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巍,封小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美术界创作了大批反映乡村与城市新貌的美术作品。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各地区、各基层、各学校为喜迎党的二十大举办美术作品展览,汇报十年来美术创作新气象。广东省以“岭南新气象”为主题,表现湾区建设、抗击疫情、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发展等方面的场景,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新时代岭南地区新气象;上海市以“十年·海上风华”为主题,展现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事关群众生活的重要事件、重要场景的生动画面——其中,油画《一江一河》 《梧桐深处的武康大楼》反映上海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过程中,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吉林省组织全省美术家深入生活采风写生,走进群众、贴近人民,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注入笔端,以写生的形式展现出吉林大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云南省举办以“云南这十年”为主题的美术摄影作品展与杭州市举办以“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为主题美术作品展。这些省市在大江南北举办的近十年来美术创作的优秀作品不仅为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也让广大人民看到了中国近十年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欣赏到了国家的大好河山与现代化形象,增强了人民复兴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此外,中国美术界积极回应党的二十大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10月17日,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美协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立志做新时代好青年” “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四个方面交流发言,其核心问题是研究新时代中国美术如何推动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文艺评论(中央美术学院)基地揭牌仪式之际,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研讨会,讨论构建当代美术评论的中国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评论体系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第四届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美术学科发展”为题作首场论坛,各位专家以中国现代之美术史学科的建构与发展,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视觉探索与传统艺术观照,自设与自序的中国现代美术,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正反思考,中国现代型艺术的三种建构资源为题,及时回答美术界关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武装思想、指导创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各个时期创作了大批优秀的经典名作。值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区美术工作者以不同形式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文艺发展的巨大贡献,追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继续探索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作品创作之路。
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组织以“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为主题,赴陕西延安、照金、古田等革命老区采风写生活动,并举办展览;陕西省美协、延安美协举办美术作品展览会,重构红色文化视觉记忆,展现新时代革命老区新气象。中国国家画院诸多艺术家深入最基层、最火热的人民生活中采风写生,并举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国国家画院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采风写生作品展”,展出该院80余位艺术家的360余幅写生作品,反映出中国国家画院一脉相承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山东画院、浙江画院也以线上线下方式举办美术作品展,用新时代美术作品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周年。中国美术馆以“延安深情”为主题,展出馆藏自延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美术家赴延安写生、创作的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有吴印咸的摄影 《拓垦》、古元的版画《回忆延安》、刘文西的中国画《知心话》等多幅描画延安的作品,用作品呼吁美术工作者坚持美术创作的“人民性”;延安鲁艺旧址举办的“艺术为人民——华君武漫画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西行漫画”——革命文艺家、教育家陈叔亮艺术回顾展”等展览,以展览形式缅怀延安时期成长的美术家,追忆他们的艺术人生。
与此同时,《美术》《美术观察》等美术类期刊组织专题,从延安美术、解放区美术、十七年连环画、新中国美术、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价值与方向性指导的意义等方面,讨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特别强调新时代的文艺导向依然遵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性,启发我们不断思考艺术性与人民性、学术性与大众性的关系,并在国际视野中探索出属于中国艺术的独特路径。①延安《讲话》在新时代[J].美术观察,2022(5):4.这些讨论掀起全国美术界重读、重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思潮,与同一时期的美术创作与展览,共同将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周年美术活动推向高潮。从这些活动中可以看出,中国美术创作始终在反映人民、描画人民、讴歌人民,这是80年来中国美术发展延绵不断的主题思想和浓重底色。
近些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语境之下,如何让人民学会欣赏、能够欣赏,进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艺术,就需要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充分结合,创新与传承民族传统美术作品。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舞蹈史剧《只此青绿》,将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与舞蹈、全景式VR技术相结合,共同为观众再造了一个可观、可感、可游、可居的宋代山水田园,引发全国人民对中国传统艺术普遍赞誉。海信与《只此青绿》共同打造“科技+艺术”的跨界融合,将2台120英寸激光电视融合出200英寸“巨幕”效果,使《千里江山图》中山峦、树木、桥梁、船只、亭台楼阁以及人物等皆完美再现,创造出不同于传统艺术“游观”的审美体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馆共同推出的节目《诗画中国》,再次形成诗画、舞蹈与现代科技的跨媒介艺术盛宴,正如总制片人田梅所说:“《诗画中国》延续了总台‘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该节目将CG、AR等先进技术手段,与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态相融合,配合以电影级别的拍摄与制作,令中国诗画‘跃然纸上’,还原出可游可居的诗画‘桃源’。”①田梅.诗画中国:跨越时空与美对话[N].中国教育报,2022-12-2(4).
