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兰兵 韦骏* 邓猛 王玥 班国勇(贵州省黔南州农业农村局养殖业发展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并发表重要讲话,对贵州发展提出了“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四新”要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是国家“一带一路”和大西南地区连接华南、珠三角的重要节点。全州立体气候和山地地貌特征突出,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优势明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巨大。在新征程上,黔南州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保障好老百姓的“菜篮子”,生猪产业首当其冲。
2018年非洲猪瘟暴发致使黔南州生猪产业受到致命性打击,加之生猪养殖“小、散、弱”的实际,导致生产不稳定、供保能力低、抵御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破解全州生猪稳产和保供,黔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盯紧生猪“菜篮子”这个民生工程,将生猪产业作为重点主导产业来抓,紧扣生猪产业发展形势,抢抓发展机遇,超前谋划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四个方面的体系”“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实现生猪养殖体系向规模化转变、生产方式向标准化转变、经营方式向市场化转变,利益联结向持续化转变,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产业提质增效步伐,确保生猪产业稳产保供、助农增收可持续,推进生猪产业振兴迈向高质量发展。2022年,黔南州生猪存栏220.58万头,同比增加14.6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0.68万头,同比增加11.83%,生猪出栏300.06万头,同比增加20.02%,猪肉产量2 7.8 2 万吨,同比增加23.74%;生猪产值95.5亿元,同比增加14.55%,5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率达59.84%,比2017年的26.73%提高了33.31个百分点,位居贵州省第二,出栏增速达7.2%,排全省第二。
一是超前谋划,因地布局。把制度摆在前面,州、县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生猪产业领导小组组长、镇、村组建工作团队,建立“四级书记”带头抓的工作格局。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机制,执行“旬调度、月分析、季通报、年评价”调度机制和督察督导机制,制定出台《黔南州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方案》《黔南州生猪产业“3个100”高标准生猪育肥场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定目标、明措施、讲成效,健全抓落实的任务链责任链。立足黔南州资源禀赋,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分类推进“一心三区三园四核六强”(即:建成1个大数据线上交易平台,打造3个全产业链示范园,打造3个屠宰加工功能区,建成4个曾祖代种猪核心育种场,打造6个养殖量达100万头的生猪养殖强县)建设,同时,引进大型加工企业,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进程。二是坚持项目为王。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想,州委主要领导带队赴企对接洽谈,加大生猪产业招商引资力度。近三年,共招引签约15家大型生猪企业入驻黔南,其中,温氏、牧原、正邦等8家为全国前十强企业,投资规模达74.39亿元;狠抓省级生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25个省级重点项目落地投产,占贵州省105个重点项目的23.8%,位列贵州省第一;同时,推动8个省级“双千”生猪项目落地黔南;大力实施生猪“3个100工程”,即在全州12县(市)选择100个村,建设100个“村社合一”为主的高标准生猪育肥示范场,实现年出栏生猪100万头,生猪“3个100”工程总资金23.476亿元,实施项目37个,建设年出栏生猪规模达135.37万头,目前,已建成投产项目27个、产能107.91万头,其余项目将在2022年上半年建设完成。三是把政策落实放在重要位置。建立豁免部分项目环评手续办理清单及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清单,先后调减禁养区71个共0.22万平方千米,对50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建设,实行在线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无须办理环评审批。对年出栏5000头及以上,且建设单位提交承诺书和环评报告的直接作出审批,审批时间从60天缩短至12天。成功申报绿色产业基金生猪项目9个共6.87亿元,协调各级银行对22个中型养猪企业实施放贷共3193万元。黔南州兑现生猪流动性资金贷款贴息、生产保供临时性补贴、良种补贴共1938万元。全面落实生猪政策性保险,并将生猪价格保险纳入地方特色保险,实现生猪养殖保险种类100%参保。全州完成育肥猪入保116.55万头;因地制宜开发推广仔猪保险、价格指数险等地方特色保险,实现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投保仔猪10万头,价格指数险5.02万头。
