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强
提 要: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启之路有着深邃的思考。包括只有将革命进行到底,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启扫除最后障碍、创造前提条件;建立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政治基础;新生人民政权建立后,依靠国家力量推进中国逐步由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等。毛泽东这些深邃思考,启示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逻辑、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保证现代化的正确航向,还要遵循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赋予现代化以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列入今后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并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2 页。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启、推进与拓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探索的必然结果。从探索的源头来看,如果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起点,那么西柏坡时期便可看作是我们党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准备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谋划宏伟蓝图,对如何开启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前瞻性、系统性的深邃思考,可以看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之源。
现代化视野下的国家首先是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和主权在民的民主国家。1840 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的大门,使之逐步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境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又可称作“半独立的半资本主义”①《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57 页。,它表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渗透中国社会的机体之中,但西方列强的入侵不会让中国走向现代资本主义独立发展之路,而是要利用自然经济、小农意识和宗法制度的统治秩序实现对中国的殖民统治,谋取殖民利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独立发展空间,而且还因国家主权的丧失而日趋萎缩。因而,中国革命的首要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此,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将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及其统治集团,有力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但这种旧式的农民战争,本身并没有脱离封建体系——自然经济、小农意识、君主专制、宗教统治等,从本质上讲,只不过是用一种封建主义代替另一种封建主义。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改变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但又把这种希望完全寄托在了没有实权的封建君主身上,而维新派自己身上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辛亥革命摧毁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现代类型的民主共和国,但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最后把政权拱手让给了封建官僚和军阀势力的代表——袁世凯,致使整个国家的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统治的基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使中国人民找到了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先进政治力量。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中国共产党进驻西柏坡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理论、革命路线、革命纲领,并掌握着完成这一革命任务的、强大的人民武装和统一战线,为扫清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最后障碍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彼时,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下的中国,虽然有“中华民国”之名,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一个受帝国主义控制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更为甚者,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利用抗战之机大肆敛财,形成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具有封建买办性质的官僚资本,从而使蒋介石独裁政权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代理人,也成为了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政治障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就是要彻底除掉这一障碍。
西柏坡时期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和毛主席科学分析了人民解放战争历经一年的战略反攻,敌我双方在军事、经济、政治力量的消长变化,明确了“打倒国民党”的战略方针和具体的战略部署,先后组织指挥了24 次非常重要的战役,实现了由游击战向正规战的过渡。这些战役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向前发展,构成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画卷。特别是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解放了东北全境和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华北、中原广大地区,让中国长江以北再无战事。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决定性胜利,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胜利进军的步伐,为最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不可阻挡,国民党反动政府便打起“和谈”牌,企图通过假和平使革命就此止步。于是,“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便成为摆在亿万国人面前的一个必须作出选择的尖锐的问题。对此,毛泽东毅然选择将革命进行到底,即“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75、1375 页。。只有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推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彻底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等干涉势力驱逐出中国,中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才能变受外国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为主权完整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变人民受反动派压迫的国家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进而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前提条件。相反,如果不将革命进行到底而使革命半途而废,就等于给了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喘息之机和扼杀革命的可能。这就会使中国无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中国人民还将继续接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派的统治,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启也就无从谈起了。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推翻掌握强大国家权力和暴力工具的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的统治,原因之一就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特点,突破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在中国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1949 年3 月,毛泽东在进京前明确表示“绝不做李自成”。这表明,尽管中国革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主革命,但它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共产党人也根本有别于农民起义者,其革命胜利后追求的不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按照现代化的标准、规则来改造中国,其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必然是现代的国家政权。现代国家普遍采用民主共和国的形式来组织政权,甚至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75、1375 页。,并明确称之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表明,新中国将采用民主共和国这一现代国家的政权形式。“无产阶级领导”表明,这个共和国根本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表明,这个共和国也有别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因为共和国主体主要来源于工农但不仅仅限于工农,还包括资产阶级民主分子。
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民主与专政统一的共和国。其主体是“人民”,主要方面在“民主”。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找到了民主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611页。这里的“人民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形象表达。在西柏坡时期,他又提出新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②《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35-136、136、114 页。。而为了将人民民主的思想转化成现实,毛泽东明确提出新中国不搞资产阶级的三权鼎立和议会制等,也不实行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③参见《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36 页。而谋划出基于选举民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基于协商民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他说:“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以人民代表会议产生的政府来代表它的。”④《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35-136、136、114 页。而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实有召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们共同协商的必要”⑤《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35-136、136、114 页。。这种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设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群体、重秩序、重和谐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理念,可以有效解决民主政治过程中“多数决定”与“尊重少数”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1430 页。。1949 年3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分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在他看来,这个阶级基础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而第二个层次则属于必须团结和争取的力量,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又是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因而,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凝聚成为共同掌握国家权力、当家作主的人民力量,使国家政权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而不属于特定的阶级或集团,同时防止出现由于占人口多数的小生产的自发性而引起极端民主化、进而造成整个社会一盘散沙的无政府主义局面。可以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通过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治理来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选举民主看,党依靠其总揽全局的核心作用,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掌握国家权力,行使立法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保证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让国家权力真正用于维护人民权利。从协商民主看,党依靠其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领导人民推动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让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同时在民主协商的过程中把握正确方向、凝聚最大共识,形成强大合力,保证国家意志符合人民群众意见的“最大公约数”。