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观:重大纪念活动的主导与枢轴

2023-09-23 15:08:08肖剑忠石迁月
观察与思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史观纪念活动纪念

肖剑忠 石迁月

提 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将党史宣传教育融入政治纪念活动,以党史观主导纪念话语建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纪念活动讲话中所蕴含的党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运用唯物史观客观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从群众史观出发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民生改善进行不懈奋斗的政治价值取向,以大历史观的宏阔视野看待历史和把握历史规律,并以充分的历史自信叙述党史国史。

引言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将党史宣传教育融入政治纪念活动。在建党以后对“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五卅”运动、马克思诞辰、列宁诞辰、孙中山诞辰、“五一”劳动节等一系列纪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按照党史理论思维和解释框架对纪念对象进行定性、叙事、阐发,公开宣传以近代中国革命性质、前途、动力、对象、领导权、统一战线为核心内容的革命意识形态。随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纪念话语体系逐渐由革命话语转向建设话语。所谓“党史观”,是指中国共产党关于如何看待和研究自身历史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论断。党史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我们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与发展以往党史观的基础上,站在全局性的高度,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形成了全党高度认同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2021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 年第7 期。。同年11 月,他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重申,“要坚持正确党史观”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求是》,2021 年第23 期。。“正确党史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史观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成为新时代指导党史工作研究、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指南与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就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节日发表了诸多纪念讲话,作为政治象征意义的各类纪念对象被纳入由党史观建构起来的百年党史宏大叙述中加以认识、评价与诠释,党史观强有力地型塑了当代中国重大纪念活动的纪念话语和政治功能,是重要纪念活动的主导与枢轴。

纪念活动和党史观持续保持超强的耦合性:纪念活动是党史观的重要载体,而党史观则主导纪念活动的纪念话语及意识形态。当前,学术界分别对重大政治纪念活动和党史观展开研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有关政治纪念活动的研究偏重于类型、方式、演变、功能和影响。②在当前研究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众多学人当中,陈金龙教授无疑最具代表性。其相关论文有:《略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中共党史研究》,2007 年第6 期;《试论国庆纪念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年第10 期;《论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建党纪念活动》,《中共党史研究》,2011 年第4 期;《中共纪念活动与党史文化的建构》,《中共党史研究》,2012 年第11 期;《论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的社会功能》,《教学与研究》,2011 年第5 期。其著作《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是国内第一本相对系统研究中共纪念活动历史的专著。此外,他还主持完成了2011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研究”、2015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等课题。此外,部分学者从其他角度拓展中共纪念活动研究,如:赵付科《中共早期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 年第6 期),探讨纪念活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和作用,兹不赘述。而对党史观的研究则集中于思想渊源、主要内容、价值意义。③朱之江探讨中共党史观五次发展高潮以及功能与主线(参见朱之江:《中共党史观发展的历史回顾》,《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 4 期);杨凤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党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渊源和党史育人功能(参见杨凤城:《习近平总书记党史观与中共党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20 年第1 期)。任云飞的《略论习近平总书记党史观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攀登》,2021 年第5 期),吴宗伟的《论习近平总书记党史观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思想教育研究》,2021 年第10 期),张戈、刘雪璟的《习近平总书记党史观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实践要求》(《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1 年第5 期),朱孟光的《习近平总书记党史观的核心要义、理论特质与时代意蕴》(《南方论刊》,2021 年第7 期)等,则是专门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党史观的论文。尽管纪念活动和党史观之间的共生关系渊源有自,却鲜见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整体研究。笔者尝试透过文本分析,来探讨党史观在重要纪念活动与意识形态塑造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与枢轴作用。

一、唯物史观: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④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 年第7 期。他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⑤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求是》,2021 年第23 期。这阐明了研究和学习党史、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性。唯物史观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形态,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的历史观。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44 页。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纪念活动重要讲话中,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节日等置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客观、辩证、整体地进行评析。

