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贯中破局:新媒体语境下中国高校微纪录片路径探索

2023-09-22 09:03庄靖程文韬
新楚文化 2023年5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新媒体

庄靖 程文韬

【摘要】伴随纪实影像寓于新媒介渠道的衍变更新,高校微纪录片作为符合当下传播特性的纪录片类型分支,其在叙事传播途径及人文意蕴传达层面面临路径转向,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融贯发展高校微纪录片以及落实高校微纪录片的破局意识,助力高校利用微纪录片形式构建良好形象是当前该类型题材纪录片探索的主题。本文以新媒体语境为介入视点,剖析高校微纪录片在传播生态、传播媒介、传播价值方面的实践成效及价值,为同类型影像创作提炼具有实用参考性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微纪录片;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5-0045-04

新媒体的演变发展是信息与技术所构建的媒介产物,以新兴技术革新与多媒介渠道扩产为滥觞的新媒体,更具弹性与包容的传播优势。微纪錄片是将纪录片融汇于新媒体语境的讯息传播特性从而衍生的一种新记录形式,具有典型的新媒体纪录特质,通过艺术化手段记录真实生活和再现真实历史事件,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具有创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特点[1]。高校微纪录片作为微纪录片的一种新类型模态,以第三者视角拍摄校园生活、师生工作及学校发展的纪录形式在新媒介网端中迅速被广大受众接纳,在构建微纪录新视角的同时,也为高校形象传播提供了新路径。最有代表性的是国内首档以“不为人知的大学专业”为切入点的高校人物系列纪录片《我是××生》以及全网首档高校人文美食纪录片《嗨!大学》,这两部纪录片在结构上沿袭了人文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以高校环境为叙事背景,加以全新的观察视阈和内容形象,形成全新的高校微纪录片类型。

高校微纪录片以其年轻化的观察视角、全域式的叙事场景、代表时代精神的人文关怀获得了热烈反响,其传播效果和价值内涵俨然可见,本文将从这两个高校微纪录片实例切入,探析高校微纪录片多元化创新的新反思和新路径。

一、微纪录生态:高校纪录片新界说维度

苏联学者 B·A罗西、吉姆·申林和H·B·诺维克共同指出,“生态学不仅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探究现实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2]。即任何学科领域,都适用子生态学视域下的理论逻辑,界定多学科场域下事物的多样性与联系性。微纪录生态是影视生态的分枝,更是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下所衍生的新媒介影像渠道,高校微纪录影像是基于微纪录生态的构建所界说的一种新影像维度,其界说意义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促进了业态与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另一方面则构建了微纪录影像的身份象征。

(一)“微”语态身份

新媒体视域下影像与受众的再关联形态构建了影像中语态身份的新转化,促成了新语态逻辑及传播身份的形成。语态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内容的印象和内容的一级传播,也影响着其在媒介中的N级传播,进而影响内容在社会化媒体中的覆盖能力[3]。作为一种媒介语体层面的表达方式,语态权力在新媒体时代有更为显著的传播权重,新媒体视域下受众传播身份的转向意旨传播由单面性向关联性的方式,与影像阐释形成互文性互动。新媒体语境的形成使得受众审美期待转向短小精悍,其纪录片时长与题材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于受众对于微影像的观赏需求,促使微影像的语态身份更具完整性。

《嗨!大学》选取了极其日常的影像素材,寝室、考试、社团、恋爱、毕业等均是高校生活日常,在叙事策略上也更为灵活,不仅限于记录还原现实,还夹杂着对象访谈,更贴近生活,赋予了受众对微影像的话语权掌握的契机,诠释了受众语态身份的认同。《我是××生》中解说词贯穿始终,其文本内容包括专业、主人公、课程、生活经历的介绍等,配音参与叙事,让观众直白地了解学科专业的来龙去脉,并解释主人公的生活行动。高校微纪录片创作呈现“微”语态,更符合当下社会群众审美取向,极力满足于受众对影像身份话语权的切实需要,诠释了高校微纪录影像的受众生态气象。

