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晗
(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产教融合是将产业和教育紧密结合,通过深入合作和互动,促进双方人员、资源和知识的相互流动和共享,以期达到专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是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一门集中实践课程,共60学时,3学分,通常安排在第二学年。该课程需训练学生的视觉设计表达力,教学内容涉及材料、印刷技术、消费者心理和营销等具体应用问题,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闽江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对“产教融合”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多方实践,通过与相关产业资源的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层次和路径上进行了更加细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平面设计方面的市场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满足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成长需求。
在平面设计与制作实践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包装设计等基础课程以及PS、AI等软件操作课程,已具备一定的设计制图能力,为专业实践创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对广告设计行业还没有深入、系统的认识,不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和当下设计工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联动关系。部分教师安于现状,创新力不足,教学活动往往出现和行业发展、运营过程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实践创作与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相去甚远。在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虽然也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企业参访或校外专家来校的指导活动,但此类教学活动缺乏相应配套机制,严重依赖专业负责人与企业的个人交情,极易导致产教融合教学的一体化进程不均衡。加上学生参访企业的时间较短,只能匆匆走马观花,无法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特点和行业需求,无法真正体验和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撰写的调研报告往往只是表面文章,没有深入分析和思考,缺乏对行业运作特点的洞察。
由于学校财政预算有限,加上原有的教学模式缺乏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导致产业方面的教学资源无法有效地引入到课程中,教学资源不足。专业实践课所提供的校内教学器材老旧,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不扎实,无法真正掌握专业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实践课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师个人经验讲解,这限制了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和实际案例,无法及时响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需求。学生的创作往往只是在电脑软件中完成,缺乏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认知。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实践经验落后于同行竞争者,就业变得更加困难,在进入职场后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适应职场环境。
过往的成绩评价主要基于学生的图稿完成的效率以及对其视觉图样的评估。这种评估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没有考虑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多样化表现和实践经验的挑战性。实践课程评估应该更加注重多维度评估,包括学生的创意思维、设计理念、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设计思考、设计决策以及设计可行性分析等进行评估,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评估手段还应加强对学生实践经验的考量,鼓励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通过与真实客户的合作、参与比赛或行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真正面对实践的挑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
在传统的实践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缺乏系统的设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仅使设计作品不能真正呼应全面的社会需求,也不能通过实践课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伦理精神。强化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其成为品德高尚的设计师做好铺垫。这不仅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助于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是教改理念的确立,将应用型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践,整合校内外专业资源,建立开放性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专业特点和现实需求的了解。改革应充分体现“艺术与产业相结合”的专业特点,强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锻炼学生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成果输出为导向,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推动设计成果转化和落地,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双循环评价体系,突出从单向知识教学向师生互动教学的转变,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目的[1]。
通过此次教改,期望强化“以今化古”的教育意识,以现代教育手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思想道德教育、职业伦理教育的熏陶与专业知识讲授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和乡土意识,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得到精神升华。
强化创新引领。首先,打造由国内外学者联合组成的导师团队,参与一线实践教学工作,专注观念创新。其次,开设“闽院讲席”系列品牌性、长效性讲座活动,积极引介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为师生介绍专业最新发展成果。最后,加大校内实践平台开放力度。开放印刷工艺实践室、包装文创工作室等由校内导师指导的实践平台,通过引入有代表性的横向课题,强化校企合作紧密度,构建企业-导师-本科生“三位一体、导师中心负责”的自主创新实践机制,在课程中大力引入各类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和设计竞赛项目,创新课程实践内容。
强化项目驱动。首先,邀请、聘用校外企业家、设计师,根据当下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介入实践教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指导设计创新项目申报,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大平台。其次,与福建省包装设计协会等专业组织机构深度合作,通过“九宫格茶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仙游县书峰乡枇杷包装设计大赛”等多项赛事,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具体内容。最后,校企联合构建基于问题导向与项目驱动的创新平台,携手分级打造“创新实践挑战营”和“创新创业提升班”等实习实训平台。
