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治珍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早期教育系,山东 菏泽 274000)
2020年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出台,为职教语文教材的改革明确了原则,指明了方向。语文课程作为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为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语文教学的改革,很重要的环节是教材的改革。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菏泽市各职业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在选文内容、课时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语文立体化活页教材的开发势在必行。而语文立体化活页教材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开发多种语文教学资源并动态更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融入创新教育,以灵活的模块组合与装订形式呈现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综合性教材,具有时代性、职业性、地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课题组通过多种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期找到语文教材与专业对接的突破口,找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新课标要求的着陆点。
为全面了解菏泽市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使用情况,课题组选取了菏泽市5所职业院校的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每所学校各100名,涵盖每所学校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班级。并向来自5所职业院校的13位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13位教师进行访谈发现,选用最多的职教语文教材版本有三种,分别是: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组编著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以下简称“山东省编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倪文锦、于黔勋主编的《语文》(基础模板)第四版(以下简称“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第四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语文》第六版(以下简称“劳动版《语文》第六版”)。由于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春季高考语文课程标准中,配套教材是山东省编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所以选用该版本语文教材的人数较多。此外,通过对学生目前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满意度均偏低,最高满意度只达到36.6%,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内容陈旧、语文学习资源匮乏、与专业学习无关等。具体见表1。
表1 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版本使用情况及其满意度调查结果
另外,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学校语文课的周课时量为两节课的占72.6%,从与13位语文教师的访谈结果来看,92.3%的教师认为语文课的课时量远远不够,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讲得太快,学生能掌握的内容甚少,特别是如果课中加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环节,一篇课文2个课时远远不够用。
84.61%的教师认为当前所用教材的内容一般,有的是学生之前就学过的篇目,有的教学内容虽然经典,但学生不喜欢听;由于各版本语文教材均没有明确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职教特色不明显,在授课时找不到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切入点,所以教师还是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总之,各版本中职语文教材缺乏专业性,职教特色不足。
从调查结果来看,菏泽市各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内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新课标在“教材编写要求”第五条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气息,易教利学。”[1]然而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职教语文教材都注重的是经典作品的选入,缺乏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的选入。山东省编人教版语文教材、高教版《语文》第四版教材和劳动版《语文》第六版的选文,不管是传统篇目还是现当代作品,都注重的是文章的典范性。比如,传统篇目中的《劝学》《师说》《琵琶行》《林黛玉进贾府》等,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边城》《致橡树》等。虽然“课文的主题思想符合时代的主流思想”[2],但选文内容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相差甚远。远离学生生活时代的作品,即便教师依据学生生活创设学习情境,也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生命体验。
新课标要求“课程资源开发要特别注重体现职教特色”,其中一项是“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突出实践取向。”[3]目前,职教语文教材大多是国家、地方二级统编教材,各学校各专业通用,这些教材注重的是各个职业群体基本语文素养的培育,忽略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需求。如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的是护理文书的写作和医患沟通技巧;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导游词的写作及与游客的沟通技巧等。
