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如何破局走向世界

2023-09-22 09:03张鹏飞
新楚文化 2023年5期
关键词:发展困境

张鹏飞

【摘要】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纪录片发展进程较缓慢。由于影像叙事的不成熟,当前中国纪录片难以走向世界。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体系不完善、创作手法较老套,是中国纪录片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除此之外,专业人才缺口和资金投入的现状也亟待改善。为破中国纪录片发展之窘境,使之在海外广泛传播,需要加大力度,全面培养专业性人才。在融媒体时代的今天,中国还要大力扶持由普通人创作的微纪录片,建立健全纪录片市场体系与评估平台。最后,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出一套中国自己独有的风格,破局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叙事逻辑;发展势态;发展困境;破局方法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5-0049-04

当前中国纪录片叙事受编剧影响较大,大量的解说词充斥在纪录片中,其中《舌尖上的中国》这类佳作也不乏大量的解说。这种手法能整合纪录片故事的前后脉络与叙事结构,摆脱中国观众对纪录片枯燥无聊的刻板印象。

本土纪录片有自身独特优势,凡遇重大事件不缺席,以突出的宣传优势挺进主战场,各机构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城市文化和内容风格等,推出各具特色的主题宣传,展现各地发展成就。强调思想性、体现时代性、突出文化性是国家给予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指导方向。

一、纪录片的叙事演变

目前行业普遍认可的纪录片种类有六种,分别是诗意类、解说类、观察类、参与类、行为表述类、反射类,由美国纪录片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比尔·尼克尔斯归纳总结。这六种纪录片的排序也是大致按照时间线的顺序衍生发展的。六种纪录片的发展,侧面体现了纪录片在叙事上慢慢由僵硬、编剧、虚假、枯燥向着自然、客观、真实、生动的方向改善、进步。

“纪录片发展的重点应该是追求影像的生动和自然,可以用没有解说词的画面去讲述和驱动故事的发展”,这是两次斩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导演马尔科姆·克拉克在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年会上发表的一段话。纪录片的开拓发展不应过度强调文字、不宜过度偏转到文学上,否则编剧的思想会严重影响纪录片的制作。纪录片不应局限发展成文学性媒介和广播节目[1]。

该理念与当前中国纪录片的取向不同,制作者应结合国情,合理权衡二者利弊,发展出既符合中国国情,也能走向世界的独特风格。

二、当前中国纪录片市场发展势态

国内的纪录片制作,主体上由国家拨款扶持。近两年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平台也开始尝试拨出部分资金来进行纪录片制作。发展势头虽相对欧美还是比较缓慢,但也有了一些小突破。这说明一些大的视频制作平台开始意识到,不能让年轻化的娱乐视频、影视剧占据全部的受众,应该制作出一些有深度思想,反映真实社会的优秀作品来补充过度娱乐化的视频、影视作品所带来的不足。本着精神文明创建的重任,平台更应该在纪录片类型制作上寻求突破。但中国当前的纪录片主要还是依附于电视台,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近年来急剧下降,极大程度上制约了纪录片的传播,使得纪录片的发展速度受到影响。

中国纪录片的院线票房表现不温不火,据猫眼专业版app的顯示,2021年内地共上映纪录片94部,其中能统计到票房产出的仅有28部,在这28部里票房最少的只有5万,票房最多的《武汉日夜》为2430万(该纪录片由国家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在这28部纪录片中,有16部因为观看的人太少而没有评分。2021年中国内地纪录片总票房仅8722万元,占全年票房的0.19%。当前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仍处于一个不完善不成体系、游散的时代。

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在我国,因为纪录片选题策划、市场投资,生产、营销产业体系都未成形成,所以没有成熟的市场[2]。与欧美较成熟的纪录片市场相比,中国纪录片发展年代较短,中国在纪录片方面的学术人才、创作思想尚有不足,未形成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制作方和导演,使得行业没有领头羊,无法让纪录片行业做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欣荣现象。中国只有不到10家专业的纪录片制作机构,与电影行业无法相比。国内受众对纪录片有着枯燥、无聊的刻板印象,而想要从事视频制作行业的大学生对纪录片制作有着不讨人喜欢、没人看、不赚钱甚至亏本的表层看法,使得纪录片制作行业每年新入行的优秀人才极其匮乏。

这种体系不健全体现在叙事创作的不全面、不成熟、不完善。中国市场上极少存在比较新颖和先锋的纪录片作品,归根结底是因为人才培养和相关学术研究的不成熟。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需要制片人和导演有十分扎实的纪录片拍摄功底、胆魄和开放的思维。

当前,在这类较创新的纪录片上资金投入不足,无法让更多的独立制片方和青年导演放手大胆去创作,进而难以促进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快速发展。

