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2023-11-18 00:11李斌奎刘敏岚
文教资料 2023年10期
关键词:工匠劳动精神

李斌奎 刘敏岚

(江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和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是推动两者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将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既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又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更加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工匠精神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以培育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为抓手,加快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进程,是探索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1]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是促进工匠精神培育和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职业精神的一种,它是劳动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集中反映,是劳动者的一种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与劳动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观念密切相关。[2]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而且融合了新的内容,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

工匠精神包含三个层次:在思想层面,具备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在行为层面,具备高超的工匠技能;在目标层面,具备积极报国的匠心追求。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合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3]其中,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是基本要求,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要求,合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本质要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内在灵魂。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本途径,也是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鉴于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内涵的核心,大学生劳动教育亦可定义为旨在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形成高尚的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4]

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既有以往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又因时而变地增加了新的形式与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立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教育价值,让大学生在掌握科技人文等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主动地开展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具备必需的劳动能力、拥有高尚的劳动素养和劳动品德。

二、工匠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以工匠精神为视域全面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既可以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和价值导向功能,最终实现工匠精神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一)引导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作为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指向,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提供了精神指引。

首先,用工匠精神来引导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在推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具备工匠精神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其次,用工匠精神来引导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最后,用工匠精神来引导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养成“热爱劳动和积极劳动”的劳动态度,懂得“劳动最幸福”的劳动情感,具备“辛勤劳动和创造劳动”的劳动能力,拥有“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增砖添瓦,贡献自己。

高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秉承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而且养成精益求精、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二)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专业底蕴

工匠精神产生于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作为劳动精神的凝结和升华,它是一种具有“精、尖、专”特点的劳动精神,通过这种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专业底蕴。

首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通过工匠精神来夯实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专业底蕴,可以让大学生摒弃急功近利的“短、平、快”思想,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其次,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工匠精神所追求的不仅是技能的高超和技术的精湛,而且是创新创造的精神。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最后,可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专业的职业操守和积极的职业态度,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精、尖、专”的品质追求。

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提高专业技能、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逐渐形成精、尖、专的品质追求,这样既可以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专业底蕴,又可以让大学生始终牢记“大国工匠,匠心报国”的使命担当。

(三)厚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文化土壤

“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二是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的职业态度,三是积极创新、乐于奉献的人文素养。[5]首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成为态度严谨、基础扎实和工作踏实的劳动者;其次,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的职业态度可以使大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积极创新、乐于奉献的人文素养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积极劳动、积极创新、积极践行工匠精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不仅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场域和平台,而且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使大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中践行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培育中体会劳动教育,实现两者的互促互进和共同发展,最终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劳动者。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表征

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和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唤,但是目前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存在偏差,匠心难培

首先,过度强调功利的价值观。在一些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被单纯地视为体育锻炼或者劳动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功利性被过度强调,而其内在的价值和作用则被忽视,导致大学生劳动教育越来越被弱化、虚化甚至被严重边缘化。其次,过度注重“理论”而忽视“精神”。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我们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精神素养和劳动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即使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时间和次数仍然很有限。最后,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一直以来,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一直被放在不起眼的位置,有的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流于形式,由非专任教师授课,教育方式也单调刻板缺乏创新,有的院校通识课程的形式进行开设劳动教育,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

长此以往,劳动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异化:其一,大学生简单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干出力流汗的体力活;其二,大学生将劳动教育课程当成获取学分的一种手段,完全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出现缺乏劳动意识、忽略工匠精神的现象,进而导致匠心的培育成为空谈。

(二)主体性隐退,匠魂难铸

首先,大学生主体性隐退。很多大学生将学习专业课和接受劳动教育对立起来,没有看到劳动教育在自身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学好专业课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将来进入社会就可以从事“上等”工作,而不用从事那些“出力流汗”的“下等”工作。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就出现了“人虽然在,心却不在”的“伪在场”现象。“伪在场”现象是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主体性隐退的外在表现。[6]这种主体性隐退会导致大学生出现越来越“不爱劳动、不愿劳动甚至不会劳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匠魂的铸造。其次,大学生劳动实践模式固化。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着实践模式固化的问题,学生往往只愿意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缺乏对于劳动实践内容的探索和创新,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难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更不利于匠魂的铸造。最后,大学生劳动教育“形式化”。很多高校只关注大学生以后的就业情况,在教育教学中只注重大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和突破性的进展,培育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三)实践弱化,匠术难达

