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由
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巨匠之一,克里斯托弗·诺兰多年来始终在影迷心中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在好莱坞,他是少有的每部作品都能在票房与口碑上都能取得成功的导演。如果说《记忆碎片》和《蝙蝠侠:黑暗骑士》为他的封神之路打上一剂强心针,那么《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信条》则让诺兰的脑洞思维与顶尖的科技结合,让他开拓了电影的新边界。
诺兰的新作《奥本海默》改编自历史学家马丁·舍温与作家凯·伯德共同创作的普利策奖著作《奥本海默传》,详尽描绘了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人生。片中,主角所遭遇的不公正对待引人深思,他试图拯救世界却给世界带来灾难,同时面临着道德的审判。
诺兰在《奥本海默》中运用了两条明显的叙事线,一条由彩色画面构成的“ 裂变( fission ) ” , 一条由黑白画面构成的“聚变(fusion)”。两条线的叙事主角分别是科学家奥本海默和政客施特劳斯,他们处于两场听证会的风暴中心,这里也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
儿时的奥本海默智商便远超同龄人,他掌握多门语言,并在许多方面都展现了不俗的才华,可性格孤僻的他却长期遭受忧郁症的折磨。从哈佛毕业后,奥本海默前往剑桥求学,由于和导师帕特里克关系不睦,他将剧毒的氰化物注射进了导师的苹果,不过所幸那颗苹果在被吃下前被奥本海默丢进了垃圾桶。一战后,他成为原子能委员会的顾问。当时,核裂变的理论基础已见雏形,物理学家们意识到核裂变武器化,将让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战争兵器相形见绌。为了领先纳粹研发出原子弹,奥本海默受命成为“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并在新墨西哥州建立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验室。
据传,奥本海默选择将“三位一体”作为核试验的代号,是受到了英国诗人约翰·邓恩的启发。核试验的成功爆炸让所有参与者感到震惊,可奥本海默却在回忆时表示, “当时一些人笑了,一些人哭了,大多数人保持沉默。”此后,军方派人到试验场拉走了已经组装完成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并冷冰冰地告知奥本海默,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军方接管了。
1945年8月,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后,奥本海默名声大噪,不仅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甚至有媒体评价他“为人类找回了宙斯的闪电和霹雳”。美国总统杜鲁门召见他,可忧心忡忡的奥本海默却懊悔地表示,“我知道自己的双手沾满了人类的鲜血”,令总统对这位“英雄”不屑一顾。
科学事业上的成功,让奥本海默产生了负罪感,他不赞成快速发展氢弹,通过自己的言行给政府施压。在他看来,自己已经“变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不过,他也从未就所做过的事道歉,从不为所发生的事情承担个人责任,在诺兰看来,“他的行动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感和羞耻感,这个人物的主要特质就在于不确定性,表现在他前后矛盾的观点、做事的动机以及他的行为本身,有点像是虚构小说中的人物。”
除了精准的幕后细节把控外,诺兰(右一)对演员的选择同样十分挑剔。
紧接着,奥本海默年轻时的左翼政治倾向被挖出,曾与他交恶的人开始抹黑甚至诋毁他的人格,提拔过的人对他做出不利证词。在冷战期间,他被当作苏联间谍进行不公开的闭门审讯,最终奥本海默只能黯然退出原子能事务。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邀请奥本海默到白宫,当时的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产生了恢复他安全许可的想法,但被奥本海默拒绝了。五年后,奥本海默因喉癌在睡梦中去世。 在诺兰看来,奥本海默永久改变了世界,“他开创了原子时代,使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拥有自我毁灭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永远不会消失。无论愿意与否,我们其实都生活在奥本海默开创的世界里。”
在诺兰的少年时代,奥本海默在流行歌曲中被形容为“死亡玩具”,因为他让人类进入了原子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了解他的故事,《信条》拍摄结束后,帕丁森(该片男主)给了我一个礼物,奥本海默的传记,我觉得可以改编成一部电影。”
电影《奥本海默》里,导演用非线性的时间线展开剧情,还采用了倒叙、闪回、梦境和幻觉等超现实影像手法,来突出人物的主观感受。从欧洲求学到主持曼哈顿计划、成功研制原子弹的时间线作为主线,针对主角的闭门会则作为交叉结构的支线,清晰地补充年代背景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让观众打破时间的隔阂,直抵奥本海默的内心纠葛。
影片中,诺兰用彩色和黑白来模拟主角在不同时空中所遭遇的处境,而大画幅的IMAX黑白胶片拍摄是首创。据传,《奥本海默》使用了大概200个包括机械仿生、微缩景观、灾难装置等在内的特效镜头,这是诺兰十年来使用电脑特效最少的一次。
