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及实践路径探析

2023-09-23 15:08:08苗长胜
观察与思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苗长胜

提 要:我们党走过了百年光辉历程,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史。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经历了革命型、批判型、建设型、治理型演进历程,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经历了从运动式、改造式向活动式、开放式,再向主题式、互动式演变的演进,新时代应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从开展理论创新、推进理论教育、坚持理论指导等路径来不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思想理论体系或信仰话语体系。意识形态具有引领前进方向、维护政治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推动社会进步、塑造政党形象等重大作用。因此,深入探析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演进历程,对于更好地把握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及其发展规律、加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演进历程

只有搞清楚党的意识形态的演进历程、历史逻辑、发展规律,才能加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充分发挥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不断引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演进历程

1.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探索形成时期(1921 年至1978 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艰难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党的初创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在曲折发展中有了一定的进展,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理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成功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1930 年,毛泽东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937 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党在理论创新上积累了丰富的独创性经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标志着革命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①参见李正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过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3 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开创了在执掌全国政权条件下进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先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批判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引领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然而,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探索中出现曲折,党犯了“左”的错误,意识形态建设出现了严重挫折,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大损害。特别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左”的错误在党内一度占据了上风,致使意识形态建设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是这一时期党内一些积极的力量,没有放弃对“左”的错误的抵制和斗争,最终校正了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前进的航向。

2.党的意识形态理论转型发展新时期(1978 年至2012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意识形态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创立了建设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参见梁庆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8 年。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伟大胜利。1978 年12 月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所取得的成就和所犯的错误,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成功抵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③参见曾令辉:《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 年第11 期。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在十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强化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和国内复杂的意识形态局势,坚定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在准确判断国内外复杂局势、科学把握所处的历史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推进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此后,又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3.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新时代(2012 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道路之争、制度之争空前激烈,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复杂严峻。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形势、新矛盾、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历史高度上,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意识形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冠疫情防控,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体利益,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极端重要的历史高度,首次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着力构建中国式大众话语体系和国际话语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感召力、引领力和国际传播力、塑造力,使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21 世纪的创造性运用,①参见石云霞:《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创新和基本经验研究》,《贵州省党校学报》,2022 年第1 期。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意识形态“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执政党自我革命理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重大思想理论,②参见王亚萍:《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2 年。形成了以“核心主导、多元治理”为特征的治理型意识形态理论,极大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引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全球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的演进历程

1.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探索形成时期的理论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力开展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理论教育呈现出“运动式、改造式”的特点。党成立初期,就特别注意运用组织生活、出版刊物等多种形式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加深全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和了解。1929 年12 月,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确立了从思想上建党原则,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1942 年至1945 年,党中央发动了延安整风运动,把党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束缚下解放出来,保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以运动式、改造式开展党的理论教育的先河,是一次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全党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运动,创造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教育形式和方法,为建立新中国作了思想理论准备。新中国成立初期,掀起毛泽东思想教育的高潮,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促进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普遍信仰,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整党整风的形式对全体党员进行正规集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理论教育遭受重大挫折,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和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为党在新时期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2.党的意识形态理论转型发展新时期的理论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新时期理论教育呈现出“活动式、开放式”的特点。1978 年5 月以后,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活动,促进了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拨乱反正,党的理论教育朝着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1984 年至1987 年上半年,开展整党运动,极大地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1994 年9 月起,用三年时间在全党开展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活动,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党的十五大以后,在全面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中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98 年11 月至2001 年12 月,党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是解决领导干部队伍党性党风方面突出问题的一次成功实践,是以活动、开放的方式进行党的理论教育的新模式。2005 年1 月至2006 年6 月,在党内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的又一次伟大实践。2008 年9 月至2010 年2 月,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决了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后,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标志着党的理论教育步入系统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轨道。

3.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新时代的理论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着力加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以主流意识形态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创了“核心主导、多元治理”意识形态新局面,巩固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理论教育呈现出“主题式、互动式”的特点,形成较为完备、更加科学的理论教育体系。2013 年6 月至2014 年10 月,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着力解决人们深恶痛绝的“四风”问题,是一次广大党员干部灵魂深处的自我革命。2015 年,党中央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巩固和拓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使领导干部又接受了一次党性洗礼,将“三严三实”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遵循。2016 年2 月,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党的理论教育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实现了党的理论教育从运动式、活动式到主题式教育的转变。2019 年5 月至2020 年1 月,在全党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党深化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2021 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取得明显成效。2023 年,在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

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就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形成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从而引领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的意识形态发展史。党自诞生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经历革命型、批判型、建设型、治理型的演变,形成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

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个政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夺取新的伟大胜利。与此同时,党既要同“左”右倾错误思想、封建腐朽思想等作斗争,又要抵制西方“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社会思潮,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次,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原则,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因此,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任务、各个环节、各类阵地,切实抓牢领导权、用好管理权、掌控话语权,坚决占领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制高点。