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使用了“现代化”这一概念。他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这点上,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1430 页。毛泽东把农业和手工业看作古代经济的标志,而从上下文上看,与“农业手”“手工业”相对应的范畴是“现代性的工业”。正如毛泽东所讲的,“中国已经有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这是进步的,这是和古代不同的”,同时“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0、1433、1477、1426-1427、1430 页。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其实,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看,现代化的巩固离不开以机器大工业为显著标志的工业化的大发展。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之所以跳不出周期性的历史循环,原因在于历史上各种改朝换代,始终没有超越农耕文明而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而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国聚集在大城市的现代工业还只占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因而,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从中国境内肃清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这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者的集中表现),还没有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只有待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0、1433、1477、1426-1427、1430 页。在他看来,现代化的基础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基础是社会化生产的机器大工业,而不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手工业。于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使我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和“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目标。尔后,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0、1433、1477、1426-1427、1430 页。1954 年,毛泽东又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将工业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显著目标,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④《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350 页。现代城市与现代工业紧密相连。正如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所讲的,“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0、1433、1477、1426-1427、1430 页。。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重心由解放农村转向解放城市,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开始研究和部署城市管理和工业建设问题了。这也是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着重思考工业化问题的原因所在。
中国古代长期停滞于农耕文明而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根本原因在于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之所以没有完成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跨越,就在于它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可以“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0、1433、1477、1426-1427、1430 页。。以1947 年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为标志,在解放区开展的以“耕者有其田”为目的的土地改革运动,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彻底打碎了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农民不再是通过依附于土地进而依附于地主的被剥削对象而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这种身份的巨大改变,使原先的地主和农民(尤其是贫农)从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共同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就激活了中国现代化的主体。同时,“耕者有其田”造就了大量分散的个体农民。从理论上讲,此时的农民所表现的生产积极性具有互助合作积极性与个体经济积极性的双重性质,前者是从农民是劳动者这种性质出发所发展的,后者则是从农民是小私有者这种性质所发展的。如果任凭农民个体经济积极性的一面自由发展,那将无法突破“土地兼并”与“农民暴动”的循环往复。而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粮食和原料作物有巨大的需求,而大量个体小农经济广泛而分散的存在使受此制约的农业生产力发展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在毛泽东看来,“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2、1470、1437、1433 页。。合作社是个体农业走向现代化和集体化的重要载体。因而,毛泽东设想土地改革后通过合作化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个体的小农经济走向集体化的现代农业。
现代化发端于西欧和北美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因而中国也曾向西方寻找走向现代化之路的“钥匙”。然而,“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2、1470、1437、1433 页。。现代化的资本主义之路在中国无法实行。因为先前步入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占领世界经济体系的制高点和国际分工体系的顶端,它们对中国的殖民入侵,把中国拖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挖掉了中国工业化的民族基础。如果中国选择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工业化,跟在这些国家后面亦步亦趋,那只会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不能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因此,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2、1470、1437、1433 页。这样,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便成为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总纲领和总方向。也就是说,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现代化。为此,毛泽东提出建立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领导之下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在他看来,“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2、1470、1437、1433 页。。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收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这一中国的现代性工业最大的和最主要的集中部分,归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政权掌握国民经济命脉,使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领导地位,进而成为引领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强大支柱;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发展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在这一中国特色的集体化道路上完成向现代农业和现代大工业的转型;按照是否有益于国计民生这一根本标准,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纳入到新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轨道之内,限制和制止私人资本所固有的投机性与破坏性,而对其一切有害于国计民生的投机行为则坚决给予禁止和打击。
西方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开拓世界市场。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世界市场的开拓,充满着以资本为后盾的宗主国对殖民地压迫的血与泪,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秩序。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最终也没有逃过这一历史命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近代以来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开始站起来,以独立自主的新面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彼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的铁幕逐渐落下,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开始形成,世界逐步走向“两极”格局。这就使我们党不得不思考以下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能否立即同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使其合法地位迅速获得国际承认?如何防止帝国主义势力的渗透、破坏甚至武装干涉,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怎样争取外国对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开启工业化建设所需的必要援助?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新中国如何处理维护国家主权与融入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此,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中国的现代化不走依附式之路,必须建立在主权独立的基础上,而主权独立就意味着要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这就使得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必须与旧中国的外交关系进行历史切割。“另起炉灶”的意思是,对国民党反动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原有外交关系,新中国政府一律不予承认,新中国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以求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说的,“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5 页。。为此,对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时期的外国驻华外交机构和外交人员,新中国都不承认其合法地位;对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所签订的一切卖国条约,新中国都不承认其继续存在的合法性。“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要首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正如毛泽东1949 年初对米高扬所说的,“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解放后,我们必须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正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清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门”②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926-927 页。。新中国将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对于国民党反动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新中国政府将加以审查,视其内容是否符合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完整,是否遵循平等互利原则等来决定是对其予以承认,还是将其废除、修改或重新订立新的条约和协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与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新中国则可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并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两条方针,意义上虽然有相同之处,并且通常一起拿来用,但是还是有区别的,顺序上是“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消除国外势力在中国的一切殖民特权,保证中国主权完整和独立自主,然后是“另起炉灶”,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两条方针,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及其影响,使中国从过去屈辱外交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而掌握了建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关系的主动权,以求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赢得和平的国际环境。