评价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只有采取客观、辩证、整体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才能全面认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得出科学、公正的历史结论。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及奠基性贡献,然后提出“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直面历史,强调其主观因素、个人责任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①参见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12 月27 日。并且深刻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②参见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12 月27 日。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科学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做法,同样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以及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总结他们的历史功绩、高尚风范和崇高精神的话语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活动的讲话中,通常将他们为民族复兴事业奋斗一生的历史,置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进行完整、客观、整体地叙述,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人生历程、丰功伟绩同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历史紧密联系,从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节日的纪念重要讲话,更为直观地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③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10 月10 日。他论述了辛亥革命由于受到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而未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接续奋斗,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并取得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的整个历史。④参见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10 月10 日。他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深刻分析后指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⑤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9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唯物史观以具体历史、客观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节日的纪念意义深植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巨变的历史和实践当中。例如: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7 月2 日。。他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四个基于”总结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历史性决策,然后进一步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⑦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12 月19 日。同样,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还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如: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如此,在时代条件下理解历史事实而又随着实践和时代发展对纪念对象作出明确历史结论,坚持了唯物史观及其根本方法论,在根本上塑造了各类重大纪念的话语建构和解说模式。

二、群众史观:坚定人民立场的政治价值取向

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实践中的人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70、42 页。此外,唯物史观又在批驳颠倒了历史和人民关系的唯心史观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95 页。把人民看作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基于此,唯物史观为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的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70、42 页。的政党。党史观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有关人民群众的观点,通过各类重大纪念活动不断阐发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推崇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历史功绩、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强调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植根人民之中”,“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④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建》,2018 年第5 期。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形成和发展,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历史地位。

除了马克思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纪念活动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革命先辈们心系民众、热爱人民的立场。在纪念孙中山,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云、万里、刘华清等历史人物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了纪念这些重要人物就要学习他们的人民立场。例如:纪念孙中山先生,强调要学习他“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⑤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11 月12 日。;纪念毛泽东,坚持毛泽东思想和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12 月27 日。纪念邓小平,就要学习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⑦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8 月21日。;纪念周恩来,就要学习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⑧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3 月2 日。;纪念朱德,就要学习他“心系人民、艰苦朴素的公仆情怀”⑨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11 月30 日。。在这一系列纪念讲话中,“为人民”始终是高频词,纪念对象也被赋予了“爱国”“为民”的光辉形象和“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形象。

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节日的纪念讲话中,群众史观包含着肯定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团结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等多重内涵。在国庆节、党的生日与建军节纪念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例如: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⑩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7 月2 日。,始终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他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赞扬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①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青团》,2019 年第5 期。。他在纪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历史、得出启示。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②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10 月10 日。他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是靠山、力量之源、历史的创造者,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依然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③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10 月22 日。。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④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9 月4 日。。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⑤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9 月4 日。他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10 月24 日。他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总结重大启示之一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⑦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12 月19 日。

在其他重大主题的纪念活动中,群众史观不断得到诠释和阐发。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 周年、25周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 周年,澳门回归15 周年、20 周年等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两岸三地同胞为国家和本地区发展繁荣、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积极贡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港澳台同胞民生福祉,强调“一国两制”不仅符合两岸三地经济社会现实情况和居民利益,也符合“国家根本利益”和“全国人民共同意愿”。⑧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 年7 月2 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这些政治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⑨参见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9 月6 日。在系列对外关系的纪念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主张“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头,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使命扛在肩上”⑩习近平:《命运与共,共建家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 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23 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心人类前途命运、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追求和担当。

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重大纪念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纪念活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从党的宗旨、政治立场、初心使命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党的历史被总结为“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⑪习近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求是》,2019 年第13 期。的历史。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不仅是历史经验,也是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①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12 月27 日。通过重大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不断向公众解说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伟大成就以及经验总结,提升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度、认同度、支持度。

