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冰 刘志礼
摘 要: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东升西降”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势”,中华民族恰逢伟大复兴之“时”,“时与势”的双向作用与影响是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理念的生成基石。“平视世界”具有三层核心要义,要平视西方国家,既要认清西方弊端、抛弃仰视西方,又要对西方强加的不公进行批驳反击,实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要重视发展中国家,既要消除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误解疑虑,又要消除俯视发展中国家的倾向,实现团结合作、共同发展;要正视中国自身,既要正视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发展道路及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又要正视自身同其他国家存在的差距差异和面临的风险挑战。平视世界理念对正确协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西方与东方、民族国家与全人类这三对关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中国与世界关系;平视西方;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4-0056-12
在国际交往中,各交往主体之间平等相待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1]169相关联的。尽管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中难以建立真正平等的关系,但同时资本主义“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2]又是平等相待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因而,随着人类世界性交往的扩展和深入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各主体平等相待的交往也就有了实现的基础和可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審视中国与世界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深刻提出“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3]的论断,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态度指明方向。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理念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集中生动概括,表明当代中国以更为自信从容的面貌平视世界,既自信平视西方国家,又真诚重视发展中国家,还全面正视中国自身。同时,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理念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西方与东方、民族国家与全人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理念的生成
新时代中国要平视世界必先把握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前进逻辑,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4]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理念的生成是世界和中国发生百年巨变的必然结果,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的深刻反映。
(一)顺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势”
地理大发现开启了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进程,也开启了西方引领世界的进程。西方欧美国家经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洗礼率先跻身“文明国家”,而后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通过侵略战争、控制市场、倾销商品、文化渗透等方式,构建起“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404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维持西方主导下的世界,西方国家内部确立了彼此间交往的平等原则,但对非西方世界则采取不平等的方式。早在十七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欧洲主要势力就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用来处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展,“国家”所指范围有所扩容,但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难以适用。相反,西方国家凭借其各方面优势用俯视姿态对待广大发展中国家,总是极力推销其市场化和民主化,鼓吹“普世价值”,采取不对等措施和规则,极力压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纵观西方主导世界的几百年国际交往史,西方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交往的实质并未改变,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采取了更隐蔽、更高明的手段来维系不平等和不公正。
随着全球化深入推进和新兴力量崛起,西方主导下的世界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经过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要求平等相待、平视彼此成为广大非西方国家的共同呼声。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态势,“东升西降”的发展趋势日益显著。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重大转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增长乏力,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则发展较快且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份额越来越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991年的63%下降至42.1%,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比则从1991年的37%上升至57.9%。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发达国家因内部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导致其国内贫富悬殊持续拉大,民粹主义、种族主义和政治极化等问题日趋严重,其实力相对下降,如近年来欧美大规模骚乱增多、美国枪击案频发等都是突出体现;反观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积极融入全球化,并紧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流发展自己,使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明显增强。
再看世界百年大变局之下的中国,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使国家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和主引擎。从中国经济总量看,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至2022年的1 210 207亿元,当前我国经济总量折合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从中国经济增速看,1979—2012年中国年均增长9.9%,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快7.0%,2013—2022年中国年均增长6.2%,高于同期世界2.6%的平均增长率,长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看,1979—2012年为15.9%,仅低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2013—2022年超过30%,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据最新报道,目前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2021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货物贸易额近11万亿美元,双向投资超过2 300亿美元[5]。特别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各领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使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可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背景下,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对比发生的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要求在国际事务中扩大发言权的呼声日益增强;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中坚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多地得到国际社会响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也日渐成为共同行动,这为世界各国平视世界提供了有利国际环境,也表明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理念的生成顺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势”。
