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旭东
石评梅是近代一位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尤其是她的散文,文辞绚丽,极富情采。而她写的长篇游记不仅富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中著名的长篇游记之一。本文就石评梅所写的游记作了一些粗浅的评述,旨在从字里行间探寻石评梅在游历中的思想与精神的投影。
石评梅自幼博览群书,对中国的名山大川、历史人文、名胜古迹甚至美学思想知之颇深,1923 年5 月的一次南下旅游,更让她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拓展了眼界。她写下的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连载于同年9月4 日至10 月7 日的《晨报副刊》,并在《京报副刊·妇女周刊》上发表了《烟霞余影》,共计16 章,洋洋洒洒6 万余字,可谓体量较大。
随着南下列车的滚滚车轮,一幅百年前中国南方的生动画卷在石评梅的笔下徐徐展开。其中有关于教育的记录,有意气勃发的写景,有引人深思的议论,有恣肆汪洋的抒情,文笔隽永,思想与精神的投影映照在当时人的自然欣赏与体悟中。
对南京的几个学校石评梅作了细致的描摹:东南大学的农业试验场设在学校外面,环境殊为优美,“树木荫森,畦田青碧,大有农家风”,旁边的小花园“草花遍植,荷香迎人,有小山,有清溪,有荷亭”。流畅的行文与抒情水乳交融,既富有史料价值,又不失文采飞扬,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又如参观江苏第一女师范及其附小的成绩室“书画甚佳,笔势挺秀,有绣屏数幅,远山含翠,绿树荫浓,手工很精巧”。石评梅在游记的记事中,不仅善于捕捉各种动静相衬的美景,还特别善于描绘心态,而且细微之极:“有几位女同学在看书,桌上的鲜花,娇艳解语……由竹篱花间,偶闻歌声抑扬,纱幕低垂,琴声嘹亮,拨动了我游子的心弦。”
石评梅还简写了金陵的几处古迹,其中不乏精彩的描写:“步行游鸡鸣寺,缘途张绿树幕,铺苍苔作毡。慢慢地上鸡鸣山,幸而有两旁的杨槐遮赤日,山间的清风拂去炎热……望下去,只见弯曲地成了一道翠幕张满的道。赤日由树叶的缝里露出,印在地下成了种种的花纹……临窗为玄武湖,碧水荡漾,平静如镜,苍苔绿茵,一望皆青。远山含烟,氤氲云间。”
用恰当的词汇描写的这般美景,代入感很强,如同让读者游至实地一般,让人陶醉。可如果石评梅只是单单用笔勾画美景,就显得有些许的乏味,能在古迹中参悟出人生的大境界,才是石评梅的高卓之处,比如在游莫愁湖时写下:“莫愁俗人,或以为楼阁平淡,荷池无奇,湖光山色,亦不能独擅胜概。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胸有怀抱的人登临,则大可作毕生逗留!湖光花影,血泪染江山半片,琼楼绮阁,又何莫非昙花空梦!据古证今,则此雪泥鸿爪,草草游踪,安知不为后人所凭吊云。”
在石评梅看来,能与天地不朽的唯有胸怀苍生、心系百姓福祉的大事业,“香迹遗千古,事业安天下,则英雄美人今虽泯灭躯壳,但苟有足令人回忆的,仍然可以在宇宙中永存。”
石评梅长篇游记中关于西湖风景的描写最为精彩,她用瑰丽的文笔、清新典雅的抒写,为读者呈现出了百年前西湖的山水人文胜境,是如此的动人,如此的绝美,如此的风神飘逸:“六月五号的下午,我们去游西湖。一望湖水潋滟,一片空明,千峰紫翠;冠山为寺,架木作亭,楼台烟雨,绮丽清幽……有藏书处叫望山楼,登其上觉一湾碧水,万叠青山,看烟云变态,共风月清淡,并可以领略万壑中的涛声,六桥间的烟景……青石铺道,绿荫林下,时有瀑布如挂练,激在小石间,发出极自然的韵调,其声淙淙,清凉芬芳,日影映地,仅见花纹零乱。”
这俨然是一幅西湖十景图,有平旷高远的大开大合,有俯视烟岚的若隐若现,还有细微之处飞泉激石的动感十足。文字的魅力在石评梅笔下挥洒得酣畅淋漓,其节奏感如同跳跃的琴键,起伏有致、富有神采。尽管石评梅身处于社会动荡之中,但浓浓的爱国情怀与精神却充斥在笔端,读来“真致不穷”。
五四运动以来,作为响应新文学的有志青年,石评梅深知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只有放在鲜活的历史联系中才能正确把握。综观石评梅所写的游记,正是从游历的实践中投影出思想与精神的光芒,贯穿其中的是石评梅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考。
当石评梅一行人走进湖北高师附小时,是这样的一番景象:“国二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室,每级教室的门壁上,有每周学生出版的新闻纸,里面有文艺小说、笑话、论坛、时论、滑稽画,大半是关于国事痛心、唤醒民气的作品。总结起来说,湖北的教育环境非常恶劣,上等有力的社会中坚人物,视教育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路上失学的儿童举目皆是,全省小学教育不到二十处,只有五千就学的儿童,失学的儿童有五万之多。”
当时的中国,时局动荡,普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维护劳苦大众的基本利益,共产党领导的几次工人罢工运动均惨遭军阀的镇压。人们的温饱尚难维系,谈何受教育呢!因此,她愤慨地写道:“官厅即不可靠,那么,我们青年应该努力地做去。”一种奋勇之果敢跃然笔端。
5 月26 日,石评梅一行人来到汉阳兵工厂参观制造枪炮的流程,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看过一遍,见工人在煤气中生活是何等危险;而其点滴血汁所造成的杀人利器,既不能保障国家的富强,反而以作残杀同胞的工具,这是何等可怜,可惜!中国军阀!中国军阀!何其浑昧如斯呵?炮厂现正为某军阀赶做绿(氯)气炮,可知其阴蓄已久,而中国内乱其有已时吗?”
在这次参观活动中,石评梅还遇到了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可在南京高师附中和附小的遭遇却让人大跌眼镜:“这时光我们的兴趣,已打消在那二十分钟的等候里边了。”“那位先生的官僚气概那样足,如果是该校的重要人物,岂不是把教育官僚化了吗?”对于这些丑恶的现象,石评梅如刀似剑的挞伐之笔,力透纸背。
6 月2 日游南京明陵,石评梅见到有美、英、日、俄、法、德、意七国保存明陵碑,不由愤慨之极!“中国古迹而让外人保存亦历史怪事。”6 月6 日游西湖见到鉴湖女侠秋瑾墓“草径荒凉,侠气犹存”,很恭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以示敬仰之情。在青岛港看到“商业上极便利,但航权操之外人之手,上岸者都是外国货,在我国的利益殊无可图”等等,更加坚定了石评梅“移一切心与力”,专注于“所企望之事业”。
作为“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虽然石评梅的生命“如彗星之迅忽”,但她却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用文字把个人的感受、境遇、思想与精神纳入无限的创作中。用爱去书写、用情去叙述,把内心的悲愤与忧思、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民族遭际的审视,都真挚地通过文字展现出来。
在石评梅诞辰121 周年之际,我们研究她,正是想说明:个人的命运只有同国家的、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才会高尚与伟大,才能在历经岁月的淘洗后依然散发着耀眼光芒。读她的游记,总会在字里行间体悟植根于丰厚沃土的精深思想,总会在时空隧道中感受她宽广的视界与炽热的情感。
石评梅在游记中映射出的思想的光芒、精神的力量,必将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时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砥砺前行,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