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焕焕 苗丽
摘要 青年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与教学成效有着积极意义。文章对青年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关系加以分析,讨论了二者融合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及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思想意识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运行机制、加大新媒体技术应用力度、建立二者融合的保障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打下基础。
关键词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8.029
1青年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关系
1.1二者价值目标相同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操守,同时通过思政课程还可以渗透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从而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在此期间,若高校组织学生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则可以帮助其在实践中加深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志愿者精神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这与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目标一致。
1.2二者具有兼容性
现阶段,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充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改革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应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比重,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志愿服务指的是志愿者自愿及无偿通过自身能力作出贡献的行为,在服务实践中有助于帮助志愿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精神风貌,鼓励其勇于创新、积极奉献,具有一定的思政教育性质[1]。因此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应充分挖掘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实现二者的有效兼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效。
1.3二者实施对象相同
当前,大学生是我国各类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随着“环保”“赛会”等活动的开展,更多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中。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升了对志愿服务工作思政教育作用的重视,并将其作为思政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与关键渠道。在教育与活动实践中,二者在实施对象上高度重合,进而可以以此为基础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的有机结合,为高校育人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2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与青年志愿服务融合的原则与挑战
2.1原则
2.1.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体现出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在推进思政实践教学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期间,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教学要求与活动目的提出切实可行的思政实践教学方案及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同时保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
2.1.2基于基地建设实现多方联系
在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结合之际,应做到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参与更多主体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实现多方联动。例如,高校可以同相关部门及养老院、医疗机构等取得联系,让大学生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提供服务,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其对弱势群体的了解,深入体会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变思想观念,为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2.1.3课堂教学服务志愿活动,志愿活动支撑课堂教学
教育部指出,应将志愿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融入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情况来看,教育教学与志愿精神的联系不够紧密,为转变这一情况,应充分推进思政教学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机结合。在此期间,应注重遵循“课堂教学服务志愿活动,志愿活动支撑课堂教学”的原则,丰富与调整教学内容,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有关内容融入其中,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逐渐形成志愿精神,实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2.2挑战
2.2.1对思政教育重视不足
现阶段,绝大部分高校都遵循教育规定设置了思政课程,但教育教学仍一定程度上受到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对思政课程重视不足,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教师大多以“灌输式”传递既定价值观,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受到限制[2]。这样不仅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还会阻碍思政教育与志愿活动的结合,难以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2.2.2实践活动组织不到位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实践,然而从当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思政课程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很好地落实于实践中,导致大学生难以对相关思政内容形成深层次理解,思政意识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实践活动组织不到位还会影响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联系,阻碍教学目标的达成。
3基于青年志愿服务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3.1深化思想意识建设
正确认识青年志愿服务的思政价值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思想意识建設工作。一方面,可借助校园广播、网站等校内媒介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发布各类有关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认识。通过高校信息宣传渠道凝练青年志愿服务文化,引领志愿精神走入校园、走入课堂、走入宿舍[3]。另一方面,高校应对其他优势资源加以整合,结合实际加大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投入力度,提供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同时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为高校青年志愿者实践教学提供条件。例如,高校可以联合当地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培训指导,鼓励学生凭借所学知识及自身技能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其志愿精神与综合素质,同时通过这一形式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入改革,充分发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
3.2构建完善的实践运行机制
在青年志愿服务融入背景下,高校应围绕教学目标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相应的运行机制,同时结合大学生培养要求对志愿服务以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在此期间,可以将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一个环节,并划分选题、实施、指导、考核、总结、拓展等环节。
一是选题环节,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技能储备及专业能力选定志愿服务项目,可以是个人项目也可以是团队项目。确定选题后,完成《项目申报书》编制、立项答辩、教师指导等流程,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项目的顺利落地实施提供保障。
二是实施环节,学生根据确定的选题内容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在此期间做好日记、周记以及总结报告的编写工作,并保存好照片、视频等资料。
三是指导环节,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期间,教师需要对全程作出指导。主要可以分成分散指导与集中指导两种形式,其中分散指导是指教师通过现场观察或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动态化指导;而集中指导则是利用课堂时间统一开展指导工作。在落实指导工作时,还可以由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助教为辅的志愿服务活动指导机制,为提升志愿服务活动成效、推进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奠定基础[4]。
四是考核环节,大学生对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进行展示汇报,由教师根据具体标准进行评定。例如,可以采用的标准包括“项目的现实意义”“项目与思政教学的契合程度”“专业技能运用情况”等。
五是总结环节,对整体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总结,并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教师予以奖励。
六是拓展环节,在完成志愿服务项目后,可进一步根据学生意愿推进项目拓展,构建思政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3.3加大新媒体技术应用力度
将青年志愿服务引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要注重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搭建相应的新媒体信息平台。新媒体技术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融合性强,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可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认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优势,将相关信息内容传递至权威媒体与上级平台,充分扩大其影响力。随着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推进,还可以同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借助校园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对志愿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发布内容涉及时政新闻、团学动态、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等多方面,进而在学生青年群体中形成较大的影响力,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相关活动。
3.4建立二者融合的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当前,资金不足及资金来源单一成为影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推进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志愿服务在思政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此期间,高校应积极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财政补助、优惠政策等形式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保证充足的活动经费可以更好地将青年志愿服务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为提高思政实践教学成效提供保障。
二是落实志愿服务的权益保障。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及社会危险问题,虽然志愿精神中提倡“真诚友爱”“互助奉献”,但同时也要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应同当地有关部门及相关社会力量建立合作关系,尽可能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其消除后顾之忧;同时还可以依托志愿服务确保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确保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三是做好相应的组织管理工作。组织管理是做好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校在明确志愿服务对思政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应做到从细节出发,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保驾护航。首先,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前,高校应落实相应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对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划分,保证各参与主体可以正确认识自身作用,从而为整个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推进奠定基础。其次,针对高校组织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引入公示机制,即对具体参与的学生及教师向志愿服务对象进行公示,在明确服务内容的同时接受广泛监督,保证学生可以端正态度,树立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还应委派专门的教师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管人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工作明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最后,应针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归档机制,由监督人员对学生及教师的志愿服务表现进行记录,进而为后续的考核评优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4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实践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积极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融入其中。高校要做到“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思政教学与志愿活动的融合构建运行体系与保障机制,同时做好思想建设、技术应用以及师资力量建设等工作,为青年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融合提供支持。
参考文獻
[1]赵雨柯.“大思政课”视阈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多重价值[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7(4):37-41.
[2]唐世利.探索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J].试题与研究,2021(3):116-117.
[3]张丹,魏成.高校志愿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研究——以内蒙古B高校青年观培育机制构建为例[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1,43(1):31-37.
[4]赵鹏,徐晶,隋亚男.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构建——以天津工业大学青鸽志愿者服务团为例[J].智库时代,2020(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