(二)“微”业态赋权

新媒体语境下受众话语权提升的前置因素迫使微纪录影像重审新媒介语境下的新发展模式,由此,媒介业态将话语权交还至平台创作及大众口碑,展露出业态赋权趋势,是帮助推行微纪录影像正向转型的可靠途径。在“微”业态赋权于创作平台之时,高校微纪录片在微纪录影像的整体生态中掌握了更为自由的创作支配权利,并逐渐掌握了微纪录影像生态与业态之间的正向关联性,由此构建业态的兴荣与生态链的再完整。业态赋权下的微纪录影像产业链,在促进影像整体性发展的路径中,为该分支影像创作预备了更多表现可能,高校微纪录片在其中深感其利,并与新媒体语境紧密融合,逐渐形成了更加完善且成熟的创作体系。

高校微纪录片的传播业态具有立体化、特定性的特征,符合移动媒体下受众观看需求,《我是××生》内容主题多次成为网络热议话题,除却题材优势之外,多平台渠道打破了单向传播的互动劣势,受众内部交流以及针对作品的评论互动多元化,使得新传播业态下高校微纪录片能够成为公共话题,并作为承载群体情感的桥梁。该片在微纪录传播影像中呈现出了业态赋权的具象信息,行业将选题及制作思路交至第三方,活跃了高校微纪录片的整体业态,并逐渐延伸出独具特色的高校微纪录影像传播路径。

(三)“微”动态符号

在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符号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记录语言的同时用于表达思想,即记录者采用影像艺术手法,经过记录与整理,通过一定语境表达其内容。在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影像符号表达逐渐与传播动态相融合,通过“微”语境展露新影像风貌,构建纪录片符号在新语境下的微动态分支,形成新派影像动态体系。当下高校媒体话语权构建方式多面化发展,高校微纪录片在微影像动态中逐渐树立体系,同时高校微纪录片是树立高校形象的重要渠道,记录在校生的生活学习日常,是对高校内部体感最真实的反应。

高校微纪录片不仅在时间上具备“微”动态的拓展能力,还能够根据不同题材、地域、主题等打造多元的高校微纪录片,形成系列IP并构建品牌矩阵。依托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业态,不断在互动中汲取热点话题与观众取向,捕捉受众意见提升满意度,打造强凝聚力的系列微纪录片并构建IP品牌价值,形成符号认同。在《我是××生》中小龙虾专业打开了观众对该校的认知窗口,并通过微影像符号表达淡化对专科生的刻板印象,同时扩充了高校学科传播下的受众认知。《嗨!大学》里中央民族大学的蒙语文学专业也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在该校的生活状态,树立了正面的媒介形象。

二、微纪录媒介:传-受关系的网感突破

艺术媒介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凭借特定的物质性材料,将内在的艺术构思外化为具有独创性艺术品的符号体系[4],即媒介是艺术作品内外传播的首要渠道与主要外化途径。媒介除却在功能意义上实现传播功用,在传播意义的形态表现方面也是其作为外在发展动力的重要环节。新媒体语境下,新媒介手段逐渐衍生为主要传播途径,其在传播方式及受众接收方面超越了以传统媒介为桥梁的艺术表达途径,得益于微纪录影像传达模式的转变及传播生态的日益成熟,促使受众网感更为具象及丰富,传-受关系面临突破性转变。

(一)引导“沉浸”的视点体验

介于多媒体视觉平台的衍生,丰富多元的网络生态为受众赋予了更多视觉娱乐路径,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更是分割了影像的受众份额,基于此,沉浸式的視点体验将是微纪录影像突破受众网感倦化的重要突破口。纪录影像的叙事内容难以脱离声音的传达功用,而解说词作为声音的一种表现形式,以解说员播讲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就本质意义讲,它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外化,用来解释、介绍背景和表达作者情感。除却增加信息量、串联叙事以外,解说词同样具备文学性与灵动性,与画面相得益彰。《我是××生》第三集讲述殡葬专业时,解说词说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对于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失乐园》;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野草》。”引用名著的话语,从诗意的层面表达了生死态度,让这一严肃而常被避而不谈的话题,具有人文关怀阐释,引导观众沉浸其中,避免其过度陷入对于生死的自我关注。

