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晶,葛永兴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年,中国舞蹈在创作、理论及教育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舞蹈事业发展,用舞蹈的方式,讲述好传播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①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决定 [R/OL].新华社 (2022-10-29) [2022-10-30].http://www.gov.cn/zhengce/2022-10/30/content_5722612.htm.这十年,中国舞蹈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下,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节点,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研究员在2022年陆续撰文《大潮涌怀必踏浪,烂漫舞台正当时——五年来舞蹈创作及艺术发展趋势述评》《舞风流韵看今朝——十年来中国舞蹈艺术主流发展趋势速览》《大鹏展翅向天飞——中国当代舞剧艺术十年掠影》《新时代舞蹈:向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心舞出的答卷》,他站在一个广阔的历史维度总结新时代十年中国舞蹈的发展成就,指出: “十年来,从舞蹈艺术思潮的角度观察,最引人瞩目的舞蹈创作动向就是现实题材作品的大量涌现及其所取得的不凡成就;舞蹈行业其中很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式现代舞创作思潮的涌现及其与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中国芭蕾舞形成的共存共荣的大格局;在文化自信的时代氛围里,以‘新文艺群体’名义涌现的一批舞蹈艺术家以独特的新身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形成了当代舞蹈事业发展的新格局。”①冯双白.新时代舞蹈:向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心舞出的答卷[N].文艺报,2022-11-14(04).罗斌研究员发文《书写当代舞蹈人的赤诚与热爱——回望中国舞蹈艺术十年》,指出:“十年里,处在新时代大环境下的舞蹈创作者已不再满足于对西方现代主义创作观念的融合与样式移植,而是进一步积淀传统文化的厚度,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观念,努力让中国舞蹈创作更为深刻地表现社会现实和时代风貌,在表现手法和舞蹈语言层面,完成多向且纵深的探索。”②罗斌.书写当代舞蹈人的赤诚与热爱——回望中国舞蹈艺术十年[N].中国文化报,2022-10-20(03).
在北京舞蹈学院主办的2022年BDA舞蹈论坛中,特别开设了“舞蹈学研究的十年(2011—2021)”分论坛,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教授梳理十年来舞蹈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展望“三大体系”奠基下的中国舞蹈未来;仝妍教授提出十年舞蹈史的研究在史论评三位一体的模式中呈现出“经典文本的再版、唯物史观的凸显、多元一体的研究格局、历史声像的再现、审视舞蹈艺术的根本、多元治史的路径”③论坛回顾|舞蹈学研究十年(2011-2021)[EB/OL].北京舞蹈学院微信公众号(ID:bda1954),2022-11-03.六大特征;张素琴教授对十年来舞蹈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认为“从舞蹈学本体出发,推进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自洽性的建构尚需持续的努力”;④论坛回顾|舞蹈学研究十年(2011-2021)[EB/OL].北京舞蹈学院微信公众号(ID:bda1954),2022-11-03.张延杰教授从认识论的视角研究舞蹈基础理论的十年发展,认为“学界对舞蹈艺术本质属性的探讨呈现出更加自觉地立足舞蹈本体特性,强调专有属性的研究状态”,⑤论坛回顾|舞蹈学研究十年(2011-2021)[EB/OL].北京舞蹈学院微信公众号(ID:bda1954),2022-11-03.且主要从舞蹈艺术的审美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三类范畴进行研究;慕羽教授以中国舞蹈批评十年的研究,梳理在新文科背景下舞蹈批评研究的分类和现状问题。⑥慕羽.新时代十年中国舞蹈批评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23,36(1):110.除此之外,众多学者从舞蹈理论、实践以及交叉学科等方向对舞蹈学研究十年做了全面回顾和深入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刘春副研究员在《舞蹈》发文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数字媒介中舞蹈的视觉重塑与文化跨越主要表现为:“资源服务与突破圈层;技术消隐与意义生发;普及孵化与倍速发展;数字保护与理论关注;综艺造像与身份归属;回到舞蹈与重返田野”。⑦刘春.数字媒介中舞蹈的视觉重塑与文化跨越——2012年至2022年中国新媒体舞蹈的回顾与观察[J].舞蹈,2022,66(5):15-22.新时代十年,中国舞蹈学从“史、论、评”不同层面的研究在 “三大体系”的维度下回顾总结和思考,充分体现了中国舞蹈研究的文化自觉。
