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温暖永不散去
——岩濑成子创作论

2023-11-18 00:11韩雪梅
文教资料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波儿童文学温暖

韩雪梅

(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岩濑成子出生于1950 年,是日本儿童小说家、评论家,曾获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路傍之石文学奖、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奖、日本野间儿童文艺奖等奖项,并入围2022 年国际安徒生奖候选名单。虽然岩濑成子是一位小众作家,中国读者对其知之甚少,儿童文学教材也鲜有介绍,但笔者认为,岩濑成子作品的儿童本位的视角、打通儿童与成人内心世界的“温暖”主题、对儿童心理准确细腻的捕捉与把握,以及她那带给读者奇异感的“错位时空”的幻想等,都值得被更多读者和研究者发现,进而深入解读、探究其作品的无限内蕴。

研读岩濑成子的儿童文学作品,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理情感的参与。“文学文本解读,如果仅仅着眼于其与理论的统一性,则失去特殊性,变成毫无血肉的、抽象的骨架,无异于文学解读任务的取消。”[1]面对岩濑成子的作品,更不能仅仅着眼于其与理论的统一性。因为其作品以成熟的、透彻的儿童观为基点,洞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易被成人感受到的内心失落与追寻,手法细腻、真实,且令人动容。此外,她的作品还具有超越年龄的普适性。儿童读者会在故事中获得强烈的心理与情感上的共鸣,而成人读者则会在阅读后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思考秉持的教育理念是否合适、合理,进而更加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岩濑成子作品的这种普适性,也证明了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她的经典代表作,如《那份温暖永不散去》《家里来了新成员》《爸爸的脸》等,文本字数并不多,却能深刻影响儿童与成人读者,这也正是岩濑成子儿童文学创作的“清浅”与“深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就是要很好地平衡“浅”与“深”的辩证关系,“是要极清浅而极深刻,是要在深和浅的两个方向同时掘进,是真正掘进了而又仍是一个审美整体,是‘不以浅害意’”[2]。

一、融通无碍的主题系统

论及岩濑成子强烈的个人风格,“温暖”一定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词。她的《那份温暖永不散去》《家里来了新成员》以及《爸爸的脸》三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分别以羽村波、美希和琉衣两姐妹、利里的故事,向世界读者传递不同的“温暖”,既有同样遇到成长困境的孩子之间带给彼此的温暖力量,也有“三胎”家庭的大孩子在“新成员”到来之后,内心所渴求的如之前一样的那份家庭温暖,还有亲子关系中的温暖对话与回忆,给孩子的心路历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在《那份温暖永不散去》中,岩濑成子以九岁女孩儿羽村波与神秘男孩儿高岛朝夫的故事,将一份饱含感动与勇敢的、触动内心的温暖根植于读者心底。一直以来,羽村波的生活都是由妈妈主导的,她在妈妈的要求下不情愿地做着很多事,比如打垒球,是“为妈妈而训练”,再比如去参加一个“令人烦恼的辅导班”……生活中,只要羽村波表现得不温顺、不想按照妈妈的意愿去做,妈妈就会“不断地叹息,每次叹息都会让小波感到周围变得越来越昏暗”[3]。小波做不好,或者说小波不善于做的事,妈妈也会劝说小波一定要坚持。所以,小波的内心是孤独又自卑的,面对妈妈对自己的不理解,她感到“妈妈虽然还在身边自己却无法靠近”[4]。

而神秘男孩儿朝夫的出现改变了小波的生活。朝夫被认为是“幽灵”,但其实他是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孩子。小波因为接受了真麻的请求,每周五都要带高岛太太家的狗去散步,所以在高岛太太家发现了朝夫,一个同样遭遇成长困境的孩子。随着相识、相处,小波发现朝夫和自己不在同一个时空,但朝夫是那样真实地带给她无限温暖与坚守自我的力量,朝夫的鼓励与肯定,使她成为自信、阳光的羽村波。后来,小波的妈妈也有了很大转变,“妈妈的眼中,没有生气,没有悲伤,没有猜疑,更没有失望”[5]。小波也给了朝夫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他们将温暖与希望置于彼此的心底。但最后,朝夫“消失了”,在小波的生活中无影无踪了。但他那封“写给羽村”的信,再一次将充溢全身的温暖而又美好的力量传递给小波,令小波感到踏实又快乐,而这份温暖,同样也在读者的心中永不散去。