(二)呼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文明延续五千年而未曾中断的国家。在古代,中国依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曾长期领先世界,那时的中国曾是各国羡慕和学习的对象。但近代中国在时代大潮中落伍了,为了赶上世界步伐,中国人民开始向西方学习,从洋务运动学习科技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政治制度,再到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文化,学习愈发深入但却未改变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沦,反而遭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一时间仰视西方和赞颂西方成为当时民众的普遍心态,尤其五四运动前后知识界“仰视西方”“文明自卑”的情绪极为浓厚,甚至出现全面否定中华文化和全盘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正如毛泽东所言:“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6]中国人民开始重拾自信,逐步改变仰视西方的心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步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把“一穷二白”的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拥有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的新中国,这时的中国自力更生、昂首阔步、不惧怕西方、不仰慕西方。改革开放之后,当再次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时,开始积极融入世界并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由于我国很多方面发展还存在不足,加上苏东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冲击,“仰视西方”和“崇拜西方”的社会心态曾一度回潮。值得欣慰的是,党和国家定力十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借鉴西方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使中国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重获自信自立。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为当代中国人民平视世界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时代机遇。一是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的底气源自经济发展的高效。我们有底气平视世界,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发展起来了。新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拥有了121万亿多元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农业、制造业、新兴产业、服务业持续兴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区域、城乡、行业之间的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二是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的正气来自发展道路的优势。我国发展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7]19,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具有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优势,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规避了西式民主虚伪欺骗、内部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反映人民利益诉求的正确道路,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性和道义性。三是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的心气源自文化自信的重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其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因,通过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使革命文化成为文化自信的精神血脉,通过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文化自信的精神灵魂,重塑了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精气神。四是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的朝气来源于人民力量的凝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8]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和团结一心,平视世界将难以为继。当今的中国人民充满志气、骨气、底气,是具有思想性、组织性、知识性的人民,他们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得以充分发挥,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总之,新时代中国处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平视世界理念的生成与呼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相结合,推动着中国人民以无比自信的姿态看待世界和看待自我,尤其是经济发展的高效、发展道路的优势、文化自信的重塑、人民力量的凝聚等为平视世界提供了充足的现实条件,使中国社会心态从仰视西方彻底转向平视世界。
二、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理念的核心要义
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平视世界概念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平视世界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的,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把握平视世界的核心要义,必须正确看待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自身,以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地看待当今中国与世界。
(一)平视世界先要平视西方国家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主导世界,他们常以“文明和先进”自居并用强势和傲慢的态度俯视整个世界;而中国为了融入世界和实现富强,曾积极学习西方。当前,随着中国的复兴和发展,要平视世界首先是平视西方国家,既要摒弃中国对西方的仰视,又要反对西方对中国的俯视,实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首先,中国已认清西方模式的弊端并抛弃对西方国家的仰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导党和人民客观认识西方国家并彻底抛弃仰视西方的心态。面对西方宣扬的“历史终结”的民主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绝对不能全盘照搬外国,西式民主是代表少数人和少数利益集团的民主,它无法真正实现人民民主,反而经常出现“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现象”[9]123。西方所谓的人类“普世价值”,虽口头上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但却在行动上大肆推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奉行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不愿放弃零和博弈及冷战思维,大搞地缘政治联盟和军事同盟,特别是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下,某些西方大国却打着“民主自由”旗帜,阻挠俄乌和平谈判和中东和解,恶意实施多种反华措施并挑动盟友构建反华牢笼,这些做法彻底撕开了西方民主自由的虚伪面具。当中国人民看清西方民主制度的闹剧和西方“普世价值”的虚假之后,更加深刻地明白西方“灵丹妙药”并不能“包治百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只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性危害。当前,中国抛弃了对西方国家的仰视,代之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平视西方国家。
其次,中国对西方强加的不公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批驳和反击。进入新世纪,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快速进步,西方总是带着偏见指指点点,甚至是“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不希望中国强大和成功,极力破坏中国发展的大好局面,对此,我们绝不接受!面对西方以他们的发展模式来解读和评价中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10]307,西方的发展模式不是金科玉律,也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千辛万苦探索来的,发展道路好不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11]14。面對西方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误读,习近平总书记予以回击,中国的发展“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12]545,中国人民和中华文化没有侵略别人的基因,不认可西方自以为是的“国强必霸”逻辑,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终将归于失败和灭亡,因而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面对西方的打压遏制和无端指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决不放弃自身的正当权益,也不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更不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1]21,在国际事务中“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7]60,坚决反对西方用双重标准来无端指责我们。对西方强加的不公进行批驳反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平视西方国家的从容与自信。
再次,中国与西方国家间必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今日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任何西方国家和势力都不要妄想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中国,中国和西方必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一方面,必须尊重各自的道路选择。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制度模式、发展水平等,故而中国与西方各国不可能选择完全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强加给对方,并从更大的战略格局出发以缩小彼此分歧。另一方面,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彼此合作。中西交往合则互利、斗则俱伤,中西之间在平等前提下加强合作是符合双方利益的,特别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能源、教育、科技、文化、环保等领域存在诸多共同利益,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之间必须“本着平等互利精神,推进各层级各领域交往”[13],加强协商合作是解决矛盾分歧的正道,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
(二)平视世界还要重视发展中国家
