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探析

2023-09-21 06:30涂紫姝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村民艺术建设

肖 昕,涂紫姝,冯 菁

近年来,围绕着农村发展问题,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革新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振“硬件”,更要兴“软件”,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更要建设精神文明。其中,乡村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传统信仰的承载,是中国文化的根基。①渠岩,王长百,许村.艺术乡建的中国现场[J].时代建筑,2015(3):44-49.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是当下发展乡村振兴主题中的应有之义。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实现稳健增长。同时,受益于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推进,乡村发展也突破了旧有壁垒,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城镇化之于乡村发展是把双刃剑,获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如面临工业文化、城镇文明的侵蚀,乡村文化越来越呈现萎缩之势,原有的乡村文化逐渐销声匿迹。乡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追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发展的根脉,不应沦为社会前进发展的牺牲品。因此,如何修复乡村文化、打造乡村文明,理应作为当下乡村建设的中心议题和发展论点,同时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诉求。

一、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活动过于单一化

受多类因素影响,乡村文化活动机制长期处于较为单一的状态,这已成为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既有屏障。乡村文化活动应趋于多样化,不同地域之间衍生的文化各有特色,由此才能延展出各色各样的活动。但在当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中,乡村所能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受到局限,多以纪念日、节庆日等固有形式存在,此类活动在乡村承袭了几十、几百年甚至更久,于形式和内容上皆缺乏新意。如当下乡村一些主流文化活动:电影放送、广场舞、送戏下乡、舞龙舞狮、扭秧歌等都是较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皆存在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的弊端。因此,当下的文化活动不能仅限于传统类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之上理应探索新的切入点,结合新阶段乡村发展的角度,利用艺术等多层维度对乡村进行解码。探寻既赋有文化效益、情感效益,又能够最大限度彰显乡村特色的新式乡村活动。此外,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展开广泛的乡村调研,切实定位乡村的实际情况,尊重村民意愿,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丰富活动的形式。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活动。

(二)与传统文化结合度低

我国传统文化深植于乡村并从中汲取养分,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传统文化承载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要切实重视。但现实却截然相反,一些乡村的传统文化非但没有得到有效弘扬,更甚者还由于某些武断的“文化建设”而受损。这是由于过度在意表层文化建设,忽略了深层文化,没有领悟文化的精神内核,只是徒有其表所造成的。这还致使乡村内部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断轴式消退。同时,日益增大的城乡生活差距,让身处乡村的人们艳羡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造成他们心理上的追逐效应,不可避免地崇尚城市文化,而忽视本土的传统文化。再加上乡村在地域位置和教育水平上的短板,对村民缺乏有意识的文化传播与弘扬方面的引导。无法激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村民在行为层面也有所缺失。长此以往,会出现旧有的乡村传统文化无人承续的困境,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链也将会断裂。

在许多乡村建设项目中,人们的目光仅停留在外围的物质文化层面,忽略了内在的精神建设。一些乡村建设在认知概念上存在误区,空洞地照搬城市发展的规划方案,没有结合乡村历史、文化和地形地貌等进行设计。缺乏对文化内核的深究和打磨,使得乡村文化特色缺失,形成千村一面的景象。不同乡村存在着一众相同的文化建筑和文化活动,乡村建设日趋呈现同质化、标准化、批量化,反而使乡村文化失去了特色和韵味。可通过新兴的技术,对创新思维与传统文化进行解码、互动、同构,将传统文化作为乡村建设的特色亮点。因此,要保持文化底色,固守精神堡垒,不能以重建 “文化”之名,行文化破坏之实。

(三)村民群众参与感较弱

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多主体互动的过程,由设计师、政府等相关人员主导其项目建设,但他们中大多数人对乡村的历史、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社会结构等无法如乡村成员般全面了解。导致在项目策划和实施的进程中对乡村进行较为主观的意识输出,其文化建设也趋于一种对乡村理想状态的自我想象,而无法和乡村主体——村民相联系,无法真正解决乡村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村民的乡村主体性也受到忽视。

一方面,目前的乡村文化建设多侧重于对公共基础设施、物质空间的改造和升级,对于精神层面的建设有待提升。不同于城市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侧重于乡村符号元素的提炼,同时需充分考虑村民作为乡村文化传播和继承者的身份,与村民展开深度的合作与交流。但目前文化建设中融入了太多外来元素,忽略了在地村民的情感诉求。村民无法达到情感共鸣,会削弱村民作为乡村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目前建设项目大多是由地方出资聘请相关人员进行改造,此类建设忽视了村民的中坚力量,村民游离在项目的筹划和设计之外。这无法激发村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无法带动村民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乡村振兴的要义是人的振兴。只有村民参与和主导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①吴重庆,张慧鹏.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74-81.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村民为主体,让其切身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乡村文化建设。

