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强
摘要:首先,文章就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对通化市经济拉动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总体上为两大部类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农田水利公共工程建设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优化项目建设类型促进了工业产能结构优化,加速投资第三产业助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结合实践提出了文章的问题域,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类资源配置手段面临挑战、始终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面临挑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竣工后的功能监管面临挑战、遵循财政预算约束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面临挑战、合理规划农业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面临挑战。最后,在问题导向下提出了通化市实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模式,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固定资产;经济;拉动效应;实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构建了两大部类间的经济关系模型,即两大部类在交换中须同时满足实物和价值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社会的经济系统处于市场出清状态。在这里,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归属于第一部类,在项目建设中施工人员须通过与第二部类中的不变资本进行交换来获得生活资料,同时第二部类也通过这种交换关系来完成对不变资本的更换与补充。列宁根据马克思的“两大部类”模型,提出了第一部类优先发展的经济学观点。这就表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应作为通化市优先发展的经济工作,该市应努力在项目建设中保持域内两大部类间经济关系的平衡状态,以实现提高第二部类生产绩效的目标。为了便于本文分析,在文章中将提供生活资料(商品、劳务)的经济组织都归属于第二部类,在扩大再生产视域下提出通化市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实践模式。
一、通化市经济发展现状
通化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一四五”发展思路为统领,以“十大行动、百项工程”为工作保障机制,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奋力进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6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9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66.1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334.9亿元,增长6.3%。人均GDP达37080元,比上年增长7.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2.5:28.4:59.1调整为11.8:29.2:59.0。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3.0%。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5.7亿元,比上年下降2.1%。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4亿元,比上年下降29.9%。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对通化市经济拉动效应分析
基于以上实证资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对通化市经济拉动效应分析如下:
(一)总体上为两大部类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在“第一部类优先发展”的经济学原理导引下,通化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为两大部类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这种硬件环境主要从母机功能结构的提升,以及技术组织形态的优化中得到体现。众所周知,第一部类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该部类产品需同时在部类内部和外部进行交换。其中,在部类内部进行交换用于补偿内部各经济组织的固定资产折旧。随着数字化经济时代的来临,通化市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即第一部类内部的这种补偿活动,更加体现为以高新专用性资产来替代处于经济寿命末期的原有固定资产,这就为提升第一部类的生产效率提供了硬件环境。第一部类的产品在外部与第二部类中的不变资本发生联系,通过交换使第二部类完成了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补偿任务,并同时获得了第一部类经济绩效提升所带来的红利,如第一部类产品品质的提升,以及第一部类在生产中节约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降低了第一部类采购相关固定资产的成本。
(二)农田水利公共工程建设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
从2021年的数据中可知,通化市投入第一产业中的固定资产规模为4.9亿元,同比增长2.4%。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化市应大力推动域内农业农村产业的发展。在当前农村普遍步入产业融合式发展的路径中,通化市通过投资农田水利公共工程建设而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农业农村经济环境得以改善的逻辑为:农田水利公共工程作为公共产品,其显著的外部性能够以低成本惠及域内农户,使农户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保持了农业生产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生产领域分流。目前,通化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以种植业生产为核心,形成了以粮食精加工、乡村旅游为外延的农村产业结构。其中,乡村旅游项目又推动了当地农村的民宿业发展,并为通化市打造了区域城市名片。由此,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最后转换为通化市农村地區的公共产品,为当地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其衍生效应提高了域内农户的经济福祉。
(三)优化项目建设类型促进了工业产能结构优化
通化市2021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同比下降了2.1%,而对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上维持在同比增速0.2%的水平。这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策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究其原因,当前通化市存在的重化工业遗产对其经济拉动产生了显著抑制效应。这种抑制效应主要反映为重化工业资产内在的专用性属性,使通化市在拉动经济发展时面临着大量的沉没成本,且由沉没成本又衍生出经济转型成本。因此,通化市2021年对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同比下降2.1%,意味着该市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以增量消减存量的必要性,这构成了去除过剩产能的一种创新思维,即重化工业产能无法通过向域外输出来得以降解,在保障民生的目标导引下则应将固定资产投向第二产业中的新兴领域,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满足域内就业目标的同时,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来获得“卡尔多改进”效果。