新时代十年,中国舞蹈在完成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表现在舞蹈创作方面。冯双白研究员认为,“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体现出一种深度的文化自觉”;⑧冯双白.舞风流韵看今朝——十年来中国舞蹈艺术主流发展趋势速览[J].舞蹈,2022,66(5):8-9.张延杰教授指出,“转化”与“创新”体现了中国当代舞蹈的创作路径。2022年获得舞剧“文华大奖”的《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 《骑兵》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具备当代审美价值的舞台精品创作。“在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题材并不是中国古典舞的专属,而中国古典舞的语汇体系也并不是只能用来表现传统文化题材。创作者和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应是如何挖掘素材背后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意蕴,以多元丰富的身体语言切合和引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而不是舞种动作风格是否地道纯粹……这些作品以传统文化为题材,但在富于当代性的转化与创新中都以凸显 ‘人民性’而取得显著突破。”⑨张延杰.转化与创新:中国当代舞蹈创作路径与问题思考——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获奖舞蹈作品观察[J].艺术评论,2022,20(9):30-31.2022年,作为独立编舞的黎星工作室与江苏大剧院合作创作舞剧《红楼梦》,将传统题材成功地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舞剧的形式传递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审美意境,在艺术生产及营销模式中开辟了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其舞蹈剧场 《大饭店》《火车站》等依然具有高票房的号召力。罗怀臻评论道:“他们把传统化为了一种视角、一种审美,他们的情感是当代的,观念是当代的,我看到了舞蹈行业崛起发展的可能性。”①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开启上半年全国巡演[EB/OL].(2023-03-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400562252397939&wfr=spider&for=pc.
“两创”精神的引领推动了中国舞蹈艺术主体性和本体性的彰显。在近些年“舞蹈破圈”热点现象的持续影响下,当舞蹈跨媒介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关注,当 “国潮”“国风”研究热点趋于泛化的时候,“舞蹈影像”和“影像舞蹈” “舞蹈跨媒介”和“舞蹈跨界”以及“舞蹈与科技”等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2022年的舞蹈理论及评论的研究视角从交叉学科及舞蹈跨界转向“舞蹈本体的回归”并进行理性反思。《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第5期开设“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舞蹈跨媒介批评与研究”专栏,分别对《舞千年》《唐宫夜宴》 《只此青绿》等热门破圈的舞蹈节目和作品进行理性批评和研究。舞蹈及其他文化类学者关注到舞蹈跨媒介在于提升舞蹈的叙事性、时空性及共情性,舞蹈表演的可行性、可见性和传播性也是舞蹈影像化的优势,但当舞蹈成为影像,其艺术本体语言转变之后,舞蹈学者开始深思这种文化现象的利弊。北京舞蹈学院的闫桢桢副教授提出舞蹈影像化所带来的审美转变值得深究, “审美的 ‘明晰’和感受的‘化约’却成为丰沛意蕴的损减和消解:被损减的是审美经验的延展空间,被消解的则是经典舞蹈作品所创造的‘感受物’以及附于其上的‘情动’(affect)。”②闫桢桢.创造“感受”还是加固“经验”?——从《舞千年》大型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谈起[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35(3):2.这一年,对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关注也表现出从舞蹈跨界回归舞蹈本体的发展趋势。 《文化艺术研究》2022第2期发表了3篇关于 《只此青绿》的文章,分别从文化意蕴、美学建构和当代意义进行论述;③《文化艺术研究》2022第2期刊发的3篇文章分别为:吕艺生.《只此青绿》的文化意蕴;袁艺.诗性、沉浸、跨媒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美学建构;叶志良.本土题材·现代意识·当代转化——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当代意义。张晓凌教授在《艺术评论》发文,从《千里江山图》 “古典山水”升华为《只此青绿》 “人民山水”的创见,为当代艺术创作指出“从母体中所获取的任何图像、符号乃至材料,都只是创造的资源而非创造本身”;④张晓凌.“只此青绿”:古典山水精神的返场与再生——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观剧所思[J].艺术评论,2022,20(5):63.张萍研究员从结构、形式和语言分析《只此青绿》 “视觉系舞蹈”舞台艺术创作的走向主要表现为“深度复化的结构策略” “深度视觉化与技术化的形式策略” “深度审美化的语言策略”;⑤张萍.远非“只此”的《只此青绿》—— “视觉系舞蹈”舞台艺术创作走向[J].舞蹈,2022,66(2):17-20.冯双白研究员认为《只此青绿》的三大艺术突破主要是“艺术空间营造法式的突破” “舞剧审美意境构造方法的突破”以及“动作意象舞语之编织方式的突破”;⑥冯双白.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三大艺术突破[J].艺术评论,2022,20(8):42-48.于平教授从“青绿山水”的“丽人化”梳理编导舞剧创作的“丽人情结”,指出其合理性在于“强化舞剧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营造其出场的典型环境”“替舞剧主要人物代言,吐露其心声,舒展其蓄积” “为了调适舞剧的叙事方式和观赏效果”以及“周莉亚、韩真独到的‘合理’创编”。⑦于平,黄丹.“丽人”情结与周莉亚、韩真的舞剧创编——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谈起[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5):118-119.