为了重现核试验场景,剧组在真实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取景拍摄,视效成员选用了黑火药、煤、镁粉和汽油等材料组合进行技术试验,并采取小型数码相机进行微距拍摄特写。
这场核爆场面无疑是电影的视觉高潮,诺兰在处理上让声音到达延迟,使观众在纯粹的静谧中观赏绚烂火光和蘑菇云的诞生,这样的处理利用最现实的感觉加强了戏剧性,在火光出现的那一刻有种近乎神圣的美感,随后声音的到来预示了真正的危险,带领剧中人和观众回到现实。在大量的前期筹备下,电影只用了57天便拍摄完成,这不仅考验着诺兰的协调能力,还有效地控制了制作成本。
奥本海默是一个对物理学有着极高天赋和兴趣的人,他认为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和真理的最高形式。他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初衷是出于对原子核能量的好奇和追求,他希望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能源形式,为人类带来福祉。
影片表现了奥本海默充满矛盾的个性和他的才华对世界格局的复杂影响。
除了精准的幕后细节把控外,诺兰对演員的选择同样十分挑剔。他在写剧本时会尽可能地不考虑由谁出演,那样就没有办法挑战他们在大银幕上的可能性。奥本海默的饰演者希里安·墨菲,此前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盗梦空间》《敦刻尔克》中担任过重要配角。身为诺兰的御用演员,他在《奥本海默》中第一次担任诺兰电影的主角。据说,诺兰在完成剧本初稿后,盯着传记原著的封面看了许久,透过奥本海默那那淡蓝色的双眼,便想到了墨菲。此后,诺兰亲自飞往爱尔兰当面交给墨菲剧本,只为能更直接地看到演员刚读完剧本时的真实情感反应。
此外,艾米丽·布朗特、小罗伯特·唐尼、马特·达蒙等影星均在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小罗伯特·唐尼扮演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创始人斯特劳斯是片中最为复杂的角色之一。来自美国南方、做过鞋子销售员的他只有高中学历,通过努力爬升到高位,强烈的自卑感让他与出身背景迥异的奥本海默不断产生摩擦。唐尼为了演好角色,剃掉头发,换成前秃造型,还在深入了解人物后,发现了他矛盾的心态。
艾米丽·布朗特演绎的奥本海默妻子凯瑟琳,则打破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具有现代女性的反叛精神。作为丈夫坚定的支持者,她要照料家庭,还要在闭门听证会中力挽狂澜反击他人的指控。诺兰给予了布朗特自由的表演空间,来表现凯瑟琳作为妻子和母亲时而强悍干练、时而脆弱无助的复杂心境。布朗特与墨菲曾在《寂静之地2》有过合作,两人在诠释夫妻关系时默契十足。
入围过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二代黑寡妇”弗洛伦丝·皮尤,扮演了奥本海默的婚外情对象琼·塔特洛克。她在片中戏份不多,却为主角揭开了有关性与政治禁忌的潘多拉魔盒,魅惑又果决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剧组还请到了大量的科学家来做群演,他们的即兴表演令诺兰惊讶。
当好莱坞导演纷纷习惯于用科技,来制造诸如超级英雄的文化产品时,诺兰却依旧借用胶片作为媒介,来寻求超出娱乐本身的个人表达。不管是在美学、高概念叙事(好莱坞的一种程式化的电影生产模式,是以引人关注的噱头、简洁的情节主轴和明晰的主题、高度的视听冲击力、明星等元素追求最大多数观众及充分的市场营销能力的商业叙事策略)还是商业运作方面,诺兰早已成为一张区别于传统好莱坞导演的标识,而影迷们也愿意为他所制造的视听盛宴和输出的价值表达来买单。
这是为什么当合作了将近二十年的华纳兄弟公司,在疫情期间决定电影发行采用影院与流媒体平台同步推出的模式时,诺兰有胆量结束与公司的合作。尽管身为大导演的他提出了“绝对话语权”“20%的先期票房分成”及“100天的院线独占期”等要求,不过环球影业还是欣然同意与诺兰合作。
在《奥本海默》这个看似悲剧的影片中,主角站在科学研究和道德选择的天平上,救世主和杀人魔的身份界定变得模糊起来。奥本海默原本出于正义而制造了原子弹,可它在战争面前却化作杀戮的武器。强硬政治势力的羞辱和周遭人一拥而上的诋毁,让被捧上神坛的他在利益博弈面前变得渺小,本就脆弱的神经濒临崩溃。
诺兰透过奥本海默的挣扎,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借此预示着他对未来的思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诺兰说,“我觉得奥本海默当时的决策,他所经历的这些故事,对于任何时代都是有借鉴意义的。所幸我们并没有走向核战争毁灭的结局中,但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科技进步都有这样的风险,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杀伤性,可能会导致世界毁灭。”
在他看来,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娱乐性和严肃性是可以兼得的,观众可以从作者的戏剧化表达中获得收获。诺兰说,“我希望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当他们看了电影以后,能够和这些科学家一起经历奥本海默生命当中的各个阶段,自然会有所感悟。”在影像世界里迷失三个小时后,当影片字幕滚动、灯光亮起之时,观众或许意识到刚刚所经历的世界并非与现实毫无关联,这便是《奥本海默》的价值所在。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