帝国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对象,新中国的外交方针首先解决的是消除帝国主义势力在华特权问题。这就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必将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战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就不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抱有幻想。因而,新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人民民主力量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就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正如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中所说的,“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①《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262 页。。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十月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革命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围剿”,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样也需要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首先需要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由于彼时两大阵营的“铁幕”已经落下,世界两极格局开始形成,中国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不得不选边站队。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所明确提出的,“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73、1475 页。。在他看来,“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73、1475 页。。于是,他明确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即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当然,“一边倒”也不意味着新中国将对资本主义世界关闭国门。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也认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做生意是没问题的。正如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所说的,“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④《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 页。。这里,“任何外国政府”当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只要遵循平等原则,新中国可以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只是因为帝国主义出于对中国人民的敌视而不能很快地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人民,新中国才不得已选择“一边倒”的政策。而且,“一边倒”主要是针对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斗争讲的,也是以维护新中国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为前提的。新中国没有选择倒向帝国主义阵营一边,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试图让新中国承认他们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试图继续享受靠侵犯中国主权而获得的在华特权。新中国选择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也要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条约或协定加以审查,如其含有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利益等不平等的内容,新中国也会对其合法性采取不予承认的态度。比如:1949 年12 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其中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遵照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取代1945 年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收回了中长铁路和旅大港等旧中国丧失的国家主权,让中苏同盟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之上,同时也结束了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历史。由此看来,“一边倒”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划线,而是以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和平等、互利的国际交往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为出发点的,意在摆脱后发国家“依附式”的现代化模式,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让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谋划出这样的开启路径:中国共产党首先领导中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推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将帝国主义势力彻底驱逐出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启扫除最后障碍;尔后,建立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政治基础;依靠国家力量推进中国逐步由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同时,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意在让中国的现代化立足于独立自主的基点之上。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2 页。。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起点,既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逻辑,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还要遵循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今天,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也应遵循这三重逻辑。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逻辑,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坚决主张将革命进行到底,对内就是革以蒋介石为首的、封建买办的反动政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之命。同时,他在进京前表示“决不当李自成”则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清除封建主义的决心。因为李自成作为农民起义者,其思想、行为和目标无法突破封建主义的观念和制度框架,甚至追求和维护封建主义所带来的既得利益。这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社会根源。因而,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历史文化的母版,而首先是要破除“反现代”的封建主义、跳出“历史周期率”。而破除封建主义,就要遵循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城市”“工业”“民主”,这些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的文献中的高频词汇,反映出他在谋划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时,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其实,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论联合政府》时就讲了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明确指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现在的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60 页。这种“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就是指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可以肯定的文明成就,尤其包括其反映现代化共同特征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安排。如: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工业化时代的开辟、现代民主政治的确立、自由平等人权理念深入人心等虽源于资本主义但并非资本主义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不能以强调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为由而无视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是要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大胆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反映现代化共同特征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民主法治、培育公民意识、加强人权保障等途径,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现代化治理格局,彻底清除人身依附、官本位、特权现象和特权行为等“反现代”的封建残余。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要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保证现代化的正确航向。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谋划的中国现代化蓝图,是基于“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考量。这是一条跨越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的“鸿沟”、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具体政策包括:在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经济上,坚持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引导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进而让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在对外交往中,坚定地倒向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力量一边,等等。这表明,现代化虽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但现代化绝不等同于“西方化”和“资本主义化”。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更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中国的翻版,而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推进的现代化。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不搞私有化;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搞“三权鼎立”和多党制;在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化的资本中心主义逻辑,摒弃了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在中国这样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度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整个国家的和平发展。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要遵循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中国特色。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思考,既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逻辑,又遵循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而对这两大逻辑的遵循,又是他基于对中国历史发展逻辑的考量,同时他又把这两大逻辑纳入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之中。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动地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主导下的现代化浪潮之中,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方案无法实现。这就使社会主义成为中国通向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选项。而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又让这一必然选项变为历史必然。于是,毛泽东为中国谋划出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这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显著特色。当然,毛泽东在西柏坡为新中国谋划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在中国的简单套用,更不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再版,而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逻辑而作出的中国方案。比如:在新中国经济结构上,他没有照搬苏联的单一公有制,而是主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把中国式现代化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发,基于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国际地位考量,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激活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7 页。,发挥后发国家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