(四)建设过程商业化严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发展的形势下,出现了“文化+”的商业体系,造就了独特的文化产业。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①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7(3):509-512.依托于这种特殊的生产力,文化产业在具备商业价值的同时,还具备精神属性和文化价值。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要义是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促进优秀文化的蓬勃发展。而目前在文化建设中,出现了文化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某些文化产业从事者忽视文化自身的精神价值,一味地追逐经济效益,打着“为人民服务,建设美丽新乡村”的幌子,片面地追逐经济利益,背离了文化建设的初衷。

建设乡村景区的初衷是为了通过旅游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扩展乡村知名度,促进乡村振兴。而随着乡村旅游文化营销力度的加大、游客量的增长,开发商为了获利,对乡村进行持续无底线地开发,无疑对乡村本地的文化造成了破坏。例如,泰山旅游景区为了方便大量游客上下山,不惜破坏泰山环境,开山辟路;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凤凰古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名,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也逐渐遗失自我。凤凰的魂在点点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蜂拥而至的人群,喧闹的酒吧和各类高价的“凤凰特产”。至此,再也不见沈从文先生所描写的《边城》,只留下了名为“凤凰”的空壳。这种文化的消亡在我国的乡村建设中是较为常见的,也是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恶果。

二、艺术乡建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艺术乡建”是指艺术家运用相关艺术手段在乡村地区进行的各类建设实践,是以“艺术介入乡村”的独特方式,尝试复兴由于城镇化进程而消退的乡村,借此保护即将破败的村落民居和濒临消亡的村落文化传统。②董国娟,荆琦.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实践与策略研究——以皖南村落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10):67-71.当前,艺术乡建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热潮,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驱动。一方面,来自乡村文化的需求,艺术乡建区别于近代以来其他的乡村建设。它不再把乡村作为被否定的对象,而是肯定其文化价值,并使之与时代相衔接。③渠岩.艺术乡建从许村到青田[J].时代建筑,2019(1):54-59.另一方面,艺术乡建是现代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经历。在后现代主义运动之后,艺术逐渐朝向更加个性化、自由化、独创性的方向发展。艺术家不断地追求自我的、表现的、精神的设计道路,产出了一系列不具备实用性的艺术品,使得艺术从日常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这无疑造成了艺术的内耗,也使艺术界产生内在危机,艺术家需要走出自我的象牙塔,走进民间艺术和大众文化。因此,艺术家开始走进乡村,探索乡村文化的魅力,并通过自身的行动去唤醒沉寂已久的乡村精神,推动乡村文化复苏、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建立乡村情感纽带。

(一)有助于修复乡村文化体系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关系在不断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乡村文化体系也逐渐瓦解,传统的农耕文明快速转型,承载农耕文明的乡村也经历了巨大变化。在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乡村“空心化”的背景下,更多的乡土文化样态失去了存续基础而逐渐衰弱甚至湮灭。④高晓琴.乡村文化的双重逻辑与振兴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6):87-96.乡村是我国文化发展演进的起点,乡村文化连接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渊源,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绝不能湮灭于今。艺术乡建正是乡村文化修复的一种价值手段,当今的艺术家们更执着于乡村那些传承至今的“传统”。在艺术家的眼中,乡村文化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艺术家们追寻乡村文明存在的印记,并通过艺术的方式使之重新焕发光辉,让大众看到文化的纯粹,使乡村文明在现代社会中迸发生机。他们通过艺术,为乡村带入新的生活意识,将传统乡村文化与时代理念相融,肯定乡村文化的价值,并与时代内涵相衔接。艺术家让沉寂的乡村文明复苏过来,让人们看到更多在时代的潮流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珍宝。

(二)有助于创造乡村新文化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发展的基石,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和精神力量。但依照普遍理论性而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存在着一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较为匮乏的乡村。艺术乡建能够通过艺术的方式为乡村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构建文化内部循环创新系统,为文化匮乏的乡村进行文化价值再构。从本质上看,艺术乡建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承既有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这也正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艺术乡建从文化着手,借助一系列的艺术内容,弘扬和重塑乡村的精神生活。在实践过程中,把握住乡村文化发展的内核,并注重对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巩固和培养。而乡村文化内核是乡村长久以来生活方式所铸就的核心文化元素,乡村一切文化以此为轴承演进。

这个过程往往是从某个客观具体的项目开始,再延展到意识层面。在这个进程中通过实践积累,激发文化超越自我并创造自我,潜移默化地形成新的乡村文明。如在乡村的景观、建筑、日常用具中植入艺术元素,使其具备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属性;以艺术为媒介将文化融入乡村品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产业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成果的体现,以产业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形成乡村持久的文化创新动力。开展乡村艺术节及公共文化服务等以重塑乡村精神生活、修复乡村价值。通过艺术激活乡村文化空间结构,创造新的文化意义,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三)有助于巩固村民文化价值观

