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2023-09-24 13:03吴大娟
理论建设 2023年4期
关键词:未来展望研究综述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同频共振的逻辑必然,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近几年,国内学界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比较学等多元视角,从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世界意义等方面掀起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热潮,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不乏缺憾。对现有研究展开批判性反思和总结,对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学理阐释,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综述;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4-0021-09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历史性地“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1]。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艰辛求索开辟出来的科学道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真理力量,熔铸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汇聚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踔厉奋发的创造力量。当前,国内学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当下研究状况进行归纳整理,既有助于在理论层面查漏补缺、深化论证;又有助于在实践层面激发历史主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蓬勃发展。

一、国内学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主要视域

研究视域对学术研究起着“举旗定向”和“画地勘界”的作用,研究视域不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乃至研究结果也大相径庭。当前,国内学界主要立足于唯物史观视域、经济学视域和比较视域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立足唯物史观视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唯物史观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同生共进关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唯物史观指引下开辟出来的,唯物史观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原则;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蕴着唯物史观的智慧和精神,体现唯物史观直面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批判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特质。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源”以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问题因”和“矛盾链”[2],为后发国家超越西方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在唯物史观视野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代化,是驾驭资本的现代化,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旨归的全面现代化[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着从“主体性到公共性”的基本定向,其哲学表达就是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4]。林于良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三方面[5]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唯物史观底色。王宇红、毛华兵立足唯物史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相统一三大层面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刻理论内涵[6]。

(二)立足经济学视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经济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一个重要维度。现代经济学理论是从经济维度对现代化发展状况的意识反映。英美国家构建的西方经济学,是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经济理论表达;德国、日本开辟的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外源型后发现代化道路,在经济理论层面表现为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学;苏联和东欧试图走绕过资本市场、凭依中央计划指令调配资源的现代化道路,反映在经济理论层面则是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时空压缩”的场景下发生的、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的、国家调控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外向型发展道路,其经济理论体现为独创性的中国经济学[7]。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协调各种重大经济关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丰富了“人民至上”的经济内涵[8],增强了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开辟出新道路,原因在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与实践[9]。这一新道路承载着中国百年经济形态,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制度形态”,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理性”,再到新時代以来的“价值文化”,中国式现代化诞生了以域观经济学为代表的中国学派理论[10]。

(三)立足比较视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与西式、苏式或其他样式现代化道路迥然不同的气质。第一,就西式现代化来说,它是建基于自由市场、三权分立和所谓“普世价值”的先验逻辑之上[11];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于特殊国情、人民本位和共产主义价值理想之上的。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恪守市场万能的经济信条,以物质增长和财富积累为旨归,是单一向度的经济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包含的文明底蕴注重实体性,内化为二元对立思维,外化为重元素、重实体的机械论“因果”行为模式;而中华文明重关系性,内化为阴阳关联思维,外化为重结构、重功能的整体性“关系”行为模式[12]。第二,就苏式现代化来说,它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三,就其他样式的现代化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以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为原则,实现了对后发国家依附型现代化的实践性超越[13]。

国内学者立足比较视域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利于在参照中凸显其“新意”和优越性。但比较的广度相对狭窄,且深度也有待推进。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理论指引、实践淬炼和历史证成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国内学者主要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解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

(一)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国内既有研究,大多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新中国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梳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态,以此凸显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启动来自西方的殖民主义压力[14],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帷幕,但此时现代化发展过于孱弱。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迎来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理论指导,以毛泽东同志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吸收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15],领导中国民众开启现代化探索之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加强对现代化客观规律和矛盾运动的认识,厘清了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内在关系[16]。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现代化由单一的工业化跃迁为“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入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的快速成长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向着“五个现代化”的目标继续发展,展现出更加成熟稳健的姿态。