1.推良种。积极参与全省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加强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全州实现良种化推广率达98.5%,依托长顺智源、贵定爱科欣、独山日泉、罗甸首信和平塘巨星等规模种猪场,构建“曾祖代+祖代+扩繁场+育肥场”良种繁育体系,2021年以来,建成曾祖代种猪场4个、祖代场4个、扩繁场58个,年可提供优良仔猪近400万头,种猪生产能力居全省前列。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和选育,建立以“政府引导—育种企业攻关—基地推广—市场验证”的育种模式,以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为契机,不断提高生猪种源自给率和良种化水平,努力将黔南州打造成全省纯种猪集群生产示范区。
(1)曾祖代种猪。目前,引进落户的长顺智源、贵定爱科欣、独山日泉、罗甸首信和平塘巨星等4个规模曾祖代种猪场已全部建成投产,现有曾祖代种猪9250头,占全省曾祖代种猪总数60%以上,排全省第一;曾祖代种猪即全面保持优良品种所有优良性状(肉质好、生长快、抗病强等)的初代猪,主要用于繁殖祖代种猪,维系优良生猪品种优良性状(优良品种繁殖流程:曾祖代—祖代—父母代—仔猪)。曾祖代种猪场的投产,可有效解决生猪自有品系产量、性能、品质方面的差距问题,将实现国外优良品种“本土化后的再创新”,加上配套的祖代场及父母代场,每年可供优良种猪(父母代)18万头以上。
(2)能繁母猪和仔猪。2022年,全州能繁母猪存栏20.56万头,排全省第3位;年均繁殖仔猪410万头,排全省第3位;销售往州外101.5万头,占24.8%,供应州内308.5万头,占75.2%。
2.强规模。目前,黔南州50头以上规模场户共有1967个,其中500头以上规模场共有452个,1万头以上规模场共有36个。2021年以来,新增500头以上规模场145个,其中万头以上27个。
3.重标准。2023年省级以上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8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5个。全州标准化养殖场圈舍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占总圈舍面积70%以上,占比排全省第一方阵。
4.补链延链。目前,黔南州共有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14家,其中2022年招引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2家,设计生产能力190多万吨(可满足630万头育肥猪生产需求),目前年生产饲料70.39万吨。全州建有生猪屠宰场20家,年设计屠宰能力336万头,占全省屠宰设计能力的18.77%,2022年屠宰103万头。龙里高金100万头、长顺黔溯鲜(富之源)50万头屠宰精深加工项目生产能力分别排全省第一、第二,全州屠宰精细化分割能力排全省第一。
5.防疫病。以加强调运和屠宰环节监管为主要抓手,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提升疫病防控能力。以独山、贵定、都匀为重点,2022年,新增2个省级以上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全面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和收集运输体系,确保病死畜禽从收集、暂存、运输、处理全程可控可溯,推动风险防范有效提升。全州12县(市)兽医实验室和18个屠宰场具备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能力,县(市)非洲猪瘟检测能力实现全覆盖。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中心已建成投产,实现病死畜禽从收集、暂存、运输、处理全程可控可溯。建成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3个,成功创建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1个、获得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1个。2022年,黔南州、三都县代表贵州省接受农业农村部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检查,为全省综合评分排全国第一作出突出贡献,获得省农业农村厅表扬。
6.重绿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思想理念,推广分散收集、集中处理、还田利用、雨污分流、无害化处理等技术、猪—沼/肥—菜(果、茶)等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先后投入2.08亿元推动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全州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规模场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以上,大型生猪规模场设施配套率达100%。其中惠水县整县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福泉市整市推进创新监控,实现了生猪规模场粪污排放全程实时监控。积极探索一条“不与粮争田,不与粮争地”的发展道路,建成都匀、独山、福泉等7个县(市)8个生猪规模“楼房”养殖场,年产能可达58万头,实现养殖场地向空间延伸,有效节约养殖用地。
