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峰
编者按:
2003年,秉承“把握中国教育脉搏,服务中国教师群体”的办刊理念,《中国教师》创刊,用笔墨见证教育发展。2023年,《中国教师》创刊20周年。抚今追昔,常怀感恩。为纪念《中国教师》创刊20周年,本刊于3—7月举办了“我与《中国教师》”征文活动,邀请所有关心、关注《中国教师》的新老朋友谈谈与《中国教师》的二三事。活动得到了全国广大教师的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经过编辑部的认真梳理与严格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现将一等奖、二等奖作品予以刊载。在此,向所有获奖教师表示祝贺,并向所有关心与支持《中国教师》的广大朋友再次表示感谢!
假期里,我整理了一下自己在各大教育类期刊发表的百余篇文章,虽说在《中国教师》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是最多的,但我惊奇地发现,《中国教师》恰好见证了我的教育写作与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阶段
《论语》有言:“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诚然,在人生之路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一阶段的我在永嘉山区的一所普高—永嘉第二高级中学任教。2008年下半年,我写了一篇教育叙事类文章《语文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扫描一个山区普通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天》,记录了我围绕《赤壁赋》教学而开展的一系列语文活动。定稿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将此文发给《中国教师》编辑部。2008年12月23日,我收到了朱蒙编辑的一封邮件。
陈老师:
您好!
大作《语文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已通过我社三审,准备于近期发表。请您确定这是您的原创首发,然后将本文的电子稿发到本邮箱,并将您的身份证号码一并发来,以便于做稿费。顺祝
愉快!
《中国教师》杂志社朱蒙
当时的我刚刚破格通过温州市中学高级教师评审,还沉浸在满满的喜悦之中。这封来信又令我兴奋不已!我很快回了一封信。
朱编辑:
您好!
感谢贵刊与您的赏识,肯将拙作《语文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发表,这是我的一篇原创教学手记,是我平日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绝无半句抄袭,请放心。我的身份证号码为:×××。
另外有一个不情之请。今年我参加了高级职称的评审,评审结果已公示,我名列温州市高中语文学科第一名。但是由于我今年属于破格参评,因此我的任职资格文件可能要等到明年2月才会下发。所以我恳请将拙文稍微推迟一些时日再发,这样可以算作是我获得高级职称之后发的,呵呵。
如有不便,就以贵刊原计划安排。预祝元旦快乐!敬颂
编安
智峰再拜
2008年12月26日
之后,我又进一步对原文做了错字修订,将修订稿发给了朱编辑。一般而言,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早点见刊,而当年初出茅庐的我却要求把文章延后发表。对于这样一个“奇葩”的要求,编辑部居然同意了。
可事情还没结束。过了几天,我又对文章做了修订和删节,还修改了题目,然后又给朱编辑写了一封信。
朱编辑:
您好!
学校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今天已正式开始放假。趁着这个机会我对拙作在文字上稍作了一些修改,并拟将文题改为《享受苏东坡》。为了使主题更集中,忍痛将第四部分(师生阅览室阅读情节)给删去了。
不知您认为这样的调整合理否,如果您以为不妥,那么仍以原文为准。不好意思,又给您添麻烦了!敬颂
编安
智峰再拜
2009年1月17日
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的有点佩服当年的自己,不知是哪里来的勇气,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向编辑部提要求。最终,拙作以《享受苏东坡—一个山区语文教师一天的生活》为题发表于《中国教师》2009年第6期“教育生活”栏目。当期的“编辑手记”中写道:“从本期开始,本刊新设一个栏目—‘教育生活’,旨在激发教师作为文化人的潜质,展示我们时代理想的教师生活,并以此来关照我们时代的理想教育。……教育生活,是文化的生活,是精神的生活,是超越教育的生活。”就这样,我的这篇小文章成了《中国教师》新栏目“教育生活”的第一篇文章,还登上了封面推荐的头条,并印在了当期杂志的书脊上,这是何等的荣幸!
