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录片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播价值,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形式的交互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给传统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纪录片创作者要善于运用好数字技术,更新创作理念,优化内容生产和作品样态、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才能切实提升纪录片的文化传播影响力。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纪录片;文化传播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5-0061-04
纪录片是围绕特定主题、以记录真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经过艺术手段加工、以视频形式呈现的文化艺术作品。从时间角度来看,纪录片可以记录和追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从空间角度来看,纪录片可以增进不同地域间的文化记录、传播和交流,可以说纪录片承载着还原历史真相、传递时代文化价值的神圣使命,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播价值。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就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例如,我国20世纪80时代央视制作并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以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为主题,在大量真实记录影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剪辑加工,最终用25集每集30分钟的片长真实记录下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口整个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和社会人文,成就了一副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使之成为中国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之作。而时隔二十余年后再拍《再说长江》,则通过呼应《话说长江》,两相对比,反映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充分展现出了紀录片的价值内涵。
纪录片源于西方,在中国也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传统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类型特点:需要较长时间的记录积累创作素材,拍摄周期长;大量素材后期通过艺术加工和创作整合来呈现统一主题的精炼作品,不仅是剪辑加工的工作量大,且因叙事难度大而具有较强的创作专业性,技术门槛和经济成本都较高。由于上述特点,在我国传统纪录片出品方多为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其中中央电视台更以制作团队强大、资金支持力度大、可协调的资源丰富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传统纪录片创作领域的领导者。而纪录片出品方的高度集中,使得其呈现出来的作品样态也具有一定的典型特点:大多数传统纪录片的表述形式较为严肃严谨,单集作品的时长一般在30分钟到45分钟,素材珍贵,内容丰富,语言平实,节奏平缓。在传统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也较为单一,主要就是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平台,传播方式是单向传播。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等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今我们已从传统媒体时代进入全媒体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数字环境、不断创新发展的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官方主流媒体在文化作品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上的垄断,形成了大众化、个性化、碎片化、即时性、互动性、海量性等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这样的一个崭新的全媒体时代,给传统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纪录片必须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适应并运用好数字技术,从创作理念更新起,进而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等多方面进行转型升级。
一、创作理念的更新
如前文所述,全媒体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内容生产的技术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是内容创作者,创作主体由相对的单一垄断趋向多元化转变。同时各种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新媒体平台不断推陈出新、大量涌现、竞争激烈,文化传播渠道变得多样化,可供大众选择的文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统媒体的作品生产和传播渠道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在贴合受众需求方面,新媒体平台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优势:为能在竞争激烈的全媒体环境下生存发展,各类新媒体平台也都普遍会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量体裁衣地根据受众群体的使用偏好智能筛选并推送更贴合受众需求的内容以期留住受众群体;且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平台相比,新媒体平台普遍具有网络海量存储、及时传播、可以随时播放功能,受众既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便宜时间收看内容作品又可以反复收看。而文化传播中的受众由传统媒体时代文化传播被动接受角色转变为全媒体时代可以主动选择的用户角色,并且由于时代发展、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文化品味的提升和全媒体时代可选择的文化作品的丰富多样性,受众对文化内容的整体要求越来越高。与传统媒体平台的单向传播不同,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播中具有明显的交互性,新媒体普遍具有转发、评论、点赞功能。受众在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作品页可以发表个人看法和建议,通过点赞来表达对内容的肯定和认同,这样一种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即时互动有助于内容生产者优化和改进作品以提升质量且贴合受众需求,增加受众黏性。受众使用新媒体收看内容作品的同时可以通过转发将作品同步分享,在事实上不仅是受众角色同时也成为作品的传播主体。