“两创”精神的引领促使中国古典舞在“国潮热”的文化背景下回到舞蹈研究的原点。2022年11月北京舞蹈学院举行了唐满城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论坛,金浩教授梳理唐满城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学说,提出:“在当代多元的舞蹈流派风格发展趋势下,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创造性转化为具有启示和引领作用的中国古典舞核心价值的语言系统。”①金浩.唐满城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学说[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4):88.苏娅教授在 《舞蹈》发文,由“双创”理论看孙颖舞蹈作品创作的当代价值, “以历史、以文化、以传统为支点,通过对古代文献史料与静态壁画中舞姿造型的不断研究,通过对舞蹈身体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感知深化,才促使他最终撬动和实现了自身对中国式身体审美与身体文化自信彰显的一种实践探索,并形成了较为自洽的建构体系,启示着我们要在历史返归的道路上,始终兼有‘历史意识’ ‘当代视野’与‘主体诠释’为一体的自主、自觉的探究意识。”②苏娅.优秀传统舞蹈文化资源的当代舞台转化形式探索——由“双创”理论看孙颖舞蹈作品创作的当代价值[J].舞蹈,2022,66(1):44.
2022年是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8周年之际,两个“讲话”精神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为新时代中国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舞蹈学院于2022年4月28日举行 “为人民而舞”——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研讨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于2022年5月23日召开“新时代新文艺 新表达——中国舞蹈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座谈会”。在这两个会议中,与会专家主要就“为人民而舞”的艺术人民性、 “讲话”精神与新时代中国舞蹈的创新发展等问题展开研讨。北京舞蹈学院的巴图书记指出:“‘为人民而舞’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实践要求,是党的文艺方针在舞蹈领域的历史映射,是中国历代舞蹈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与中国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宝贵的历史经验。”③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北京舞蹈学院召开“为人民而舞”——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八十周年研讨会[N].中国艺术报,2022-05-07(4).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教授指出:“‘为人民而舞’就是中国舞蹈观的坚实基础。中国舞蹈观在‘为人民而舞’的旗帜下,树立起了为人民的艺术品格和信仰。”④赵铁春.“为人民而舞蹈”是中国舞蹈观的基础——学习“两个讲话”体会[EB/OL].《舞蹈》杂志微信公众号(ID:dancemagazine),2022-06-30.《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等期刊均开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纪念”专题,郭磊教授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以 《傩·情》 《井冈·井冈》 《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作品的创作为例,论述在两个“讲话”精神引领下文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⑤郭磊.文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35(4):1-3.许锐教授从舞蹈的视角看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文艺精神与当代价值,认为:“延安新秧歌运动确立了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新主体、新路径和新内涵;在‘新’与‘旧’的表达与转换中建立了与时代与传统紧密联系的价值追求;体现出舞蹈艺术视觉传播和身体传播的独特价值与影响。”⑥许锐.从舞蹈的视角看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文艺精神与当代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35(4):5-7.胡一峰研究员、王杰教授等分别从“方法”⑦胡一峰.作为“方法”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歌剧《白毛女》的文化命运为中心[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2,7(2):1.以及 “形式创造与情感策略”⑧王杰、黄筱茜.形式创造与情感策略:芭蕾舞剧版《白毛女》的改编[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2,7(2):8.对歌剧版、芭蕾舞剧版《白毛女》这一经典文本做深入的学术研究。