最后,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化、主流化。一是坚持“三个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百年历程中,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情况,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成果。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理论只有通过理论教育,才能为全党全国人民所认同、信仰和践行,以思想、意志和行动的统一推动共同理想的实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集磅礴伟力。在推进党的理论教育的历程中,党探索出了从运动式、改造式到活动式、开放式,再到主题式、互动式的党的理论教育模式,实现了党的理论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形成了全覆盖、多层次、整体性的较为完备、更加科学的理论教育体系。三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了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主导化、主流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理论的必然、历史的必然、实践的必然。百年党史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就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什么时候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重大挫折,甚至造成惨痛损失。这里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等在内的广义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新时代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三、新时代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逻辑,深入开展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从而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

(一)大力开展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旗帜,它的根本意义在于能够科学指导实践、引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科学理论,必定随着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创新发展。因此,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又要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服力、思想引领力、价值创造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百年党史证明,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不断创造新的成就,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只有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前进,才能实现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回答时代课题,用实践中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思想来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不断形成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两“化”:一是实践层面上“化”马克思主义,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把中国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化”;二是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化”,即把丰富、新鲜、成熟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上升为理论形态,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理论创新。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本质要求。因此,应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理论精髓、理论价值,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伟大方法论。新时代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伟大方法论,坚持运用、贯彻好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大力增强“四个自信”,不断创新发展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此外,还应坚持对各种错误思潮、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和斗争,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式理解、修正主义式歪曲的立场、观点、方法纠正过来、坚持下去。

其次,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就不会有实践基础上科学的理论总结。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发展着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系统总结在实践中创造的新思想、新经验,及时地把实践中零碎化、分散化的创新思想和实践经验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更加系统完善、更加内涵丰富、更加逻辑严密、更加成熟定型的治理型意识形态理论。

再次,坚持以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为来源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深入研究和把握“三大规律”,善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和文化力量,充分借鉴世界执政党的执政经验以及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形成党的创新理论成果。

最后,坚持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是理论创新的关键。为此,应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贯中西、熟悉世情国情党情网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理论家队伍,培养一支信仰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作风硬朗、锐意创新的理论人才队伍,构建一支对党忠诚、功底扎实、年富力强的青年理论人才队伍。

(二)深入推进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

理论的价值创造力在于大众化。百年党史充分表明,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把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人民群众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武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利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创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由抽象性理论向具体化理论、由学术性语言向通俗化语言的转化,进而实现理论由少数群众掌握运用到多数群众掌握运用、由掌握群众到群众掌握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必须将党的创新理论广泛传播并得到全党和人民群众认可、接受后逐步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为全党和人民群众所认同、信仰和实践,达到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化全党理论武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广大党员干部提升理论修养、增强执政能力的精神武器,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利器。作为党和国家执政骨干,党员领导干部应率先学习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从而带动全党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治国理政本领。

其次,加强人民群众理论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创新理论教育方式方法,契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关注人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思想实际、接受能力和利益诉求,采取差异化、层次化、互动化的教育方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当代价值和实践要求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外化为实践利器,转化为物质力量。

再次,打造理论宣讲大舞台。一是巩固提升传统阵地。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阵地受到极大挑战。为此,新时代要从广大受众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推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使之更加贴近受众。加强和改进党校、行政学院、党报党刊等传统舆论阵地建设,打造理论宣讲的孵化器和示范点,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最强音。二是抢占网络新媒体舆论阵地。要增强阵地意识,牢牢把住战略主动权,科学把握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完善网络治理体系,净化网络空间,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构建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牢牢占领舆论主阵地。还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塑造力。

最后,加强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通俗化语言,通过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宣讲和普及。因此,应造就一支思想政治强、学术功底扎实、善于运用网络媒体、生活化语言,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的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人民群众身边的理论宣讲人才,选拔有理论基础和宣讲能力的理论宣讲人才;构建一支政治性强、理论性高、学术性好、创新性优的理论师资队伍,确保党的理论教育的传承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化主流化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78 页。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党的百年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因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29-30、29 页。“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29-30、29 页。为此,一方面,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百年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有效引领整合社会意识形态,实现“两个巩固”。因此,应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伟大方法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当今世界、研究理论问题、解决现实难题;另一方面,大力弘扬斗争精神,有效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坚决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其次,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三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政治保障。一是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坚持意识形态、媒体姓“党”,认真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政同责、纪委(纪检组)监督责任,理直气壮管导向,守土负责管阵地,严字当头管队伍,把意识形态工作的“三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实现“两个巩固”。二是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党员领导干部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示范者、领头雁。因此,应从学习力、思考力、判断力、创新力、表达力等方面来加强,使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引领者。

最后,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五大基础”。一是巩固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既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又受制于经济基础。为此,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着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二是培厚文化基础。意识形态属于文化范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涵养。因此,应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借鉴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是夯实合法基础。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因此,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体化推进“五大建设”,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基于民心的意识形态认同信仰体系,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四是筑牢组织基础。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是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组织基础。因此,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党委(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责任明确、管理科学、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④参见戚彩霞:《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黑河学院学报》,2021 年第12 期。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司法机关、教学科研单位、新闻媒体、国有企业等意识形态工作机构,构建党委(党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意识形态治理模式。⑤参见胡凯、杨竞雄:《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之失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4 期。五是构筑制度基础。制度是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以制度为最大优势,加强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涵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长效机制,为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化、主流化提供根本、持久、稳定的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