三、大历史观:以宏阔视野看待历史发展和把握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及其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人类历史置于长时段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这些基于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所得出的分析和结论,为着眼于宏观历史进程、从历史长时段出发去正确看待历史发展和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大历史观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 第7 期。所谓大历史观,一是指中国历史的长时段,一是指世界历史的宽视野,还体现在人类文明史或世界发展史的视野上。③参见《以大历史观读通党的百年》,《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 年2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纪念活动重要讲话坚持大历史观,将回顾历史、立足时代、展望未来贯通起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经验、规律和使命,并运用国际比较的视野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及其规律,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历史的发展固然曲折复杂。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过程中也经历了诸多磨难与挑战,然而,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历史进程来看,这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挫折与错误终究是历史长河中不可避免的曲折,但不可能阻挡民族复兴的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应坚持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④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12 月27 日。他还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⑤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12 月27 日。这是因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建》,2018 年第5 期。。他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总结了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基础上强调:“今天,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就必须树立宏大历史视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⑦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11 月12 日。此外,在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叙述革命先辈一生的奋斗历程,以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贡献。例如: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结道:“邓小平同志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①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8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把革命先辈的人生发展和奋斗经历同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党的百年历史基础上增强开拓前进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讲话中,以宏阔视野和长远眼光统揽历史、时代和未来,运用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在世界历史的宽广视野上,把握住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中国长时段历史的维度上,将党和人民在各个时期进行奋斗的历史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 周年和75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都强调了在中日两国2000 多年的交往中,和平友好是历史主流。②参见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9 月4 日。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③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 年9 月4 日。他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近代以后的100 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④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12 月14 日。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并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⑤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6 月29 日。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些纪念讲话中都坚持以大历史观来把握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历史发展主流和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还将纪念人物置于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历史进程中来认识和把握,以大历史观的宏阔视野进行叙事与总结。例如: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以三个“伟大历史贡献”概括了党自成立以来的95 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以三个“历史告诉我们”总结了我们党95 年的奋斗历程、历史经验和事业、道路、战略的正确性。⑥参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7 月2 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⑦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此外,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 周年纪念讲话“回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和斗争经验”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 年8 月2 日。和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纪念讲话“回望80 年前苦难和辉煌的历史”,都强调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⑨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10 月22 日。。他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和20 周年的讲话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 周年和25 周年的讲话中,都强调了港澳回归和“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些纪念讲话中,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进行奋斗的历史串联起来,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百年历史主题。

四、自信史观:以充分的历史自信叙述党史国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后,又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提出历史自信。他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①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毅勇前行》,《求是》,2022 年第1 期。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全党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是为了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②习近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求是》,2021 年第13 期。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 页。这些论述为研究自信史观进行了立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纪念活动的讲话中包含了坚定历史自信的丰富内涵,又为研究其自信史观以及运用纪念的功能进行宣传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自信史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伟大历史成就和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全面联系的方法,有力地驳斥了历史虚无主义遮掩历史发展全貌、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消解民族精神等错误,在成就和精神两个维度上坚定了历史自信,对历史虚无主义者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评价上发表的错误言论予以了有力的回击。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毛主席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贡献作出了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同时强调:“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④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12 月27 日。不吝言其功、不讳言其过,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评价党的领袖、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大自信心。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要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⑤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青团》,2019 年第5 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要求本身包含着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自信史观是在看待和叙述党史国史时所展现出来的充满底气、积极乐观、催人奋进的态度和观点。它植根于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党在百年奋斗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的自信史观在重大纪念活动讲话中,体现在基于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他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三个“40 年的充分证明”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信心。②参见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12 月19 日。他在纪念五四运动95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说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③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2 页。党经过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信的坚实基础,如今,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有更加充足的底气坚定历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自信史观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奋斗精神的支撑,这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总结的三个“一百年来”的论断,以及其中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凸显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强调。此外,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④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 年9 月4 日。他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⑤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10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只有具有伟大精神的政党才能领导人民赢得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⑥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求是》,2021 年第19 期。中国共产党将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作为自己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形成了自身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源泉。

自信史观是在加强理论武装中厚植的历史自信,既看到中国人民的精神、思想和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也看到它能够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和进步。同样,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优秀思想成果中汲取有益养分。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史观始终坚持自信自立,主张民族、文明只有在相互交流与合作当中才能够变得更加强大,同时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本民族文化深厚底蕴的自信与在文化的借鉴交流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的民族自尊。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⑦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9月25日。他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①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3 月2 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 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 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他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三个“独立自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他指出:“‘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③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12 月27 日。如此坚持独立自主的自尊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进行奋斗的进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以及经验总结,在长期的实践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立足点和精神动力。

