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2023-09-23 05:37田晓雨
幸福家庭 2023年11期
关键词:作业素养探究

田晓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地理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中的具体化”。这为新时期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教师要提高对人地协调观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关键能力。

一、人地协调观的内涵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具体而言,人地协调观包括正确的发展观、环境观、人口观和资源观等内容,能够使学生明白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对人地关系形成更加准确的认识。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时,考虑到地理知识大多来源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概括和总结,教师要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入手,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类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地理学习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

二、信息化教学的独特优势

(一)整合优势教学资源

当前,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创新教学方法、整合优势教学资源,采取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这不仅为教师进行教学准备提供了极大便利,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推动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任务,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使他们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高阶的大脑思维,也是学生智力的一种体现。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而学生往往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学生能够在地理实践探究中逐渐形成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推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信息技术教学与以往的机械化教学存在很大差异,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通过贯彻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

(一)搜集信息资源,创设导入情境

良好的导入是一节优质课堂的开端,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选取丰富的素材,以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来增强导入环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等,为接下来拓展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另外,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又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长江水流奔腾的视频、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的图片等。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这些视频和展示这些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并鼓励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水能资源的。这些教学素材能够反映人与河流的关系,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帮助学生理解与河流相关的地理知识。

(二)明晰人地关系,形成正确观念

人地关系反映着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人地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发展,它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系。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自然环境的保护更加受到重视。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时,教师要注意把握人地关系的时空特征,既要考虑人地关系演变的影响因素,也要注意人地关系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思维。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时,教师可以利用PPT展示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及构成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国土地主要有哪几种类型,不同颜色的土地类型分别是什么?目前用于生产的土地类型有哪些?这几类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目前尚不能利用的土地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使用智慧黑板的条件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不同颜色的触控笔对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类型进行标注。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进行标注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类型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要想减少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等不良土地资源类型,就需要合理进行农业土地开发,通过植树造林、退耕還林、退耕还湖等形式,维护和增加优质土地资源类型,促进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采取活动探究式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把握好学生的已知、未知、应知和想知,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引导他们在户外感受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提高学生地理课堂的参与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讲解完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树木与气候的关系”实地观察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考察了解人地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校园树木成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并用电子文档记录不同树木所需的气温、湿度、土壤、光照等要求。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看本地区的气温、土壤信息,进行数据对比,帮助学生分清学校的“当地树种”和“引进树种”。在活动探究的最后环节,教师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号召学生爱护树木、保护校园环境,使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外学习

在初中地理学科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课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后利用中国气象科普网、百度卫星地图、百度智慧眼、北斗信息网等网站进行自主探究。这些网站包含丰富的原始地理图片、信息等,是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良好载体。另外,在布置课外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将网站链接发送到班级微信群,让学生进行观看学习,从而增强地理学科整体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完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人种和人口”一课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不同人种的分布区域、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信息资源,并在下次课堂中开展角色扮演类游戏,由小组内的不同成员分别扮演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其他成员负责准备道具。在展示不同人种社会生活状况时,扮演黄种人和黑种人的学生说出他们所生活的地区面临着人口快速增长的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聚落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使得这些地区人地矛盾日益凸显。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何解决人地矛盾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控制人口规模、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等措施。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现实问题,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人地协调观。

(五)丰富作业形式,强化育人效果

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过程中,作业环节至关重要。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具体而言,除了常规的纸质作业,教师可以利用问卷网、钉钉、作业帮等网络平台布置一些线上作业供学生完成。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分数,了解自己的不足。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笔记、影像视频、个案追踪等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不同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创新作业布置方式,考查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形成情况,努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學习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聚落”一课后,教师可通过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丰富作业的呈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完成热情,教师可以利用问卷网,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聚落的彩色图片融入其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问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聚落的形成是人地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聚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在学生完成作答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网平台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下节课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通过网络布置作业,可以丰富作业形式,便于教师检查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强化育人效果。

结语

人地协调观是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关系着学生如何看待、应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要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培养观念、活动探究、丰富作业形式等方式,让学生逐渐形成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八面学校)

猜你喜欢
作业素养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快来写作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