更出乎意料的事情还在后头,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了此文—这是我第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令我倍感珍惜。感谢《中国教师》编辑部的赏识与厚爱,让一位山区普通教师能有机会获此殊荣。
这一时期,我的教育写作内容大多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实践与感悟,可谓“见自己”阶段。叶澜教授说:“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有认识,其中包括他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责任的承担。”的确,人只有在认清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进而悦纳自己。
“见天地”阶段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我们和万物同处于天地之间。“见天地”能让我们明了自己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借以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2011年下半年,我从永嘉调至市区的学校工作,开始专注于课堂教学变革,以此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我致力于以“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推进阅读教学变革,撰写的与此课型相关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0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6篇,人大復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3篇。我也相继获得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长三角地区教科研标兵”、“浙派名师”培养对象、“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学能手一等奖等荣誉,在省市语文教育界声誉日隆。2018年,40岁的我获评浙江省最年轻的正高级高中语文教师。
2020年6月,《中国教师》孙昕编辑向我约稿,说拟在“名师工作坊”栏目推广我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将栏目具体要求和之前刊发的样稿一并发与我。约稿总字数约10000,共三篇文章:第1篇是对自己教育教学思想或成果的阐述,3500字左右;第2篇是课例,即代表本人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实录,4000字左右;第3篇是对课例的点评,邀请其他名师撰写,2600字左右。于是,暑假里,我着力整理了“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成果报告《高中语文“主问题·关键词”阅读课型的廿载探索》(精简版)、被媒体誉为“一堂备了20年的语文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教学实录及嘉兴语文名师孙元菁的课例点评《抓住诗词教学的智趣、情趣和理趣》一并发与孙编辑。
孙昕编辑非常专业,细心负责,不仅帮我进行论文查重,还提了多条修改意见,并不厌其烦地对诸多细节进行打磨。经过三次修订,这一组文章终在《中国教师》2020年第11期刊发,并上了封面推荐。文章刊发时不仅配上了我的个人简介,还配了一张我在成都杜甫草堂诗墙前拍的单人照。2020年11月22日,此组文章在“中国教师”公众号推出。这是迄今为止“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成果最全面的一次集中推广,为本课型研究做了一个绝佳的总结。不久之后,《高中语文“主问题·关键词”阅读课型的廿载探索》一文又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索引。
《高中语文“主问题·关键词”阅读课型的廿载探索》一文概述了高中“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的学理依据、操作要点与实践成效。它以文体特征为抓手、以“主问题”为路标(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以“关键词”为载体(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深入文本提炼“关键词”,并以此推进课堂教学,从文字到文学,从文章到文化,师生平等对话,从而营造出沂水春风般的课堂境界。2019年1月,此课型的研究成果获浙江省教研成果一等奖;2020年1月,研究成果获温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1月,研究成果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并被推荐参评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当代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曾热情洋溢地评价过此课型:“它以‘主问题·关键词’为教学主线,主问题与关键词之间,各个主问题、关键词之间,各有所司而又互相呼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特别是师生之间、师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互动,自然、生动、活泼,已经达到艺术的境界。”
叶澜教授说:“什么是教育?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此言深得吾心。在这一阶段,除了“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的实践探索之外,我还率学生开展了假期作业、寝室时评、时事微写作等富有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研究,构建了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博雅”塔式语文课程体系。我的笔下不再局限于书写自我,而是“开窗放入大江来”,描绘广阔的语文教育教学天地,可谓“见天地”阶段。
“见众生”阶段
李叔同说:“众生就是人性,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所以宽容,所以慈悲。”诚然,“见众生”就意味着超越“见天地”时的局限,看见众生,关爱众生。
2020年,我开设了温州市名师工作室,招收了温州市直属学校和各县市学校20余位青年语文教师;2021年,温州市名师办又委托我开设“名师送教”工作室,面向永嘉县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收了10多名学员。近几年来,我带领团队成员一起以教育阅读和教科研写作作为个人专业成长的突破口,为工作室学员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教学竞技的擂台和个人成长的舞台,举行了“古诗词”“文言文”“小说”“散文”“革命文学作品”“鲁迅作品”“苏东坡作品”“论述文写作”等20多次专题教研活动。
2021年上半年,《中国教师》李莎编辑向我工作室学员戴柏葱约写“新锐教师”稿件,主推“85后”的新锐教师,柏葱把稿约和样章发给了我。工作室里恰好有几位羽翼渐丰、未来可期的学员,符合此栏目的要求。于是,我接连写作了2篇介绍学员的文章发表于“新锐教师”栏目。2021年第10期,我的《教育:推动一朵云的力量》一文推荐的是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方芳,她在课堂变革中寻找支点、在经典诵读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班主任工作中实行爱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之路上孜孜以求,找寻朴素独特的育人价值与意义。短短几年内,她获得了温州市教坛新秀、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等系列荣誉,还顺利评上了高级教师。2022年第3期,“新锐教师”栏目又刊发了我的《做经典文化传承的躬行者》一文,此文中我推荐了青年才俊金铭,在我的指导引领下,她让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前行之光、使老街文化重回学生现实视野、借教育戏剧重塑学生语文品质。她期待能通过更多的方式,让学生成为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热爱经典文化的人。她始终相信,经典文化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能给人以生活的智性,也给人以跨越困境的能力。进入名师工作室以来,她接连获温州市教坛新秀、浙江省论文评比一等奖、浙江省微课评比一等奖等系列荣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做经典文化传承的躬行者》一文在她考取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导师看了此文之后对她大加赞赏、青眼有加。2022年6月,她顺利地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2023年6月,她又顺利地突出重围,作为温州市高中语文唯一代表被推荐为“浙江省教坛新秀”。
这一阶段,除了自己写作发文以外,我还推荐工作室学员戴柏葱、金铭、陈伯安、郑娟娟、王鹏、许宝丹、郑舒艺等人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学语文》《师道》《今日教育》《温州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其中,有多篇还被相关报刊公众号推送,引发了阅读热潮。我想,这种“被肯定”“被认可”与“被看见”对于青年教师们的成长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叶澜教授说:“教育的魅力恐怕不仅仅限于教师已形成的人格与学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应是不断追求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人,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诚哉斯言!赠人玫瑰留余香,甘为人梯有福报。在“见众生”阶段,我引领着一批语文青年才俊茁壮成长,同时我自己也在持续成长着:2021年11月,我被浙江省教育厅、人社厅破格聘为正高二级岗位;2022年8月,我被聘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资源库专家;2023年6月,我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聘为教师教育实践导师。
2023年,《中國教师》创刊20周年了,而我非常荣幸,与她的交集有15年(2008—2023),近四分之三。回望我在《中国教师》的文章发表之旅,我的教育写作已从“见自己”走向“见天地”,并逐步走向“见众生”,这一历程生动而形象地阐释了孔夫子的一句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