相对老旧的纪录片创作,侧面意味着愿意观看的受众不多。这种老旧并非指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较早,而是纪录片拍摄的手法及叙事老旧。较新的创作类型是参与类、行为表述类、反射类纪录片,如贝爷亲身参与的真人探索类纪录片《荒野求生》《跟着贝尔去冒险》都是参与类、行为表述类纪录片,这类纪录片也在全球收获了市场。今年来《北极求生100天》更是百人参与拍摄的大制作纪录片,参与者完成任务即可获得100万美元,该片同样在全球收获了市场。《科伦拜校园枪击事件》是由美国导演迈克尔·摩尔在2002年拍摄和上映的纪录片,制作手法包含参与和自省的思想,在全球广泛传播。

“中国当前的纪录影像既是一个稀缺的年代又是一个过剩的时代[3]”,“过剩”对应的是中国的纪录片绝大多数都是诗意类、观察类、解说类纪录片,创作手法较老套。因此观看的人少,也难以在全球收获市场。因为纪录片市场不成体系,所以纪录片“过剩”没有人看。又因为纪录片“过剩”没有人看,所以难以发展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二者相互关联,阻碍着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

三、本土纪录片难以走向世界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中国在纪录片拍摄题材上有所拓展,自然、科技、人文、探索、冒险等类型的纪录片作品开始有所呈现[4]。如《舌尖上的中国》《勇敢者的征程》《智慧中国》《野性四季》等,但多数作品都是外国人导演或是中外合拍。较优秀的作品制作方主体上还是国家扶持占有,平台分摊小部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破局,且播放量和欧美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即使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外一百多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合作拍摄作品[5],但本着传播中国好声音的责任使命,拍摄的纪录片类型还是集中在诗意类、解说类、观察类上,参与类、行为表述类、反射类纪录片几乎没有合作。更多地拍摄后三类纪录片才能促进中国纪录片行业的进步和完善,使得日后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定的地位。虽然联合制作可以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但未涉及后三类较新、较先进的纪录片,而且人才培养覆盖面不够广。

当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主体靠国家扶持。2022年3月11日,第十三次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提升国际传播力,传播中国好声音”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在央视等国家级媒体上得到了深入贯彻,纪录片成为对外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重要一环[6]。以往拍摄的很多历史题材纪录片如《长城:中国的故事》《下西洋》《中国通史》《汉匈之争》等,就已经承担了走出国门、在国际上树立良好中国形象、促进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使命。但过多的历史文献类纪录片也会让人感到枯燥无聊。虽然是根据真实历史还原,但单一的回忆式场景搭建和冗长的解说词相配对,即使是国内受众都会感觉到手法千篇一律、内容单一相似,国外观众更是如此。

2023年由中法合拍的自然系列纪录片《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该纪录片记录了熊猫、金丝猴、雪豹等珍稀物种的生活行为,运用高昂的、拥有8k分辨率的顶级拍摄设备,超远视角观察,如此巨大的花销由国家投入资金制作,媲美更加精致版本的《人与自然》,但仍属于观察和解说阐释类的作品。相比之下,拥有更高思想、更创新的进步纪录片,在拍摄设备的资金投入上与前者相比并不算高,却可以更大概率打开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缺口,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广泛传播。

本土纪录片难以走出国门,这既有纪录片专业人才培养不成熟的原因,也有资金偏向投入的不合理因素。二者相互牵连,又相互影响。

四、本土纪录片如何破局走向世界

本土纪录片之前所选取的大部分拍摄对象,过于脱离现实社会的中心。因此,他们并没有全面、真实地折射或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体形象。现在民生叙事已经上升到最受关注的程度,纪录片的变迁发展与中国的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但中国纪录片仍难以走出国门,首要原因是产量不足、行业的人才数量不够,其次资金以国家投入为主,民间人员创作热情有待激发。

(一)加大力度全面培养专业人才

自2015年起,国家实施了“百人百部中国梦短纪录片扶持计划”,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扶持100名创作思想端正、业务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青年短纪录片导演和爱好者[3]。国家广电总局也持续加强纪录片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的相关人才培养、发现、使用和激励机制。

完善高校纪录片系统教育课程体系刻不容缓,高校从不缺少理论學专业的纪录片教师,却严重缺乏有能力教学生去实践操作的老师,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授课应该成为首选之路。教育培养模式应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跟随专业人士去学习、了解并掌握纪录片制作的流程,为高校学生毕业后进入纪录片创作团队打好基础、增添信心。高校要将学习纪实影像专业的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制作、作品拍摄一分为二,一改以往做法,不能让学生的学业评估被理论学习占据过大比例。