“讲话”精神指引下的中国舞蹈,一直践行着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现实题材舞蹈创作。2022年,北京舞蹈学院与国家大剧院联合出品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以延安木刻版画作为创意源头、重要素材以及串联线索,人物聚焦于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身上,表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们融入百姓,学习、劳动、创作和战斗的场景,也呈现出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编剧许锐阐述道:“《杨家岭的春天》核心就是想表现艺术家的改变和成长,‘春天’的实质是文艺的春天和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春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教授评论:“这部舞蹈诗剧的艺术创新点就在于,巧妙地借助有着鲜明的历史年轮印记和厚重的革命历史底蕴的延安木刻版画而激发出当代舞蹈创作感兴,在美术门类与舞蹈门类之间的跨门类艺术交融上闯出了一条舞蹈艺术表现新路。”①王一川.人民文艺的激情寻根之旅——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观后[EB/OL].(2022-11-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170124581357546&wfr=spider&for=pc.中国艺术研究院金浩教授评论: “剧中的 ‘艺术家’角色是作品表达的主体,他们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融入火热的生活与革命实践,实现了思想的转变和精神的升华,他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笔一刀,刻肌刻骨,共同勾勒出盎然生机的‘杨家岭的春天’。”②金浩.人民至上 舞动芳华——评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EB/OL].(2022-11-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032039452689181&wfr=spider&for=pc.除此之外,北京舞蹈学院还推出了一部反映西藏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现实题材民族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编导靳苗苗致力于从多样态的藏族舞蹈本体中,自然生发出人物形象与叙事逻辑,在以舞编剧、以剧塑人的艺术探索中,打破标签式的外化形象与舞蹈语汇,从而表现鲜活的人物形象,为民族舞剧的现实题材创作探索新的编创思维和方式。
对于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研究,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国家一级编剧赵大鸣发文对舞蹈创作中的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方法提出自己的创见。他认为:“要理解现实题材对于创作的价值,就要抓住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现实生活的本质真实。在这个意义上,现实题材必须与相应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具有艺术价值。”③赵大鸣.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方法之于舞蹈创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35(1):6.北京舞蹈学院的王玫教授撰文《现实题材舞蹈编创的商榷》分别对“现实题材”与“现实性”的问题进行论说,她提出:“一级跳跃为现实题材的辨析,应厘清其事实、缘由以及技术。二级跳跃为现实性的剖析,现实性不同于现实题材,不是物质形式,而是精神诉求。精神诉求是艺术活动的核心。其因为精神性质不见其形而难以研究。先是难以厘清其精神活动的面目;再是难以厘清其技术构成;最后是难以厘清其隐于现实题材,也隐于大于现实题材的所有题材的事实。三级跳跃为舞蹈作品的评价必须与社会和历史高度关联。应是从舞蹈物理层到舞蹈社会层,再到舞蹈文化层的三层联动。”④王玫.现实题材舞蹈编创研究的商榷之二:关于现实性[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2,7(2):75.
