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背景下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9-25 06:34政,胡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岗位育人电商

■ 李 政,胡 刚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立足电子商务学科实际,参照“双高计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要将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目标,健全德技并重,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评价机制,以“跨界”“整合”“重构”为抓手,将校企协同作为优秀电商人才培育的重要路径,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岗位胜任力等方面,为电商产业培育能够适应多个职业场景的优秀复合型人才,推进电商产业链与教育链的互融互促。

一、电商人才培育缘起

(一)现代学徒制为推进“岗课”融合奠定基础

从现代学徒制育人试点以来,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培育满足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利用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目标、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培养方案、教学实施与考评,促进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同时,在育人体系建设中,现代学徒制模式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将德与技融合、产与教融合、工与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能、工匠精神、职业素能,特别是立足学科特色,将就业岗位与课程建设相衔接,为“岗课”融合夯实基础。

(二)满足区域企业电商人才之需

电商人才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特征,打造优秀电商人才,要紧贴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就业、能力导向,创新校企合作平台,打造办学特色。各院校要对接区域电商聚集区,依托电商产业资源整合,打通供应链上下游,搭建由“线上+线下”综合运营数字化平台,推动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型[1]。据统计,电子商务产业中优秀人才需求大,特别是运营和管理、营销与推广、视觉设计、物流管理等岗位人才更加紧缺。这些优秀人才,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敬业态度和学习能力。

(三)制约优秀电商人才培养的主要难题

在深入用人单位电商岗位调研中,人才供需矛盾突出,院校培养的电商人才难以胜任用人企业岗位需求。问题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院校电商专业课程与单位电商岗位职业能力不匹配。从院校电商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来看,通常先理论,后岗位实践,多集中于第三学年的下学期。在平时,岗位实践课时每学期集中在2周内完成,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难以有效衔接。进入毕业季,很多学生面对职业选择感到迷茫,缺乏提前进行职业规划,职业角色意识不强,最终无法胜任电商岗位。第二,岗课融合度欠缺。各院校也积极拓宽产教融合途径,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方面,引入真实案例、项目,来驱动实践教学。但总体来说,电商专业岗位群与课程模块,未能与用人企业实际职业岗位深度衔接,导致学生岗位经验不足[2]。第三,课程评价单一。从电商专业课程评价模式中,知识、技能的考评相对单一,以卷面评价、等级评分为主,未能对接岗位胜任力指标,标答式试卷占主导,降低了评价的客观性、过程性、综合性。很多在课程评价中得高分的学生,在面对具体岗位实际问题时,仍然难以胜任。

二、“岗课评”三维人才培育模型

(一)理论基础

基于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打造“岗课评”三维电商人才,需要从岗课融合、教学评价两方面,为学生搭建三维成长空间。

1.“元分析”理论

由墨尔本大学约翰·哈蒂提出的“元分析”理论,着重围绕“如何发展专业能力”问题,提出“刻意练习是技能发展的先决条件”[3]。该理论综合了本杰明·布鲁姆认知分层理论、安德斯·埃里克森“刻意练习”法则,强调对于技能的发展,必须由学习者能够集中注意力,开展刻意练习活动,将足够的练习时间投入训练任务中,获得高度组织性和结构化的实践技能。具体来说,“元分析”理论,将技能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陈述性阶段(认知)、联结阶段(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自动化阶段(展现专业等级能力)。每个阶段描述如下,陈述性阶段,要求学习者能够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联结性阶段,要求学习者能够顺畅对相关知识进行联结和归纳,需要较高注意力来完成;自动化阶段,学生具备顺畅、自然、轻松的技能应用水平,基本处于无意识执行状态。通过岗课融合,将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对接院校课程教学与实践中,学生加强训练并提高职业熟练度。另外,对于技能发展目标,要逐级细化,循序渐进,帮助学生达成岗位胜任力。

2.SOLO评价理论

SOLO评价理论是“Structure of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意为“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评价理论由比格斯提出,与布鲁姆的认知分层理论不同,其特点体现了等级描述式评价方法。SOLO评价理论结合人脑的内部学习机制,完成对思维的可视化表述[4]。在职业教育改革中,通过搭建真实/模拟职业境域,对岗课知识点与工作要素进行整合,借助于开放性/半开放性任务,来完成对学生思维结构的可视化评价,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评价结果中,处于中低结构水平,体现在初级学徒岗位工作量的积累;处于中高结构水平,体现为中高级学徒岗位工作能力的联结。这些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不同结构水平,由低级累积到高级阶段,在拓展抽象阶段,学生能够对职业岗位问题或任务进行快速抽象与概括,并提出建设性解决思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迁移提升。