纪录片创作者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形式的交互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并据此首先进行一个创作理念和传播理念上的更新升级,进而将理念更新具体体现到内容生产、传播形式和渠道中,以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创作理念和传播理念的更新升级具体来说是由传统媒体时代的以满足自我预期为中心的作品思维转变为以追求文化传播影响力的产品思维、以符合受众期待为中心的用户思维、以熟练整合运用好各种媒体形态的全媒体思维。纪录片创作者要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有意识地运用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进行创意策划,融合创新,利好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作品评论等用户互动功能关注受众的意见建议,根据受众的喜好跟进调整纪录片创造内容和作品样态,让纪录片兼具感性共鸣与理性共情,达到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双重效果[1],并根据各类媒体形态的传播特点有的放矢地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并筛选合适的平台进行精准投放,构建出全媒体传播矩阵。全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搜集到海量的创作素材,还可面向受众征集纪录片创作所需要的素材资料和线索信息,既丰富了作品内容,同时也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受,更容易得到受众的持续关注和主动传播。例如,2017年制作完成的主旋律纪录片《辉煌中国》 运用了互动创作的先进理念,创新性的采用了“创作众筹”的方式,在央视网、人民网等多个媒体平台上推出“全民开拍了”众筹征集活动,鼓励公众通过票选话题,上传相关案例、照片、视频等材料的方式,参与影片内容的创作,不仅征集到了广泛的创作素材,体现了对受众的智慧、兴趣、关注点,以及审美的极大尊重[2],给了受众参与作创作的通道和路径,为增加受众的黏性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内容生产的改变
文化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核心在于内容的独特性。在移动互联、海量信息飞速传播的网络时代,推广内容的质量好坏对推广效果起决定性作用[3]。无论传播载体和传播形式如何改变,内容永远是重中之重[1]。纪录片创作者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打造多元化满足受众喜好的精彩内容,才能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1]。纪录片创作者可以运用好强大的大数据技术分析受众的观看习惯和观看喜好,推算出用户最喜闻乐见的主题和内容,优化和完善节目策划、创意、制作等各个环节,在“故事情节上进行突破、在画面语言上进行创新,不断增加信息量和空间感,延伸纪录片的深度与广度”[1]。并且要善于用好新媒体平台的评论、点赞等互动功能,关注受众的意见建议,根据受众的互动反馈跟进调整纪录片创造内容和作品样态,进行内容再生产再优化。例如2018年开播的现象级新型系列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公众关注度高社会认可度高,豆瓣平均分达9.5,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亿多,第一、二季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被评选为2018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之一。首先在作品选题上,《如果国宝会说话》从国宝入手,以小见大,挖掘它们内在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发了受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在表现形式上,《如果国宝会说话》充分运用场景、背景音乐、解说词等多元化艺术表达形式,充分调动用户感官;选择独特的叙事视角,“通过运用数字拓片、表面微痕提取技术、全景拍摄等技术手段建构平行于现实世界的故事世界”[4],达到一种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的和谐统一。
全媒体时代受众多习惯于碎片化的阅读,内容作品普遍追求快捷、高效、新颖。传统纪录片单集时长较长、通过长时间的记录来呈现某一时段或某一主题的情节和内容,且传统纪录片由于创作周期长等原因导致时效性较弱,对社会热点的关照度和关联度都相对较低,这样的作品样态与当下的受众收看习惯和偏好存在矛盾之处,对当下受众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无法实现预期的文化传播影響力。同时由于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涌现,内容生产门槛的降低,体量短小精悍、内容时效性强、形式新颖有趣的短视频作品大量涌现,也抢占着视频受众市场。传统纪录片在坚持真实性、聚焦性、专业性等纪录片根本优势特征的前提下,为适应全媒体时代碎片化、即时性、互动性等受众需求,可以借鉴当下新媒体平台热播短视频的精炼明快、轻量灵动的视听语言,向“微纪录片”这一作品样态转变。“微纪录片”单集时长精减到10分钟左右,便于更好地填充受众的碎片化时间,融入了短平快、平民化、年轻态等网感特征[1],更符合受众收看习惯。此外,随着AR、VR技术的发展,互动视频市场已初具规模。纪录片创作者可以考虑互动式纪录片这一发展方向,将受众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互动沉浸式体验。互动式纪录片将通过超链接让受众参与选择事件发展走向,直接跳转到各自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看,身临其境地参与和自主选择让受众产生更强的认同感,体现了人文关怀,提升了受众接受过程中思维深度,无形中传递纪录片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价值和思想价值。例如,新华社制作的互动式微纪录片《一个也不能少》,受众通过自主选择到不同地域、不同场景中,沉浸式体验脱贫攻坚的故事情境[1]和喜怒哀乐,感同身受更能引发共鸣,从而切实提升了作品的传播实效。