国内民营拍摄纪录片质量较好的公司较少,且大多聚集在北京。拍摄主旋律、传递中国正能量题材的纪录片数量已经比较多了,目前也需要扩大和扶持民间拍摄纪录片的机构和公司,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中来。

(二)融媒体时代大力扶持微纪录片

微纪录片,是当代融媒体技术下新兴的新型纪录片。依托传统纪录片思想和制作手法,发展并简化而来[7]。作品的制作周期和时长都大大缩减,拍摄成本低,普通手机就可以拍摄,团队人员简化变少,单人即可操作,最关键的是依托融媒体这个平台,传播的速度极快,基本无须进行长时间审核,耗费周期时间短。质量不错的微纪录片能在多时间内获得良好的收视观看率,可以随时标记保存、转发和分享,更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并在解决就业中稳固发展,蓄力培养纪录片制作方面的人才。

一般我们默认的微纪录片时长在5—10分钟,普通大众都可以尝试拍摄创作,门槛较低。它时长较短的特点意味着受众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去观看这类作品。

由于很多微纪录片都是由普通大众拍摄而成,其作品内容浅显易懂、真实确切,更加符合多数人的思想理念[8]。受众不会像观看传统长时间的纪录片或两小时的纪实电影一样,既要集中时间还要花精力思考、理解内容。它一改传统纪录片无聊、枯燥、难理解的缺陷,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理解视频想表达的内容。在快节奏的时代,用更加快捷的创作手法,去迎合大众观看纪录片的口味,还可以依托中国成熟的短视频发展基础,用中国的微纪录片促进对外的多元化传播,有利于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刷新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印象。

(三)建立健全纪录片市场体系与评估平台

目前国内还没有评估纪录片质量好坏的平台,而评估电影质量好坏的平台数不胜数,最耳熟能详的是猫眼和豆瓣两大平台。建立一个健全的、高质量的纪录片评估平台,有利于促进国内纪录片行业的良好发展、良性竞争。对比电影市场,纪录片市场不温不火,只能充当配角。

电影榜单排行可以带来不菲的商业价值,但如果个人和某一机构建立一个纪录片榜单排行,则由于缺乏权威性,无法达到盈利的目的。所以国家应该组织一批由纪录片行业权威专家组成的评估机构,这些名人大咖的评价可以吸引受众注意,长时间运营可以打出榜单名气,并发挥作用,让纪录片慢慢也可以像电影一样走向市场,走入大众的视野。

当榜单开始发挥作用,受众就有可能会受此影响,关注纪录片,产生去院线观看纪录片的想法,也将有更多的投资方愿意投资纪录片。在此种前提下,更多的人才会去主动学习拍摄纪录片的技术。

这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该行业,拍摄纪录片,同时一些投资较大的纪录片可以和电影一样走进院线,达到盈利的目的,促进纪录片行业良性稳步发展。同时,由于制作水平较为先进的参与类、行为表述类、反射类的纪录片更适合上院线,这些类型的作品将共同促进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并进一步让中国的纪录片开拓国内市场,进而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结语

中国的纪录片,在叙事和影像呈现方面要向欧美国家学习经验,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制作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文风格的纪录片作品。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任重道远,责任使命重大。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差异、思维习惯以及价值认同等制约因素,中国纪录片要想让中外受众都愿意观看,并且看得懂、看得投入、看得共情,就要发挥自身优势,在纪录片创作中确切关注民生,反映中国社会现实,映射不同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及所处的时代变迁。当前中国纪录片发展在总体上顺应时代要求,契合社会热点,勾画出反映社会变迁和纪录片自身发展的整体图景,透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

在弘扬中华文化和解读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轨迹上,要让国外观众通过纪录片这一载体,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中国人的朴实无华,就要用中国人独有的包容思想与智慧赋予纪录片不一样的色彩,中国传统文化也将随之绽放出强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韩飞.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功能演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戚雪,杨明品.当前中国纪录片发展势态和走向[J].现代视听,2022(10):31-32.

[3]李莹,雷建军.纪实影像的稀缺年代与过剩年代[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02):105-107.

[4]杨柳军.时代镜像:当代中国纪录片叙事脉络考察[J].学术论坛,2022(14):25-26.

[5]李倩岚.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06):131-136.

[6]李念慈.当代主流纪录片的叙事[J].当代电影,2022(03):92-95.

[7]求剑锋.文化导向、技术路径与类型拓展: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透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2):63-64.

[8]陈晓晨.提升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能力的思考[J].现代传媒,2011(03):66-68.

猜你喜欢
发展困境
长沙望城区戏曲文化发展困境探究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新课改视阈下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蒲剧在晋南农村地区的发展困境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浅析框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困境与创新
中国曲艺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