视觉的沉浸式构建主要表现于叙事场域的灵活功用,两部高校微纪录片除却运用了全景式叙事空间及平行化叙事结构,还运用了多样化的叙事手法来呈现叙事,在极大程度上调动观众情绪带入叙事,同时能够在松散的记录中提取关键的叙事线索以及价值信息,串联起不同叙事板块,通过这种方式来弥合观众对专业与人物的不解。《嗨!大学》中加入了动画来辅助叙事,动画创造了独立于三维空间的崭新叙事空间,使得故事场景、人物、情绪、色彩更为符号化,消解了不同场景、地域、人物所带来的陌生感,达到了语义转码后的情感统一。

(二)聚焦“网生”的传播路径

面临网络生态转向,愈多的纪录片亦面临着网络传播的挑战,媒介环境学理论认为,由于不同的媒介在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上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就具有不同的内容偏向[5]。“轻传播”这一概念在新媒体时代更多被提及,在网络生态中,这一概念通常意旨网络生态中轻快、活泼、高互动性及富有审美愉悦的传播方式,介于“轻传播”的特质与当前网络生态及其相通,那么其本身附有的传播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传达当前受众对于“网生”的审美期待。微纪录影像在形式上已逐步向“轻传播”靠拢,而高校微纪录片得益于其形式内容及审美思路的年轻视野,已初步探索于聚焦网络生态的传播路径。

两部高校微纪录片选择了平实的对象,赋予故事熟识感,通过平视姿态进行记录、人物自述、解说破冰等“话语”,来使得观众浸入叙事内容,附加生活的平面性,拉近传——受关系,增加对象与受众之间的勾连。《我是××生》中,虽然珠宝设计偏向小众,易使受众产生距离感,但通过人物自述的专业选择缘由、学习经历、自我体验,辅之以配音进行专业发展介绍,并以平拍视角、常规空间还原了在小众专业中的普通学生,其日常同样有着大众视域中的朴实情感。《嗨!大学》的农业专业展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一面,向观众展露普通学生在饮食发展中所贡献的青春力量,赋予其极为平常的奋斗标签,建立与当下奋斗中年轻人的情感桥梁。两部作品竭力以拉近网络生态的方式践行影像传播,获得网络受众认可,以此满足于受众的审美期待,聚焦高校微纪录影像的传播路径。

三、微纪录赋值:时代群像的人文共振

微纪录影像的价值意蕴与媒介补偿心理有所勾连,媒介补偿是指媒介使用户克服时间、空间、个人特质、行为倾向等限制,弥补在线下活动中难以满足的诉求[6]。而微纪录片克服了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互壁垒,进一步搭建了人与媒介之间的互动渠道,构建了微纪录影像的赋值传播范式。高校微纪录片以个体叙说维度阐释群像精神,以叙事活动来黏合个体经历与群体共性,年轻高校学生的生活情感共振被巧妙融于影片叙事中。而群像性集体意识是对当代人文价值印象的影像勾勒,诠释了高校微纪录片对人文价值的现实关照及富含深意的人文意蕴。