首先,课堂讲授取代了实践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学生通过农村实践、体育训练和军训等活动接触劳动教育。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除了某些志愿者服务和一些选修课程,许多大学生几乎没有参加过劳动实践。大学生劳动教育更倾向于课堂讲授,很少参与实践活动,缺乏真正的实践体验。其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高校强调学术研究,注重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对劳动能力、劳动情感、劳动素养、创新精神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再次,实践场域受限。很多高校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优质的设施和环境,但在劳动教育方面却未能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导致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弱化,匠术难达。最后,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大学生劳动教育缺乏与实际生活中劳动实践相关的内容,而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的掌握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考核的重要依据,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出现了“两张皮”现象。

此外,部分教师和大学生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欠缺,认为大学生无须通过劳动来获取实践经验,而应该通过知识学习和理论探讨来增强技能,导致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无法得到发挥。这种“有育无劳”会导致大学生实践弱化以及匠术难达。

工匠精神来源于劳动实践,也只有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才能得到传承和弘扬,离开劳动实践谈在工匠精神视域下进行大学生劳动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

(四)督评虚化,匠情难守

大学生劳动教育涉及大学生思想与观念、情感与心理、行为与习惯等多个维度。[7]良好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是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制度保证和必要措施。现阶段,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督评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督评标准不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督评标准缺乏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使得督评结果难以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这不仅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也削弱了督评的可信度和公正性。第二,督评形式单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督评多以问卷调查为主,缺乏多元化的评估方式。问卷的参与者范围有限,很难反映真实情况,不能客观地评价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第三,督评过于频繁。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督评周期越来越短,常常出现半年、季度、月度等短周期的督评。这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大学生无法真正享受到劳动教育的乐趣和收获。第四,督评流于表面。现在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督评往往只注重表面工作,重点督促学校做好准备工作,而忽视了真正的教育效果。这不仅降低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也使得督评结果虚化。第五,督评结果无法有效应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督评结果往往无法得到有效应用,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督评的效果和意义,最终导致大学生的匠情难以坚守。

四、工匠精神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选择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全面加强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益处良多,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鉴于此,我们提供一些路径选择来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

(一)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劳动教育氛围

首先,高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旗帜,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8]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高尚的劳动品质,其培育与弘扬必须以劳动教育为依托。高校是舆论导向和文化风尚形成的重要阵地,对文化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营造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专业、敬业、乐业的劳动教育氛围,需协调各方力量、充分挖掘各种劳动资源、利用多种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如张贴“工匠精神”代表人物照片、悬挂“大学生劳动教育”横幅、播放“工匠精神”影片、举办大学生劳动教育讲座等,营造“崇尚劳动、提升素养、练就技能”的劳动教育氛围,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劳动教育从“他律他育”走向“自律自育”。

其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其中。大学生劳动教育氛围的营造不仅需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而且需要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劳动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掌握实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经验,具备“精益求精、敬业奉献、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高校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大学生劳动技能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让大学生具备细节意识、质量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也可以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氛围中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践行中去感受劳动教育氛围,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素质并重”劳动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特色,

再次,发挥大学师生劳动模范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9]因此,高校需要加大对师生劳动模范的表彰力度和宣传力度,如通过颁发奖项、发表获奖人员的事迹、举办颁奖典礼等形式,对师生劳动模范的崇高品质和先进事迹进行充分的表彰,使更多的师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高校也需要建设劳模工作室和劳模团队,为劳模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断探讨和提高对劳模榜样力量的理解,共同推动形成一种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高校还需要利用劳模资源推动校园劳动教育的开展,邀请劳模来校园宣讲,激励更多的师生投身劳动教育中,在劳动教育中体会和锤炼工匠精神。