近些年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沉浸式展览不断出现。2022年8月30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此次展览以复制洞窟、3D打印壁画中的模型、数字化高保真复制壁画精品等现代科技手段,让观众不用到敦煌,同样可以近距离欣赏敦煌艺术之美。此外,到2022年年底,历时17年编纂出版60卷226册、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绝大部分传世国宝级绘画珍品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工程结项。这项工程浩大的项目综合运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云计算和3D打印等多项现代最新科技,真正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9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面向外界展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通过视、听、触多感官的交互装置,引领观者全方位、多维度体验中国绘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中国传统艺术不仅通过再创造适应时代之需,同时也通过展览会使观众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久远辉煌的艺术经典。1月1日,“御苑妙笔——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代宫廷绘画”在苏州博物馆展出,展出的部分绘画作品中将焦点透视画法与中国传统艺术融汇,成为清代中西艺术结合的有效尝试。辽宁省博物馆举办“江山如画”为主题的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三期“众生百态”展和南京博物院推出的“家·国——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展”等展览,虽然主题不尽相同,但是让人们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体味中国古人心中的丘壑流水与生命百态。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强力推动下,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如何调整适应新时代美育发展的课程标准,是广大美育教师最为关切的事情。经过全国多位美术教育专家的多年酝酿与反复论证,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师,以及美术师范生中引发强烈反响。为及时回应社会需要,作答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变化,5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组织“美术新课标,美育新征程——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解读与回应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多位参与美术新课标修订的专家开展线上交流与分享,从修订思路、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等方面对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此次会议在线听会人数达6.36万,多个单位组织集体听会,平台讨论发帖数超过4400,网友反响强烈,纷纷表示这次会议是场“及时雨”。②杨林编辑.美术新课标,美育新征程——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解读与回应学术研讨会召开[EB/OL].(2022-5-6)新闻网.[2023-4-1].https://news.bnu.edu.cn.与此同时,各地区也开展各种形式的新课标培训会。江西美术出版社组织高中美术(湘美版)新课程新教材美术教师培训研讨会,湖南美术出版社、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举办美术新课标系列讲座,集中剖析解读新课标。各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探讨新课标下美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业水平测试等应对策略,积极有效地将新课标的要求实践到自己的美术教学中,开启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新征程。此外,这一年教育部开展第三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质量监测,此项监测的开展与实施是对全国近三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整体水平的检验,对今后学校美育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9月13日,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2022年版)印发,其中,对艺术学研究生学科目录发生重大调整,艺术学科研究范围包括了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专业的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同时艺术博士专业学位建设进入“快车道”。各高校与艺术组织及时回应学科目录调整变化,积极组织研讨会,商议应对策略。12月1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第四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设计领域)工作会议暨新版学科目录下设计专业学位建设研讨会,会议围绕“新时代背景下设计专业学位类别的定位与方向”“关于设计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培养方案、毕业成果的标准制定”“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的质变”三个议题进行讨论;12月12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新学科目录调整背景下艺术专业教育建设的积极性思考”,探讨新学科目录背景下的艺术专业教育建设问题。此外,多位学者刊登多篇文章讨论艺术学研究生学科目录调整的相关话题,他们从名、实角度思辨“专业学位”和“一级学科”之间的区别,反思学科目录调整后书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的若干问题①祝帅.为“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正名[J].美术观察,2022(9):22-24.;认为艺术学科给各艺术院系带来艺术人才培养新的机遇,可以放手培养创作、表演硕博研究生人才,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②陈池瑜.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机遇[J].艺术教育,2022(11):12-15.等等新知卓见。各高校与专家积极主动地思考应对策略,面对艺术学研究生目录调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艺术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美术人才培养路径。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领域,随着新材料、方法与问题等不同面向问题研究的持续深入,反思、重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成为美术界的一个普遍现象。