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智峰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凡是语文教师,无论是小学的、初中的或是高中的,都非常重视作文教学。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你再怎么讲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写作的方法,学生的进步总是有限的。虽然他们在听课的时候频频点头,实际上却收效甚微。面对一道道作文题,他们要么无从下笔、无话可说,要么东拉西扯、胡编乱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尝试和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针对同一道题目进行写作。
我认为学生写不好文章,并不是因为阅读面不够广或基础太差,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名家离他们太远,看他们的文章,感觉差距太大,无从学起;而看身边同学的文章,又感觉差距太小,无法学习。所以,一些学生从二三年级开始写文章,一直写到高三毕业,也没多少长进。
对此,笔者推行“师生同题写作”,想借此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果然,这种做法一经推行,便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他们的写作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具体来说,我是这样做的:
一、鼓励学生扩大选材的范围
虽然高中生即将成年,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固定,生活的圈子也比较小。在写作中,他们自然而然会从自己的“舒适圈”里选材,最先想到的总是最常见的人物,如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最熟悉的事,如大型考试、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与朋友一起的快乐时光等。这就会造成作文素材“撞车”的现象。而在审阅作文的过程中,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素材“撞车”。尤其是在审阅考场作文时,阅卷者需在极短的时间内阅读多篇文章,一旦看到大量相似或相同的素材,极容易出现审美疲劳,自然不会给出高分数了。比如,在202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好奇心》中,很多学生都在文章中运用了牛顿与苹果的事例,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素材“撞车”的情况。这类文章的得分也相对偏低。其实,作为高中生,他们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宽,其阅读的书籍也比较多,但我们很难在他们的文章中看到新颖的素材。所以,我想通过“师生同题写作”来指导他们扩大选材的范围。
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以“熟悉与陌生”为题写一篇文章。我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然后去挖掘他们身上隐藏的、不为人知的一面。我则有意识地避开了学生的“写作舒适圈”,写了他们极易忽视的小动物——猫:它一直在学校的食堂与操场上游荡。每天清晨和晚上,它看着我们进出校园。体育课上,它看着人们跑步锻炼。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它的故事,更没有人知道它在看着我们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我写的这篇文章帮助他们打开了思路。他们突然意识到:原来学校里不仅有老师、同学、校长,还有保安大叔、保洁阿姨,流浪的猫狗……社会上还有超市的收银员、小吃店的小老板、美容店的时尚美女、街头的滑板少年……有了我的引领,学生很快就注意到以前他们在选材时存在盲点。
后来,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甚至是植物就出现在了他们的文章中:楼下水果店风趣幽默的山东店主小伙、每天起早打扫马路的大妈、一路骂骂咧咧的公交司机等都出现在了他们的文章中,小猫、小狗、小鸟、乌龟也都“来”了,门口的树、窗台上的假山、栅栏上的牵牛花也都“露面”了。这样一来,素材“撞车”的现象就很少出现了。
二、引导学生改变观察的角度
中学生往往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人物。他们眼中的人和事往往是片面的或固定的。很少有学生能够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一个立体的人。这些人也是有多重身份的:是父母,是儿女,是老板,是顾客,是司机,是……
于是,在指导他们以“冲突”为题进行写作时,我就写了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的故事。在文章中,我着重挖掘了这两个人的身份:慈禧既是母亲,又是太后;同治既是儿子,又是皇帝。作为母亲,慈禧应该爱护自己的孩子;而作为太后,她又想争夺权力。作为儿子,同治应该孝顺母亲;而作为皇帝,他又不甘心让出手中的权力。这是母子之间的冲突,也是帝后之间的冲突,更是人物身份上的冲突。我在讲解这篇文章时特别点出了其中人物身份的复杂性以及其复杂身份所带来的种种麻烦。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受益良多。
自此之后,他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人物的身份,试着从其他角度解构人物形象,使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面具人”,而是鲜活的、有思想的人了。
三、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写作时,总有学生抱怨:“老师,我没什么东西可写啊!”其实,这不是缺少素材的问题,而是思维广度的问题。学生的生活单调无趣,在家、校两点一线之间穿梭,难道其他人的生活就一定丰富多彩吗?像老师,还不是一样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穿梭?还不是一样在重复做着批作业、上课、做家务这些事?
同样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读,我们的感悟可能会不同;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经历,我们的感受也可能会不同。小时候去动物园看猴子,你会觉得很开心;长大了再去看,却觉得猴子们被困在这一方小天地,太可怜了。这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思维的广度不同。面对同一个题材,思维的广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會不同。
在指导学生以“我们不一样”为题进行写作时,我为他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吃完晚饭后,我和奶奶、妈妈一起去散步,正好路过一家水果店,就进去看了看。店里的苹果价格不一,有五块多一斤的,有八块多一斤的,有十二块钱一斤的。奶奶挑便宜的,想买五块多一斤的;妈妈讲究“性价比”,想拿八块多一斤的;我只想挑最好的,要拿十二块钱一斤的。奶奶是从困难时期过来的,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她认为苹果是好东西,有吃的就已经很好了,所以她挑便宜的;虽然妈妈那一辈人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他们还是讲究“性价比”;而我生活在一个物资丰富的时代,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还是讲求以质量为先。三代人之所以不一样,因为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不同,通过一件买苹果的小事,就能反映三代人的价值观,也能反映出我们国家改革发展的巨大变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强调:我们虽然生活在学校里,但并不是与外界、与社会脱节的。我们在写作中不能仅仅就“事”论“事”,更要注意挖掘素材背后的东西,丰富文章的内涵。孝顺老人、尊敬师长,难道不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吗?我们读过的经典作品,难道不属于宝贵的文化遗产吗?我们在文章中不仅要写身边的小事,更要折射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
上完这节课,很多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围绕身边的人与事进行思考了,写出来的文章也的确深刻了许多。有时候批改作文,我都要去查一查资料才行呢!
这就是我在推行“师生同题写作”过程中收获的一点心得,在此与大家分享。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其实,大家不妨放下“身段”,试着与学生一起写文章,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