中国舞蹈界结合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回顾、学习“讲话”精神,明确文艺是为什么人服务的、如何去服务等问题,在恢宏的服务人民的艺术实践中践行“为人民而舞”,在现实题材舞蹈创作中开花结果。从新秧歌运动到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直至文艺“民族化”的问题,中国民族舞剧、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的建构都与之息息相关,“中国舞蹈艺术从延安走来”。“回顾延安文艺时期的现象与精神,不是为了回到延安,而是需要从延安再出发,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探索来促进新时代文艺的发展。”⑤许锐.从舞蹈的视角看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文艺精神与当代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35(4):8.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之后,“舞蹈应否成为一级学科?”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朴永光教授撰文论述了舞蹈成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如何建设的问题。①朴永光.舞蹈应否成为一级学科?[N].中国艺术报,2022-03-21(3).对于舞蹈领域而言,此次调整主要带来了两个变化:一个是“舞蹈”从“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而成为独立设置的专业学位类别,原来的五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调整为六个相应的专业学位类别,并且艺术专业学位类别由硕士层次 (MFA)调整为博士层次 (DMA);另一个是将 “舞蹈学”并入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框架内,以历史、理论与评论为三大研究领域。由此,无论理论与实践,舞蹈皆以独立学科的身份与音乐、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形成“六足鼎立”的局面。
北京舞蹈学院在2022年分别召开“舞蹈学科建设研讨会”“‘新版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后舞蹈学科的机遇与挑战’第一次研讨会”以及在BDA舞蹈论坛上开设了“新版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与舞蹈人才培养”议题。新版学科专业目录的颁布,为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它既充分体现了国家当前对舞蹈艺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对舞蹈艺术在独立的、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学科体系、专业体系、知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给予的充分肯定,也对舞蹈艺术这样的艺术门类建构起自己的‘学科形态’,注入了强劲的时代性动力、精神动力、实践动力,为舞蹈学科今后做好做强核心优势,充分发挥好自己在本体表达优势上的独立性、主体性、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学院召开“新版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后舞蹈学科的机遇与挑战”第一次研讨会[EB/OL].北京舞蹈学院微信公众号(ID:bda1954),2022-09-21.许锐教授认为: “‘舞蹈’从‘音乐与舞蹈学’中独立了出来,建构起了对应专业型学位培养的实践研究体系;‘舞蹈学’并入到了‘艺术学’,建构起了对应学术型学位的学术研究体系。这种架构有益于解决舞蹈学科理论与实践评价体系不一致的问题。这一问题长期存在,造成学科和育人领域诸多争议,解决的方向应该是努力促使理论与实践相向而行,在新的学科架构中达到融通。这次变化人为地把舞蹈的理论和实践又分开了,虽然这个情况不仅仅只出现在舞蹈这个领域中,但这显然又会形成新问题及其困惑的出现。”③【中国特色舞蹈学科发展之路⑦】许锐:聚焦学科未来发展前沿加快理论实践互为贯通[EB/OL].北京舞蹈学院微信公众号(ID:bda1954),2022-06-16.
舞蹈学并入艺术学一级学科,有助于促进门类艺术学之间,门类艺术学与一般艺术学之间的互动、交叉与互渗,有助于推动学科知识形态的重塑。于平教授指出:“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一是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二是终生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关系;三是传承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四是实验教育和实用教育的关系;五是自律教育和他律教育的关系;六是学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关系;七是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关系;八是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关系;九是立场教育和视野教育的关系;十是统编教育和特色教育的关系。”④学院召开“新版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后舞蹈学科的机遇与挑战”第一次研讨会[EB/OL].北京舞蹈学院微信公众号(ID:bda1954),2022-09-21.“舞蹈”与“舞蹈学”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学科建设与培养路径的分立并不意味着两者完全的分离,将两者以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双轨并行式培养是为了相对明确各自领域倾向性视点,也是舞蹈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以‘术’、与‘学’的双轨并行形式,潜在地要求并制衡着艺术学科的‘术’不能停留于碎片化的、个体化的、技术化的感性实践经验;‘学’则体现为‘术’的进阶形式,它既不能做 ‘术’的简单阐释,也不能脱离于以‘术’为内在支撑的技术理论化方向。”⑤苏娅,刘明明.学科视域下的艺术“学科形态”建构——由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引发的思考[J].艺术教育,2022,381(5):22-25.