(四)加速投资第三产业助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2021年通化市对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规模达145亿,同比增速16.4%。通化市加速投资第三产业助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本在于为人民提供他们所需的商品和劳务。通化市经历了近年来的发展,目前在第三产业的高质量产品供给方面仍存在短板。而且,随着通化市农村转移劳动力、工业分流人员的大量涌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吸纳上述劳动力就业也具有战略功能。由此可见,通化市对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将能够在助力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基础上,适应当前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以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拉动通化市经济的发展。
三、当前实现经济拉动效应所面临的挑战
在实践中,通化市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实现经济拉动效应中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类资源配置手段面临挑战
依据“两大部类”分析框架来探讨通化市固定資产投资项目建设的经济拉动作用时,其中存在着这样的理论假设,即由第一部类所提供的固定资产具有同质性,在对其进行部类内部分配和部类之间分配时,并不需要考虑该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和使用价值,然而这与现实状况不符。这就要根据通化市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固定资产项目的不同需要,形成结构性投资格局。此时,在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类资源配置手段时则面临挑战。调研发现,目前在对财政投资项目的配置中往往更突出政府决策,这种决策模式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在忽略了市场自由选择的情形下,却不利于对固定资产项目结构的优化与供给。
(二)始终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面临挑战
对通化市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了分析,从中分别就投资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拉动效应进行概括。然而,在通化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中,能否始终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则面临挑战。这里的挑战主要反映为: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中将产生要素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效果,这种效果能够在通化市的年度GDP指标中得以体现。但正如目前经济学界所形成的共识,GDP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改善。其中,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中是否能发挥该资产的外部性功能来惠及民生,以及在投资建设中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条件,所有这些在当下都有待观察。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竣工后的功能监管面临挑战
通化市财政投资类的固定资产项目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宽泛,其涵盖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城镇交通轨道项目,以及基于数字化技术的5G通信项目等。随着上述项目建设竣工,能否使项目真正发挥其经济拉动效应,仍面临着功能监管方面的挑战。如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竣工后,政府相关部门并未全程跟踪该资产的运维绩效,这就导致该资产的经济拉动效应可能在市场干扰因素的作用下而趋于式微。这种情形主要存在于PPP项目建设之中。以“政府+社会资本”为特征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模式,使社会资本人格化的代表更加关注资产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短期利益,当政府主管部门放松监管后则将使资本的逐利性呈野蛮生长之势,进而严重制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所形成的经济拉动效应。
(四)遵循财政预算约束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政府债务水平居高不下,其主要诱因之一便是未能遵循财政预算要求,过度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将其概括为遵循财政预算约束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面临挑战。对该诱因进行深层次剖析可知,政府主管人员的非理性决策,或者所存在的“有限理性”是导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过度建设的根源。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在较长的建设周期中该项目无法为社会提供可供交换的产品,且还需不断吸纳社会中的产品,这就可能导致该社会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若是该类型通胀现象发生,则将降低通化市的退休人员及弱势群体的经济福利,即使通化市的年度GDP增量依然可观,但却使社会经济发展绩效呈不良表现。
(五)合理规划农业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面临挑战
通化市在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经济拉动效应时,需建立区域植根性视角。目前通化市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中,未能充分适应域内农村产业融合式发展要求。由此,合理规划农业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时面临挑战。挑战形成的原因为各乡镇所主导的产业融合式发展模式导致通化市在统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时面临选择难题,且各乡镇在获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时又存在着竞争关系,这就使财政投资效应处于耗散的状态,而难以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发挥其规模经济效应。
四、实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模式
综上所述,通化市实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模式构建如下:
(一)分类施策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类资源配置手段