文化形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类精神产物,能够在意识层面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此外,由于文化自身的属性和存在方式,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参与者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也会受到培育和巩固。其中,文化价值观是最为直接受到影响的,它来源于人们在文化领域内一切理论及言行所引起的意识层面感想,是人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内实践的映射。文化价值观是有年代作用、有生命的,随着时间的游走,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状态。是个体的文化系统组成部分中最具意义的部分,它既驱动了个体相关的行为,也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必然性。文化价值观的确立和个体本身的认可和衡量相关联,不同人的经历会造就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在艺术乡建的实践中,艺术工作者会有意识地引导村民在思想观念上做出改变,正视自身乡村文化,从宏观层面上让村民了解到乡村文化的价值。使其对自身的文化产生自信,正确塑造其文化价值观,逐步在实践过程中达到文化建设的既定目标。思想观念来源于实践,又对个体的行为实践产生能动的反作用。艺术乡建也是如此,能够通过行为层引导意识层,并最终反馈到行为层。艺术乡建可通过价值观的引导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村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文化艺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出来,使当代乡村文化艺术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①肖洋,马云华.艺术乡建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对策[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4):129-136.

(四)有助于构建乡村情感共同体

乡村“是一个天然共同体”,既是人们的生产空间,也是人们的生活空间。②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1(3):80-86.乡村同时拥有情感属性和利益属性。但随着城镇化不断地推进以及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乡村人才大幅度流失,乡村的情感属性也在减弱。村民对于乡村共同体情感属性也在削弱,这是乡村文化建设无法逃脱的现实基础。乡村共同体的情感属性,是指乡村成员对乡村在情感基调上的相对一致性,以及乡村成员之间较为稳固的情感关系,体现为乡村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和成员对乡村的情感依恋。在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中,乡村成员之间相互熟悉,有着自行运转的完整社会体系。此类社会结构能够产生较强的凝聚力,村民对于乡村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的乡建正是缺乏这股凝聚力,艺术乡建可以深化村民对乡村的情感认同,成为维系村民与村民、村民与乡村之间感情的桥梁。在乡建活动中,艺术家与村民凝结成一个集体,一同从事着活动。这些活动超越物质层面的意义,能够强化村民的整体认知,促进村民之间的情感互动,构建乡村情感共同体。

三、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一)整合多方资源,培育文化新业态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资源整合至关重要。资源并不等同于产品,更不等同于产业,一些资源并不一定以产品的形式存在,甚至不一定有物质的载体。在资源和产业之间,还有一个转换的过程。①李佳.从资源到产业:乡村文化的现代性重构[J].学术论坛,2012,35(1):77-81.要充分利用好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结构的资源,对各方资源进行选择、提炼、再整合,创造出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新产业。如何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好这些资源的价值,一直以来也是艺术乡建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需要以艺术的视角充分肯定并发掘各方资源的文化价值,进行社会资源、地方资源、人才资源、艺术资源、文化资源的整合,为艺术提供动力。

艺术乡建的发展方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主要包括乡村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乡村环境的建设。二是精神文化层面,如乡村文创项目建设、公共艺术建设等。旨在发展乡村的文化产业及公共艺术。根据乡村资源开发各类艺术展馆、文创品牌、乡村艺术节、艺术生态农业园等,从而发掘新的乡村文化业态。同时,艺术乡建可以开展校地融合课题,鼓励高校师生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让年轻人了解乡村文化的魅力,热爱艺术乡建,继而培育新一代乡建人才。例如箬溪村(位于浙南永嘉)在艺术家的带领下,对自身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首先建设了“箬溪精舍”,将祠堂改成书法馆、把废弃小学改成美术展览馆、将菜地改成艺术菜园,装艺术路灯、修村道、做艺术绿化带。同时还举办了公益国学讲堂、艺术夏令营、艺术展览等,最终建成了 “箬溪国际艺术村”。得益于对资源的协调整合,箬溪村的风貌焕然一新,现在的箬溪村处处体现出艺术与匠心的融合,展现着艺术之美、文化之美。

(二)结合传统文化,展现特色文化魅力

艺术乡建的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艺术在融入乡村、修复乡村物理功能的同时,也在构建乡村精神文化体系。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持系统,艺术乡建以艺术符号元素作为媒介,链接传统乡村底蕴与当代文明,使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共振。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生产力。艺术能够充分地运用这种文化资源,并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运用辩证思维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精髓,乡村的礼仪习俗、行为举止、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民艺百工等都能在艺术的支撑下,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中国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沉淀,虽然在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中受到了冲击,但在乡村却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痕迹和文明发展的脉络。因此,艺术家们也将目光转移到了传统乡村,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艺术家渠岩。