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曾受过西方国家的压迫和奴役,都曾是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地区,相同历史境遇使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天然的同盟军。然而,在西方极力挑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以及国内少数人忽视发展中国家利益要求的影响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出现被弱化、淡化”[14]的倾向。平视世界除平视西方国家外还要重视发展中国家,既要避免忽视心理、消除误解疑虑,又要抛弃俯视观念、真心真诚对待,实现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首先,主动避免忽视心理,积极消除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误解疑虑。在西方挑唆和对中国缺乏深度了解的情况下,有些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交往有三种顾虑:一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因自身发展基础薄弱和国际竞争力不强,害怕在与中国交往中损害本国的权益。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7]62,愿意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在与中国交往中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实现各国共同利益。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愿意向中国学习,但同时也担忧本国事务和发展道路被干涉。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发展中国家郑重承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12]514各国事务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说了算,其他人都无权干涉和指手画脚。三是在西方“中国威胁论”和“新帝国主义”的误导下,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中国发展会危害其国防安全或受到军事威胁。为了戳破谎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15]34,并表示中国绝不会也极力反对建立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所作的这些积极回应有效消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误解疑虑。
其次,引导人民抛弃俯视发展中国家的观念,真心真诚地对待他们。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出现了一些歧视或俯视发展中国家的言论,特别是在与发展中国家交往中一些驻外企业和人员没能真心尊重当地人民和文化。针对这些不良苗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16],在许多重要国际事务和国际场合中支援、支持和帮助过我国,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患难之交,不能忘,更不能歧视或俯视他们,而应该真心真诚地对待他们,并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的独特风范。一方面,要传承和发扬过去第三世界国家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斗争中建立起的深厚友谊和优良作风,以加深与发展中国家民众的情谊;另一方面,在深入交流中立足现实情况,引导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和人员尊重当地人民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遵守当地国家法律和制度,积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使中国人民与当地民众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引导我国人民平等对待发展中国家。
再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合作、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9]429从全球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主动站在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一边,把广大发展中国家视为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坚持义利兼顾、义利平衡乃至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的原则,以实现发展中国家内部间的团结合作和共同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更为细致地对待和看待不同区域的发展中国家。对周边国家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原则,秉持亲、诚、惠、容理念,深化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实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周边;对非洲国家采取真实亲诚的方针,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打造同心同向、守望相助、合作共赢的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拉美国家坚持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原则,建立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对阿拉伯国家提出增进战略互信、实现复兴梦想、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包容互鉴的理念,以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对太平洋岛国坚持平等相处、互利合作、心心相印、守望相助,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总之,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有效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增强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力量和发言权,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平视世界更要正视中国自身
在平视世界过程中“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17],才能实现平视世界和正视自身。近代中国在西方主导下的世界格局中处于弱势和被欺辱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难以自尊自信,时常轻视自身;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视自身日渐成为中国平视世界的重要内容,正视自身既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宜盲目自信。
首先,中国不再轻視自身和妄自菲薄,而是更加从容自信地正视自身的文化传统、发展道路和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一是扭转轻视自身文化传统的倾向,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2]339因此,既不能轻率地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更不能数典忘祖用别人的文化来盲目改造自身文化,而应该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0]17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知识结构、风俗习惯、言行举止和伦理道德等,自尊自信地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保持和守护中华文化的独特基因,更能为人类文明进步创造新形态和新理念。二是跳出轻视我国发展道路的误区,正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景。面对鼓吹西方道路模式和唱衰中国发展道路的各种杂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尤其不能用西方标准来裁决我们的发展成就,不能盲目迎合西方人的态度。他强调我国发展道路是科学的和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提出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10]11,决不能动摇信心和改变方向,在新征程中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是抛弃中国对世界贡献不足的看法,正视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长期以来,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理论和话语中,经常用否定或抹杀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来矮化中国的地位作用。面对这种错误言论,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重要贡献出发进行坚决回击。从历史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8]特别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天文历法、人文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突出贡献。从现实来看,新时代中国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参与全球治理和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尤其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地区和平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和国际人道主义行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代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5]18。总之,通过正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发展道路和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国将以更加文明和自信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和看待国际社会。