“职业教育专业众多,而且班级性质呈现多样化特征”[4]。目前,菏泽市各职业学校,班级类型主要分为“升学班”和“就业班”,但多数学校所选用的语文教材,不管是“升学班”还是“就业班”都是通用的,都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升学班”的学生更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全面学习和答题思路的养成。而对“就业班”学生来讲,更需要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在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等实践活动上可以融入地方文化,但因教材所选内容地域特色不明显,语文课时又少,使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所学内容对“就业班”学生来说不熟悉,不感兴趣,所以语文课就成了“鸡肋”般的存在。
当前,职业教育由三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学制构成,语文课一般开设1~2年。通过对菏泽市5所职业院校的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就业班”的课时量是:72.57%的专业,一周两节语文课;10.21%的专业,一周一节语文课;5.17%的专业没有语文课;只有12.05%的专业一周四节语文课。语文课的课时不断被压缩,而当前教职语文教材编写却仍处于一种理想化状态:不仅选文内容安排充足,而且语文教材为体现职教特色分为基础模块、职教模块等若干册,如倪文锦、于黔旭主编的高教版《语文》教材共需198学时,山东省编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共需180学时。所以语文统编教材规定的每周3~4节的课时量,显然不再符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
为破解“既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弥补教材所缺乏的时代气息”这一难题,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些许可行之路。教师平时关注时事热点,课上化为学习资源。以倪文锦、于黔勋主编的高教版《语文》(基础模板)第四版下册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第一篇讲读课文——史铁生的《合欢树》为例,阐述如何通过结合时事热点,拉近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体现时代性,同时挖掘出作品的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合欢树》一文主要讲述了双腿残疾的作者与母亲三十年的点滴故事,并借“合欢树”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带着深深愧疚的思念。单纯的通过理清文章思路,品读重点句子,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感情。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查找社会热点材料,终于找到了突破口。2021年6月28日,共青团中央公众号上,推出了一篇文章《四年前,他求清华给间宿舍!如今毕业去了这里……》,讲的是四年前向清华写信,求“一间陋宿、供母子俩跻身”的甘肃残疾考生魏祥的故事。四年前,魏祥的那封《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信》,感动了万千网友,而清华大学回信末尾那句“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也是瞬间刷屏。四年前的温暖互动,随着四年后的这篇推文,再次成为热点。这篇推文里的主角魏祥,同《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有着同样的不幸:双腿残疾,但也有着同样的幸运:有一位深爱自己的母亲。同年秋季开学要学的第一篇课文就是《合欢树》。
在课文导入的时候,做了这样的设计:暑假里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或温暖到你的故事?在班级学生众多的声音中,教师听到了“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回答,教师顺势把这句话拎出来,询问其他同学知不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故事,结果将近2/3的同学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然后教师将魏祥写给清华大学的那封信投到了大屏上:残疾的双腿,艰难的求学经历,母亲道阻且长的育子之路,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歉疚。与《合欢树》的主题不谋而合,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后续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轻松明了。
而清华大学的那封回信,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课文主要内容品读完之后,教师把这封回信作为理解史铁生顽强地活着的补充材料,与学生一起进行了赏读。正是因为这种世间大爱情怀的存在和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史铁生也有了活下去的理由。清华大学的回信是对优秀学生的激励,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教师在课堂上水到渠成的提出:作为一名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更应该敬畏和珍视生命。由此,与专业相契合的思政元素不言而喻。
要解决职业学校语文教材“重基本语文素养的培育,缺乏职教特色”的问题,就需要校企“双元”共建,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各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语文能力。而职业语文能力是指在职业场景中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它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一个人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核心能力。不同的专业,职业语文能力的标准不同,不同的岗位,职业语文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课题组通过对本校护理和康复治疗技术两个重点专业进行调研,了解分析相应专业的不同职业语文能力需求。
语言沟通能力和护理文书的写作能力,是最重要的护士职业语文能力,分别占38.78%和25.51%。在语言沟通能力中,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被认为是重要的语言能力。在写作能力中,能进行准确规范的护理文书的写作被认为是重要的;而对不同的患者缺乏个性化的书写、没能抓住护理的重点记录,分别排列在书写护理记录中最主要缺点的前两项。