2022年中国舞蹈界继续深耕 “中国学派”的舞蹈学研究,在“三大体系”的理念下梳理中国舞蹈学研究的历史与传统,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学学科知识体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第4期均开设“舞蹈学研究的中国学派”专栏,张延杰教授以舞蹈史为研究对象,探讨构建世界舞蹈史中国学派的路径与方法,提出:“舞蹈学中国学派的构建,特别是对中国自身文化艺术的考察,首先需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历史和现实。而对于世界舞蹈史的书写和阐释,中国学者也将从自身文化属性出发,以中国史学传统为根基,为之贡献富于启发性、创新性的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论。”①张延杰.构建世界舞蹈史中国学派的意义、路径及方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35(1):16.罗斌、陈丽竹以“气论”思想探讨中国舞蹈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认为:“舞蹈艺术一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哲思为本体构建的导引,生成‘形’‘情’‘意’的视觉形态概念,达成舞蹈艺术美学的思想内蕴。”②罗斌、陈丽竹.基于“气论”思想再探中国舞蹈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35(4):13.邹之瑞教授从构建中国芭蕾学派的角度分析中国芭蕾的价值与贡献,认为中国芭蕾学派“致力于传承五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提炼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芭蕾艺术当中,并以此为基础逐步确立具有中国气派的芭蕾训练教学方法,为构建中国芭蕾学派准备条件,做好做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艺术载体、为世界芭蕾的发展作出中国贡献。”③邹之瑞.构建中国芭蕾学派为世界芭蕾发展作出中国贡献[N].中国艺术报,2022-5-16.无论是作为舞蹈史的研究,还是中国舞蹈文化、中国芭蕾的研究,学者们在世界舞蹈史研究中带入中国视角,在舞蹈艺术的坐标、谱系中更加清晰准确地定位“中国学派”的舞蹈学研究。
中国民族舞剧是“中国学派”的舞蹈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和范畴。在舞剧“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民族舞剧已然成为具有“中国气派”的艺术形式之一,2022年对于中国民族舞剧的研究更加成熟和深入,成为构建“中国学派”舞蹈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年,于平教授出版《中国当代舞剧创作三论》,继 “综论” “再论”后继续梳理、汇集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发展的脉络,关注编导的创作思想以及舞剧作品的舞蹈形态分析。国家一级编导张继钢评论道,这本书“让跨越两个世纪纷繁复杂的现当代中国舞剧,有了端庄的‘理论归位’,给卓有成就的舞蹈先驱者、扛鼎者与后来者以时代尊严。”④张继钢.高质量艺术评论不总是“揭短”,而是帮读者看见作者的独特与作品的价值——读于平《中国当代舞剧创作三论》[N].中国艺术报,2023-01-09(03).除此之外,于平教授在 《舞蹈》连载 “中国当代舞剧研究随笔”,分别从张艺谋电影作品的舞剧创化、“梨园情戏曲风”的舞剧演绎、曹禺戏剧作品的舞剧表达进行述评;在《当代舞蹈艺术研究》连载“中国当代舞剧批评研究”,对中国当代“舞剧现象批评” “舞剧文化批评”“舞剧本体批评”进行举隅论说等。《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开设“中国舞剧和舞蹈剧场研究专题”,慕羽教授对中国舞剧叙事的构成与转型进行深入分析,田湉副教授对舞蹈剧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风格与形式进行论述。慕羽教授在《民族艺术研究》发文,关注文艺思潮衍变下的中国当代舞剧,提出:“就空间观而言,在中国当代舞剧的创作中体现了‘文化主体性’和‘全球在地化’意识的增强。”⑤慕羽.文艺思潮衍变下的中国当代舞剧[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2):114.任文惠副教授关注“民族舞剧”与“中国舞剧”的争论,在舞蹈观念更新的思潮视角下探讨中国舞剧创作观念的发展。⑥任文惠.两种现代性:“民族舞剧”与“中国舞剧”的创作实践及观念争鸣[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35(1):17.
2022年11月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学系建系40周年暨舞蹈学学科建设系列论坛”。与会专家就“舞蹈学术研究在中国” “舞蹈学术研究的海外发展和当代趋势”“舞蹈学术研究的跨学科视角” “中国舞蹈史学的现实与未来”“戏曲史与舞蹈史的交叉探索”“舞蹈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对“中国学派”舞蹈学的研究需要探讨现代艺术体系视阈下的舞蹈学,于平教授从吴晓邦的“新舞蹈艺术”谈起,认为:“理解了吴晓邦关于舞蹈分类的‘内容’坐标和舞蹈定义的‘形象’依据,就可以进一步去把握他的‘舞蹈学科’建构思想,这对于把握‘舞蹈艺术的现代体系’是一个基石。”①于平.现代艺术体系视阈下的舞蹈学——从吴晓邦“新舞蹈艺术”谈起[J].艺术学研究,2022,4(5):53.
综上所述,“中国学派”的舞蹈学研究立足于中国舞蹈学科的传统与历史,在舞蹈基础理论、舞蹈实践理论中均有突破,这一年的中国舞蹈跨文化研究、中国舞蹈表演理论研究、民族舞蹈学研究等方面也有丰硕成果,由于篇幅有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无论如何,2022年“中国学派”的舞蹈学研究不断深耕,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助推审美转向,凸显中华美学的精神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