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团队协作的亚专科护理模式在神经重症肠内营养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2023-09-25 09:55唐白茶曾帆王海英韩海容田湘红杨嘉敏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专科重症营养

唐白茶 曾帆 王海英 韩海容 田湘红 杨嘉敏

神经重症患者在临床上具发病迅速、病情复杂、危及生命等特征[1]。神经重症患者治疗期间常需实施肠内营养(EN),通过口腔或管道直接进入胃或小肠的营养方式,作为患者从疾病、受伤或手术中恢复的短期解决方案,也可以用来延长危重或无法维持营养需求患者的生命[2-3]。然而肠内营养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误吸、再喂养综合症、感染、恶心和呕吐、腹泻等[4-5]。因此,及早临床干预能有效控制原发病和并发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患者家属的伤痛。多学科团队协作可以多方面不断对患者进行筛查和持续评估,结合患者病情调整营养策略,改善患者身体条件,促进预后[6-7]。亚专科是在专科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细划分,能够提高重症护理质量、深化优质护理服务[8-9]。本研究针对神经重症肠内营养患者,实施多学科团队协作的亚专科护理模式,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医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神经重症肠内营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年龄18岁以上;入院24 h内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范围在3~8分;患者能够实施肠内营养,入院后48 h内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无其他部位严重多发伤,无营养代谢类疾病,无胃肠手术史。排除条件: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1周内,且1周内发生严重感染性疾病;发生完全性肠梗阻、严重的短肠综合征等严重肠道并发症;发生休克。患者直系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为21~58岁,平均38.23±7.18岁;脑出血35例,脑脓肿14例,脑积水9例,脑外伤42例。对照组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19~55岁,平均36.98±8.12岁;脑出血39例,脑脓肿11例,脑积水13例,脑外伤3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批号:医-20200105)

1.2 多学科团队协作的亚专科护理模式

对照组由主治医师进行营养评估,给予常规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再根据患者病情判定,加强患者误吸、呕吐、腹泻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多学科团队协作理念下亚专科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多学科团队:成员包括患者的责任护士、重症医学科医师、营养科医师、检验科技师、康复科医师、科室驻点药师以及其他科室专家,并对团队成员提前做好专业知识培训。

(2)亚专业分组:将多学科团队分为3个亚专业小组,即营养管理组、感染管理组、并发症管理组。每个小组包括组长1名,组员3名,学历本科及以上。

(3)营养管理组: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营养状态评估,评估方法为采用NRS 2002量表,对于NRS 2002评分≥3分的患者立即启动营养干预。责任护士根据营养支持治疗方案负责措施落实,并持续动态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及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患者肠内营养首选方案为整蛋白配方,对于存在胃肠功能不全的患者,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氨基酸和短肽类的制剂,同时也应避免患者使用含有乳糖等不耐受成分的制剂。

(4)感染管理组:采用我科室构建的“神经重症患者感染评估表”,监测项目包括患者年龄、是否手术、合并疾病、使用呼吸机、免疫缺陷等指标,责任护士根据监测表每日进行逐项评估,当患者符合一半以上指标时即认定患者具有院内感染高风险。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及时采取隔离预防措施,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由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抗菌药治疗。

(5)并发症管理组:①腹泻:如患者腹泻量≤1000 ml,则减慢泵速,如腹泻量>1000 ml则遵医嘱服用止泻药,如患者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则暂停肠内营养。②便秘:为患者补充水分、鼻饲蓖麻油,如无明显改善则药物辅助通便或低压灌肠。③胃动力不全:GRV100~200 ml时为患者提供胃肠动力药物,GRV>200 ml时置鼻肠管并实施幽门后喂养。

1.3 观察指标

(1)营养指标: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个月时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B)水平。

(2)营养评分[10]:采用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G-SGA)对研究对象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量表的第一部分由患者自行填写,包括4个方面,即近期内体质量变化、膳食摄入、症状体征、活动和功能,四方面总分A ;第二部分由调查者填写,包括B、C和D三方面,即疾病年龄评分、代谢应激状态评分、体格检查评分。营养评分即为A、B、C、D四项之和,其中:0~1分表示患者营养状态良好,2~8分表示患者营养状态为轻或中度营养不良,>9分表示患者营养状态为重度营养不良。

(3)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腹泻、便秘、胃动力不全。

1.4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由双人平行录入Epidate3.0软件并进行校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HB、ALB、PAB等营养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HB、ALB、PAB三项指标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g/L)

2.2 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患者营养状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患者腹泻、便秘、胃动力不全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后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论

神经重症患者在生理状态方面,常处于一种高代谢水平,这种情况导致了他们的营养消耗速度加快[11-12]。如果对这种情况不能有效控制,患者的机体可能很快出现负氮平衡,导致体内氮的排泄大于摄入的状态,表现为机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不仅可能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阻碍,甚至还可能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从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直至造成患者的死亡[13-14]。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肠内营养逐渐被应用在临床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补充手段,其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肠内营养是通过肠道来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从而维持机体的基本代谢和营养平衡。然而,对于护士来说,要想正确、有效地进行肠内营养治疗,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这不仅包括对普通护理知识和临床技能的熟练掌握,更包括对肠内营养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专业化管理能力[15-16]。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专业化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研究表明,营养支持护理模式中采用多学科管理,可以对营养支持管理实施更系统化、专业化的规划和操作[17-18]。这种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使得营养支持治疗的实施流程更加规范,从而有效降低因营养问题引发的并发症发生率。此外,采用多学科管理方式还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有力的保障[19-20]。

3.1 多学科团队协作理念下亚专科护理模式应用于神经重症肠内营养患者中提高了营养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G-SGA评分较对照组改善,腹泻、便秘、胃动力不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多学科团队协作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将营养管理从单一的个体层面提升到团队协同管理的层面。主管护士起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的综合优势,通过不断会诊和评估,调整和改善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并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共同推动患者的康复进程。多学科团队采用早期营养风险筛查对患者进行评估,与营养团队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协调,不断优化和落实营养支持治疗方案。这样的团队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找到肠内营养介入的最佳时机,提高营养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 采用护理亚专科小组模式提高了护理质量

本研究以科学、有效的专业诊疗与护理管理,以患者个体为中心,提供更人性化的系统性营养护理。在这个模式下,护理工作更加精细化,各护理小组可以根据已制订的方案进行精准护理,从而消除了传统干预中的盲目性,提高了肠内营养护理的有效性,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护理亚专科小组的存在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进行更精准、有针对性干预。患有相同类型疾病和症状的患者可以采用相似的临床干预方案。同时,面对患者存在的不同疑难问题,各个亚专科小组可以使用特色技术进行护理干预,确保最佳的护理效果。不同的亚专科小组可以通过会诊方式交流患者病情,制订更符合患者需求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形成协同增效的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既保证了患者疗效[21]。

本研究探讨了多学科团队协作理念下的亚专科护理模式在神经重症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和价值,该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然而尽管这一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多学科团队的管理和协调、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提升等都是需要解决的挑战。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优化,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在未来,我们将在继续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同时,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和优化的治疗方案,提升护理质量,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提示我们在护理实践中,必须重视专业化和个体化的护理,在追求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治疗效果提升的同时,不能忽视患者人性化护理的需求。

猜你喜欢
专科重症营养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