渠岩在近十几年里,一直在进行艺术乡建,2016年他在广东顺德一个质朴的岭南小村——青田,进行了青田范式的乡建计划。青田的规划在对本地文化尊重的基础之上,充分遵循青田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民俗风情。在乡建中,倡导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修复和治愈,保持村民的传统生活风貌,以自然村落文明为主调,强调青田作为岭南水乡,水村相依的传统特色。乡村原有的祠堂、书院、池塘、公共空间都按旧有的传统样貌进行修复,租用村民闲置的房屋去建造文化艺术馆。渠岩还组织村民们编写村志,以此延续乡村历史,让村民在民俗活动中重新凝聚在一起。渠岩说“只有还原村民自己的家园,才能从根本上拯救乡村,探索出一条文化与信仰复兴、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行不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艺术化民,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在艺术普及化的今天,大众的审美素养在迅速提升,艺术家们认识到:艺术是大众的艺术,大众既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也有与艺术互动、理解艺术、消化艺术的机会。艺术乡建的作品也不再是依照艺术家主观意愿强制性赋予乡村,让村民消化理解。而是通过一些有意味的活动去激发村民的内在艺术潜力和自主创作动力。这既能够激发村民参与艺术乡建的自主性,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艺术与文化,还可通过促进交往、增进关系和观念认同的方式,无形中引导村民思维观念转变,构建村民文化价值观的底层逻辑,引导村民群体形成乡村文化行为规范,为村民进行乡建活动导航。在这个激发村民参与艺术乡建活动积极性的过程中,艺术家的角色也从创造者转变为策划者和参与者。

宁海县的“艺术家驻村”行动,就是通过艺术家激发村民内在动力的模式,为葛家村开启了一条通往艺术村之路。起初,在与艺术家交流后,一位村民主动提出改造自己的庭院。在艺术家们指导下,村民自主打造了“桂香茶语”系列艺术主题,在普通庭院中加入艺术元素,使其变成雅致、有乡村韵味的艺术空间。“桂香茶语”艺术空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激发了村民参与艺术创作的热情。之后,村民们自发利用乡村的多元符号,在葛家村的角角落落打造艺术节点,充分挖掘村里的特色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小物件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如,以随处可见的竹子、树枝、野花等作为原材料,把葱、蒜、韭菜等农作物栽种在竹筒里,做成美丽的乡村特色艺术景观。村中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游客们被葛家村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纷纷慕名前来参观。这不仅使村民们切实地享受到艺术乡建带来的果实,也带动了村庄经济发展,推动村民收入提高。

(四)依托数字科技,促进多端融合

21世纪是电子信息科技的时代,以电子信息传播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科技,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转折期。①李春媚.数字科技时代审美经验的转换与流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4):28-32.首先,高度发达的科技、新材料和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能够创造出更多元的乡村文化建设方式。像融合现代技术、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的虚拟现实技术,就能应用在乡村文化的传播中。借助数字空间进行相关艺术创作,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乡村的魅力。在数字空间内部,数字信息达成了技术新高度,突破了传统现实中的时空限制。同时经历了隔离式生活的疫情时代,艺术的传达形式和主要传播途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大众的艺术欣赏方式也逐步过渡。依托数字文化,艺术家能够采用更多元高效的创作方式,弘扬优秀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活性发展。此外,还有近期较为火爆的数字藏品,只需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即可实现跨时空交易,弥补了乡村在地理条件方面的不足。一些用户在购买数字藏品后,还可获得相应的线下服务。在数字科技的支撑下,乡村的自然景观、文化价值等有更多的展现渠道,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并加入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这不仅能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发展,还能够激活乡村经济。

在江西金溪的游垫古村,艺术家对赣东传统民居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运用多媒体数字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展现数字化美学、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在设计上以 “戏梦田园,数字游垫”为主题,运用3D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综合画面、光效、声效等多类效果,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场景再现。同时乡村现存的明清赣派建筑与数字科技融合,建筑中加入激光雷达以及外置灯线,晚上色彩纷呈的光点亮了古村,静谧古朴的村庄增添了一缕现代科技的气息。在艺术家巧妙的设计下,只要靠近墙面,就可触发激光雷达,看到彩绘线稿上的彩色动画场景。原本古老肃穆的传统村落此时也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彰显着文化魅力。

结 语

我国乡村建设应该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自省,发掘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对策。艺术乡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在乡村的环境规划设计、文创产品设计、景观艺术设计等多方面引入艺术元素,能够有效构建乡村的独特性。同时,艺术乡建还能够创造乡村新文化、改善乡村环境、巩固村民价值观、促进乡村情感共同体的融合。艺术融入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传统文化,整合多元主体、各方资源推动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猜你喜欢
村民艺术建设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纸的艺术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