此外,自信史观与“四个自信”紧密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本身就积淀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智慧,因此,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包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史国史、奋斗成就和经验智慧的肯定与自信的意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坚定“四个自信”有着明确的要求和坚定的信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7 月2 日。他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⑤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10 月22 日。他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青团》,2019 年第5 期。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具有坚定的信心,亦是源于对自身历史的充分了解和尊重,以及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支撑的十足底气和不同时代建设成就鼓舞的自信心,“四个自信”在本质上就是自信史观的体现。

结语

以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大历史观和自信史观为核心的党史观,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大纪念活动讲话的始终。先行研究尽管揭示了“中共举行纪念活动,在对纪念对象的历史地位作出客观评价的同时,往往揭示纪念对象的当代价值、现实意义”⑦陈金龙:《中共纪念活动与党史文化的建构》,《中共党史研究》,2012 第11 期。的表象,却未能深入发掘党史观在其中的主导与枢轴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迫切需要在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下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稳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纪念活动对历史上曾与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度关联的各类纪念对象进行叙述、评价和阐发,围绕纪念对象形成一系列时间谱系、集体记忆、意义集结、价值体系。党史观在重大纪念活动重要讲话中的主导与枢轴作用在于:规范历史认知、传播政治价值和强化社会动员。按党史观要求,唯物史观为规范重大纪念活动的历史认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根本遵循;在揭示党的领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的过程中,大历史观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人民史观重视发扬纪念对象的坚强党性、奋斗精神、优秀品质、优秀作风、使命担当、高尚情操,强化重大纪念活动的社会动员功能;自信史观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奋斗成就和奋斗精神中汲取动力、建立基础,内蕴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民族复兴的信念;一系列重大纪念讲话积极传导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从严治党、发扬革命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保持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国家和平统一、力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等正能量。

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一种政治象征,有其独特的政治功能”①陈金龙:《略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中共党史研究》,2007 年第6 期。。按照“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②《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0 年7 月22 日。这一党史观原则,传播政治价值成为了纪念话语在规范历史认知之外的另一重要功能,根本在于让纪念活动广大受众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自于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是人民的选择”③《王岐山会见出席“2015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外方代表》,《人民日报》2015 年9 月10 日。。固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非纪念活动塑造的结果。然而,重大纪念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思想政治统合功能,其统合功能实际上深受党史观主导。党史观将纪念对象的历史分析建立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上,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与中国共产党有密切关联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节日,型塑并传播近代中华民族集“屈辱、苦难、拯救、辉煌”的多元形象于一体的集体记忆。这种规范性历史认知赋予了重大纪念活动讲话以极强的公信力和说服力,不断澄清当前某些对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问题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模糊认识、片面理解、错误言论,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从唯物史观出发,群众史观、大历史观和自信史观共同传播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诸如:人物精神、事件影响、制度成效、历史意义、奋斗成就等,这一系列归纳总结,最终全部统一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主流价值的认同之下,承载着百年党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宣传教育。在规范历史认知和传播政治价值的同时,纪念话语还进行一系列社会动员,发挥着党史观的资政育人功能。由此可见,党史观在重大纪念活动中发挥着塑造新时代党、国家、军队的新形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强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等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史观纪念活动纪念
纪念九一八
环球时报(2022-09-19)2022-09-19 17:22:10
特别的纪念
环球时报(2022-05-27)2022-05-27 15:21:32
黑龙江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十四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黑龙江气象(2021年1期)2021-05-28 10:36:08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英语文摘(2019年8期)2019-11-04 00:57:40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伙伴(2019年9期)2019-10-21 11:30:18
我也来两圈
畅谈(2018年18期)2018-10-28 12:07:44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3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战胜利原因论述的演变——以抗战胜利以来历次纪念活动的论述为中心
江汉论坛(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