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把“核妖怪”拴在瓶子上

2023-09-23 00:30陈娟
环球人物 2023年18期
关键词:舍温波德奥本海默

陈娟

《奥本海默传: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

电影《奥本海默》的票房依然在攀升,有望刷新全球传记片纪录。人们一边着迷于“原子弹之父”的传奇人生,一边讨论着何为科学家責任。诺兰拍摄该片的灵感,源自传记《奥本海默传: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该书2005年出版,随着电影上映,中文版也同步推出。

传记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美国传记作家、新闻记者凯·波德,另一位是美国历史学家马丁·J.舍温。马丁·J.舍温花了近20年时间调阅美国及海外档案,收集奥本海默各种相关素材,还对其亲友进行了近百次访谈。之后,又花费5年时间与凯·波德共同执笔成书。与电影截取一段人生不同,传记书写了他的一生,追溯其何以成为奥本海默,并呈现出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充满悲剧的奥本海默。

20世纪初,奥本海默生于纽约上西区一个富人家庭。自小在伦理文化协会的学校读书,课堂上辩论黑人权益、战争与伦理等问题,培养了他早熟的心灵和自觉的政治意识。7岁那年,祖父送他一套岩石标本,从此有了收集矿石的爱好。12岁时,他与当地著名地质学家通信,被提名为矿物学俱乐部成员,赢得神童之名。然而,如庇护所一般的家庭生活,并没有让奥本海默“为这个充满残酷和痛苦的世界做好准备”。14岁时,他参加夏令营,因被指控为告密者,被赤身裸体地锁在冰窖里。但当他走出来时,“用一种沉默的坚忍来承受了这样粗暴的羞辱”——等到20世纪50年代,面对潮水般的恶意和指控时,他也选择了一种忍辱负重的姿态。

青年奥本海默曾一度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在剑桥读书时,他崩溃到给导师下毒,后来到哥廷根大学又奇迹般地振作。1927年回美国时,他已是物理学领域一颗冉冉新星。再后来,他进入一种“悖论”的人生,也是电影中的故事主线:发明制造原子弹,等到真正爆炸后,又带着负罪感度过余生;因为对太平洋战争的贡献,他被称为“当代的普罗米修斯”,又因呼吁禁止核武器、反对军备竞赛被“钉在十字架上”,成为政客们的攻击目标。经过质询与答辩,听证会最终宣布他没有犯叛国罪,但彻底切断了他与美国核秘密的所有联系。1967年2月18日,他在睡梦中去世。

回顾奥本海默的人生,有人曾分析认为他的个性属于“天鹅型人格”:一方面,他以胜出别人的方式获得优越感、光环和荣耀;另一方面,他在忍受痛苦时非常坚韧,要保持优雅的状态,不会是失败者而只能是殉道者。这样的他,是矛盾的、不完美的,也是伟大的,因为他心中装的是世界,而不仅仅是实验室。

不得不说,电影《奥本海默》之所以受关注,某种程度上也和近期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有关。而对核力量的态度,《奥本海默传》中已给出了他本人的答案:“尽管不能把核妖怪封在瓶子里,奥本海默仍在坚持不懈地想以某种方式把它拴在瓶子上。”如今再看这句话,更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

猜你喜欢
舍温波德奥本海默
电影《奥本海默》观后
冬季给猪搭建屋中屋可防寒
肉雏鸭饲养管理
从这里开启你的精神世界
精准操作贵州茅台 奥本海默豪赚超30亿
英国波德大街时光倒转之谜
安全高效养鸡 莫忘通风换气
火盗龙波德的孤岛漂流记(下)
“原子弹之父”的科学家良心
原子弹之父的悲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