6月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举办“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研讨会”,从美术留学视角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美术;11月5日,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以跨文化与跨媒介理论与方法全球史与艺术史图像的全球流通为议题,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美术。此外,美术界通过重新梳理诸多近现代美术大家的日记、影集、笔记与作品,并通过展览促进学术研究。 “复苏——陈之佛与江苏近现代工笔画花鸟画展”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 “湖上风来开素卷—— 《湖社月刊》中传统派画家的艺术生活展”与“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等展览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这一年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献展览还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莫忘初业第一程——早期北平艺专的国画课堂”、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脉大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星汉灿烂:中国现代美术在重庆 (1937—1949)” (重庆),这些展览较为细致地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鲜为人知的文献与图像资料,使策展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更加紧密,在重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形态中有重要价值。
2022年,全国多个地区举办国内外美术交流展览,这些展览以美术为媒介,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用视觉文化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1月21日,在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残奥会即将举办之际,以“生命之光”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览不仅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与中国故事,并且集中体现后疫情时代人类生命的价值、尊严、能量和光辉,这样的美术作品展览既让中国人民通过 “美术”认识世界,又让世界人民通过 “美术”了解中国;9月17日,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美美与共——中拉艺术交流回顾展”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开幕,展现丰富多彩的拉美文化艺术、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进一步增进中拉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2022年是中意文化和旅游年, “静谧的凝视——意大利当代雕塑艺术展”在广州、杭州、武汉三地展览,此次参加展览的雕塑家大多是来自意大利北部格勒登山谷的木雕世家,他们从木匠成为艺术家,完成自身的身份转换。与此同时, “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在意大利米兰蒸汽工厂博物馆开幕,展览不仅通过艺术加强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友谊,而且对于意大利人民是一次难得的了解现代中国艺术的机会,正如北京画院吴洪亮所说:“让观众体会到中国艺术 ‘一花一世界’的境界,‘真有天然之趣’的意味,以及‘不喜平庸’的精神。”①王亚楠,李秦蕊.“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在意大利米兰盛大开幕 [EB/OL]. (2022-10-31).北京画院.[2023-4-1]https://www.bjaa.com.cn.有意味的是齐白石与意大利木雕艺术家都是从木匠成为艺术家的,这样的艺术人生反映出了中西艺术的某种相通性。此外,与北京双年展相呼应的武汉双年展于12月28日在武汉美术馆开幕,展览以 “艺以通衢”为主题,立足武汉、面向世界,以开阔的文化胸怀,汇集全球优秀艺术成果,展出来自中外285位艺术家及团队的446件(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深度探讨世界、人类、自然、科技、文化等多态合一、多态共生的关系命题。可以看出,2022年,中国美术界持续推出中国艺术走出去和国外艺术请进来活动,探寻中西艺术的共同之处,不断用美术作品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认同。
2022年美术持续助力乡村振兴,赋能社会美育。这一年,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举办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案例文献展,邀请了艺术家、设计师等各行领域专家共话面对城乡风貌、社会伦理、人文素养、产业创新等各方面的新理念与新实践的深切思考,策划和组织七场论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促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②A-C-Tion 2022.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EB/OL].(2022-6-27)[2023-4-1].http://www.caaladi.com/index.html.中央美术学院组织艺术家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 “走进大美凉山,描绘时代新貌”为主题,描绘大凉山初秋景色与民族风情,刻画新时代大凉山的山乡巨变。正如范迪安所说:“我们来到现场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我们要用艺术语言去呈现新时代彝族山乡巨变的奇迹,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作出艺术家应有的贡献。”③秦建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央美院联合行动 [EB/OL]. (2022-8-17)人民网. [2023-4-1].https://www.cafa.edu.cn.由中国网艺术中国和艺文力公司联合主办的艺术赋能乡村文旅: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论坛在贵州黔东南两湖会馆举行。在此次论坛上,来自国内重点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为案例,围绕“艺术赋能乡村文旅”的话题,从乡村文化价值、乡村节庆、 “非遗文化”、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文化人才等多个角度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提出新的思考与探索新的路径。
2022年,中国美术聚焦社会热点,为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勇挺立潮头、踔厉奋发,创作出许多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促使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也成为后疫情时代治疗与抚育人心理的一剂良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美术会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用现代科技创变、传承中国艺术遗产,用美术持续助力、赋能乡村振兴,以美术为媒介促进国际交流,传播中国声音,努力建构中国美术史叙事话语体系,开创新时代中国美术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