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引导学生读图,有助于学生认知地理事物的概念与成因、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机制、形成全面系统的综合思维、了解国情与世界各国地理概况。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把握好读图规范、完成配套的读图作业、进行特殊经纬线训练、自主图文转换训练等,进而培育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引领学生走进“读图时代”。
【关键词】地理学习 读图时代 启发读图
全疆发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荣获北京市特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南粤杰出地理教师、广东省首批名教师等称号。“强化地图教学”等实验成果获省级奖励。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国教师》等刊发表文章60 余篇,出版《趣味军事地理》等6本专著。
图像和文字都是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工具。有些情形下,单纯的文字信息可能不便于理解和记忆,图像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图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
地图是图像的一种类型。它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经过制图综合,将地面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缩绘于平面的图形,以表示它们在空间分布、联系和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地图是对地理事物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方式,是地理科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与表达工具。
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1]可以说,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仅次于文字的语言,是最常态的教具与学具。地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地理知识,而且能够通过形象思维促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提升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有调查研究认为:当今时代的社会信息,有60%到70%是借助图像的方式获得的[2]。于是,人类社会可能进入了德国学者马丁·海德格尔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即读图成为认知世界的一种主导方式[3]。当然,这个传播学意义上的“读图时代”,反映了大众的视觉文化中的阅读心理取向。而这种阅读心理并非新闻传播领域所特有,教育、学习领域照样也有。
根据以上逻辑,中学地理教学应该一马当先冲进“读图时代”。因为它既符合现代社会读者的阅读心理,又体现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地理学习的认知方式。遗憾的是,当今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读图”现状恰恰相反,不少课堂上甚至出现了“去图化”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学地理教学的质量。
一、现状不妙
1. 挂图基本不进教室
自20世纪末开始,多媒体电教平台、投影屏幕进入课室以后,地理教学的挂图就基本上不进教室了。原因很简单,一是大约4米长的黑板前已经多了一块投影屏幕,没有悬挂地图的位置;二是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可以把地图融进去,并且投影到屏幕上,取代了挂图的作用。然而,投影到屏幕上的地图不够清晰,而且也不方便准确地定位指图进行学习。
2. 很多教师不会板图
过去,地理教师通常会自发训练板图、板画、板书的教学基本功,一些国内著名的地理教师都以扎实的“三板教学艺术”而著称。上课时以启发式讲解与板图、板书示意相结合,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铃一响,黑板上留下的板图、板书就是一幅艺术作品。现在,很多教师将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主要精力用在PPT课件的制作上,并不强调能够用粉笔在黑板上绘制精美的板图、板画。应该讲,地理教师应该先成为用图、绘图的高手,才有可能成为地理名师,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爱读图、爱地理。
3. 很多学生不懂读图
电脑、互联网、PPT课件逐渐成了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工具。一些教师逐渐忘记了还有课本和地图册,严重依赖PPT课件,上课变成了对PPT课件内容的解释。“启发+读图”式的地理教学过程慢慢就少见了,“学生不懂读图”的现象也就发生了。据笔者了解,一些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仍然没有掌握正确的读地图的要领。更可悲可叹的是,一些学生到了高考前夕还没有摸过地图册!
