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分析视角下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2023-09-20 06:37张永江张爱民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结构分析乡村

张永江 张爱民

摘 要:近年来,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发布,进一步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生活品质,而且是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当前,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明显,工作推进机制和投入机制仍然不够系统、建设结构仍然不够顺畅。基于此,本文从结构分析的视角,通过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结构、主体结构、要素结构、时序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创新机制、一体设计、多元投入、加强监测等相关建议,以期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结构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此前,《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乡村建设行动路线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在第二十八章设置专章谋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促进法》在第七章城乡融合中明确指出“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近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系列部署。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一系列重大文件中频繁得以强调,为其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据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监测,2022年下半年以来,关于乡村建设的网络信息量平均每个月达到20万条,其中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占七成,表明其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市场主体、社会团体和广大农民都高度关注,认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状况影响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为应对“逆全球化”思潮迭起和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一头连着物质生产供应,一头影响着生活生产消费条件。加快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基础设施的便利化可以改善营商消费环境,促进消费转型升级,释放经济活力,为国内大循环提供难得的大市场[1]。

当前,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尤为突出直观。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亟待补齐,均等化、便利化、高效化的服务成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

近年来围绕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各方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戈国莲、刘磊运用调查归类法和线性增长法两种方法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进行测算[2];邓力凡引入“健康乡村”概念,探究如何构建更加符合健康乡村要求的农村公共设施规划[3]。李小兰、庄妙玲借鉴慈善项目制模式和彩票计划模式,推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4]。刘昆丽以公共产品理论和善治理论为理论依据,提出完善公民参与中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等[5]。总体而言,近年来关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逐渐深入,但从结构分析角度进行的研究还不够。本研究利用结构分析理论,采取分类分析的方法,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结构分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1690年《政治算术》作者威廉·配第最早提出经济结构研究,20世纪20年代产生结构经济学。结构分析法是指对经济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解构分析,并对各个组成部分的对比关系及变动规律进行分析,包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其中,静态分析侧重于对一定时期进行分析,动态分析则是对不同时期进行分析。

(一)确定分析结构

从结构分析的角度,考虑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时间空间要素主题等动态和静态结构,本研究从4个方面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分析。一是领域分布结构。按建设内容可以将领域划分为8个方面,即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农房、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建设方案提出的八大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有覆盖率梳理各领域分布情况。二是主体结构。主要是影响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市场组织、村集体、农民等方面。三是要素结构。主要是影响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科技、政策等要素。四是时序结构。通过研究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政策时间演变,找出规律、提出对策。

(二)確定参照指标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需要确定合理的参照指标,才能明确建设的方向,形成鲜明的建设评判。关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参照标准,诸多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本研究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指标。

1.规划指标

即参照“十四五”相关规划提出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指标。其中,综合性规划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围绕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了目标设定,侧重于从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两方面提出定性指标。专题性规划则侧重具体领域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导向,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全国“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规划指标设定侧重于定性定量相结合,如表1根据文件梳理选取了8个方面的具体量化指标。

2.标准规范指标参照

参照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标准,以相关标准作为建设方向,以合理指标建设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据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研究,目前,在农村人居标准方面,《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农村三格式户厕运行维护规范》《农村集中下水道收集户厕建设技术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导则》《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导则》等近40部规范标准已发挥作用;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农村电网35kV配电化技术导则》《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农村火炕系统通用技术规程》等50部规范标准尚在使用;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还形成了《农村综合服务社规范》《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规范》《农村民居防御强降水引发灾害规范》等20部规范标准。另外,地方层面也出台了100部以上农村人居环境类标准、50部以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标准、30部以上农村公共服务类标准。

(三)分析步骤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应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分析。一是分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理论和研究支撑。主要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包括学术成果、研究报告,梳理分析乡村建设相关理论。数据来源以中国知网、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城乡建设年鉴等为主。二是分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进展、成效和问题。结合统计年鉴等分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存在的不足,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筹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从建设工作机制、投入模式、参与主体、要素构成等方面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三、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分析

全面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环节[6]。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静态状况下,从领域分布、参与主体、影响要素等三个方面的结构进行分析;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动态状况下,从时序结构进行分析,分别研究相关结构下的成效得失。