一是打造协会团队。组建黔南生猪产业发展协会,为企业交流搭建平台,推动养殖企业与高金、富之源等屠宰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积极推动种猪企业开展育种合作或建立联盟,培育一批州内的优秀种猪企业,提供高效、高质的种猪遗传资源。2023年引导、扶持组织申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2个以上。二是组建营销团队。开展农校结合、农超结合、跨省直营等营销模式,建立订单式稳固销售渠道。2022年,62家企业与北京华联、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合作,51家企业与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学校合作,实现超市、学校等本地猪肉采购占比达88%以上。三是强化产品加工。按照“补链延链强链”发展思路,大力引进和培育饲料、加工、销售等产业环节的企业,极力构建“投入品-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全面补齐补强生猪产业加工、精深加工链条。全州现有生猪屠宰及加工企业20家,加工能力覆盖12县(市),引进与双汇齐名的四川高金在龙里县实施100万头屠宰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富之源公司在长顺实施50万头屠宰精深加工项目,补齐了黔南州生猪屠宰分割、精深加工企业的空白,助力生产端产能释放,2023年精深加工产量达1万吨,全省第一。四是实施“大场带小场”行动和巩固3个“100”工程成果。通过“大场带小场”推动生猪养殖订单化生产,日泉、富之源、海大等大型企业带动368个以上中小型场开展生猪养殖,目前存栏35.2万头,同比增长15.7%,2023年一季度出栏生猪26.46万头,同比增长16.42%;生猪“3个100”工程产能逐步释放。2021年开建的生猪“3个100”工程,目前建成34个标准育肥场,设计产能126.12万头,现有存栏27.73万头,同比增加33.2%。2023年一季度共出栏育肥猪13.24万头,同比增加26.1%。黔南州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大场带小场”行动,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中小养殖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养殖企业补栏增养,有效实现生猪养殖“五统一”(统一圈舍、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回购);采取单独建设、合并建设、飞地模式建设“3个100”工程,形成了“大带小、小靠大、共担风险”的稳产保供发展模式,生猪产能得到快速扩大。
一是强龙头带动,增加务工收入。围绕龙头企业,重点支持脱贫攻坚时期,扶贫资金支持的项目建设,选择效益好、覆盖面广、群众口碑好的龙头企业,持续跟进服务,加大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优强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务工,与龙头企业建立持续性利益联结,增加农民务工收入。2022年生猪产业开发就业岗位986个,促进农民就业1256人,人均年收入达到4.6万元以上。二是实施“大场带小场”行动,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大场带小场”推动生猪养殖订单化生产,日泉、富之源、海大等大型企业带动368个以上中小型场开展生猪养殖,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反租倒包、股份合作,自主经营等模式,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2022年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数(户)2753户,产业带动人数56501人,人均年收入达到4.75万元以上。三是发展庭院经济,形成良种补贴。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鼓励农户利用自家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以项目覆盖或代养方式,签订采购协议,向农户推广良种猪进行饲养,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促进农户增收。2022年全州兑现庭院经济资金560万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期间”,黔南州委州政府把生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发展,对产业进行了规划和拓展,重点实施生猪产业“3个100”工程,因地制宜建设100个年出栏优质生猪1万头的高标准生猪育肥示范场,实现年出栏100万头以上。优化生猪产业布局,在都匀建成1个生猪大数据平台交易中心;在南部和北部打造3个以上生猪屠宰加工和深加工功能区;创建福泉、惠水、独山3个生猪高标准全产业链示范园;围绕长顺、罗甸、贵定、独山建设4个曾祖代种猪核心育种场;重点发展福泉、惠水、独山、贵定、瓮安、长顺生猪规模养殖场,着力培育6个生猪年饲养量达100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强县。到2025年,黔南州生猪饲养量达1000万头,产值达15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