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婷
学前教育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学前教育的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管理环境、家园共建环境和教学环境。作为学前教育的实施主体,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担负着维护良好育人环境的责任。但是,当前一些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存在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的情况。同时,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当社会一再呼吁“把教鞭还给教师”时,其背后隐藏的是幼儿园教师主导地位缺失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
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弗里曼的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组织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学前教育可以参照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研究,因为学前教育中缺少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或者损害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难以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创建良好学前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
当前,部分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他们不能冷静地处理孩子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单方面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个别家长还会利用家校共建的信息交流群发布一些负面信息,引起家长之间的误会和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幼儿园往往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安抚家长的情绪,这种压抑的工作状态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家园互动有效性缺失
在学前教育中,家校互动较为普遍,但在实践中,一些幼儿园存在单向要求家庭配合的现象。这种单向性的行为导致家长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只能配合、支持幼儿园的相关要求,但并不清楚这种配合的意义。一些家长甚至会将这种配合任务视作一种负担。幼儿园为了保证家园互动的效果,通常会采取许多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幼儿的成长过程。但是,在“什么才是幼儿需要的教育活动”这个问题上,许多幼儿园很难与家庭达成一致意见。一些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没有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家园互动缺乏有效性。
(三)“小学化”挤压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的基础,是對接受学前教育幼儿成长规律的正确认知,但这种符合幼儿身心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得到广泛落实。当前,一些幼儿园仍然存在教育小学化现象,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相当匮乏的农村地区。一些家长将数学、拼音学习看成衡量幼儿园教学水平的标尺。
(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职责履行不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学前教育的建设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要协调各方共同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现实中,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创建与维护育人环境方面存在履职不到位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学前教育法规缺失、对幼儿园教师队伍权益保障没有提出硬性要求、督导评估流于形式等。虽然教育部于2020年9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但征求意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纷纷出台了学前教育条例,这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及全国性立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存在职责履行不到位现象。
三、创建良好学前教育环境的具体对策
(一)夯实“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著作中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这种突破传统的思想掀起了教育领域的革命。“以幼儿为中心”需要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要将课堂、生活、社会串联起来,释放幼儿的天性,为幼儿提供活动空间,让幼儿吸收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知识。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教师应当结合五大领域知识,成立相应的项目矩阵指导小组,制订具有幼儿园特色的课程游戏化教学方案,将美德教育、规则教育、传统文化、乡土情怀融入游戏化教学之中。
在“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研究表明,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是成长过程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如果没有对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可能会导致幼儿性格扭曲、行为乖张。教师应通过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公德教育、规则教育,引导幼儿学会尊重、懂得感恩、遵守公德。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家庭、教师、幼儿等缺一不可,各方面要通过协作互动实现共同育人。
(二)构建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平台
构建信息平台共享信息,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园、家庭、教师、教育主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互动,保证学前教育内部沟通与外部联系的便捷性。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或QQ群、幼儿园网站等信息平台,拓展利益相关者信息交流的渠道,可以加强利益者之间的互动、互信,实现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家庭、教师、幼儿等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商,促使学前教育的主体由单一状态向多元状态转变,构建园所育人、家庭育人、教师育人、社会育人的综合育人体系。
(三)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育人水平
学前教育能否获得家长的认可,取决于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更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水平。幼儿园的软实力是学前教育的一张名片,因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幼儿园都应当重视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在幼儿园,教师的育人水平集中体现在:创建良好的审美环境、创建和谐的活动环境、创建舒心的艺术环境。当前,游戏是幼儿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看似简单,实则对教师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够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游戏和具有吸引力的活动项目。幼儿园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参加竞赛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育人水平,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素养,如与人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法治理念、对艺术的浓厚兴趣等。
(四)家园联动实现家园互信
部分家长对学前教育存在着一种焦虑心理,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在幼儿园得到很好的对待。对此,幼儿园可以设置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亲身体验,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并鼓励家长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信息平台呈现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活动情况。这不仅可以消除家长的顾虑,还可以让家长发现幼儿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与习惯,实现家校互信。
一些幼儿家长把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看成一种无可奈何的任务;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幼儿,期望所有教师都围绕着自己的孩子转,稍有一点不如意就会投诉教师;还有的家长将“老师来了”“我告诉你们老师”作为约束幼儿行为的法宝,导致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排斥心理,甚至惧怕老师。这些现象不利于创建良好学前教育环境。
基于上述情况,幼儿园应让家长了解学前教育,了解幼儿园,了解教师的工作内容,这种开放透明的教育方式是家园共建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學的张燕教授曾在北京首创“四环游戏小组”,对分布在朝阳、海淀、石景山等地区幼儿园的近百名学前教育从业者和志愿者进行培训,推广四环游戏小组的教育理念。该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家长自愿参与其中。在游戏中,家长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能够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价值。
(五)强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履职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地方政府应当为学前教育构建良好的保障体系,创建良好的学前教育法治环境,依法办园、依法治园。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履职尽责能力,直接影响着良好学前教育环境的创建效果。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同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相关文件要求,规范学前教育,维护学龄前儿童、保育教育人员和幼儿园的合法权益,同时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机构的领导和管理,努力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家庭放心、园所宽心、教师开心。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履职过程中,应从被动地解决问题转变为主动地寻找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主动地为幼儿园和教师解决学前教育中的相关问题。
结语
创建良好的学前教育育人环境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家庭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努力。对此,教育主管部门承担着重要责任,而家长的支持与理解也是创建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因素,幼儿园则要从自身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作者单位:扬州市汶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