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安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的影响

2023-09-23 12:05吴传良周胜程蕾曹海燕费林英蔡燕
海南医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胃脘胃镜胃肠

吴传良,周胜,程蕾,曹海燕,费林英,蔡燕

上海奉贤区中医医院内科,上海 20140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胃癌癌前病变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或伴有食欲不振、嘈杂、嗳气、反酸、恶心、口苦等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病理严重程度与症状无显著相关性,易被患者忽视,而其中90%左右CAG患者表现为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阳性,增加治疗难度[1]。西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病症,但根治困难,治疗效果仍待提高。近年来,中医药制剂已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理论认为CAG属“痞满”、“胃脘痛”范畴,因外邪侵袭、情志失调致使肝气犯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运化失调,湿久化浊而中阻,郁久化热、热壅血瘀而为毒,浊毒内壅而致气机升降失常[2]。胃复春片主要成分包括红参、炒枳壳、香茶菜,有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之效,适用于治疗CAG[3]。胃肠安方具有活血通络、消积解毒、健脾化湿、清热化痰之效[4]。目前临床应用胃复春片治疗CAG,尚缺乏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及兼夹证处理的灵活性。笔者认为CAG的病理基础在于脾虚、血瘀,故选用上海市名中医、龙华医院名中医邱佳信教授创立的经验方“胃肠安方”,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辨证加减,以探讨胃肠安方、胃复春片治疗CAG的疗效,并分析其对CAG中医证候积分、病理特征及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胃泌素17(G-17)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上海奉贤区中医医院内科门诊且符合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30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n(%)]

?

1.2 纳排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CAG 西医诊断标准[5];经胃黏膜病理检查确诊为Hp 阳性者,符合Hp感染评定标准[6];临床资料完整者;知情本研究方案,自愿签署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近期服用抗生素、免疫调节类药物者;近期使用胃黏膜保护药物者;胃黏膜病灶具有恶变风险者;合并其他部位良、恶性肿瘤者;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既往存在胃部手术史者;精神异常或存在神经类疾病诊断史者;过敏体质者;接受其他药物治疗且影响观察指标者。

1.3 中医辨证分型[7]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CAG 患者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1)肝胃气滞证:主症,胃脘疼痛或胀满,胀痛胁肋;次症,暖气频作,胸闷不舒,脉弦,舌苔薄白。(2)胃阴不足证:主症,胃晓灼痛或痛闷不适,舌红少津、苔少;次症,嘈杂或饥不欲食,形瘦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脉细。(3)脾胃湿热证:主症,胃脘疼痛或胀满,舌质红、苔黄厚或腻;次症:胃脘灼热,恶心呕吐,口苦口臭,大便黏腻不爽,脉弦滑。(4)胃络瘀血证:主症,胃脘疼痛或胀满,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次症,面色暗滞,胃痛拒按,黑便,脉弦涩。(5)肝胃郁热证:主症,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脉弦数或弦;次症,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且苔黄。(6)脾胃虚弱证:主症,胃脘隐痛或胀满,喜暖或喜按;次症,大便稀溏,食少纳呆,气短懒言,食后晓闷,倦怠乏力;舌质淡、脉细弱。主症必备,加次症2 项及以上可确诊。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 mg/次,1 次/d (国药准字H20040916);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H20003263,规格:0.5 g),1 g/次,2 次/d;青霉素过敏者阿莫西林改为左氧氟沙星片0.5g/次,1次/d;克拉霉素片0.5 g/次,2次/d;胶体果胶铋胶囊(国药准字H20058476,规格:100 mg),200 mg/次,2 次/d,治疗14 d。对照组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饭后1 h 口服胃复春片(国药准字Z20040003,规格:0.36g/片),4 片/次,3 次/d。观察组患者则予以胃肠安方治疗。基础组方:太子参12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姜半夏9 g、鸡内金15 g、青陈皮各5 g、白扁豆15 g、生山楂9 g、降香9 g、炙山鳖甲各3 g、红藤30 g、野葡萄藤30 g、藤梨根30 g、菝契30 g、牡蛎30 g、天龙4.5 g、夏枯草9 g、绿萼梅9 g,此为1 d 剂量。根据患者临床辨证加减:(1)肝胃气滞证,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剂:太子参12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红藤15 g、野葡萄藤15 g、藤梨根15 g、菝契15 g、生牡蛎9 g、夏枯草9 g、天龙3 g、白扁豆15 g、姜半夏9 g、青陈皮各5 g、柴胡9 g、香附9 g。(2)肝胃郁热证,合左金丸加减,方剂:太子参12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红藤15 g、野葡萄藤15 g、藤梨根15 g、菝契15 g、生牡蛎9 g、夏枯草9 g、天龙3 g、白扁豆15 g、姜半夏9 g、青陈皮各5 g、黄连1 g、吴茱萸3 g。(3)脾胃虚弱证,胃肠安方加减,方剂:太子参12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红藤15 g、野葡萄藤15 g、藤梨根15 g、菝契15 g、生牡蛎9 g、夏枯草9 g、天龙3 g、白扁豆15 g、姜半夏9 g、青陈皮各5 g。(4)脾胃湿热证,合连朴饮加减,方剂:太子参12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红藤15 g、野葡萄藤15 g、藤梨根15 g、菝契15 g、生牡蛎9 g、夏枯草9 g、天龙3 g、白扁豆15 g、青陈皮各5 g、姜半夏9 g、制厚朴9 g,川连(姜汁炒)1 g、石菖蒲9 g。(5)胃阴不足证,合一贯煎加减,方剂:炒白术15 g、茯苓15 g、红藤15 g、野葡萄藤15 g、藤梨根15 g、菝契15 g、生牡蛎9 g、夏枯草9 g、天龙3 g、白扁豆15 g、姜半夏9 g、青陈皮各5 g、生地黄15 g、北沙参15 g、麦门冬15 g、当归9 g,炒白芍15 g。上药加水1 000 mL,浸30 min,煎30 min,得药汁150 mL;二煎加水800 mL,煎至150 mL;两次药汁混合,早晚饭后服用。两组连续治疗24周。