4. 可能存在的浅表性读图
读图以视觉优先为特征,阅读行为更加趋于表层化,带有更多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形象思维以及图像在形式美表达上天然地优于文字,但也容易让学生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分析、归纳显性图像中隐含的相关原理、机制、分布、规律等信息,表层化的“浅阅读”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二、读图意义
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是丰富多彩的。除课本插图外,地理课程还有专门的地图册和填充图册。除传统地图外,按照功能划分还有示意图、坐标图、结构图、剖面图、等值线图、统计图、景观图、漫画以及录像视频、模型、影像地图、电子地图、数字地图等数不胜数的“地理图”。这样丰富的教学资源,应当予以充分利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江西省萍乡市组织“强化地图教学”的实验研究。“教学内容地图化”“教学方式读图化”的具体做法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刘淑梅编审、复旦大学陈国新特级教师等验收專家的充分肯定。那个年代,大家都比较认同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4]。我将其借鉴运用到地理教学的改革尝试中,突出了“启发”“读图”两个关键词的融合:即教师要善于用提问、追问、反问、倾听、点拨、小结、激励等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地图,探究地理知识。“启发”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最经典的教育原则。“读图”则是地理科学特有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或学习训练过程体现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能够较好地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图为主具、练为主线”的地理教学新理念。它可以让学生避免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的学习心理,有益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启发+读图”的学习及训练过程,有益于学生提升读图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养成运用地图自主学习的兴趣、能力与习惯。在其后30年的地理教学中,尽管可能在具体做法上有不少改进与变化,但我始终在努力、执着地探索读图教学方式的作用与意义,其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1. 读图有助于学生认知地理事物的概念与成因
比如,讲解“锋面雨”的形成时,我在黑板上简单几笔画出我国东部地区轮廓,用箭头表示北方的冷气团和南方的暖气团在长江流域相遇形成锋面,再用几笔画出锋的剖面图,然后引导学生来解释:冷暖空气相遇时形成锋面;南方的暖湿空气比较轻则沿着锋面爬升;抬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在冷气团一侧形成降水。如果冷气团实力强,推动锋面向南移动并刮风下雨,就叫冷锋过境天气,反之叫暖锋。如果冷暖气团实力相当,锋面徘徊停滞不前,就是准静止锋,这就是江南地区“梅雨”的形成原因。简单几笔的两个图,简单明了,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冷气团、暖气团、锋面、锋面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梅雨八个地理概念与成因。许多时候我是“空手”进教室,一边提问、一边画图、一边讲解,下课时黑板上会留下简明扼要的板书和精美的板图。所以也有学生戏称我的上课方式是“空手道”。
2. 读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比如,在“我国西北地区草原和沙漠的分布”的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引导学生将三张图进行对比学习、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的植被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一張是中国地形图,另一张是中国降水量分布图,还有一张是中国植被分布图。多数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植被同距海洋的远近和降水量的多少有关系;细心的学生会发现800—400—200毫米等降水线量是重要的空间界线;善于总结者会表达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逐渐减少,从东向西大体呈现为森林—草原—沙漠的空间分布规律”;少数学生还会发现山地地形与降水量和森林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大大超出了预期教学目标。
3. 读图有助于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机制
比如,在“青藏地区”的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青藏地区地形图并思考以下问题:①读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山脉、河流、高原、盆地的名称与位置;②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③海拔高对气候、农业及其他经济、交通会带来什么影响。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发现:青藏高原地势高是青藏地区“高寒”的环境特点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并很快推断出:因为“高寒”,所以①冰川多,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②空气中水分少,干旱,形成草甸、草原与荒漠,适于放牧业;③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无霜期短,河谷农业和青稞种植与此有关;④群山环绕,交通不便,阻碍经济发展……通过这样的读图分析过程,学生会获得成就感,会爱上地图、爱上地理。
4. 读图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综合思维
有一次,广东省东莞市教研室组织地理教师来听我的高三复习课。我做了一次创新的尝试。以学生讲解为主,师生共同分析长江与黄河的源头、走向、入海口和上中下游的划分,分析对照地图查找沿途主要地形区、省份、主要城市、支流、水电站、农业区及主要作物等知识点。两名学生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还不时查看课本和地图册,你一言我一语,不急不慢。偶尔卡壳,我及时点拨,出错了就及时纠正。听讲的学生则跟着在空白地图上依次填空或做笔记。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超越时空的分析比较、多角度的系统思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与传统课比较显得有点乱哄哄,但实际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充分肯定。
5. 读图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与世界各国地理概况
学生掌握了读图方法,有了读图兴趣后,就可以成为“读图达人”,在阅读分析地图显性信息的同时,可以分析推断出隐含的信息,从而归纳其区域地理特征。这是一种快速了解国情、省情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了解世界其他大洲、国家的便捷办法。换句话说,读图的兴趣和能力有助于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人。