三、传播渠道的融贯
文化传播影响力的提升还需要拓宽传播渠道。全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立体化、矩阵化,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等新兴媒体相互融合,打破时间空间隔阂,即时、高效、全面的零距离传播展示出强大的传播活力。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这一传统的单一媒体平台,为纪录片提升传播效率、增强传播实效、拓宽传播广度提供了现实可能。
纪录片创作者和传播者应该充分运用全媒体平台、新科技手段,构建出有的放矢的立体化多方位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传播渠道的量化和传播效果的优化[3]。央视等官方电视台及其网站、“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权威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仍不容小觑。腾讯视频、B站、优酷、抖音等知名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影响力也不容忽视。纪录片创作者可以在流量大受众广的知名媒体平台申请创设自己的账号,发布内容作品。全媒体时代,依托平台的评论和转发功能,受众作为文化传播的核心环节,不再是单向传播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用好受众资源,如果引发受众的评论和转发,更有利于传播影响力的提升。首先,创作者和传播者要有宣传推广的全过程主动策划意识。例如,在创作之初,就预先在媒体平台发布相关的话题,制造和提升关注度和热度[1],这样的主题预发布还有助于创作者从受众的互动反馈中收集建议、启发创作灵感,优化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使得作品与受众期待的契合度更高。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和作品完成发布后,纪录片创作者也都需要经常性在媒体平台上持续更新创作进程,发布拆分节选精彩片段和拍摄过程中的花絮,与受众互动,制造丰富的讨论话题。其次,不同媒体平台的特质定位和相应的受众群体的年龄爱好诉求都有差异,纪录片创作和传播需要根据不同传播渠道的具体情况,调整推广方案和内容,对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再次创作,实现对目标群体的精准投放,才能更加契合具体受众需求,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增强受众黏性。仍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在传播渠道上既有央视这种传统主流媒体又有B站这种在新生代中广受欢迎的新型媒体平台;在首播前,充分利用央视、腾讯、B站等平台进行了前期推广预热;并细致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特点,设计了差异化宣传,针对中老年受众群体的文化品位,选取贴合文物主题的内敛大气的传统中华文化元素的宣传风格,也为青年一代受众群体推出网络海报,例如,海报宣传中文字采用“这款美瞳,我要了”“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等青年话语体系,用青年一代较为欢迎的说唱方式总结凝练国宝文化意蕴制作出宣传短片;节目播出后,又“将每集分为若干个几分钟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精准投放”[5],优质的内容得到受众的认同进而引发了受众的主动分享传播,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并由此又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传统报纸媒体的关注报道和正向评价,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持续加成,形成了现象级的文化传播影响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此外,《看见美好中华》《满天星斗看国宝》等H5视频,用新颖有趣的互动活动,再次将网友的热情推向了高潮”[4]。
最后,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人际传播因素的注入、人格化元素的增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传授关系,但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传播主体‘精神人格的弱化”[6],全媒体时代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受众需求视角的同时,纪录片创作者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要坚持记录真实的根本原则,更要秉持独立思考能力,坚定正确价值观念,才能不失纪录片所承载的价值使命,其文化传播才更具意义。
四、结语
文化作品有传播才能生存,有创新才有发展。纪录片创作者需要理性全面的分析和应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确保正确的价值观念,更新创作理念,重视受众需求,探索作品创作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和新型化,以全媒体思维打造多维复合的传播格局,切实提升其文化传播影响力,使得纪录片这具有丰富文化价值内涵的艺术作品形式在全媒体时代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丹.解码全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创新之道[J].声屏世界,2022(10):74-76.
[2]徐蕾,常晓洲,王召.传播美学视域下我国主旋律电视纪录片发展探析——以《话说长江》《再说长江》《辉煌中国》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0(4):85-87.
[3]李雪红,王娜.基于文化传播理论的常见文化IP 推广模式探析[J].今古文创,2022(38):84-86.
[4]苏君华,宋帆帆.基于情感分析的档案文化传播影响力研究——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分析对象[J].档案学研究,2023(1):91-99.
[5]李昭语.新时代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3(1):112-116.
[6]高贵武.主持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