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慧,高 辉
(菏泽学院商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如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新发传染性疾病等,不仅会给市场消费、企业生产经营及政府管理带来较大影响,而且会对区域经济体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严重威胁区域经济系统的稳定。尤其对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系统韧性脆弱的区域影响更为明显[1]。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胁迫下,一些区域经济体由于韧性强劲,能够从突然的巨大冲击中快速恢复,而有些区域经济体,由于缺乏一定的恢复力,将会深陷经济发展迟滞与衰退的困境。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区域经济体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切实提升区域经济系统的恢复能力并因地制宜地采取应对措施,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将恢复力理论框架引入区域经济研究中,旨在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胁迫下区域经济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以期为政府部门提供管理和决策的方法支持。
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呈现多维层面差异、多维扩散效应及结构优化等超传统性的新特征,面临多层次分化、持续增长动力不足、结构升级阶段性扭曲等制约条件,传统的区域经济分析框架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因此,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将生态学领域及社会学领域的恢复力理论框架引入区域经济研究中,可以成为一种适应区域经济新特征及缓解制约条件影响的新分析框架,是提升区域经济恢复力及韧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2]。
恢复力理论起源于力学,后拓展至工程学、社会学与生态学等领域。从生态学视角来看,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自身通过消化吸收外界的不利冲击影响,恢复至冲击前稳定状态的一种能力[3]。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恢复力是指通过社会、经济及政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经济系统所达到的稳定状态及承受冲击的阈值范围。
Foster最先提出了区域经济恢复力的概念,认为其是区域在面对突发扰动与冲击时的应对与修复能力[4]。吴洋宏强调区域经济体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认为其是区域经济系统通过调整与变化以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5]。李连刚认为其是区域经济从经济发展迟滞或衰退的扰动与冲击中恢复至均衡状态的能力,但他只关注到了经济增速与就业率恢复方面[6]。李晓钟结合演化经济地理思想与复杂系统思想,指出区域经济体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复杂动态系统,认为其是一种适应性恢复力[7]。由此可看出,目前对于区域经济恢复力内涵的认识包括两种观点:一是从均衡分析视角,认为其是重新回到冲击前均衡状态的恢复能力;二是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认为其是面对外部扰动与冲击时的适应能力。区域经济的恢复不仅仅是恢复到外部扰动与冲击之前的均衡状态,而且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因此,区域经济恢复力是一种适应性的、动态的经济恢复力。
区域经济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是区域经济恢复力评估的基础,也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合理的基本保证。在对全面、客观、真实、完整的调查数据进行有效性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目标导向性、通用性、可操作性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系统化的、指标数量适当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胁迫下的区域经济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区域经济”“恢复性”“恢复力”“弹性”“韧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关键词,通过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施普林格、威利在线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建立初步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5个,包括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劳动力、财务支持、政府能力;二级指标23个,包括区域GDP、区位优势、外贸依存度、新基建投资、产业结构多元化、产业链体系、产业集群竞争力、高新技术研发投入、数字经济转型、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失业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信贷支持强度、人均财政支出、财政结构优化、金融服务产业集聚、金融监管政策、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有效性、经济刺激强度、政府财政自给自足能力。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评估指标与区域经济恢复力之间关联程度。调查对象包括区域经济学者、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区域经济类行业协会人员及规模以上企业经理,如表1所示。利用SPSS19.0,对调查问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进行检验,并利用具体数值来表示评估指标与区域经济恢复力之间关联强度。通过计算,上述指标的平均有效率均高于70%,因此,调查结果是可使用的。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19.0对问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进行检验,其中,Cronbach系数为可靠性指标,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为有效性指标,如表2所示。
表1 调查问卷具体数据统计情况
表2 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检验分析
利用具体数值来表示评估指标与区域经济恢复力之间关联强度:非常强(5分)、很强(4分)、强(3分)、一般强(2分)、不强(1分)。通过SPSS19.0进行分析,得到描述评估指标与区域经济恢复力之间关联强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与Spearman系数。其中,指标的平均值表示关联强度,均值越大,表示评估指标与区域经济恢复力之间关联的强度越大;标准差是标准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标准差越小,表示关联的强度越大;变异系数表示离散程度,变异系数越小,表示关联的强度越大;Spearman系数是体现关联强度的重要测量指标,Spearman系数取值越大,表示关联的强度越大。其具体数值如表3所示。
表3 评估指标与区域经济恢复力关联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按照Liu等提出的评估指标筛选方法,当均值大于3.4、标准差小于0.75、变异系数小于0.3与Spearman系数大于0.85时[8],那么这个指标就可以成为评估的最终指标;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那么这个指标就不能成为评估的最终指标。基于此,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胁迫下区域经济恢复力的最终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胁迫下区域经济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
熵权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客观赋权法,根据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有效考察一定时期内指标的变异程度大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体现相应的政策倾向,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方法支持。因此,选取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处理。