(二)“岗课评”三维育人模型

针对“岗课评”三维育人模型的内涵,将岗位、课程、评价三要素进行整合,体现“以岗位轴、课程轴、评价轴”为基准,实现岗位群、课程群与评价轴的可视化描述[5]。如图1所示。

图1 “岗课评”三维育人模型

参照图1三维育人模型结构,在岗位轴,有智能客服、视觉营销设计、数据化运营等岗位群;在课程轴,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职业取向认知课程学习后,再分别开设职业关联性课程、职业功能性课程、知识系统性课程等四个模块;在评价轴,引入单点、多点、关联、拓展抽象四个可视化思维结构。根据三维空间模型,在岗位轴与课程轴之间,构成岗位课程平面,在课程轴与评价轴之间,形成可视化评价平面,在岗位轴与评价轴之间,构成晋级式岗位评价平面。每个学生可以从该三维模型的某一个点,沿着岗位轴、课程轴、评价轴,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及所对应的职业水准、岗位胜任度。同时,参照“岗课评”三维育人模型,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职业境遇,来推进学生由低级结构水平向高级结构水平的提升,实现岗位能力晋级。

三、电商专业“岗课评”三维育人模式实施路径

在电商专业“岗课评”三维育人模式下,需要深化校企双方的协同互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立足企业电商具体岗位实际需要,将电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融入育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一)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协同育人机制

在“岗课评”三维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1+N”协同联盟机制。“1”表示为,高职院校通过与区域电商协会或行业协会合作,或者由电商行业协会独立组建电商人才“孵化器”公司[6]。“N”表示为,电商协会或商会所属的各类电商企业。高职院校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前,需要与“孵化器”公司签订合作育人协议,“孵化器”公司与所属用人单位签订“委托人才培养协议”,人才培养周期为三年。由此,高职院校可以与“孵化器”公司就育人规格、育人目标、师资、课程、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商讨,最后由院校、用人单位分别与学生签订培养协议,协议上要明确学生的双重身份,即“学生”与“学徒”,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在育人评价方面,由院校组织相关电商企业、行业联盟,共同组建电商专业学科教学与评价委员会,围绕具体的电商专业人才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学习、技能、职业素养进行考核和评价。不同电商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具有差异性,需要结合不同岗位、不同业务类型,制定相应的人才评价标准。同时,“孵化器”公司作为协同育人的“核心节点”,要对所有用人单位进行评估,包括对企业组织架构、电商产业运营状况、电商业务风险等进行评估,分值达到80分以上,可以参与到学科岗位群、专业课程模块的设定。另外,对于未达标企业,可以委托“孵化器”公司与学生签订“企业学徒协议书”。这样,可以为电商企业、各业务部门提供充足的、优秀的电商人才。

(二)构建岗位轴、课程轴,共同开发岗课标准面

培养优秀电商专业人才,要强调岗课融合,将企业所要求的岗位职业能力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进行重组和优化,打造岗课协同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区域人才需求,围绕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方向,走进各类电商企业及单位,了解相应岗位及岗位群,对照岗位及岗位群,重构与之对应的课程群。如附表1所示。

附表1 电子商务专业岗位课程模块

结合智能客服、视觉营销设计、数据化运营三个岗位群,对相应岗位引入晋级制,即每个岗位,其职业能力由新手、熟手、能手、高手四个等级,对应的岗位评价标准有见习级、专员级、储备主管级、主管或店长级。这样,对于每一级的职业岗位,对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及岗位晋级标准也有所不同。通常,一、二级岗位考核,主要侧重于相应职业岗位工作量的积累,具备岗位胜任力;三、四级岗位考核,在岗位工作量考核基础上,还要增加合作、敬业、责任感、职业态度、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考核。显然,三、四级岗位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实践能力,能够兼顾小组分享学习、解决各类冲突或问题,能够编制和优化岗位工作流程及管理方案。