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康复评定及康复运动处方的书写能力,是最重要的康复治疗师职业语文能力,分别占48%和28%。在面对不同的病患时,特别要注意措辞和说话语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因语言表达问题引发的医患纠纷占很大比重,比如用词不当,语气生硬等。通过调查还发现,在写作能力方面,康复评定的书写主要存在“文意不清”“词不达意”“字迹难辨”“标点不清”等问题。
不管各种版本的中职语文教材如何修订或更换,都无法同时满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语文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各学校只有根据自身特点,通过校企“双元”共建,让一线语文教师充分了解不同专业所需要的职业语文能力,继而开发出相应的课程资源,整合成立体化活页教材,才能落实新课标“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融通和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5]的要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文化对一个人成长影响深远。当地的文化,于学校、教师及学生而言,都是更易入情的语文。教师更容易教,而学生也更乐于学。目前,菏泽市职业学校所使用的各版本语文教材均缺乏菏泽地域特色。菏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结合菏泽当地文化开发课程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成立体化活页教材,可作为各版本职教语文教材的补充。
菏泽地方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名人辈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等特点。有远古至夏商时期的祖源文化,有两周时期的“百家争鸣”文化,有秦汉时期的帝后文化和王侯文化。魏晋至隋唐时期,菏泽历史文化呈现出三种突出的现象:一是三国曹魏时期的才俊文化;二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文化;三是隋唐时期的豪杰文化。宋元时期的菏泽历史文化,一是仕宦文化突显,二是崇文重教之风形成。明清时期,菏泽崇文重儒、耕读传家,成为社会风尚。近现代民主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菏泽革命历史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历朝历代留下的文化浓厚的遗址古迹,也成为了菏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另外,还有彰显地方特色的牡丹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水浒文化等。
为丰富广大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感受菏泽地方优秀文化的魅力,滋润学生心灵,增强家乡文化认同感,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课题组特开展“家乡名人故事我来说”的实践活动。活动分为两块内容:“讲好家乡名人故事”和“寻访家乡名人足迹”。活动作品成果见图1。
图1 “家乡名人故事我来说”实践活动作品成果
此次语文实践活动,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资料搜集、讲述到亲身寻访、演绎,学生乐在其中。学生对家乡优秀文化有了一次较深入的了解,为家乡有些名人而感到骄傲,增强了对菏泽地方文化的认同感。活动真正做到了引“生活之水”滋润学生心田的目的。
菏泽市各职业学校现用各版本语文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弱化语文实践活动,强化语文知识传授,存在这一问题的很大原因是语文课时量不足。所以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新课标的要求,仅仅依靠校内语文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必须拓展语文第二课堂,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1.依托社团活动,落实“课堂思政”。为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各职业院校学生会自发成立各类社团。以课题组所在学校为例,共有诸如文学社、语言社、音乐社、舞蹈社等13个社团。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的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比如,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主题,学校各社团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在朗诵比赛中,文学社学生选取了,诸如《黄河落日》《我用残损的手掌》《沁园春·长沙》等语文教材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音乐社、舞蹈社合作完成的伴舞朗诵《雨巷》,凄婉又充满希望,创新了朗诵形式,也让观众领悟了革命年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2.开展志愿服务,培育责任担当。由于近几年疫情形势的复杂多变,各院校都成立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但课题组所在学校,多年前就有专门的学生志愿服务队。疫情期间,学生在校内时,积极报名争当志愿者,离校后,志愿者们又积极投身到当地疫情防控一线,在2022年的疫情防控中,我校共500多名学生参与到当地的疫情防控,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他们的青春抗“疫”故事,在菏泽共青团公众号“青春菏泽”上被相继报道。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培育了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语文课上家国情怀、热爱人生、志存高远等思政元素,在“润物无声”中落地生根。
3.利用暑期实践,服务区域发展。每年暑假,菏泽各职业院校,结合学校实际,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利用社会课堂上好“大语文”实践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以课题组所在学校为例,2022年暑假,课题组成员带领10支社会实践队伍,分别赴牡丹区、定陶区、东明县、郓城县、单县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与乡村振兴、文化建设、核酸检测志愿服务,爱老敬老、关爱留守儿童,助力文明城市建设及普通话推广等活动。这些活动,同样在菏泽共青团公众号“青春菏泽”上得到报道,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综上可见,职业教育阶段语文立体化活页教材的开发,有利于彰显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和职业教育特点,突出对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培育,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