1.5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5.1 临床疗效[8]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炎症明显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症状好转;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黏膜炎症有所好转,腺体萎缩症状得到控制;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黏膜炎性病变区域未增加,腺体萎缩症状无恶化;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或病情恶化。总有效率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比例之和。

1.5.2 中医证候积分[9]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包括胃脘痛、胃脘痞满、胃中嘈杂、胃脘灼热、反酸、嗳气,依据中医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计分为0分、2分、4分、6分。

1.5.3 胃镜黏膜各项征象积分[10]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胃镜黏膜各项征象积分:使用GIF260胃镜(日本奥林巴斯)行胃镜检查,包括黏膜花斑、血管显露、黏膜粗糙、黏膜结节状/颗粒状、糜烂、出血情况,按照严重程度将对应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分、1分、2分、3分。

1.5.4 胃黏膜病理各项积分[11]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胃黏膜病理各项积分。采集胃黏膜组织:(1)胃窦(2块),于大弯、小弯距幽门2~3 cm处;(2)胃体(2 块),距贲门8 cm处的大弯、小弯;(3)胃角(1 块)。采用10%中性甲醇固定组织标本,石蜡包埋,HE 染色并切片,于Leica S9光学显微镜(德国徕卡)下进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肠化生,其中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分别计分为0 分、1 分、2 分、3 分;萎缩、肠化生按照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分为0分、3分、6分、9分。

1.5.5 Hp转阴率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Hp转阴率,Hp 转阴率=13C 检查阴性病例数/总例数×100%。

1.5.6 血清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 mL,常规离心10 min(3 500 r/min)分离血清,置于-80℃环境下保存待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GⅠ、PGⅡ、G-17 水平,并计算PGR=PGⅠ/PG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试剂盒。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6,P=0.003<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TCM evidenc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s,point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TCM evidenc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s,point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intervention,aP<0.05.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镜黏膜征象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胃镜黏膜各项征象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镜黏膜各项征象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镜黏膜征象积分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gastroscopic mucosal sign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镜黏膜征象积分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gastroscopic mucosal sign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intervention,aP<0.05.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病理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胃黏膜病理各项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黏膜病理各项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胃黏膜病理各项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病理积分比较(±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gastric mucosal pathology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病理积分比较(±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gastric mucosal pathology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intervention,aP<0.05.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GⅠ、PGⅡ、PGR 及G-17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PGⅠ、PGR水平均高于治疗前,G-17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指标比较(±s)Table 6 Comparison of serum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s)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指标比较(±s)Table 6 Comparison of serum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intervention,aP<0.05.

