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钱玲 李冬雪 向明菊 孔维娜 唐佳
灾难护理是指护士运用护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降低和消除突发事件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而开展的各项活动[1-2]。自2019 年以来,各种灾害事件频发,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我国建立了一系列体制机制,这一系列举措在我国卫生应急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卫生应急事业迈上新台阶,也促使灾害护理的不断发展。在各种突发灾难事件当中,护士作为独立接收和护理患者的医疗工作者,作为灾害护理的健康宣教者,作为灾后管理者,其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水平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安危[3]。手术室作为突发灾难事件重要救治场所,不仅要求手术室护士掌握护理急救专业技能,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多学科协作能力[4-5]。目前,我国关于手术室护士灾害护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大多数灾难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以模拟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6-7],但这种普适性教学模式对灾难护理这门课程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8-9]。SINCHI 教学模式是由日本学者SHINCHI 等[10]提出来专门针对灾难护理的教育模式,其注重对临床护士临床技能和情感能力的融合,在培养全面发展、应对各种灾害事件的人才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文章借助网络平台利用SINCHI 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以提高临床护士灾难护理知识、技能水平和情感能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2021 年12 月—2022 年5 月,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70 名手术室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注册在职护士。(2)在所属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满6 个月的护士。(3)大专及以上学历。(4)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已接受过灾难护理课程的护士。为防止试验组和对照组相互影响,将A 院区37 名手术室护士作为试验组,B 院区33 名手术室护士作为对照组,所有护士对自身入组情况均不知情。试验组与对照组人员在授课教师、教材、教学目标、学时数方面均一致,试验组年龄24~29 岁、对照组年龄24~28 岁,且在性别、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护士一般资料比较
试验组与对照组人员均使用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罗彩凤等主编的第一版《灾难护理学》[11]。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培训方法,包括每月1 次的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理论、操作培训,每周1次晨间业务学习。
1.2.2 试验组
试验组依托网络平台采用SINCHI教学模式的方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成立灾难护理培训小组。该培训小组由急危重症、呼吸内科、感染内科、院感科专家各1 名,1 名护理研究生及1 名临床护理管理者,2 名教学助理组成。4 名专家负责根据现有教材、指南、专家意见、工作流程等设置培训课程,研究制定调查问卷、培训方案、培训流程。临床护理管理者负责培训的组织和管理,护理研究生主要负责课件的发布以及网络平台的维护。
(2)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采用SINCHI教学模式,该模式包含6 个可循环阶段,每个阶段根据具体知识内容进行调整,见表2。
表2 SINCHI 教学模式的6 个阶段
(3)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分为两部分,首先推送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医疗题材影视片段、现场救援真实情景片段、灾难救护音频和视频等,并设计1~2 个问题,供小组成员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授课。网络教学总时间20~30 min。管理者及教师在后台持续关注护士观看视频的情况,并适时提醒开展小组讨论。
(4)小组工作坊。小组工作坊由培训组教师和护士共同组成,为了解视频课程中的问题而创设的培训路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和个性化。首先针对网络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展开线上小组讨论,讨论主题围绕以下5 点展开:①参与灾难救护的医务人员类型名单;②医疗救护实施过程中信息的收集、整理、综合;③医疗器械设备的准备名单;④医院感染的预防和处理措施;⑤人文关怀与护理工作的融合。力求使护士能在培训中明确“灾害将会带来什么”“灾害发生后需要如何应对”等因素。讨论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幻灯片或以其他形式进行总结,由每组组长负责组间分享;分享完毕后,由其他组成员进行提问,该组成员负责回答,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评价。
(5)角色扮演。教师根据章节重点,模拟灾难情景,将案例发给小组,由小组成员自行设计人物角色。首先每组对该情景的临床诊疗、护理决策、护理措施等进行讨论,各成员共同分析和确定灾害护理所需达到目标、方案;然后护士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需要梳理不同护理要素组成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灾害护理反应和灾后决策时应及时有效确认与追踪重要的信息,明确灾难发生后首先需要完成的是哪些事情、什么事情可以放在最后、哪些事情能同时进行、需要调用哪些资源等对灾害因素进行干预和防堵。最后每组扮演角色,录制微视频。
(6)护理大讲坛。每月开展1 次线下护理大讲堂,由参加过灾难诊疗救护的医务人员担任讲者,分享内容为灾害应对计划、紧急救援及生命支持技术、灾难护理管理等,分享的形式为案例分享、专家报告、护理查房等。
(7)学习日志。学员将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点、情景案例、角色体验、课程反思、教学评价等内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每次小组讨论会结束后进行组内、组间、师生间的相互分享、交流与讨论。
(8)在线考核与总结。考核习题由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两部分组成,个人考核以客观题为主,侧重于对灾难护理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小组考核以主观题为主,侧重于团队分析、处理,评价方式以教师在线评估为主。
(9)培训质量控制。每次培训课后由培训小组成员给予授课教师评价、反馈,授课教师根据反馈内容改进;合理安排培训时间,确保每名护士均能参加培训课程;每次培训前由2 名教学助理提前布置场地、准备所有材料,确保培训的按时、顺利进行。
1.2.3 调查方法
干预前基线调查于教学活动开展前1 周进行,干预后调查于教学活动结束后1 周内进行成绩录入与问卷调查。
在培训结束前后对护士进行灾害准备度、共情能力量表、在线临场感量表进行评估。
1.3.1 灾害准备度
灾害准备度[12]以国际护士会灾害护理能力框架为指导,量表包括备灾知识、灾害应对和灾后管理3 个维度共45 个封闭式条目,每个条目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1~6 分,量表总分45~270 分。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sα)为0.865。