马克思的“两部类”模型蕴含这样的假设,即政府不参与第一部类中对C(不变资本)的内部交换,而是发挥市场交换关系来实现市场出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化市则需分类施策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类资源配置手段。在第一部类优先发展的经济原理导引下,通化市应着重运用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手段,主导第一部类中对C的内部配置。究其原因在于,第一部类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来自自然环境之中,而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国家,从而为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手段提供了法理依据。这就要求,通化市须以5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规划为基础,统筹域内工业制造类企业的产能结构升级步伐,使第一部类的固定资产结构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在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交换专用性固定资产和生活消费资料中,则应着重利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以提高第二部类的生产绩效。
(二)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公开项目投资信息
“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始终,通化市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时,应遵循这一理念,其方式便是公开项目的投资信息。根据三次产业在通化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当前应重点公开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第一产业主要涉及农业和采掘业,该产业属于通化市的传统产业类型,常年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因此,诸如对农田水利公共工程投资、对采掘业信息化技术改造投资都应在特定人群中给予项目信息公示,并向特定人群征询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建设方案建议,这样能够有效规避政府主管部门的“有限理性”。第三产业对于接收通化市转移和分流劳动力发挥支撑作用,对这类人群公开项目投资信息,将能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与民生保障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而且,公开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也能为通化市的职业培训机构提供预期,以使他们更精准地设置和重构培训项目,以增强本土职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区域植根性。
(三)落實终身责任多途径展开项目运维跟踪监管机制
无论是财政全额投资项目还是PPP项目,都需落实终身责任制;并以多途径展开项目运维的跟踪监管。通化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事前立项、事中建设、事后归口管理等三个阶段都须落实责任主体。每个阶段责任主体都应与通化市党委签订责任书,并直接对通化市党委负责。在通化市党建工作的引领下,要加强对责任主体的组织管理、工作作风管理,以及廉政督导,进而在政治高压态势下使各责任主体重视项目运维。再者,通化市还应组建国资运维绩效监管部门,以专门机构、专门人员采取蹲点制、定向联系制,全过程监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进展,并重点对项目竣工后的实效作出综合评价。可在全媒体平台中公开项目运维信息,以接受通化市人民的舆论监督。在落实终身责任制时,不仅需建立完备的制度规制机制,还要为责任主体提供表达诉求的渠道,该渠道可作为通化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反馈通道,多维度反馈当前的项目运维绩效。
(四)制订“五年项目规划”形成核心外围的投资结构
对于以生产工业制成品为主业的第一部类企业,应采取政府主导下的资源配置手段。为此,通化市应制订“五年项目规划”,形成核心外围的投资结构,这样也能满足财政资金的预算约束需要。通化市应认识到当前去除重化工业产能水平的重要性,可将部分产能转移到生产农田水利建设所需的专用性固定资产上来,这样不仅能促进通化市第一产业的发展,还能盘活部分过剩产能。另外,部分过剩产能通过技术改造可用于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加工服务,进而与后者形成社会网络化分工结构来盘活这部分的过剩产能。为此,通化市在制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规划时,应紧扣上述盘活过剩产能的需要,定向配置与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固定资产资源及符合新兴产业所需的原材料加工设备金和技改资金。
(五)统筹规划农村产业发展并合理配置固定资产资源
农村产业发展关系到通化市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将该发展纳入第二部类的分析框架之中。为了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规模效应,通化市应统筹规划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可根据域内各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分为粮食产区、肉类初加工区、绿色生态休闲区等,以模块化运营实现通化市的农村产业融合式发展格局。这样一来,便可以针对粮食产区、肉类初加工区、绿色生态休闲区分类投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这也为监管固定资产运维绩效提供了条件。另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还需将村民的“获得感”纳入固定资产资源合理配置程度的考察指标体系,以农户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幅度作为核心指标。
五、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化市应分类施策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类资源配置手段。“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始终,通化市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时,应遵循这一理念,其方式便是公开项目的投资信息。无论是财政全额投资项目还是PPP项目,都要落实终身责任制;并以多途径展开项目运维的跟踪监管。通化市应制订“五年项目规划”形成核心外围的投资结构,这样也能满足财政资金的预算约束需要。为了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规模效应,通化市应统筹规划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最后再次强调,通化市在利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拉动经济时,要追求经济的发展质量,杜绝以GDP增速作为经济拉动的评价指标。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引下,要努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建设格局,以增强通化市人民福祉为经济拉动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王明虎,余孟蕊.职能转型、融资平台投资与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效应研究——基于浙皖2省县级融资平台数据检验[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29-43.
[2]师恩泽.基于回归分析的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1(06):36-41.
[3]龙文清.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统计研究[J].商展经济,2021(03):134-136.
(作者单位:通化市发展和改革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