除了《那份温暖永不散去》,《家里来了新成员》和《爸爸的脸》这两部作品,也从各自的角度向读者诠释了岩濑成子式的温暖。这种温暖总会在看似平淡、日常的叙述中给儿童和成人带来一种内在的情感冲击。岩濑成子就是这样一位既温暖又深刻的作家,“总是把自己特殊的心灵都投入进去,写出对描写对象的理解和情感。虽然表面上他不一定流露出来,不用感叹、抒情,而用比较平淡的叙述,但是内在的同情、内在的怜悯、内在的理解等,都不着痕迹地渗透在外部的形象中”[6]。同时,“温暖”主题在岩濑成子创作中的贯穿与日本建筑艺术中典型的、通透的日式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岩濑成子一定是熟谙这种审美格局的,所以,她以“温暖”贯通儿童文学创作,使“温暖”成为其作品融通无碍的主题系统,她也凭借“温暖”将全世界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的内心边界线移开,使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了心灵连通的基点和空间。

二、儿童世界的“心灵捕手”

王泉根提出儿童文学的“两大部落”,即“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所谓“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就是写作者完全以儿童为本位,从儿童的内心世界、思维方式、阅读喜好与审美趣味等出发,去进行创作。“儿童本位”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来说至关重要。想要创作出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需要创作者坚守‘一切为了孩子’的初心,更多地去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以儿童主位的视角表现他们的生活,从而让孩子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体悟艺术与生活之美”[7]。岩濑成子就是这样一位从儿童内心出发去关注孩子们成长的作家,尤其是对儿童心理的精准、细腻的捕捉与把握,更能够集中体现其“儿童本位”的创作思想,以及科学的、先进的儿童观。她就如儿童世界的“心灵捕手”,将孩子们内心中幽微的情感展示出来,并向成人传达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渴望与心理变化。

《家里来了新成员》是岩濑成子的一部聚焦“三胎”家庭的作品,极具现实意义。九岁的美希和八岁的琉衣迎来了家里的新成员,她们的小弟弟名叫小谦。小谦的到来让美希和琉衣感到自己被“抛弃”了,爸爸、妈妈和外婆把全部的爱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小谦身上,无暇顾及小姐妹俩。姐妹俩想要帮忙,却被视为多余,甚至还会遭到指责,美希和琉衣备感失落,“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灰暗了”[8]。直到姨婆到来,才使姐妹俩重新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着的孩子。姨婆带来了亲手做给美希和琉衣的饼干,而且还一直记得姐妹俩的饮食喜好,给她们做可口的饭菜,饭后还给她们读绘本。这让姐妹俩感到自己依然是被关爱的孩子,而不是因为小弟弟的到来就要瞬间变成“大”姐姐。在听姨婆读绘本的时候,美希笑着,她觉得“心里那个小时候的我也笑了”[9]。

这部《家里来了新成员》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当今社会中“二胎”或“三胎”家庭的父母阅读。尤其是父母们,可以通过作品很好地反思自身的言行,那些看似无心的言行是否已给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作为善于在成长小说中解读儿童内心世界的“心灵捕手”,岩濑成子希望通过美希和琉衣的故事唤醒“三胎”家庭中那些偏心的父母、长辈,呼吁平等地关爱、尊重每一个孩子,以使孩子们拥有健全的心理与人格。

《爸爸的脸》和《那份温暖永不散去》中的儿童丰富而又敏感的内心地图的展现,同样会引起小读者的高度共鸣与成人读者的深刻省思。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迷茫与焦虑,都曾是一只只“迷鸟”,在心里那片小小的海上飞翔。岩濑成子通过成长小说中的暖心叙述,使“迷鸟”们“慢慢地看见了清晨”,看向远方。

从儿童文学创作观的角度来说,作为儿童世界的“心灵捕手”,岩濑成子真正实践了有着“日本安徒生”之称的新美南吉的文学主张,即“不是追求外部而是探寻内部”。新美南吉将儿童与儿童文学作家分别比作昆虫和昆虫家,主张昆虫家不能仅仅通过观察来研究昆虫,而是要使自己“成为”昆虫,以昆虫的状态存在于这个世界。这种透辟的儿童文学创作观旨在强调作家只有进入儿童的内心深处,以儿童的心灵去探寻,才能创作出受孩子们欢迎的作品。岩濑成子就是一位成功践行这一创作观的作家,她时刻都处于“昆虫”内部的中心点,以“昆虫”的触觉感受着,她的文学人生就是一部令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昆虫记”。

三、基于真实的“错位”幻想

儿童文学创作是具有哲学意味的创作,除了要把握好“清浅”与“深刻”的辩证关系,还要把握好“虚幻”与“真实”的辩证关系。儿童文学的哲学性之一,便是“虚实相生”。“虚”与“实”,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小说、戏剧、绘画等领域的创作中。由于儿童文学具有明显的虚幻特征,所以读者可以通过不同国家的经典作品,去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作家们如何阐释各自美学体系中的“虚”与“实”。