国内学者能够在历史辩证法的指引下,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生成的历史逻辑,彰显了学术研究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但能够联系具体历史条件详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产生和发展历史必然的较少。此外,直接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历程等同于历史逻辑,有待斟酌和商榷。因为历史逻辑意在将事物放置于广阔真实的历史背景中,联系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论证其产生的历史必然,而历史演进历程仅仅从时间维度再现其演变的经历,无法忠实还原其中的历史逻辑链条。

(二)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深厚的理论素养

任何一条道路的成功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赓续[17],马克思以历史主义方法剖析现代社会的产生,以世界历史视野探寻落后的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出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勾画新世界,这一系列深刻的思想洞见,启迪中国应在扬弃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崭新实践,是对唯物史观的全新证明,是对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的执着坚守,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全新运用,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18]。马克思围绕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所做的现代性批判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信心,它表明西方现代化具有与生俱来的侵略性和局限性[19]。

国内学界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逻辑,有助于将生动活泼的现代化实践具象化为严肃静态的理论图景,但鲜有学者介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理论宝库对其展开探讨,导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被淹没在理论逻辑的研究论证之中。

(三)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现实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抽象概念的空洞演绎,而是充满历史主动精神的感性实践。

臧峰宇指出,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侵袭和外族铁蹄践踏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也是在这种悲惨境遇下被迫开启现代化的。近代中国的封建残余和帝国主义压迫掣肘了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彻底改变了中国“被动挨打”和徘徊摸索的自发状态。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旗,将其与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夺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革命战火中走来,在建设改革时期发展成型,于新时代焕然一新,其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是对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21],显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守正性与创新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继承性与借鉴性相统一的实践特征[22]。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推进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实践过程,其间关涉战略目标、核心原则和具体举措三大体系。汲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拓的实践经验,将其升华为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既是学界今后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广大社会主义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

当前国内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科学内涵的界定,未达成一致意见,主要呈现出“四维说”“五维说”“七维说”和“十维说”四种主流观点。

(一)“四维说”

持“四维说”的学者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归结为四个方面。

宋艳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统筹推进,而非物质生产“单兵突进”的现代化;是成人达己的现代化[23]。

刘军从科学内涵(“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动力源泉(人民至上和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价值愿景(坚持人类命运与共、开放包容与合作共赢的现代化)四个层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24]。

徐坤提出的“四维说”是从根本目标、指导原则、战略布局和战略规划四重维度展开的[25]:第一,从根本目标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致力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6];第二,从指导原则来看,坚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三,从战略布局来看,主张以“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现代化发展;第四,从战略规划来看,坚持以“两步走”指引现代化走向。

(二)“五维说”

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阐释的“五维说”,例如王炳林、段妍、黄宝成、田园等人。他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可以从五个层面加以把握: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7]。这一界定受学界多数学者拥护,具有一定认可度。

刘守英提出了另一种“五维说”: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拥有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其二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现代化;其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四是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的现代化;其五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现代化[28]。

与上述学者不同,燕连福从“五个文明”视角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两个文明”到“五个文明”的内涵扩展,即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扩展到增加了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现代化[29]。

(三)“七维说”

学者王水兴从七个不同侧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世界各类文明平等互鉴的现代化,是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谋求大同、力促和平、维持普遍安全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建共创共富共享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人口和社会规模最大的现代化[30]。

(四)“十维说”

国内部分学者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扩充到十个方面。

胡鞍钢的观点是:在领导力量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基本国情和条件上,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大为不同;在基本性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发展本质上,是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经济基础上,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现代化;在城乡关系上,是协调城镇建设和“三农”发展的现代化;在生态环境上,是创新绿色的现代化;在目的旨归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在对外关系上,是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在世界格局上,是推动全人类共发展、共命运的现代化[31]。

