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
随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在基础学科的教学设计研究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落地方式成为热点议题。其中,主题式单元作业的设计成为教师们关注的内容。主题式单元作业要求教师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大单元化的整体设计,并开展基于主题式意义的探究,这对教师设计作业及作业反馈、评价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依据新课标,各单元整体教学要以主题为引领,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依托多样的作业形式,为学生提供主题意义的探究体验过程。因此,在进行主题式单元设计时,教师要对新课标中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依据逻辑关联形成相关主题,适当调整课时的容量或前后顺序,形成基于同一主题的单元作业设计,进而帮助学生从知识、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深入参与,探究主题意义,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深度主题式解析、学情分析、对标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科技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关注多学科融合,打破学科间的隔阂;要强化知识的关联,让学习连接到真实性过程;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特征的未来生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独特意义的个体,尊重学生能力兴趣的差异性,让学生通过有效的作业推进,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共性和个性相得益彰。
主题式单元作业设计主要分为整合性单元主题式作业设计、实践性单元主题作业设计、菜单式单元主题式作业设计三种方式。整合性主题式作业设计是以多学科为蓝本,关注教学中的课时分配;实践性单元主题作业设计是以数字化作品创作为重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菜单式单元主题式作业设计是以学生自主选择载体为热点,关注个性化作品设计的过程。
在整合性单元主题式作业栏目分布中,确定学习任务是设计的基础,同时还要提供给学生从已有经验中再认知的机会,并据此引发学习迁移。作业栏目设置可以是热点问题、趣味性任务、开放性话题等,学生在整合性的情境中完成作业。
(1)原设计
“双分支结构”是五年级“身边的算法”单元模块的内容,其模块位置属于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的算法的内容。已有的作业设计如下:学生观看视频案例→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观察其中的工作方式→介绍典型的双分支结构语句→编写程序。
(2)思考焦点
整合性单元主题式作业设计属于传统的以技能为主的作业形式,包括一定的认知联动性。但在授课中可以发现,双分支结构与生活中的关联度并非显性特征,学生往往不能立刻领悟到双分支语句的感性过程,导致认知过程中目标模糊,缺少作品创新过程。
(3)改进型设计
在设计单元主题作业时,教师应根据整体性特征的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作业内容,再根据栏目要求安排合理的具体形式。作业中的栏目设置应从整体性结构出发,符合儿童的认知需要和兴趣范围。建议设计如下。
单元名称:认识“双分支结构语句”。
作业形式:从实例到理性,建立有关“双分支”的程序。
素养目标:纵向对比实物与语句的关联,建立有关“双分支”的概念。
作业要求:感悟与体验。
作业学时:1课时。
作业设计(如表1)。
表1
教学评析:在上述过程中,原本抽象的程序编写过程,具体化为明确的作业形式,并依据整体性的设计,形成了良好的主题引导。在此过程中,作业设计内化为具体的小任务,将学习重点细化为每个学习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一领会,完成对双分支语句的初步认知,进而通过大目标的具体化,凸显了“身边的算法”中的思维过程,教学效果较好。
实践性单元主题式作业的思维过程、评价设计、价值作业设计等,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任务求解、推理以及决策。因此,按照学生的认知来确定评价过程,有助于实践性的数字化作品创作,并将学生已有知识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达成认知要求。
(1)原设计
“智能巡线”是六年级“过程与控制”单元中的一课,学习目标拟在通过机器人巡线运动,达成控制某些具体功能的目标。在常规的学习中,学生一般通过观察实体机器人,绘制相关的过程图,通过教师演示,在自行编程后,完成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技能及传感器的器件介绍占比较大,学生无法形成有关过程控制的理性思考。
(2)思考焦点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从模仿到复制的过程,学生没有主观的创作意愿,因而作品缺乏灵气。从认知过程来看,以上过程缺少必要的作业设计,学生无法进行知识迁移,造成学习过程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作品乏善可陈的局面。
(3)改进型设计
主题式单元作业设计,需要教师了解学情,调动学生多种能力。在本课中,教师可以将场地中的轨道色与“侦测”模块进行链接,将机器人行走的过程与“移动*步”进行链接,将巡线中的障碍物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这样通过多种关联,形成作业“拓扑图”,让学生预订栏目内容,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层次。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单元名称:认识“智能巡线系统”。
作业形式:实践过程与理论提升关联。
素养目标:依据实践过程,建立有关“智能巡线”的理论思维框架。
作业要求:实践与总结。
作业学时:1课时。
作业设计(如下图)。
教学评析:在上述作业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行为分析与过程控制编写的实践过程,通过多次选择和优化过程,让学生体验“智能巡线”。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认知、积极实践、多次迭代、深度学习。
菜单式单元主题式作业设计关注学生的拓展思维过程,强调个性化地实施学习行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内驱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坚持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1)原设计
“数组结构”是五年级“身边的算法”单元模块的内容,从其模块位置而言,属于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的算法的内容。教学目标为掌握新建数组,结构数组等内容,通过建立数组、优化程序脚本。在常见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一般会通过“演示→对比→提出问题→讲解数组概念→学生练习程序→小结课题”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有关数组的概念,但是对其实际含义并未能领悟。
(2)思考焦点
作为有一定学习难度的内容,数组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是教师展示的成品或实例过于专业,学生把实例看作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由此产生无法完成的主观感受,因此本能地产生抗拒。在新课标倡导的分层项目教学中,需要提供必要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确定认知进程保证学习效能。
(3)改进型设计
设计菜单式单元主题式作业,教师首先要分析学习对象的诉求,为不同的学情建立符合其学习风格的情境,学生可通过自我选择菜单,订制形成个性化特征的作业,进而保证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教学建议如下。
单元名称:认识“数组”。
作业形式:个性化作业设计。
素养目标:建立有关个人特征的学习流程推荐。
作业要求:选择与迭代。
作业学时:1课时。
作业设计(如下页表2)。
表2
数组目标: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要求学生说出数组的方式。学生依据自我选择,营造出个性化的作业菜单(如下页表3)。
表3
教学评析:在具体的作业中,认知目标被细化为作业菜单、作业过程、概念名称等内容。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我达成率,进而激发学习动机。
在信息科技学科中,科学的作业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良好的作业设计能够导引思维,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认知图式。在具体设计中,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不同单元模块的知识基础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要关注以下内容:
首先,有始有终的作业评价。信息科技学科中的作业形式有很多类型,笔者研究的是有关作业设计的前端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寻求较好的效果,可以适当寻找适宜的元素。关注作业的起始设计与最终的达成效能,以便能对作业形式的迭代提供支持。
其次,有张有弛的作业差异。具体的作业设计的过程允许有不同的呈现形式,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寻找共同的元素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允许学生在教学作业设计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知识扩展,尊重个体带来的具有差异性的学习结果,注重评价标准的个性化和弹性化。
最后,有章有法的作业创新。在遵循新课标中的相关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在合理规范作业内容的基础上,多尝试具有创新意义的作业形式。制订必要的评价标准,鼓励创新设计,完善课堂教学研究的协同创新机制,最终引发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初步形成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信息科技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