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琪
我爸妈是典型的“沪一代”,他们都是离乡靠自己打拼在上海安居,扎下了根。
每逢除夕将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從老家来到上海,在我们的小家里齐聚一堂,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一大早,来自江西南昌的外公外婆就开始在厨房忙碌起来。他们俩配合默契,不一会儿,一盘盘香气扑鼻的南昌特色年夜饭就出锅了:有肥而不腻的梅干菜扣肉,有用自家晒的腊肉做成的藜蒿炒腊肉,还有我最爱的红烧肉……外婆自豪地说:“吃了这些菜,新的一年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来自山东威海的爷爷奶奶也不甘示弱,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奶奶刚刚还使劲儿地揉着面,不一会儿,她就像变戏法似的把面团变成了花饽饽。威海花饽饽果然名不虚传,瞧,它看着比脸盆还大,还有那栩栩如生的小动物饽饽,让人舍不得吃。
花饽饽做好了,奶奶看向爷爷说:“愣着干吗呢,快点儿把馅儿给俺搅了!”终于开始包饺子了,只见奶奶熟练地一捏,一个大肚的饺子就诞生了。好家伙,这饺子足足有我拳头那么大!奶奶得意地说:“包大饺子,来年养大猪!”我“噗嗤”一声笑了:“这里怎么养猪啊?”奶奶也笑了:“哎呀,反正就是来年财运好呗!”
四位老人一边忙活着,一边嘱咐着过年的老例。外婆给了我一个大红布袋子,说:“你拿着袋子收红包,要装满了才行。记得放在枕头底下,从初一压到十五。”奶奶也再三提醒着除夕夜的老例,最后笑道:“把财运给俺守住哩!”
妈妈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也学会了不少本地年俗。她给我们做了喻示步步高升的年糕,还带全家逛了热闹的城隍庙……
我家堪称春节习俗“展览馆”,这些不同地方的习俗不但没有冲突,反而“相处”融洽,这些都是我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正因如此,我家的春节才更热闹,年味也更浓。这些习俗提醒着我是上海人,也是南昌人、威海人。
窗外,万家灯火时,还有多少有趣的他乡年俗正在上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