1.数据来源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三个等级,选取某省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区域经济恢复力评估。关于定量指标,根据该省2020—2022年统计年鉴的数据,通过求其均值获得。关于定性指标,由区域经济学者、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区域经济类行业协会人员及规模以上企业经理等多位专家给出相应的语言值,然后将语言值转化成对应的区间二型模糊集[9],最后通过求其均值获得。
2.方法步骤
1)无量纲化处理
(1)
2)信息熵计算
(2)
3)权重计算
(3)
通过以上方法步骤,可以得到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大小。一级指标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应急管理能力(0.326 1)、工业结构(0.304 7)、金融支持(0.265 4)、发展基础(0.103 8)。这表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复杂性对政府部门的防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应急能力的提升成为区域经济恢复的关键。二级指标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经济刺激强度(0.108 1)、信用支持强度(0.101 8)、应急管理机制及体系(0.100 6)、产业集群竞争力(0.099 6)、防控有效性(0.083 0)、金融政策(0.082 5)、金融服务产业集聚(0.080 8)、供应链系统(0.080 6)、工业结构多元化(0.066 8)、高新技术研发投入(0.057 4)、区域GDP(0.041 8)、外贸依存度(0.038 9)、防控投入(0.034 2)、新基建投资(0.023 0)。这表明,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胁迫下,区域经济的恢复需要政府部门丰富政策“工具箱”,充分发挥政策工具之间的组合作用。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阶段,政府应结合经济与技术性政策工具的特征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在明晰区域经济恢复力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评估指标与区域经济恢复力之间关联强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与Spearman系数,从发展基础、工业结构、金融支持、政府能力四个维度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获得指标权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胁迫下提升区域经济恢复力,有利于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更为快速地恢复甚至出现更快的增长速度。基于本文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遭受外部冲击后的变化和反应是动态演化的过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胁迫下,区域经济无法避免冲击与扰动,因此,构建具有强劲恢复力的区域经济系统应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
2.对区域经济恢复力的量化研究,有助于政府部门全面、精确地了解区域经济恢复力的构成及相应要素。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区域经济体中的关键与薄弱要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恢复政策。
3.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呈现出动态性的变化特征,而且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及结构等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恢复区域经济的相关政策。
从经济与技术的角度来看,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胁迫下区域经济的恢复力,应充分发挥政策工具之间的组合效果。本文从应急管理能力、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恢复力政策提供如下建议。
1.增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随着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加剧,应急管理能力已成为政府部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尤其是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越强,防控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政府应主导建立健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注重多主体协同治理,创新应急管理方式及模式,充分实现信息共享。二是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完善医疗卫生救助体制,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及医疗服务的支持力度。三是提升基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通过发挥应急管理政策的组合效应,优化管理方式,加强基层社区党组织及智慧社区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2.提升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产业链和供应链是建立在产业供需网络基础上的生态系统,其更加强调整体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主要是指断链后的恢复能力,应更加关注其安全水平。因此,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胁迫下,提升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打通影响产业链和供应链多样化的堵点与卡点,通过产业结构的协同优化来疏通产业循环体系。二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下孵化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新产业和新业态。三是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产业,集中创新资源攻克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3.实施数字金融优先发展战略。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胁迫下,数字金融不仅是提升区域金融服务水平及推动区域金融业态创新的重要依托,也是区域经济应对外部复杂性扰动与冲击的有力举措。因此,实施数字金融优先发展战略,一是应根据区域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与产业结构发展阶段,打造有针对性的数字金融集聚区。二是建立多层级、中心化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均衡发展。三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持数字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4.区域经济政策应注重质量效益与内生创新。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而内生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如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胁迫,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层次分化、动力不足及阶段性扭曲等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因此,区域经济政策调控应做到: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采取数字要素驱动、技术创新等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创新模式,提升产品或服务附加值,充分发挥创新的溢出效应。二是结合区域自身特色,通过引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团队及调动区域创新积极性来提升区域经济的内生活力与自增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