最后,注重大学生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积极弘扬工匠精神。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较广、接受效果较好、深受学生欢迎的特点。[10]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劳动教育文化建设时,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App(小程序),在课堂内外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日常影响力,做好对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的培育,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氛围的营造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和支撑。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长期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完善高校的劳动教育体系,只有将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到位,才能为工匠精神的锻造和弘扬打好基础。

一是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把大学生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将劳动教育列为必修课程之一,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各高校的特点等编订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并设置相应的课时要求和学分要求。其次,要在其他课程之中积极挖掘劳动教育的思想要素,把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相结合。最后,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体验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参与劳动,进而培养大学生要具备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二是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体系。通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寻找各种资源,积极搭建多元化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让大学生的劳动情怀在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体验中滋长,进而让他们学会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劳动。高校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劳动教育讲座、劳动教育技能大赛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唤醒大学生们被遮蔽的劳动情感,让他们知道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劳动教育不是仅要在校园里进行,更需要在校外进行,要积极搭建校内、校外两个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实现两个场域的协同与互补,让大学生劳动教育既有“劳”,又有“育”。

三是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督评体系。不仅要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期末考核成绩纳入该体系,而且也要将大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在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能力等纳入该体系,通过最初被动式的“要我劳动”逐步向主动式的“我爱劳动和我要劳动”的观念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和实现对工匠精神的锻造和弘扬。此外,必须要有一定的监督体系与之相配套,做到既有“评”又有“督”,保证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呈现出良好的效果。

(三)加大专业与劳动教育的结合

高校劳动教育的成效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风貌和劳动技能水平。[11]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加大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这样既可以实现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劳动化”,也可以实现劳动教育的“专业化”。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实现这一点,因此,两者不仅存在结合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方面,劳动教育要以学好专业为基础。学好专业课不仅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本职工作,而且是大学生以后安身立命、服务社会的关键所在。大学生专业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大学生劳动教育则偏重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劳动素养的培养。因此,可以在专业教育课程中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锻炼劳动能力,培养劳动情感,锻造工匠精神,在课程项目、实验教学、课外实习等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培养自己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感,同时让大学生感受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一个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劳动者。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要突出专业特征。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有普通教育的特征,而且有自身独特的专业特征。其一,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要主动掌握专业劳动理论知识,挖掘专业劳动精神,提高专业劳动素养,健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专业劳动技能实战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其二,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应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如通过提供特色课程和工作坊或鼓励参加行业赛事来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并培育学生们的专业情感,使大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劳动精神和运用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学用相长和知行合一。大学生在专业劳动中的获得感越强,对劳动教育就越重视,同时对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四)注重劳动教育中的创新与卓越

创新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卓越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必备品质,注重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创新与卓越既是国家提出的教育基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诉求。以工匠精神为视域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在继承的前提下敢于创新和追求卓越的过程。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要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学科模块来引导大学生不断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二是要激发灵感,如邀请劳动模范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或者组织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创意大赛,让大学生从中得到启示;三是要鼓励尝试和接受失败,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要敢于打破陈规,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所在,激发创新的灵感和活力,这也是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和劳动实践的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劳动教育是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最直接的因素,创新能力是大国工匠的必备能力,劳动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因此,高校要积极整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拓宽劳动教育创新活动的场域,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锻造工匠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卓越品质。同时,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和思路解决劳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创新劳动实践中积累创新经验,提高创新能力和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

最后,培育大学生的卓越品质。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培育和大学生劳动教育共同的品质追求。因此,可以在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来培养这种品质:一是培养细节意识,如让大学生参与仿真生产、手工制作等活动;二是培养自我驱动力,通过设置目标、奖励机制等方式来激发大学生的自我驱动力;三是强化责任意识,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结语

各大高校只有严格落实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要求,才能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真正意义和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进而让大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高尚的劳动素养和拥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合作共进、追求卓越的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从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12],这也是新时代在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根本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工匠劳动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