王维平、薛俊文从总体性、系统性视域提出了另外十条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的理解:集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于一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坚守社会主义属性;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科学理论体系为指引;厚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矢志不渝实现共同富裕;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不称霸和侵略,坚持和平主义[32]。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的界定各有千秋,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上述观点大多存在重合,且都未能给出一个客观清晰的界定标准和言说依据,似乎怎么阐述都不为过,因此容易造成众说纷纭、各执己见的混沌局面。如何在史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自觉下,依据客观科学的标准,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是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既是民族的骄傲,又是世界的创举;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情怀;既在中華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一)打破“中国威胁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强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唱起了“中国威胁论”。事实证明,这是毫无根据的污蔑。中国式现代化内嵌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和合”基因[33],从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一直坚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集体主义观念,坚决摒弃扩张主义、殖民主义的发展路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汲取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思想,为推动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全新方案[34]。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着眼于全人类整体利益,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正相关的逻辑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国际层面的崇高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

(二)打破“西方中心论”: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经验启示

长期以来,“西方化=现代化”的叙事逻辑占据着世界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力地证明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并不是绝对权威,后发国家依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向世人展现出“中国之治”的欣欣向荣之景,破除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崇拜与依赖,为那些因简单复制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而陷入窘境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样本[3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照抄照搬,也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机械移植,而是基于自身实际和艰苦奋斗开辟出来的创新之路,它以自身独特性和优越性,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跻身现代化行列贡献了中国方案。

(三)打破“历史终结论”: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以弗朗西斯·福山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大肆宣扬“历史终结论”,意在鼓吹西方自由民主已获得历史的终结性胜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创举表明,历史只是经过但并非止于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今天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脱颖而出,是对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东方道路”命题的最好回应,它以辉煌的成就,证明了西方人的“理论失灵”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36]。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必然走向终结的历史[37],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新篇章。在“资强社弱”的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直面质疑和挑战,创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成就,在制度和价值等规范层面也取得显著成果,有力批驳了“历史终结论”的臆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效规避了资本无序扩张,它的成功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价值追求[38]。

(四)打破“文明冲突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广泛汲取当今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突破了狭隘的“文明冲突论”,创造出璀璨夺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国的文明自信与大国担当。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充斥着血腥与野蛮的“非文明”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消解文明异化的新型现代化,承载着追求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生态优美、世界大同的文明意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使命就是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9]。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之维,是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现实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当代转换。作为文明融合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21世纪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存和新文明的创造[40],提供了宝贵经验。文明的道路孕育着文明的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将创造出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命运与共、交流互鉴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近几年,国内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蔚然成风,涌现了大批宝贵的科研成果,但也存在美中不足,亟待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完善,以构建更加完整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体系。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取得的成绩

第一,提供了新颖独到的研究视域。学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比较学的视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再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多维面相,也为我们深刻透视其思想全貌打开了全新空间。

第二,客观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学界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角,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产生的逻辑必然,清晰再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过程、理论基奠和现实斗争。

第三,丰富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科学内涵的研讨。学界从四个方面、五个方面、七个方面甚至十个方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无论哪一种声音,都蕴含着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核心要素和基本特质的揭示,为我们解答这一道路“是什么”的问题提供了有效借鉴。

第四,提炼升华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价值。学界把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学理阐释提升到对其世界意义的彰显,体现了中国学术研究的世界眼光和世界情怀,有利于推动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研究视域相对狭隘,有待进一步拓展。从政治哲学、美学、心理学、精神学、文艺学等视角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第二,研究内容相对散落,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当前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多侧重于其生成逻辑、历史演进、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世界意义方面,这些板块固然重要,但难以构成全貌,一些重要内容(如经验教训、实践方略等)虽有提及,但十分零散和稀疏,亟待进一步填充和完善。

第三,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存在脱节现象。既有研究多偏向理论阐释,很少发问在当下和未来应当如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新时代走好这条道路的实践方略的研究显得稚嫩和不足。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一,强化研究的辩证意识,客观全面地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要增强宏观研究,也要细化微观研究。目前,宏闊叙事居多,微观论述较少。对此,可以按照时间线索、人物线索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某一方面的研究主题化,更加细微地聚焦于某一时期或某个层面的研究。既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学理阐释,也要关照实践研究,深化对科学规律、斗争经验和实践战略的研究。