(一)个体故事融汇类型群像

个体故事主要以单向话题叙事构成,以个体或小范围群体以同向方式诉说单个故事内核,即为个体故事。高校微纪录片个体故事融汇类型群像并非侵犯式融入,而是遵循类型群体价值观念及思想所向,以巧妙的影视化技巧及价值传达方式汇聚为具代表性的类型群像。基本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个体故事的考量:1、个体故事的典型性。高校微纪录片在选择故事切入视角时要关照个体性故事是否具有塑造群体的典型特征,个体故事的切入点间接决定了该故事范畴能否满足于群像需求。2、个体故事的叙事性。叙述性即故事性,个体故事有赖于经由故事汇编手段塑造影像整体叙事空间,故事性是吸引类型群体的影像手段,也是赋予影像价值的关键载体。3、个体故事的价值性。在视觉需求与审美期待满足的前提下,个体故事的价值性将衍变为群体衡量个体故事传播价值的方式之一。微纪录片作为新兴媒介下所承载时代价值理念与人文关怀价值的传播媒介之一,其要充分赋予个体故事的价值内涵,充分群体价值的精神内核。

《我是××生》的《我,中国匠人》一集中从事陶瓷设计的黄?对专业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并且根据作品来实现对艺术的自我追求,但是最终作品的落点在集市展示,回到公共语境中,在公众的交流中实现话语的转化,将专业的学习意义转译为对社会公众的服务,统一主题下的珠宝设计、古建筑修复、文物保护修复等不同专业均展示出工匠精神对大众、对社会文化的重要意义。从个人视角出发,捕捉专业领域内的共通之处,挖掘具有熟识感内核,实现个体到群体的动态平衡,突破学校内部的局限,在更为广阔的视域中实现群像文本构建。

(二)群像精神共建人文意涵

群像精神即高校微纪录片在特定场域构建集体精神的视阈范畴,是类型群像整体的现实精神演绎,在现实理念的谱系下,群像精神所表现出特定群体的精神内核和人文意涵的传达共识。人文价值的最终确立是群像精神的现实照应,而人文价值在高校微纪录片中的界定,需以媒介为价值中介,探寻影像背后的价值成因及人文内涵的传播效应,同时人文意涵的价值输出是高校微纪录片实现构建与破局的重要因素。基于对高校微纪录片的传播途径及传播意涵考量,可界定高校微纪录片的人文意涵构建要满足于影像价值与社会通识价值两个层面,以推进人文意蕴的整体形成。《嗨!大学》的主题则为:与子同寝、考试修炼手册、饮食男女、食堂传说、爆裂青春、我为社团狂、青春合伙人、夏日最终章。从这些主题片名不难看出,其影片的内涵表达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其次,在专业内容与人物经历的讲解上,影片摒弃平铺直叙,而是选取人物故事、结合访谈,形成戏剧化效果及影像价值,彰显人文关怀的同时,以个人映照集体,凸显社会价值意蕴。

以不同主人公聚集在同一主题下形成群像,再以群像构筑起时代下青春情感的共鸣,传递人文价值。虽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校园带来了既定疏离,但两部影片所选取的主题都是需要聚焦整体且能引起情感共振的。《我是××生》中探究专业背后的钻研经历,以丰厚的主题与人物经历凝铸出了一个具有时代价值的共同主题——奋斗,通過青年群像构建人文意涵,以此阐释高校微纪录片的精神内核,即当代青年人所阐释的时代人文意蕴。

四、结语

中国高校在媒介传播方式上的形象构建矩阵正朝向多元生动发展,高校微纪录片作为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形式与内容的类型补充,其新兴媒介技术的加入,既是融贯挑战又是破局机会。在新界说维度的基础上,高校微纪录片需从影视艺术及人文价值两个主题层面出发,立于高校微纪录片新发展思路,竭力满足受众审美期待,抓住新兴媒介重构媒介空间的间隙,利用新媒体思维、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手段构建高校微纪录片叙事空间,为高校微纪录片的长远发展带来新展望。

参考文献:

[1]焦道利.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7):107-111.

[2]吉姆·申林.生态哲学[M].莫斯科:莫斯科出版社,1993.

[3]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三联书店,2003.

[4]张晶.艺术媒介论[J].文艺研究,2011(11):50-58.

[5]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19.

[6]王可欣,史蒙苏.媒介补偿:理论溯源与研究路径[J].全球传媒学刊,2021(06):69.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新媒体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微传播媒介语境下侵害公民人格权益问题研究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