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的“文学阅读与写作”部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要带领学生“交流写作体会”,学会“捕捉创作灵感”。所以,我想以学生所想,临时生成一节课,通过赏析佳作片段引导他们寻找写作灵感。
一、引导学生齐读,探寻文段与所学课文之间的关系
我在之前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了写校园春景的作文,并将其中的佳段提取出来编成了《春景集锦》,将其印发给学生后,引导他们共同鉴赏并点评。有的学生很想知道其他同学是如何写出如此美妙的文段的,对此,我引导他们齐读这些优秀的文段,探寻其与所学课文之间的关系。
在齐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有的同学学以致用,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语句;有的同学化用了所学的诗词歌赋;有的同学则受名家的启发,采用了类似的修辞手法。
如:
曾有“层林尽染”,今见树池互掩。其间,数枝探头,檵木尤甚;鱼儿数十,空游无依……
该生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句子,又化用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语句,写学校一隅的风景,句式灵活,内容丰富,颇具特色。
又如:
“啾啾——啾啾——”,清脆的鸟鸣声传来。循声望去,原来是两只小鸟儿藏在淡紫色的花丛中嬉戏、歌唱。那是紫藤萝,是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好像瀑布似的从空中垂下,不见源头,也不见终端,只有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闪烁,在生长……微风轻拂,缓缓送来淡淡的清香,似轻纱般似有若无。
这段文字写紫藤萝,未见鸟儿,先闻鸟声,有先声夺人之效,明显受到了《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法的启示;接着,写紫藤萝,写宗璞,借用宗璞所写的《紫藤萝瀑布》中的话语;最后套用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缕缕荷香的写法,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诉诸于视觉,写出了紫藤萝之香。作者的欣喜之情也洋溢在字里行间。
通过齐读,学生感受颇深,他们真正领悟到“课文无非是例子”的含义,明白了写作灵感是从课文中来的。
二、引导学生默读,探究文段中的写作手法
有的灵感不是直接或间接来自所学课文,仅靠齐读,学生是不能领悟的。对此,我引导他们静下心来快速默读,一边读一边圈画。
默读任务:探究相关文段中的写作手法。
高中学生已经阅读了一定量的古诗词,对常见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在默读圈画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快速辨别相应的写作手法。
比如,有的学生看着眼前嫩绿的爬山虎,写道:“夏天,枝叶茂密的爬山虎将房子背面完全覆蓋,一眼望去,是一块6米多高的绿布;冬天,爬山虎只剩下了枯槁的枝干,密密麻麻的,如蛛网般缠绕着,让人不由想起《西游记》里的蜘蛛精。”
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能发现这段文字的灵感来源于作者的联想。
青春期的男生大都是叛逆的,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跟父母争吵。一名男生写道:“又一次因发型跟爸妈吵。静静伫立于荷池边,一阵风吹来,我感觉自己立在一艘小船上,随着微波,任意东西……”该文段融情于景。看着眼前的池水,作者想象自己立于小舟之上,随微波逐流,表明了作者想挣脱父母的束缚,为自己的青春做主的强烈愿望。
通过默读,学生可以发现这段文字的写作灵感来源于联想和想象。
三、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探寻文段与生活之间的关联
不是所有的写作灵感都来自课文,或来自联想与想象。有时候,灵感还来自日常生活,来自亲人对孩子的提醒与期待。一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融入了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其他学生在读后拍手称妙,却不知其灵感来源于哪里。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与作者对话。
在我的引导下,课堂上出现了如下对话:
刘:朱同学,我很欣赏“白鹭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炫技似地抬起细长的腿,在横斜于水面的树枝上走了两步,只见它忽的一低头,叼住一条鱼,眨眼间吞进了肚子里”。从这段文字中,我感受到了白鹭在捕鱼时的快如闪电。你为什么会在文章中写白鹭的速度之快呢?
朱:有两个原因,一是妈妈总叫我“蜗牛”,叨叨着让我看白鹭捕鱼。可我连做题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那闲工夫?再一个原因是昨天写作时,我绞尽脑汁无从下笔,无意间瞥向窗外,正好看到了白鹭捕鱼的全过程。想起妈妈对我的嫌弃,我就写下了以上文字。
刘:太好了!真没想到这也会成为写作的灵感。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
又有一名学生与作者张同学对话,他问张同学为什么会写树与鸟。张同学的回答跟朱同学的一样——写作时向窗外一瞥,正好看到了树,就写下来了。
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所言不虚。可见,日常生活也是写作灵感的来源之一。
四、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寻文段中对生命的思考
在对话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细节,张同学脸颊微红,明显很不自信,对自己所写的文段不认可,甚至认为写鸟纯粹是为了凑字数。明明写得很好,张同学却不自知。该怎么办呢?集体出智慧,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深品张同学所写文段的妙处,探究其灵感的来源。
张同学的文段:
树,十分挺拔,像是在站军姿,又像是在陪伴教室内认真学习的我们。每每感觉学习枯燥无聊时,我就向窗外望去。我凝望着树,树也回望我。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它都在,风雨无阻。如果大树有灵魂,它便是我们的灵魂伴侣。我曾见过它最美的样子,那是光从零星的空隙间照射下来的时候,它为世界增添了光彩,让美住进了我的心田……每个人对美都有一种向往与追求,意外之喜会让我开心一整天。就如此刻,小鸟飞到大树上,唱出清脆悦耳的歌。我想我是快乐的,至少这一天是。
在讨论的时候,大家的心情是激动的,情绪是高昂的,都觉得这段文字美妙至极。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各组成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小组的学生觉得这段文字体现了张同学亲近、关注大自然,有的小组的学生认为张同学有众生平等的生命意识的性格特征,有的小组的学生感受到了张同学对美有着不懈的追求……总之,这段文字言浅意深,展现了张同学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可见,写作灵感也来源于对生命的思考。
课后,学生告诉我,这是他们进入高中后上得最有滋味的一节作文讲评课。以学生所写的佳段为范本开展写作教学,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与成就感。在语文课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通过齐读、默读、与作者对话、在小组内讨论等方式,他们可以探寻到写作灵感来源于课文、出自联想与想象、来自日常生活、源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的追求。这节作文讲评课让他们意识到了写作竟然可以是如此惬意、美妙的一件事。他们正期待着开启下一轮写作旅程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