2000年,为了庆祝香港回归,广东省教育厅和香港教育署共同组织两地教师的文化交流活动。我被选拔担任初中地理公开课的执教老师。我的教学思路是:设计若干个学习与作业“通关”环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计算机上读图分析,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包括:①澳大利亚的纬度范围与热带气候类型;②澳大利亚的三大地形区、西部寒流对半环状气候带的影响;③“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及主要矿产分布 ;④“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及畜牧业的分布;⑤“典型的移民国家”及人口集中分布区。对应五个题目有五个学习及“通关”的过程,学生在计算机上分别阅读五张地图及相关的文字内容,基本就能准确填图并回答问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借鉴“游戏”的理念,启发引导学生读图分析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试错”中反复学习与巩固训练,在当时是很新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非常好,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四点注意
1. 从地图要素入手培养自主读图规范
读图规范是入门功夫。现在看来,学生不读地图,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注意在常态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与方法和规范。因此,地理教学之初,教师一定要用心做“地球和地图”这一章的教学,包括经纬网的概念、特点、相关数据、方向与位置判定,地图基础知识的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三要素,等高线与其他等值线的判断。当熟练的读图过程转化演绎出能力时,学生才会享受到读图的快乐与成功。
2. 自主阅读课本插图与地图册,完成填充图册作业
配套的读图作业是基本要求。地理教材中有许多插图,都是编者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既精简了文字,又能更直观、更全面地向学生传达出信息,并且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理解与记忆。我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是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主题去做读图分析。比如,引导学生读全球降水量的纬度分布图和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图,学生很容易就分析出海水的盐度与降水量、蒸发量之间的关系。
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而设计、编绘的。它在图的目的选择、图幅内容和编排次序方面与教材体例结构具有一致性。它与课文紧密配合,互相补充,并保持地图册自身的相对完整性。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它配合课文的学习,也可以单独做一个系列去学习。我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地图册用得勤、画得“乱七八糟”的学生,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地理学习方面的尖子生。因为他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因为他抓住了地理学习的读图特征。
有些教师可能忽视了填充图作业,殊不知这是专供地理学习、巩固地理知识的一种特殊地图作业。学生在动手填图、绘图的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地理知识的缺陷、动手绘图能力的薄弱环节,这恰好是完善地理概念、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填图时不但要内容正确、字体端正,还要符号规范、位置准确、色彩协调有美感。
画地理简图是提升地图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在“风海流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过程中,我通常会指导学生在“世界地图”的太平洋区域,先用铅笔画“气压带与风带分布”,然后尝试画太平洋上可能形成的“风海流”,再提醒学生与教材比对,寻找异同,如有错则找出原因。太平洋的洋流模式图出来后,可以举一反三延伸到大西洋,有关洋流的大部分问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所以,平时让学生多画一些地理简图,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地理事物,是一种最有效的地理学习方式。
3. 指导学生借助几条特殊经纬线定位
特殊经纬线训练能让读图能力晋级。与一些重要国家与地区相关的经线有0°、180 °、30°E、60°E、90°E、120°E、150°E、60°W、90°W、120°W、150°W;一些重要的纬线有0°、南北纬23.5°、南北纬66.5 °等。这些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方格固化,可以帮助学生认知和熟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山脉、地形区、海洋、岛屿、半岛、海峡、运河、河流、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城市、交通线等,对一些重要的地名、地理事物与坐标产生深刻印象。学生反复训练后熟能生巧,脑海里就会有很多张世界地图及区域地图了,就会成为全球图像处理器,读图思考时就会自动进行部分和整体相结合的思维模式转换,还有什么地理问题能难倒他?
4. 学生自主图文转换训练提升思维品质
读图与读文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在常态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读图规范进行读图分析,然后用自己的口头语言或书面文字来表述地图的内容。这是一个把地图的形象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的思考、提炼过程,特别是将地理的专业术语与自己的语言融为一体,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反过来说,又可以指导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地图默述课文内容,借助地图回忆思考、表述地理知识。这两种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与方式,培养学生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为一体,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地理学的本质是以空间视角去分析研究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如何协调发展。地理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会用空间视角去认知、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两个本质的共同点都是用空间视角,也就是要学会地图分析。换句话说:地图不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全世界的地理事物分布很广,很难直接观察,教师指导学生读图、用图应该贯穿地理学习的全程,让学生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与能力,从而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读图分析能力也必将贯穿在学生的人生旅途之中,为“左图右书”这样的古典博学方式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如果经过全国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大部分的地理课堂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全国的地理学习的“读图时代”就到来了。这个“读图时代”可能会令人感到有些遥远。但恰恰是因为遥远,我们才要更加积极地努力去实现它。
参考文献
[1] 崔立东.地理图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巧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9):25.
[2] 戴渊.网络理论传播的具象化——以宣讲家网为例[J].西部学刊,2018(4):63-66.
[3] 崔健,穆佳滢.虚假的现实:消费幻象中的视觉迷失[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1,42(2):205-212.
[4] 何之文.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介[J]. 江苏教育,1985(15):21.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