强化校内外实践资源深度融合。通过项目驱动和机制建设,有效强化校内外实践资源深度融合。校外实践基地的硬件资源也得以有效地被整合到实践课的教学中,师生可以直接利用企业设备进行实践案例教学。随后,可将学生的创意方案反哺给企业,这种互动使学生更加注重实际应用,也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创意库”[2]。企业如果选择采用学生的创意方案,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报酬,这既是对学生努力的认可,又是一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互通。通过强化校内外实践资源的深度融合,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关系,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夯实思政课程育人实效,强化价值引领。依托闽江学院深厚独特的政治传统和历史底蕴,发挥思政育人主阵地作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思政课堂教学的育人实效,不断增强思政育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实践环节中着意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相关实例,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扎根地方文化沃土,打造“术科”特色育人团队[3]。秉持本土办学传统和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打造有闽院特色和本土情怀的“术科”思政育人团队。讲好专业故事,入课程扩课堂。通过“非遗进校园”系列讲座及师生共建团日实践专题活动等育人载体,让师生的专业能力获得更接地气的实践机会,并进一步了解地域经济文化需求。开设专业伦理课程,树立人本理念,在专业实训、企业实习和实验实践课程中强化团队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养成,激发专业报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选拔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发展;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管理者和一线设计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担任创业导师,联合带项目育人才。同时,凸显行业企业育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项目通过校企产学合作,联合攻关,培养教师创新意识和方案应用能力,力求打造出一支技能娴熟、思想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4]。
为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习”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养成[5],项目组将创新精神、协作能力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学生在项目推动过程中所展现的团队协作能力,校外导师的具体评价以及相关的创新实验、获得专利、竞赛成绩等折算为课程作业成绩,计入总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上述课程教改理念和任务,构建了“三环六步二融二结合”的教学模式(图1所示)。“三环”是指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即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翻转课堂、课后——总结反馈;“六步”是指教学中的六个阶段:课程概述、布置任务、导师讲解、交流分享、拓展延伸、归纳总结;“二融”是指教学中思想政治要素与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合;“二结合”是指艺术与产业的结合,校内外专业资源的结合。
图1 “三环六步二融二结合”教学模式
1.课前自学(课程介绍、明确任务)。开课之前,教师首先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平台(MOOC)”发布SPOC(小规模限制在线课程),针对教学目标和任务提供辅导材料(包括PPT课件、小测验、短视频、知识拓展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和材料准备。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微信课程群、慕课堂等工具)辅助学生的学习,实现师生实时互动,并做出过程评估,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该环节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课中翻转课堂(学生报告、师生交流)。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并积累和业界专业人士交流的经验。教学过程中积极安排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进行联合指导,专家大多来自专业实践基地,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程积极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推动学生组成小组完成任务。学生都应在任务不同阶段所规定的时间内定期提交报告,并在课堂上发表PPT报告,供全体师生讨论。小组成员需根据分配的任务进行分工协作,并由一名同学任主讲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就设计任务的主题分析、设计初稿和完成计划进行详细报告。导师团队则负责对每组的报告和作品质量进行点评,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组织实施过程
3.课后总结和反馈(延伸、归纳和总结)。课后,学生须根据“中国大学MOOC”手机app进行课件复习和总结,巩固知识点。课程将过程评估作为学生整体成绩评估的重点,评估结果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日常表现(占30%):根据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课堂参与情况、团队合作热情等项目作评价;二是阶段成绩(占30%):根据学生完成阶段课题任务的质量进行评价;第三,综合得分(占40%):根据学生的实践任务的整体完成质量进行评估,导师团队将结合实际市场需求做出评估,如图3所示。
1.思想政治要素的整合。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实践课教学,促进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这次教改的要务。例如,当教师谈论设计的印刷制作时,自然导入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的背景介绍。教师会督导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版印刷形式,并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在追求高品质印刷产品的同时保护和传承传统印刷技术。通过针对性引入对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的讲解,着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土的情怀。
2.地域文化整合。本次教改的目标之一意在促进专业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真正融合,满足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导师团队将企业横向项目积极融入教学,努力呈现学生创作的实时反馈效果。例如,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画”的元素被应用到学生的多项文创纪念品的设计中,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众多作品获得专业竞赛奖项和专利认证,成果广受肯定。
3.校内外结合。一方面,教师精心组织相关企业的参访和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拓宽其视野,并提供学生实习机会。教师通过“校友邦”平台对实习过程进行管控,严格考勤制度,及时了解学生动态,确保各项实习计划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业界专家被“请进来”。他们将企业的工作和培训场景转移到校内实训室中,实时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眼界和学习效率,实现校内外的互动和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
此外,积极与优秀企业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确保学校教学能够获得一批稳定先进的国际化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学生可在此进行可靠的方案测试和生产实践。
自2021年以来,新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教学督导组认为,经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趋向合理、逻辑性增强,课题项目丰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其学习的自主性。根据慕课堂反馈的2022年底的统计数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如图4所示。而校外实践基地和行业导师则反馈,经过指导和实训,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已初步具有将专业知识有效应用于市场实践的能力。
图4 2022年课程建设成效学生满意度调查
通过一系列的教改举措,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视野和水平均获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得以提高,并获得一系列专业奖项的肯定。2022年学生荣获 “国青杯”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闽江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学生参与设计的“闽侯县鸿尾乡青橄榄创意行销插画设计”获得了闽侯县政府的认可及应用,并参加了第五届华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部分学生已筹备成立设计公司或工作室,开拓新的人生赛道。此外,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显著提升,和校外专家交流和沟通的信心和能力得到增强,多件作品体现了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亦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