另外,除了虚幻性,“错位”也极其符合小读者的思维与阅读心理。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错位”,既有怪诞的“任意组合”,如“童话外婆”林格伦塑造的肚脐上有按钮、后背上有螺旋桨的“小飞人”卡尔松,芬兰儿童文学作家托芙·扬松笔下的长着河马脸和胖胖的猪身子的姆敏特洛尔,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错位”组合。同时,还有一种能够引起小读者阅读兴趣的“错位”,就是时空交错。这种手法会使小读者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不断展开想象,沉浸于对文本解读的更多可能性之中。

在《那份温暖永不散去》中,岩濑成子就很好地以“错位时空”的创作手法,带领读者穿越于正常时空与异样时空的交汇之中,融入这种基于真实的“错位”幻想。从体裁的角度而言,《那份温暖永不散去》既是一部成长小说,也是幻想小说。岩濑成子以深厚的功力让读者咀嚼出儿童文学“虚实相生”的醇厚的哲学之味。“具有真实性的幻想小说会谛视生活的深处,逼近人生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幻想小说与写实小说殊途同归。”[10]

在作品中,帮助羽村波摆脱成长的烦恼与困境的男孩儿朝夫来自另一个时空。小波生活在“这边的”时间,是“真实的”、具体的,而朝夫生活在“那边的”时间,是“模糊的”,似乎断断续续的。对小波来说的一两天时间,于朝夫而言就是很久。朝夫最后的“消失”,其实是回到了他自己那个成年人的时空中。小波在朝夫消失后发现了那封“写给羽村”的信。读过之后,“小波想,长大成人的朝夫和自己所知道的朝夫应该没有什么不同吧?现在的朝夫就生活在东京,是一位钢琴家。这种美好的感觉在小波的内心中涌动着,那是和朝夫在水族馆时已经体验过的那种温暖的感觉,这种温暖的感觉绝对不会消失”[11]。透过这样的“错位时空”,岩濑成子将真实与虚幻的融合演绎得深入人心。朝夫的时间轴看似虚幻,其中却又蕴藏了如此真切的情感。

同时,朝夫的这条时间线对读者来说是具有“召唤性”的。“由于采用表现小波这一视角,在异‘时间’的交会中,小波的‘时间’是经过了作家叙述的整理的,而对于朝夫与小波交会的‘时间’的整理,则需要读者来完成。这是有质量的阅读所应该进行的能动性操作。幻想小说阅读的丰富的可能性将在这一过程中实现。”[12]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任何文本都是未完成的开放式结构,经典作品会给读者留下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使读者充分发挥创造性,可以说,一部作品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中的朝夫的这条时间线,可视为作者预留给读者的意义未定点,它期待、召唤着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将其填满,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建构朝夫的具体的成长线。这是岩濑成子在文本中的留白,这份留白也使其小说具有可供挖掘与延展的多维视角和创造空间。而且,从日本审美文化的角度而言,这样的留白也是一种“隐秘”。“秘”作为日本的一种典型的审美意识,贯穿于文学、绘画、建筑等领域。其核心意涵在于创作者不会刻意呈现全部,而是通过隐去的部分使读者或观赏者带着各自的想象走进作品,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并与创作者完成隔空对话与共创。岩濑成子对于艺术创作中的“秘”的精髓一定有着精深的理解与把握,所以,其文本的哲学意蕴以及与读者的审美距离也正体现在这“隐”与“现”之间。

四、结语

综观岩濑成子的儿童文学创作,透过融通无碍的“温暖”主题、“心灵捕手”般的细腻描写,以及寓于真实中的“错位”幻想等,读者在她那标志性的温暖的讲述中看到了这位既优秀又小众的作家,其作品所具有的春日般的温暖性、多角度呈现儿童内心世界的丰实性以及可供读者进行填充的开放性。岩濑成子的成长小说,从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和美学等角度,为读者与研究者刻画出鲜明的个人性以及厚重的精神史。无论经过时间怎样的淘洗,她的作品都会在儿童文学史中散发出温和而持久的光芒,因为她带给读者的那份温暖永不散去,历久弥坚。

猜你喜欢
小波儿童文学温暖
温暖冬夜
构造Daubechies小波的一些注记
基于MATLAB的小波降噪研究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温温暖暖
爱·温暖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基于改进的G-SVS LMS 与冗余提升小波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基于FPGA小波变换核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