(一)领域分布结构

将公共基础设施的现状数据进行归纳,在选取的可统计的15个指标数据中,按建设覆盖率划分为三类:一类85%以上的7个,二类60% — 85%之间的4个,三类60%以下的4个。

覆盖率85%以上的一类指标,包括宽带、4G、农村道路、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等7类指标。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建制村通宽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都超过99%[7]。截至2021年年底,农村公路路面铺装率、列养率、优良中等路率分别达到89.8%、99.5%和87.4%[8]。普遍来看,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仍然缺乏,通村公路与村内道路连接不够。全国农村范围内,进行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到90%以上[9],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2013年以来,76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0万户特困群众、1075万户边缘贫困群体实现了安居梦[10]。总体上看,住房安全问题阶段性解决,质量品质仍是短板。

覆盖率60%—85%之间的二类指标,包括农村供水、文明村、健身设施、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等4类指标。到2021年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实现84%,827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全面建成,服务覆盖9亿人[11]。但是,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的建设仍然存在不足,农村供水水质提升有待加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有待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状况的全面排查和动态监测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据《“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显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2020年达到65.7%。全国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超过65%、80%[12];截至2019年,我国农村体育设施已覆盖近57万个建制村[13],经推算,全国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建制村数量占比约82%。

覆盖率60%以下的三类,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的比例、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等4类指标。截至2021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为28%左右[14]。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不管是在管理层面、技术层面还是资金保障层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重而道远。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6%,城乡普及率差异缩小11.9个百分点[15],建设数智乡村的大趋势下,“5G+”行動计划、“互联网+”乡村振兴模式有待进一步攻坚。据水利部信息,截至2022年12月初,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已建设完工1852处,覆盖了农村人口的56%。从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农村老龄人口将持续增加,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是短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显示,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将从2022年的54%增长到2025年的60%。

客观而言,一类覆盖率85%以上的设施,总体上建设覆盖率较高,宽带及4G、农村道路、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住房安全等代表了广大农民最基本的需求,查缺补漏、提质扩面是必然要求。二类覆盖率60%-85%之间的设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农村自来水、文明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代表了农民较为迫切的需求,需要继续跟进。三类覆盖率60%以下的设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村污水治理规模化供水工程、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等体现了未来的发展空间及方向,是乡村建设需要加大力度的部分。

(二)参与主体结构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领域多,涉及的主体多。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特性和全生命周期看,影响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村集体和农民群众。

1. 政府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后盾支撑。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本质要求。从本质属性上看,大多数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范畴,这就决定了其主要投资供给主体应该是各级政府,而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体现。从实际情况看,中外关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各种各样,但对大多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而言,政府在组织谋划、建设管理和牵头维护等方面的作用始终是占主导地位。从我国实践经验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政府始终承担着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从实际效果看,政府参与的最大优势是行政推动力强,对于公益性较强的设施,乡村道路、水利设施、公交站点和邮政设施等经济性差的设施,建设投入以政府兜底为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存在建管脱节现象。

2. 社会主体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参与合作

社会力量的参与,有助于提升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本身来看,除大量公益性的设施外,还有垃圾处理、养老等准公益性准经营性的内容,而这些建设事项虽然与经营性项目相比,难有超级盈利的可能,但由于关系群体利益,相对收益平稳。从实践情况来看,近年来,社会力量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已不存在政策障碍,政府与社会主体可以围绕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共同目标,达成在经济模式、技术方案、人力资源等方面项目合作实施模式,实现共赢发展。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规范发展、阳光运行的通知》等文件,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等文件,都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参与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但目前社会资本参与明显不足,特别是参与资本虽然机制灵活,但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影响不容小觑。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建设相对不够完善,加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公益属性等因素都制约了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

3. 村集体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承担繁重压力

通过研究发现,村集体经济支撑能力明显不足。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开展相关问卷调研,共收回18个省份的598份问卷结果显示,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15万元左右的村庄居多,占37.8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相对底子薄,村级经济基础薄弱,集体经济财力有限。因此,集体经济投入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短缺。

4. 农民群众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面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错综复杂的问题,农民群众往往能够找到最合适的路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发动农民投工投劳,可就地聘用当地农民,培训当地农民,带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富裕同步发展。目前来看,农民投入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力量明显不足,农民群众参与性有待激发。