在课程轴方面,对照相应的岗位及岗位群,优化相应的课程结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强,以岗课融合为主线,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践性师资队伍建设。如引入淘宝教育资深师资,配合高校师资、企业技师,对三类岗位群细化具体的岗位培训内容。这些岗位课程,要兼顾企业用人标准及岗位要求,要对照不同的岗位,突出职业发展与规划。具体而言,在智能客服、视觉营销设计、数据化运营三个岗位群中,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立足岗位成长与职业规划,共设置岗位培训54项,涵盖12个学习领域,40个工作项目、168项工作任务,440个职业能力和27条职业素养。同时,对照岗位及职业能力标准,设置通识性课程模块、职业取向认知课程模块、职业关联性课程模块、职业功能性课程模块、知识系统化课程模块、学习任务课程模块。在附表1所示的课程模块中,公共基础课、素质拓展课,都纳入通识性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主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岗位及岗位群特点。职业取向课程模块,主要有市场营销、视觉基础、图形图像处理、电子商务处理、电商运营等课程,该课程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就业取向,让学生具备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能够掌握相关课程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关联性课程模块,对应客服、商品信息采集、综合运营等课程,帮助学生获得整体性职业方向,能够熟悉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及组织间协作关系。职业功能性课程模块,相对较为深入和全面。在客服方向,有客服服务技巧与管理、智能客服实训等课程,立足具体岗位群,增强学生岗位能力。在视觉营销方向,有电商视觉设计、网络编辑、网页设计等课程,帮助学生能够胜任该岗位,具备解决岗位问题的职业能力。在数据化运营方向,有网络营销、网店运营、新媒体运营、电商数据分析等课程,强调学生能够掌握与运营相关的知识和职业能力。知识系统性模块,注重相关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如完成综合实训、项目管理案例、毕业作品。在学习时限方面,第一年为见习岗,第二年为专员岗,第三年为储备主管岗,直至毕业参与相应岗位就业,达到主管或店长级。整个课程体系呈现螺旋上升递增趋向,让学生能够渐进达成相应的岗位职业素能。

(三)深化工学结合,激活“岗课评”育人内驱力

推进优秀电商人才的培养,在“岗课评”三维育人模式中,岗位与课程的融合,要通过工学结合来达成。以教材、教法、教师改革为主线,激活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提升电商人才培养质量[7]。

落实“学”目标,要挖掘教材、教法的内驱力。教材方面,对照岗课融合标准,由校企双方参与教材的编写与整合,特别是引入电商企业、电商岗位真实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同时,做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在校内,加大工学交替,每周安排3~4课时的岗位实训,细化岗位能力颗粒度,真正提升岗位实训成效。在教法上,课前引入云课堂,以微课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相关知识点;在课中,引入小组教学,以任务为驱动,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探究;在课后,布置实践任务,突出情境案例的实训,增强学生学习反思能力。另外,结合不同岗位群,开发“岗位理论”“岗位实践”、序列化案例任务,深化学生对相关岗位知识、技能的掌握。

落实“工”目标,建立校企导师协作团队,在校内,设置“导师工作室”,以学徒级项目实践活动为主线,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开展项目学习;在校外,以企业实践基地为依托,由企业技师组织开展项目教学,立足市场、设计、运营等不同岗位,提高学徒岗位能力。对于师资整合,打造实战型、服务型、技师创新型导师团队,为工学交替教学做好师资保障。

(四)完善评价标准,为岗课融合教学助力

培养电商专业优秀人才,立足“岗课评”三维育人模型,要建立与课程、岗位相关联的一体化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效能。在本模型中,对某一岗位,设置“岗位课程评价+晋级评价/胜任力评价”。以智能客服岗位群为例,客服岗位评价标准如附表2所示。

附表2中,建立客服岗位群评价体系,分别从职业态度、情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思维结构与岗位经历等方面细化评价要素,对应采取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比如,样本评价,可以是“网店运营推广”“X证书”等内容,而学习成果评价,可以是“制作某企业电商客服手册”,岗位实践报告等。需要强调的是,在晋级评价中,对不同岗位课程及学生所达到的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具体到职业岗位,需要满足不同评价要素所对应的评价标准,方可晋级。这一评价模式,将量化与质化评价相结合,更加强调发展性评价。

附表2 客服岗位评价表

四、结语

打造优秀电商人才,在本研究中通过建立“岗课评”三维育人模型,从岗位、课程、评价三个维度,实现“交融式岗课”“晋级式岗评”“可视化课评”的结合,建立以企业岗位胜任度、职业课程学习深度、认知思维发展关联度为度量标准的递升式评价体系。这一育人模式,增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特别是在岗课融合实践中,从教、学、课程资源、师资协调等方面,提升了实战型电商人才的培育质量。因此,“岗课评”三维育人模式具有良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岗位育人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电商下乡潮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