其次,中国没有盲目自信和骄傲自满,而是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正视自身同其他国家存在的差距差异和面临的风险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9],这对正视我国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具有指导性作用。一是正视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差异的现实,特别是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差距较大。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且总量巨大,但在一些具体领域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现象。要看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短板明显、制造业低端供给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规模比重偏低等,整体上发展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同世界数字经济大国、强国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20],需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在科技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21],尤其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重点领域还有许多卡点瓶颈。以科技投入为例,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2021年我国的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为6.09%[22],而主要发达国家平均为20%。为此,需要我国在关键科技领域及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科技创新方面花大力气和加大资金投入。二是正视中国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国内外风险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复杂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底线思维,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国内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都不少,决不能掉以轻心”[23],时刻提醒把防范风险挑战置于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尤为重视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方面面临的风险挑战。在经济发展方面,重点关注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等风险;在社会稳定方面,重视防范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治理难度增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等风险;在国家安全方面,全面关注国家的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卫生健康安全等风险挑战;在外部环境方面,灵活应对外部对中国的讹诈、遏制、封锁和极限施压等风险挑战;在党的建设方面,重点解决对党的长期执政有严重威胁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的风险隐患。正是正视了我国存在的差距差异和面临的风险挑战,中国人民更有动力和压力继续追求进步和追赶先进,以实现在“平视世界”过程中逐步缩小差距和消除隐患的目的。
三、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理念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与势”,是科学审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结果,既突破了现代西方范式下的西方中心主义,又超越了古代中国范式下的华夏中心论。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平视世界理念对于科学把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民族国家与全人类等多重关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以平视世界的智慧审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十九世纪,在科学社会主义还是一种理论之时,资本主义世界就将其视为“幽灵”,并纠集一切反动势力“进行神圣的围剿”[1]399。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制度在苏俄(苏联)开始实践,而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则采取完全敌对的态度。二战胜利后,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建立,两种社会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并存和竞争,尽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做法,社会主义国家也学习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但这种相互学习是在双方敌视为主的“冷战”状态下进行的。随着苏东剧变的发生,两极格局终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西方资本主义“乘胜追击”,企图通过颜色革命及和平演变等方式,彻底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但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站稳脚跟、坚定立场,在学习和汲取资本主义有益成果的同时,坚守社会主义制度并获得新胜利。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重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关系及共处空间”[24]。从资本主义看,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格局危机此起彼伏,其经济复苏迟缓、发展乏力,民主政治失序、政党之间互相扯皮,社会制度困境加深,难以应对全球治理出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使其发展模式和经验黯然失色;反观社会主义,积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尤其是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民主法治高效、文化繁荣兴盛、社会安定团结,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定盘星和压舱石作用更加突出,并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逐步走向振兴。在这种背景下,平视世界的智慧更能科学地审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一方面,“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25],使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进行交往时更加公正平等、更加从容自信,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坚持社会主义的力量会越来越全面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越来越善于汲取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规避资本主义的消极困境,在全面扬弃的前提下,社会主义依靠其制度优势,必然会创造和发展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从而为全面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奠定基础、积蓄力量。另一方面,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尽管社会主义不断螺旋上升发展、资本主义螺旋下降的进程有所加快,但“资强社弱”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短期之内两种社会制度都难以消灭对方,在“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前提下,双方必须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强化联系沟通、增进互谅互信,实现在斗争中谋合作、在竞争中求发展,通过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来保持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进步。
(二)以平视世界的态度匡正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的关系
近代以来,东西方世界的划分是以欧美国家的视角为标准的,是随着西方主導世界的进程逐步变化的。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国家把自己所在地视为“文明”区域,并依据距离他们的远近把世界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地区,东西方世界的观念初成。西方世界认为自己是文明和进步的代表,而东方世界是愚昧和野蛮的区域,被其视为被征服和未开化的世界。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普遍确立,欧洲和北美等区域将自己视为文明、科学、民主、先进的西方世界,而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区域视为野蛮、愚昧、专制、落后的东方世界,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西方采取不平等、不公正的方式奴役和压迫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二战结束后,随着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建立,世界殖民体系日益崩溃,一批新兴国家相继独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方世界,而其他新独立及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东方世界,由于仍处在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体系中,东方国家不得不在西方制定的秩序和规则中融入世界和发展自身,并在此过程中尽可能谋求平等地位和表达合理诉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格局出现“东升西降”的新趋势。西方发达国家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推行“逆全球化”行动,使其内部危机日益加深,经济复苏迟缓乏力,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下行,民主失序、治理失灵,西方世界整体呈现衰退迹象;而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东方世界,则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期,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高位成为增长主引擎,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边合作,东方世界出现群体性崛起。在这种变化中,东西方世界之间彼此“平视”成为可能,以平视世界的理念可以有效匡正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的关系。一是要互相尊重,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西方世界必须扭转对东方世界的轻视和压迫,尊重彼此的道路选择、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各自的文明形态,实现东西方世界之间的彼此尊重和平等交流。二是要平等合作,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东西方之间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合作,按照双方需要、优势互补的原则谋求合作的领域、方式和程度,推动东西方世界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既维护自身利益又兼顾别国利益,不断深化多边合作的水平,以实现各方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共同发展。三是要共商共建共享,东西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应该彼此割裂或置身事外。当今世界面临的很多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国际性的特征,要解决问题必须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来鼓励东西方世界都参与进来,对于重大的国际性事务由大家共同商量,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以实现东西方世界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共同享有全球治理带来的发展红利。
