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金红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1)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当前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也是新时代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生动多样的社会经济生活、时事热点问题都能成为展开讨论的切入点。如何使我们的课程“有情怀、接地气、勇担当”,实现“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有机融合,本文选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作为课程思政目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历程,运用更多的中国案例展开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问,从个体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即微观经济学,从社会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即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似简实繁。所谓“简”,是指掌握宏观经济学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看似比微观经济学简单;所谓“繁”,是指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确实比微观经济学更加“繁多”“繁杂”“繁乱”。其中,“繁多”是指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较多,几乎包含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涉及生产、消费、外汇、财政等众多方面的问题;“繁杂”是指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错综复杂,涉及有关国家经济政策以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工资涨幅问题、生命周期问题等,常常容易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混为一谈;“繁乱”是指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不像微观经济学那样按照欧几里得的公理化方法排列,在学习时只会感觉知识点多,“展开一大片”,但复习起来不会像微观经济学那样“拎成一大串”。究其原因,主要是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不能以公理化形式严谨地表述。
基于课程项目组成员十几年来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探索和体验于一体,我们尝试形成宏观经济学的公理化体系,即针对“1 个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研究对象,基于“2 个假设”(有关价格与工资的假设、有关生产函数的假设),以“3 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研究边界条件,对“4 个部门”(企业、家庭、政府和国外部门),将“5 个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利率和汇率)作为科学计量标准,研究解答“6 个问题”(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由何因素决定,一国的经济波动因何而起,失业由何引起,价格水平因何上涨,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如何影响各国的经济,政府政策能否用于改善一国的经济表现)的“5 个函数关系的数学模型”(索洛模型、IS-LM 模型、AD-AS 模型,凯斯交叉线模型、IS-LM-BP 模型),具体如表1 所示。[1]
表1 宏观经济学5 个主要模型的特征总结
我们创新性地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宏观经济学知识框架,逐步递进、层层扩展并使各个先进的科学理论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通过课程思政,通过“讲理论、说故事、引案例”等有机融合的方法,来讲授一些时政热点话题,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引导与创新意义,从而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导向、政治信仰与社会责任观念等。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可考虑的主题有:①围绕“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使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国家自豪感、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增长理念;②结合世界经济大危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引入“以人为本”,运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的数量均衡与结构均衡贯穿课程各章内容,以此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③学习“一带一路”倡议、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全球化等,帮助学生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学生正确的全球发展理念;④引入Chat GPT 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等社会热点问题,谈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产生危机意识,明确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5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有力保障了我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2022 年10 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再次强调“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
结合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项目组教师通过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梳理,紧紧围绕“五大新发展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思考如何运用更多的中国案例嵌入“思政内容”,努力做到课程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结合马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章节框架结构(第1 章至第8 章为上册),项目组现已基本定稿的案例如表2 所示。[2]
表2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各章重难点、模型与课程思政案例
上述项目组教师开发的十多个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包含案例材料、教学组织等内容,在每个案例中明确课程思政的教育元素,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明确育人要求。关于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下面选取“GDP 是什么?——谈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建议本案例一般安排1 个课时或60 分钟)简要阐述,如表3 所示。[3]
表3 案例1“GDP 是什么?——谈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教学组织示例
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的讲授,基于我院“建设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本课题组教师针对大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专业的授课班级共发放调查问卷105 份,回收101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另外,本课题组教师还与部分大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一些课程相关问题。本次问卷设计简要阐述如表4 所示。
表4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调查结果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宏观经济学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建立了总产出、价格水平和失业或者就业三大类最基本的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美国经济增长原因分析之父爱德华·富尔顿·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两大类,投入量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生产率是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丹尼森强调管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其与技术知识进步的重要性相同。
中国经济经过30 余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方面显示了中国的经济结构需要调整,整个经济需要转型和升级;另一方面说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为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毕竟还存在着高度的“奥肯定律”相关关系。没有一定的(或者适度的)增长速度,失业率就会升高,很多家庭就不能有固定的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准就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降低,进而就会出现许多社会问题。2006 年我们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而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其实,生态文明制度和美丽中国建设不能没有财富基础,物质丰裕是社会进步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内容,只有物质产品丰富,人民福祉增加,才能真正实现了生态文明。
基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本身产生的背景、隐含的假设和蕴含的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情况都有很大不同,项目组教师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选取“五大新发展理念”作为课程思政目标,结合马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的内容,围绕树立正确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增长理念,认识“一带一路”倡议、“以人为本”、“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社会热点问题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并组织实施,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学理念。[4-6]
教学是一门艺术,终究不会完美;教学亦是技法,必将不断向前推进。宏观经济学项目组教师在今后教学中仍将继续坚持探索与实施“五大新发展理念”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以学情定教情,注意提出中国社会热点问题,并给学生预留思考时间,关注互动,珍视课堂动态生成问题,强化教学设计创新,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