?

2.6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p转阴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p转阴率为80.87%(93/1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17% (60/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61,P<0.001)。

3 讨论

CAG发病与Hp感染、年龄、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引起的胃黏膜屏障损伤有关[12]。中医依据症状、临床表现将CAG归属于“痞满”、“呕吐”、“嘈杂”等范畴[13]。结合《灵枢·经脉》云:“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本病病机主要为中虚气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气阴不足是其发病之本,气滞血瘀是其重要病理过程。胃脘痛常兼有血瘀,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情加重因素,气滞血瘀加重气机阻滞,久而加重脾胃损伤;瘀血内留,必然使脾胃运化功能受碍[14]。目前治疗以健脾、理气、活血为主,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云:“以经络主气血,可知其治气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应循之脉络自痹,必以辛柔理气、益气和胃之法为对待必然之理”。因此,临床治疗应采用健脾理气、化瘀和胃等方法。

胃复春片具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调理气血、益气健脾之效,可发挥清热理气、解毒活血、除湿行气之效[15]。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胃复春片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Hp 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胃黏膜再生[16]。胃肠安方中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效;太子参具有补气益肺、健脾生津、健胃消食之功;红藤具有敛阴止汗、柔肝止痛、祛风除湿之效;野葡萄藤可消痈排脓、清热解毒、固表止汗;炒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功;藤梨根有清热利湿、祛风除痹、健脾益肺之效;菝契可利湿去浊、解毒散瘀、理气宽中;生牡蛎可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夏枯草有清肝泻火、散结消肿之效;天龙有祛风定惊、散结解毒之功;白扁豆具有补脾和中、化湿消暑之效;姜半夏具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之效;绿萼梅具有舒肝和胃、化痰解郁之功;青陈皮可理气降逆、化痰宣肺,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胃、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效[17]。现代医学认为胃肠安方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消化道黏膜修复,增加血流灌注量,抑制胃黏膜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表明胃肠安方可提高治疗效果,其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优于胃复春片。CAG 发生时血液流变性可影响胃部微循环灌注,胃镜下观察显示胃黏膜呈颗粒状、血管显露等,同时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微循环障碍可引起胃黏膜氧化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胃镜黏膜各项征象积分、胃黏膜病理各项积分均较低,而Hp 转阴率较高,提示胃肠安方治疗可增强胃窦收缩力,改善胃黏膜炎症、肠化生。原因可能在于胃肠安方中茯苓、藤梨根、姜半夏等多种药物均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助于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胃黏膜再生,避免胃蛋白酶、胃酸对胃黏膜造成破坏,从而调节病变部位血液循环,且多种中药联合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T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能力,进一步影响CAG病变过程。

CAG发生发展与胃蛋白酶原水平异常有关,胃蛋白酶原属于消化酶前体,包括PGⅠ、PGⅡ,CAG发生时胃分泌功能降低,促使胃黏膜失去激素营养作用,PGⅡ水平升高,PGⅠ水平降低,促使PGR表达减少[19-20]。另G-17 与机体免疫反应、胃癌细胞转移有关,可反映胃内酸度、胃窦G细胞数量,研究显示CAG发生时G-17水平升高,可促进机体发生高胃泌素血症,增加Hp 感染者胃癌发生风险[21-2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Ⅰ、PGR均高于对照组,G-17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胃肠安方对胃黏膜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胃复春片,并可增强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胃功能恢复。胃肠安方具有抗炎、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可抑制胃底部Hp 生长、PGⅠ分泌,还能抑制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改善机体微循环及胃蛋白酶活性,增强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进一步影响胃蛋白酶原、G-17 水平。但治疗前后两组血清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PGⅡ水平还与疾病分期、胃黏膜腺体分泌量有关,而胃肠安方、胃复春片未能明显改变CAG分期及胃黏膜腺体分泌量。

综上所述,胃肠安方治疗CAG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胃镜黏膜各项征象积分、胃黏膜病理各项积分,调节胃蛋白酶原、G-17 水平,提高Hp 转阴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胃脘胃镜胃肠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