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游戏教育

2023-09-23 12:00王孜孜
幸福家庭 2023年11期
关键词:儿童游戏评价

王孜孜

儿童是國家的希望,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荷兰著名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提出了“游戏的人”理论,他强调游戏是文明之母,教育隶属于文明,因而游戏是教育之母。同时,他提出游戏是人的原始冲动,游戏的冲动是儿童的天性所在,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的剥夺或消失可能将儿童置于危险的境地。由此可见,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其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强调,要贯彻“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在“双减”背景下,儿童的全面发展备受关注。本文从游戏与教学、尊卑与平等、愉悦与严肃、规则与自由四个维度出发,探讨游戏与教育的关系和其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价值,并提出将游戏融入教育的策略。

一、儿童全面发展的困境

(一)重课程、轻游戏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理念和人才发展观的影响,部分幼儿园教师存在过于依赖集体教学、过于强调规范统一的现象,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只关注课堂知识的传授,未能将游戏与课程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学前教育重课程、轻游戏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没有充分利用游戏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儿童的学习兴趣不高。教育家蔡元培曾经提出:“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功利化、短视化的教育容易导致儿童“五育缺失”,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与“双减”政策倡导的“减负提质”教育观背道而驰。

(二)重游戏、轻课程的问题

为了避免重课程、轻游戏的问题,部分幼儿园开始提高对游戏的重视程度。然而,教育与游戏脱节、分离的问题逐渐凸显,甚至出现忌谈知识学习的极端现象。部分教师仅仅重视游戏的娱乐功能,导致幼儿园变成游乐场,学前教育失去其教育意义。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割裂了教育与游戏的关系,认为教育是单纯的学习活动、游戏是单纯的娱乐活动,二者毫不相关。二是教师认为学前教育阶段无需重视教育教学。僵化、泛化、放任化的游戏活动,导致儿童“五育缺失”,这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与教育的关系

(一)游戏与教学

现如今,很多教师、学者仅仅将游戏视为课程教学的一种手段,将游戏看作教学内容之一,这就导致游戏无法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游戏与教学看成两个独立且互斥的个体,出现重课程、轻游戏或重游戏、轻课程的现象。前者将游戏视为课程实施的阻碍与负担,但实际上儿童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游戏;后者忽视了教学的重要意义,放任儿童游戏,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对此,教师要明确教学与游戏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教学和游戏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教学和游戏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尊卑与平等

在关于“游戏的人”的理论中,赫伊津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人是游戏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游戏者”,因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当然,这并未否定尊师的社会美德,而是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或是在游戏中的平等关系。这使得封闭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开放主动的游戏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主体性意识等品质的发展。在师生平等观念的引导下,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尊卑观念,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尊师的美德。

(三)愉悦与严肃

关于游戏,赫伊津哈提出,儿童在游戏时的情绪是欢天喜地、热情高涨的。他认为游戏是“欢声笑语、心旷神怡”的愉悦过程,而这与正式、严肃的课堂教学格格不入,从而导致一些学者将游戏与教学看成两个不相干的独立个体。

赫伊津哈从以下两点论述了游戏与严肃性的关系。一是从“游戏不具备严肃性”推出“游戏是不严肃的”这一观点并不成立,因为有些游戏具有严肃性,如典型的象棋游戏等。二是游戏中所蕴含的活泼性与严肃性虽然是具有相反意义的词,但游戏中也可以有严肃或认真的元素。因此,游戏绝不是用简简单单的“不认真”或“不严肃”就能界定的,从活泼性与严肃性的对立来否定游戏化教学的意义是不成立的。相反,二者之间的关系恰恰强调了游戏对儿童全面发展的意义,即儿童能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进行沉浸式学习。

(四)规则与自由

赫伊津哈提出,游戏呈现明显的秩序,遵循广泛接受的规则。规则与自由貌似对立,其实不然。规则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自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遵循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正如卢梭所言:“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因此,企图以规则与自由的对立来否认教育与游戏的融合是不成立的。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游戏泛化成为阻碍儿童全面发展的问题之一。教师重游戏、轻课程的教学现象,会将儿童置于缺乏相应教育规则的自由游戏之中,这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使游戏失去教育意义。

三、游戏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价值

赫伊津哈提到,儿童在游戏时的情绪是喜气洋洋的、欢欣鼓舞的,这种兴奋和紧张的情绪伴随着欢蹦乱跳的动作。由此可见,游戏与教育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二者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一种沉浸式的“演出”。儿童期是一个人的生命起步期,这个阶段的儿童生长力旺盛,可以参与各种游戏活动来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器官的发展。

除了生理意义,游戏对于人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意义。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让儿童参与游戏,可以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儿童知情意行的发展。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一书中提出,虽然美的属性并不隶属于游戏,但游戏却彰显出审美的特性,美是物质冲动和形式冲动的共同对象——“游戏的冲动”。教师可以让儿童参与各种形式的游戏,培养其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运用游戏这种交往方式,使儿童产生更多积极的情绪情感,让儿童陶冶性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一书中提出,一个游戏共同体常常倾向于构成永久性的,即使在游戏结束后。儿童能在游戏共同体中专注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在这个共同体中体验、共情规范和道德。在游戏活动中,儿童会形成两种类型的人际关系:游戏外的现实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关系。笔者认为,儿童通过维持这两类关系,可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从而学会去关注和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儿童能初步形成对规范和道德的认识,将游戏中学到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儿童在各种行为活动中对规则的遵守、良知的感受等,都是游戏赋予德育的重大意义。

四、儿童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游戏教育路径

生活、游戏、教育应该是融于一体的。游戏和生活中都蕴含着教育的内容,教育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更是充斥在幼儿园的所有活动中。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在园本课程建设中,教师是主体,也是关键,因此,要建立教师深度参与机制。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儿童的合作者、观察者和支持者,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既要让教师明确儿童的主体地位,让儿童自主地开展创造性游戏活动,又要避免教师对儿童的游戏过程放任不管。

(二)构建本土化游戏课程资源体系

目前,多数幼儿园已经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园本课程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一个理想的幼儿园课程的构建,应当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为指导,以儿童的成长需求为依据,将本园特色与游戏构建相结合。在构建游戏课程资源体系时,一方面要注意不可直接套用国外的游戏模式,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体系;另一方面各地区要基于本土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生制宜,开发当地特色化游戏课程项目。

(三)建立游戏化课程评价机制

在评价标准上,幼儿园要明确制定评价标准;在评价主体上,要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管理人员、家长和儿童都要参与评价过程;在评价内容上,关注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既要关注对教育过程的评价,又要重视对教育环境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要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避免僵化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关注评价方式的动态化,明确游戏化课程评价要以过程为导向,关注儿童的核心素养,进行弹性、动态化评价;在评价机制探索上,教师要以此为课题,进行探索性、创新性的研究。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猜你喜欢
儿童游戏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