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翳风穴联合中药贴敷对面瘫患者HBGS、FDI 评分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2023-09-20 10:13刘柯里董双节
西部中医药 2023年9期
关键词:风穴面瘫面神经

周 强,刘柯里,董双节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康复科,重庆 402460

面神经受损导致面肌瘫痪引发的一系列神经缺损症状被称为面瘫[1],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分为引起周围性神经麻痹及中枢性神经麻痹两类[2],常见于颅内感染、外伤、卒中以及特发性神经麻痹等。本病发病与季节相关,冬天、低温天气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患侧对侧下部面肌瘫痪、同侧上部及下部面肌瘫痪为其典型症状[3],还可表现为癫痫、尿失禁、双下肢运动障碍、听觉过敏、味觉丧失以及吉兰-巴雷综合征等。本病预后相对较好,及时治疗后大多可恢复[4],但本病常并发面肌无力、面肌痉挛、结膜损伤或角膜损伤以及面部肌肉的异常神经支配等。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激素、抗病毒、抗生素以及神经营养剂等药物治疗[5],但是效果有待提高。近年,中医治疗本病效果较好,理疗、针炙以及中药贴敷等方式为中医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6],针炙可加快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吸收炎性反应渗出物,改善受损的面神经。中药贴敷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治疗多种病症[7]。故本研究探讨温针炙翳风穴联合中药贴敷对面瘫患者面神经瘫痪分级(house-brackmann grading system,HBGS)、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cale,FDI)及社会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2017年9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102 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2.56±4.57)岁;病程3~28 天,平均(16.24±2.15)天。对照组 中男27 例,女24 例;年龄20~65 岁,平均(43.24±4.56)岁;病程5~30 天,平均(16.31±2.17)天。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1)确诊为面瘫患者;2)病程30天以内;3)自愿配合本研究内容者。

1.3 排除标准1)由其他疾病所致继发性面瘫者;2)合并心脑血管或肝肾功能不全者;3)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史者;4)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1.4 诊断标准

1.4.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8]相关诊断标准:1)单侧周围性神经麻痹,伴或不伴有舌前味觉减退、耳后疼痛、泪液、听觉过敏或唾液分泌异常;2)急性期,一般3天达高峰。

1.4.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9]相关标准:1)风寒痹阻型面瘫:疼痛连及耳后,口淡乏味、饮食差、面瘫、口眼歪斜,脉多浮紧,舌淡苔薄白;2)肝胆湿热型面瘫:疼痛连及耳后,面瘫,咽干口苦,心烦、情绪激动、脉弦、濡数,舌红苔多黄腻;3)气阴两虚型面瘫:纳呆、寐差、面瘫、乏力气短,脉无力细弦,舌淡苔薄白。

1.5 治疗方法治疗期间需保持治疗室安静,室温24~30 ℃,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类药物等一般治疗。

1.5.1 对照组 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针炙翳风穴治疗,选取直径为0.25 mm,长度25 mm 的针炙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针炙治疗及穴位定位参照《针炙学》[10]相关内容,所有技术操作均由本院专业医师操作。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翳风穴,常规消毒翳风穴,第1 疗程,温和炙患者翳风穴,距离患者皮肤2~3 cm,以患者感觉温热但不灼伤为度,每天1次,每次45 min。每次艾炙结束后,给予针刺治疗,取阳白、攒竹、颧髎、四白、颊车、合谷、地仓、水沟、迎香、鱼腰、翳风,风寒痹阻证加风池,肝胆湿热证加阳陵泉,气阴两虚证加足三里。于患侧面部腧穴浅刺,平补平泄,急性期取合谷行泻法,每天1次,每次30 min。第2个疗程仅行针刺治疗,在第1疗程基础上加双侧足三里穴,施以补法,其余穴位操作方法同第1 疗程。10 天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结束休息2 天,共治疗2个疗程。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敷贴,针刺治疗结束后于患者面部翳风、下关穴敷药,药方组成:细辛10 g,白芥子10 g,制马钱子20 g,当归5 g,研粉制成膏状待用,每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1]相关内容,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眼不能完全闭合,上额无运动,口仅有轻微运动;有效:面部活动功能改善明显,可有轻微功能减弱,可能存在不严重的联带运动,静止时,面部对称或呈无损害性不对称,张力正常,轻用力眼可完全闭合,口不对称;痊愈:面部活动功能正常。

1.6.2 症状体征积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相关方法评分,分值越高,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

1.6.3 面神经功能 记录两组患者面部肌电图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AMP)、波峰潜伏期(peak latency,PL)参数,采用面神经评分系统(Fisch)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包含皱额、笑、静态、吹口哨、闭目等内容,总计100分,其分值与患者疗效成正比。

