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洋洋 赵保海
摘 要: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内在要求与有效途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对教材阐释力不强、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对课堂引领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基于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从夯实自身素养、提升教学话语透彻性,走进学生生活、提升教学话语趣味性,把握课堂规律、提升教学话语艺术性等方面,积极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思政课教师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959);河南中医药大学202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编号:2022SZJG01);河南中医药大学2021年度高校党建创新项目(编号:HZYDJ2021-24)
作者简介:吕洋洋(1990— ),男,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中医药大学)成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赵保海(1965— ),男,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中医药大学)成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话语一词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发出者与接收者在特定情景中,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建构和互动沟通的媒介和载体,具有言说事物、表达观点、传递感情、施加影响等功能,是语言学和传播学的重要内容。教学话语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情景中,教師紧紧围绕课程内容教育学生的专业用语,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则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高校思政课国家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对大学生的知识架构、思想认知、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素养及行为选择施加影响的专门用语,一般包括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三个方面。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和新期待。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的不断变化,大力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创新,有效改善思政课教学中教与学“两层皮”的现象,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否发挥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是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培养时代新人上肩负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是讲好道理的载体和媒介,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首先,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话语,用通俗化的语言阐释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使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促使大学生自觉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最后,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中,分清主流,明辨是非,坚定立场。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是指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加深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喜爱,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使思政课教师获得更多的认可。其中,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认可最为关键。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师生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上日趋对等。一旦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吸引力不断弱化,就难以吸引学生关注,导致课堂氛围冷淡,不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这体现在,一方面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话语权。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极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可以将政治性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从而有效应对思政课教师话语吸引力弱化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强调话语的生活化和通俗化。推进话语创新,恰当地运用大学生常用的生活话语、网络话语等,能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亲切感,进而改善课堂氛围冷淡的现象。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话语、情感渲染,整体性带动课堂氛围,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提升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同样需要借助教学话语的创新来实现。可以说,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的必然要求。
首先,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可以更好地将思政课的教学理念传达给学生,提高他们对思政课的理性认知,强化他们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其次,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创新,可以更好地改善大学生眼中思政课单调枯燥的刻板印象。当前,尽管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方式改革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尊重,但是由于大班教学的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学仍然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进行教学话语创新,可以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教师授课的吸引力,改变课堂沉闷的现象。最后,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实现,需要思政课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利用话语表达的魅力,引发学生内心共情。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也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话语体系上实现创新。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对教材的阐释力不强
教材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基本逻辑。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来自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教材。构建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此外,思政课教学需要紧跟时代需求,而教材更新往往存在滞后性。因此,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扩展和及时的补充。
近年,思政课教师队伍迅速扩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自身话语对教材阐释不足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课多涉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严肃性和理论性,这就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创新教学话语。有的教师为了不犯错误,照读教材和课件内容,照本宣科。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大多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因此教材语言多为结论性话语。这也导致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进行话语创新,将教材话语等同于教学话语,造成授课内容缺乏必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参与教学,始终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与学“两层皮”的现象,即在思政课堂上,教师难以正面回应学生的困惑,教学话语缺乏创新,而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也很难有足够的兴趣。
总体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出现固化现象。一些教师思想保守,缺乏知识和观念更新的动力,常常用自己固有的话语体系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习惯,缺少了教学话语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很难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缺乏针对性。在教学中,一些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不足,无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机械地使用普适性用语进行授课,教学话语无法有效吸引学生。最后,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的话语体系不接地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也会导致學生对思政课产生心理上的疏远。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对课堂引领力不足
思政课相比其他的专业课程,具有更加浓厚的价值引导色彩。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尊重教学规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针对提倡和反对的内容,思政课教师要有清楚的态度,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换言之,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教学话语的积极引导。但是从现实来看,当前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明显存在着课堂引领力不足的现象。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存在着价值导向不明显的问题,影响了思政课的引领力。思政课教学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然而,现实中一些思政课堂,往往仅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未能形成有效的思想引领。其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说服力不强,也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引领力。思政课是否具有说服力,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一些思政课教师无法通过精彩的课堂讲授、生动的案例分析、有力的学理支撑来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课堂话语浮于表面,这也造成教学话语缺乏充分的说服力。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路径分析
(一)夯实理论基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透彻性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透彻性,就是要求增强教学话语对教学内容的解释力。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仍然是教师。具体来讲,首先,思政课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学在话语的选择上,不能只有政治性,忽视学理性。不仅要理直气壮地讲准、讲对政治性话语,还要通过学理分析讲清楚政治话语背后的思想逻辑。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深、学透、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深邃的理论功底增加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厚度,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增强教学话语的转译能力。提升教学话语的透彻性,思政课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上充当机械的话语搬运工。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案例、巧妙设置话题、精心设计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创新话语表述形式,使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准确体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能贴近学生实际。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话语的重构。思政课的教学话语不是由相互孤立、毫无联系的片段组成。若想提升教学话语的透彻性,教师必须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教学的框架逻辑和内容体系,建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
(二)走进学生生活,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趣味性
高校思政课是讲给大学生听的,因此教师要多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来讲思政课,这是提升教学实效性和亲和力的必然要求。当前的大学生以00后为主体,思政课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主动进行教学话语创新。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走访宿舍、建立交流群等方式深入了解00后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进而明确他们对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及时解答他们在思想上的困惑,积极回应他们的对热点问题的关切,合理使用符合大学生思维习惯的话语体系来服务于思政课教学。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运用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在教学话语上实现政治性、理论性、生活性相统一。要改变思政课脱离学生、高高在上的现象,努力拉进思政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切实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三)把握教学规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艺术性
思政课教学既有一般课程的普遍性,又具备一定的独特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思政课的教学规律,不断增强教学话语的艺术性,才能够在教学上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思政课教学的感情色彩较为浓厚,需要教师的教学话语具有明显的情感渗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平铺直叙,要在话语中带有明确的态度立场、价值导向和情感渲染,要让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师的情感浸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引领。“教师自身坚定信仰并高度认同所传授的内容,才会一直拥有向学生热情讲述、通过讲述吸引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思政课的最终目的是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话语上,思政课教师要多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进行构建,避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直接的说教和简单的灌输。
总之,推进教学话语创新,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意义重大。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创新,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话语还存在不少问题,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顺应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归纳反思,通过教学话语的创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2]邓鹏.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新配方”[J].人民论坛,2020(15).
[3]李建国,杨莉莉.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1(5).
[4]周智年,阎玉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优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
[5]谭绍江.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艺术性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22(7).
责编:司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