第二,增强研究的系统意识,多层次多维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其一,拓展研究视野,如加强文化学、文艺学、心理学、精神学等研究领域的分析。其二,夯实研究的思想史和文本史基础,增强研究的历史厚度和文本深度。其三,延伸和扩展研究的问题域,加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全面填补研究的漏洞。

第三,强化研究的合作意识,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不能固守一隅、故步自封,要打破先验定在的学科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与融通。各门学科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对话机制,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中,汇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的总体合力。

第四,强化研究的前瞻意识,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的预见性与指导性。一方面,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成败得失的理论反思和总结,将其提升为以中国经验为内核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探索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道路作出中国学派的原创性贡献。另一方面,要深化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方略的研究,即研究“如何走”“怎么走好”的问题。这需要学界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织互动中,科学研判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可能遇到的风险阻碍,以便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阔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2] 黄建军.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与世界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6):32-43.

[3] 唐爱军.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哲学研究,2021(9):5-12.

[4] 桑明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J].理论探索,2021(5):14-20.

[5] 林于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唯物史观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34-37.

[6] 王宇红,毛华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唯物史观阐释[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14.

[7] 周绍东,陈艺丹.中国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表达[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106-114.

[8] 常庆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东南学术,2022(5):1-12.

[9] 张振华.比较政治经济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及其文明意蕴[J].人文杂志,2022(3):1-12.

[10] 李曦辉,弋生辉,黄基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就与经验——基于域观经济学的阐释[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17.

[11] 段妍.从中西比较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突破与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23(02).

[12] 尹占文.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何与何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22.

[13] 吴媚霞,王岩.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超越[J].河南社会科学,2022(5):28-34.

[14] 何爱国.变局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逻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12-120.

[15] 胡洪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生发逻辑、内在机理与成功密码[J].学术界,2021(10):94-104.

[16] 陈柳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逻辑、经济特质和价值旨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2.

[17] 吕瑶.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历史进程及价值意蕴——兼论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J].理论月刊,2022(4):5-14.

[18] 张旭.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逻辑[J].当代经济研究,2022(8):5-15.

[19] 鲁明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世界意义[J].行政论坛,2021(4):5-11.

[20] 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2(7):39-55.

[21] 王治东.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特性[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27-32.

[22] 李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发逻辑、实践特征及成功经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7.

[23] 宋艳华.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实践优势与价值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66-71.

[24] 刘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J].人民论坛,2021(28):89-93.

[25] 徐坤.中國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J].求索,2022(1):40-49.

[2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7] 田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J].学习月刊,2021(12):31-33.

[28] 刘守英.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4):7-8.

[29] 燕连福.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内涵扩展和未来指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30-39.

[30] 王水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学术界,2021(10):105-112.

[31] 胡鞍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1-38.

[32] 王维平,薛俊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总体性”阐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1):13-21.

[33] 罗红杰.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实践、超越逻辑及其世界意义[J].经济学家,2021(12):5-13.

[34] 王艺苑,蒋明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征和世界意义[J].学海,2022(5):5-11.

[35] 刘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历史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29-33.

[36] 邢云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22(1):20-23.

[37] 崔唯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及其中国意义——兼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基础[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2):25-32.

[38] 张志恒.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6.

[39] 黄广友,韩学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论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0.

[40] 孙代尧.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6-24.

Research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Domestic Academics on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U Dajuan

(School of Marxism,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logical necess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the century long struggle of the CPC, and is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 and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Marxist theory, philosophy, economics, and comparative science, the domestic academics has set off a research boom on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generative logic,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world significance. Relevant research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ut there are also shortcomings.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ritically reflect on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deepen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strengthen the "the four-sphere confidence",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socialist cause.

Key words: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literature review; future prospect

[责任编辑:盛    利,孔令仙]

收稿日期:2023-02-24

基金项目: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的精神政治学与人的精神现代化研究”(2022BKY020)

作者简介:吴大娟(1996—),女,陕西安康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政治经济思想史。

猜你喜欢
未来展望研究综述
关于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美“慕课”发展综述及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