(三)以平视世界的视野平衡民族国家与全人类的关系
民族国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通常由一个或几个主体民族构成,由于其民族成份单一、经济文化相近,往往具有更强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执行力。最早诞生的英美法德等民族国家,既快速实现本国发展进步,又在国际社会居于优势地位;其他区域的国家和民族为了摆脱奴役、实现发展,纷纷谋求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胜利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深入开展,大量民族国家相继成立。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全球化深入推进,全球性挑战和课题日益增多,各民族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愈发频繁,但动荡变革的国际局势使各国间的摩擦不断增多,甚至个别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比如,日本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执意要把核废水直排大海;“环保之都”丹麦哥本哈根不顾国际承诺,宣布放弃2025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此类事件的发生,不得不让国际社会思考如何处理民族国家与全人类的关系。
全人类问题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如国际性公共安全问题、全球性环境与资源问题、世界性经济危机、人类文明整体性延续和多样性发展等;而民族国家利益则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的特征,甚至表现为“以自我中心的傲慢与偏见”[26]的民族主义色彩。为了全人类的永续发展,必须摒弃狭隘民族主义,用平视世界的视野倡导各国摒弃短视与偏见,用更加平等和宏观的视野来看待世界,以便平衡好民族国家和全人类的关系。一方面,各民族国家应站在人类大历史和全球整体利益的宽广视野中,把人类主体与民族主体有机协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单一的民族国家越来越难以应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为了应对全球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9]209因而,面对日益增多的全人类事务必须让各国参与进来协商处理,国际社会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增强互信合作,超越差异、分歧,发挥各自优势,集体研讨并制定符合人类共同利益、整体利益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模式,凝聚出全人类普遍认同的共同价值,以期有效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世界整体发展走向。另一方面,各民族国家即使从民族主体出发来发展自身,也应顾及他国和人类整体利益。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全人类中都是平等的主体,都有自主行动的权利,而且一个民族国家要发展起来归根到底要靠本国自身努力,但努力发展本国时绝不能以牺牲别国甚至全人类利益为代价。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呼吁,各国“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12]501。同时,各国也应该时常反省自身,既要挖掘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使自身发展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有机衔接、同频共振,努力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本国有益的方案和智慧。
參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3] 杜尚泽.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01).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64.
[5] 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和音)[N].人民日报,2023-01-12(03).
[6]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N].人民日报,2021-11-17(01).
[14] 李玉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非国际传播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5):69-79.
[15]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6]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137.
[17]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01).
[1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01).
[1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20] 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求是,2022(2):4-8.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1.
[22] 央视网.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占比6.09%[EB/OL].(2022-02-25)[2022-12-10].https://news.cctv.com/2022/02/25/ARTI8yEgwHFfuobhiW1lfhBJ220225.shtml.
[2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8.
[24] 柴尚金.世界大变局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关系重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0):141-150,168.
[25] 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求是,2022(13):4-16.
[26] 胡华,史志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溯源、时代价值与实践遵循——基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考察[J].社会主义研究,2022(3):146-153.
The Core Essence and Its Times Value of the Concept of Regard to the World Equally in the New Era China: Learn from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orld
BAI Bing, LIU Zhili
(School of Marxism,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Both the world and China have undergone historic changes, the trend of "rising east and falling west" is increasingly obvious. The world has shown a "trend" of changes of a magnitude not seen in a century,and China coincides with the "tim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two way effect and influence in "times and trends" is the generation cornerstone of the concept of regard to the world equally in the new era China. "Regard to the world equally" has three core essence. We should regard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equally,not only to recogni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west and to abandon and look up to the west,but also to refute and counter the injustice imposed by the west,so as to achieve mutual respect and equal treatment; we should view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qually, not only to eliminate misunderstandings and doubt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wards China, but also to eliminate the tendency to look down on developing countries,so as to achieve unity,coopera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we should face up to China itself, not only to face up to its own cultural tradition, development path and contribution to world development,but also to the gaps and risks and challenges it faces with other countries. The concept of regard to the world equally has important times value to correctly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the west and the east,and the nation state and the whole mankind.
Key words: the new era China; regard to the world equally;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orld; regard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equally; times value
[責任编辑:孔令仙,王 磊]
收稿日期:2023-02-24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发展阶段完善我国协商民主制度研究”(L22CKS006)
作者简介:白 冰(1992—),男,山西灵丘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
刘志礼(1977—),男,辽宁朝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