1.6.4 FDI 评分 使用FDI 面部残疾指数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面部情况,包括躯体功能评分(physical 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P)及社会功能评分(social 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S),FDIP 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呈反比,FDIS 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

1.6.5 HBGS评分 HBGS共分为6级,根据分级量表进行评分,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

1.6.6 满意度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患者满意度,内容包括治疗效果、专业技能以及生活质量等,每项评分0~10分,分值与患者满意度呈正比。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24%(45/51),高于对照组的70.59%(36/5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51 51 t P 0.000 0.000治疗前(分)17.24±3.15 16.89±3.14 0.562 0.575 12.564 4.481 t P治疗后(分)10.57±2.11 14.34±2.58 8.078 0.000

2.3 面神经功能治疗后两组患者CAMP、Fisch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PL 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比较(±s)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51 51 CAMP(mv)治疗前4.52±0.58 4.48±0.56 0.354 0.724治疗后79.64±8.31#△64.28±7.56#9.764 0.000治疗后9.55±1.82#△11.79±2.01#5.900 0.000治疗后8.96±0.42#△6.74±0.35#28.998 0.000 PL(ms)治疗前15.21±2.14 14.78±2.11 1.022 0.309 t P Fisch(分)治疗前56.24±6.12 57.83±6.15 1.309 0.194

2.4 FDl 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FDIS 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DIP 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FDl评分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FDl评分比较(±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51 51 FDIS治疗前(分)21.52±4.31 20.36±4.26 1.367 0.175治疗后(分)10.22±2.11 14.37±2.86 8.339 0.000 t P t P 16.816 8.337 0.000 0.000 10.102 4.419 0.000 0.000 FDIP治疗前(分)11.78±2.14 12.32±2.18 1.262 0.210治疗后(分)17.68±3.58 14.67±3.11 4.533 0.000 t P

2.5 HBGS 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HBG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GS评分比较(±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GS评分比较(±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 P 例数51 51 20.982 14.496 0.000 0.000 t P治疗前(分)17.21±3.54 16.97±3.51 0.344 0.732治疗后(分)6.12±1.31 8.76±2.01 7.858 0.000

2.6 患者满意度治疗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s) 分

表6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s) 分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51 51 t P治疗效果8.74±1.56 6.82±1.21 6.945 0.000专业技能8.94±1.34 7.62±1.11 5.418 0.000生活质量8.62±1.21 6.97±0.96 7.629 0.000

3 讨论

面神经起始于颅内中枢,分布于面部,起支配面肌运动作用[13]。面神经通路相对较长,其中任一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均可导致面神经麻痹即面瘫,可见于任何性别及年龄的人群[14]。本病病因尚未明确,有研究认为,面瘫主要由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水肿及急性感染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及神经受压所致[15]。不管是炎症反应或缺血引起的面神经组织水肿均可导致面神经出现障碍,最终引起面瘫[16]。故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程度、控制炎性反应及变性为治疗本病的关键。面瘫属中医“中风”“面瘫”“口眼歪斜”范畴[5],主要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口眼歪斜,为针炙科常见多发病之一。主要由于脉络空虚、热、风、寒入侵阴阳、少阳脉络,导致经脉不通、气血瘀滞、营卫失调所致。《金匮要略》载:“歪僻不遂、邪在经络。”《素问·评热病论篇》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目前温针炙为艾炙与针刺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治疗面瘫应用广泛[17],,有研究表明,相较间接炙,温针炙可更快将热明显、迅速传递到组织深处而起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艾炙可增加血流量、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环[18],可加快神经传导速度,营养及修复轴突与髓鞘损伤,调动内源性调节功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进而改善机体神经功能。乳突前下方即为翳风穴,其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出处,温针炙翳风穴可通络活血、加快炎性反应及水肿吸收。本研究中药贴敷选用细辛、白芥子、制马钱子、当归,可舒筋活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于温炙后敷于翳风、下关穴,直接于病处起作用,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两种方法相结合可有效改善机体应用代谢、血液循环以及细胞膜通透性,加快修复损伤组织,促进炎症吸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症状体征积分低于治疗前,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炙翳风穴联合中药贴敷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CAMP、Fisch、FDIP 较治疗前均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L、FDIS、HBGS 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温针炙翳风穴联合中药贴敷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降低面神经分级。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炙翳风穴联合中药贴敷治疗面瘫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温针炙翳风穴联合中药贴敷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面神经瘫痪分级,调节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猜你喜欢
风穴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关于风穴寺(外一首)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与风穴寺说(二首)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按压翳风穴速止打嗝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