1.3.2 共情能力量表
共情能力量表[13]包括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换位思考3 个部分,共20 个条目,总分20~140 分,得分越高即认可程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23。
1.3.3 在线临场感量表
在线临场感量表是基于探究社区(community of inquiry)理论框架所设计的经典问卷[14],包括教学临场感、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3 个部分,共34 个条目,各维度Cronbach'sα 系数均>0.8。
数据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试验组与对照组护士干预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开展基于网络SINCHI 教学模式提高了护士灾害准备度、共情能力、在线临场感得分,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5。
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护士干预后灾害准备度比较(分,)
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护士干预后灾害准备度比较(分,)
表4 试验组与对照组护士干预后共情能力比较(分,)
表4 试验组与对照组护士干预后共情能力比较(分,)
表5 试验组与对照组护士干预后在线临场感比较(分,)
表5 试验组与对照组护士干预后在线临场感比较(分,)
近年来,各种灾害事件频发,且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类灾害事件,除需新型的装备之外,医务人员在灾害面前做好充足准备也起着关键作用[15]。本研究显示,经过培训之后,护士灾害管理知识和技能都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白治繁等[16]的研究有相似之处。传统的灾害培训课程面临以下问题:第一,灾害培训课程目标不具体。以往灾害培训课程的目标被简单描述为帮助医务人员掌握灾害事件的应对方法和技能,但“知识、技能、情感”三位一体的目标没有被阐释清楚,学习方向也不够明确[17]。第二,灾害护理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目前灾害护理培训内容仅包括护理的方法与技巧,灾前管理、灾害感染控制、伦理及法律等内容略显单薄。第三,灾害护理培训形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护理人才,但在突发灾害事件面前,有限的学习形式造成护士的知识储备不充分,护士如何主动获取未知知识成为护理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18]。在本研究中,护士通过互联网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线上学习,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护士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学习。并且,通过小组工作坊、角色扮演、反思日记等方式引导护士进入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立足灾难救护的实际情况,引导同步思考,鼓励护士深入临床情景,解答与验证答案,将思维方法与操作方法有机地结合,课程的理论性与趣味性共存,使片状知识串联起来,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护士的灾害准备度得到提高。本研究开展SINCHI 教学模式从多角度、多形式、可操作视角将原有的培训路径加以整合、优化、融合,开发和实施符合灾难护理训新路径,实现培训的整体化和系统化,以达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
共情能力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护士站在患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准确地感知患者的情绪,进而产生一致的情绪体验[18]。本研究显示,试验组其共情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网络SINCHI 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士在灾害现场救治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能力,尤其在观点采择和情感护理方面,但换位思考能力稍弱,说明护士在过程中仍然对患者的内心感受缺少足够关注。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灾难护理培训仍然处于摸索、学习、借鉴阶段,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整体性的深入研究[19]。在灾害事件救治诊疗过程中,虽然加深了临床护士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感受,但仍存在大部分护士未接受正规灾难护理培训以及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SINCHI 教学模式虽然没有增加额外课时数,但无论对培训者还是护士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护士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实际参与各项护理决策,最后在培训者引导性反馈下找到答案。因此,在未来的培训中需要进一步加大情景模拟力度和实战演练力度。
近年来,各种灾害事件频发,由此掀起了一股互联网学习热潮,在线教育摆脱了教育时空无法分离的问题,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但由于“社会属性”的缺失,导致学习者参与感不强、出现孤独感与焦虑感等问题[20]。临场感是一种心理沉浸感,在2000 年由GARRISON 等[21]提出在线临场感这一概念,用于评价网上教学活动,其中包含了3 个要素:认知临场感、社会临场感和教学临场。该概念从教学法视角来定义教学临场感,即为了获得有益个人、有助教育的学习成果,而对学生的认知和社会过程进行的设计、促进和指导[22]。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其在线临场感均有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体现在教学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两方面。可能是因为SINCHI 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线,线上培训为主线,首先,利用线下培训、角色扮演加强护士的临场感,通过教学的社会性支持减轻临床护士的孤独感;然后,通过教学视频、微视频录制,促使每一名护士都积极参与各项决策当中,以及时掌握学习反馈;最后根据考核结果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在此次培训当中,将自我学习、小组分享、问题解决等环节相整合,学习互动、开放沟通、情感认同相融合,聚焦于学习过程,利用情感化、具体化教学形式促进了学习者、培训者、患者三种角色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了临床护士的认知,激发了护士的自我效能,建立了护士的在线临场感。
本研究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SINCHI 教学模式对灾害护理的培训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究,有助于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灾害护理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实现线上线下课程的对接,激发护士的学习兴趣,提升应对灾害事件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在线临场感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学习者社会属性缺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