侍萍说起这件事,连用了四个“你们”,而不是“你”。说明当时作出这个决定的不只是周朴园一个人。而且当时周朴园才二十多岁,很可能就像后来的周萍一样,在家里根本没有话语权,他只能听从父亲或母亲的命令。这反而更体现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可悲。

意见3:虽然周朴园试图用钱来解决与鲁侍萍之间的陈年旧账,但“用钱”这个行为不一定就只是自私冷酷。我们来看周朴园的话:“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周朴园说的是“先拿去用”。这个“先”字,意味着不够还可以再给。而且在周朴园看来,这也只是弥补自己的“一点”罪过,仅仅是补偿的开始。由此可以看出,周朴园对侍萍的愧疚是真的,只是他作为一个商人,给钱可能是他能想到的弥补对方的最好方式。同时,在《雷雨》的结尾,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掉,周朴园把房子卖给了教会医院,他经常到教会医院看望两位太太,一个人在悲痛中深深忏悔。这也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完全冷酷无情的人,他的良心也一直在受谴责。

教师总结:

大家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老师想在人物形象把握和戏剧语言特点两个方面作个小结。关于人物性格,我们要看到,《雷雨》中的主要人物,性格都不是单一的、扁平的。周朴园也是一个立体复杂的人物形象。他的确有冷酷自私的“兽性”的一面,但他也有丰富内在的“人性”的一面。在他身上,痴情与无情、可悲与可恶是彼此交织的。正如曹禺先生所说:“周朴园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关于戏剧语言,我们应该懂得,戏剧的对话并不是像日常对话那么简单,如果没有矛盾点,不能挑起话题,没有“暗流涌动”,就不是戏剧。在人物交流的话语转换中,一来一往,那些能够扭结矛盾、激化矛盾冲突的语言,充满针对性,也能触动、刺激对方,促使言说双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从而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矛盾冲突。阅读剧本时,我们要学会去关注具有动作性的语言,去梳理话语权的主导、转变及这些语言背后体现的人物的行动和内在诉求。同时,我们也要把握对话中的细节,去全方位地探究、理解人物形象。

五、拓展作业

近期,学校将举办“在‘演绎’中成长”戏剧大赛。经过讨论,我们班将上台表演《雷雨》第二幕。为了提高演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需要设计一张演出海报。请你根据对第二幕剧本的理解,设计好海报上的图案,并写好宣传标语。

六、教学反思

回想曾经的《雷雨》教学,或分角色朗读,或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虽然课堂热闹非凡,但总觉得没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细读”。实施新课改后,课本上的戏剧文本多了几篇,我不禁思考:戏剧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出这种区别?为此,在查找相关资料后,我将本节课的重心放在了体会并理解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上,以期让学生感受到戏剧的独特魅力。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小组研读等方式,深入戏剧文本,深挖对话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同时,以语言分析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也激发他们对戏剧阅读和鉴赏的兴趣。当然,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个知识点有相当的难度,对它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在之后的戏剧文学学习中继续加深。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侍萍鲁侍萍周朴园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如何看待《雷雨》周朴园其人
——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分析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雷雨》(节选)
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