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丙双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引领学生传承并体会它的美是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但是,仅仅带领学生读、背古诗词已不能适应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需要,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也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如何创新古诗词教学,并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呢?
介绍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在古诗词教学中,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能让学生走进古代社会,进入古人内心,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夜宿山寺》时,我让学生先齐声背诵《望庐山瀑布》,并说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当学生说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时,我顺势向学生介绍大诗人李白的基本情况: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诗集》,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通过对作者所处时代、创作经历的介绍,学生对诗人李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古诗的创作背景也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情境导入,营造学习氛围
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将诵读贯穿始终,少讲,讲到点子上。比如,在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我以《示儿》导入,在引导学生体会陆游悲愤情感的同时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再恰当地引入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诵读的过程也是念、唱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学习,促进了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整合不同的资源,同时结合古诗词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补充延展。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此同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讲解“泪尽”一词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进而体会“遗民”的痛苦及陆游的悲愤。
整体感知,把握诗词大意
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担负着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诵读记忆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这两条基本原则。因此,在讲解古诗词时,我先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第一步,讲故事,解诗题;第二步,读诗文,明诗意;第三步,吟诗句,悟诗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感悟意境、体验情感和拓展延伸,如何与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比如,在学习《山居秋暝》时,我与学生共同感受移步换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心情和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讨论,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声情并茂,感受诗词魅力
吟诵教学法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古诗词教学实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传递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经之路。我着重强调读诗要声情并茂,用声音来描绘诗文图景。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时而浅吟低唱,时而慷慨高歌,时而婉转低回,时而悲壮豪迈……我用动情的吟诵将学生带入诗人的世界,让学生化身为李白、杜甫、陆游……体会他们每一种细微的情感波动。
吟诵教学法,突破了“解题,介绍作者—解词,感悟诗意—悟情,熟读成诵”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流程,回归学生的读,注重学生在诵与读中的学习和体悟,从“读”到“诵”再到“吟”,以“平长仄短,平低仄高,韵字读长”为吟诵要点,让学生依托声音传情达意,借助声音走进古诗词,走进古人的世界,感受古诗詞的魅力。吟诵,让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历史融入一声声阴阳平仄、一句句抑扬顿挫,古诗词的美也在吟诵中传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