总体而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多元主体未形成工作合力,各主体自身力量未充分发挥,各主体之间协作关系需要深入挖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推动模式有待建立。政府作为引导力量,应充分形成“中央支持、省级统筹、市县负责”的工作机制。社会资本作为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投资建设模式。村集体经济是参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应坚持产业与基础设施两手抓,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影响要素结构

开展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因素众多,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在实践中,政策特别是土地、资金、市场、科技要素影响巨大。

在政策方面,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不断完善。一方面,从中央一号文件的明确部署,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发布,从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安排到《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实行,都在政策层面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为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纷纷制定了相关落实细化措施。比如用地政策,在各级政策文件中均提及通过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通过盘活当地农村存量可建设用地,支撑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在实际推进中相对容易执行。

在资金方面,中央财政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各级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等是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手段。

长期以来,政府投资一直是“三农”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支持的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发挥了农业投资稳定器的作用。但实践中,财政资金使用仍然呈现“九龙治水、各管一头”的现象,资金使用分散。有支农事权的部门包括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同时财政部门内部还有多个机构涉及资金管理[16]。由于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缺乏统筹衔接,相关支农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明确、难以形成合力,支农支出效率较低,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同时,受分布相对分散、运行周期较长等因素影响,社会资金投入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数量也相对不足,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由于地理屏障、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加之农民和村集体自我投资能力不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在市场方面,经营性或准经营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市场主体关注的内容,特别是对于乡村供水、垃圾污水处理和农贸市场等有一定经济收益的设施,往往吸引一部分社会资本投入其中。

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涉及主体更多,不仅包括实施主体、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还会包括农民和村集体等主体,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确保农民既有利益与未来发展的权益不受损失、乡村基础设施的目标不打折扣、市场主体具备合理利润非常关键。当前,市场主体参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政策导向,但参与信息仍然存在不清晰的问题,对各参与主体表达利益诉求、风险分担、投资额度等信息还缺乏积累整合、系统挖掘、智能分析并合理反馈,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孤岛和项目过程监管的盲区仍未消除,市场主体科学决策的信心不足。

在科技方面,科技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信息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为乡村应用科技手段提供了更多选择。

《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当前,“村村通宽带”基本实现,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开展抗击新冠疫情、促进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地区通信、物流、金融及信息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互联网的应用逐渐从单一领域转向多元化,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体育、农村政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涌现,其应用规模及领域不断扩大。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截至2020年6月底,各省卫健委批准设置的互联网医院近600家。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范围内所有三甲医院均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疗覆盖全国近90%的县区[17]。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以智能监测、远程诊断、高效运维、在线控制、节能减排为切入点,农村人居环境领域已有部分地区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实现站点遠程可视化管控、经济生产与安全管控、设备资产运维养护、预案管理与在线诊断。但客观而言,诸多先进科技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撑仍然不足,特别是受多级财政、垂直业务管理等影响,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仍需提高,科技资源的衔接性、整合性不高,其增值价值挖掘、利用不充分不完全。

合理的要素配置是实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当前,乡村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各类资源要素配置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严重制约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倾斜,在资金投入上优先支撑。整合梳理各行业领域支持乡村发展事项,推动乡村建设政策集成、要素集聚、项目集中,打通痛点堵点难点,形成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合力。

(四)建设时序结构

过去百年,我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在起伏波动中接续建设,呈现出层层递进的时序结构。

1.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农村发展日益衰落,社会动乱。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人希望通过复兴中国文化达到复兴农村的理念来拯救乡村、拯救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建立新的乡村组织,高潮时期持续到1937年。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没有解决好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最终未达成理想目标。

2.新中国初期的乡村建设

1949年到1978年,以开展农田水利、合作化等建设为契机,助推改善乡村面貌。为推进乡村建设,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整顿秩序,建立农村基层政权[18]。结合救灾、兴修水利等活动建设农村,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30日通过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建设的发展。这一时期,乡村百废待兴,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始阶段。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出现农村建房热潮。2000年发布《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乡村开始注重系统化建设。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水、电、路、气、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建设全面增量发展[19]。

4.美丽乡村建设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始注重经济转型升级,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后逐步迈入生态文明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此后逐步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期。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乡村进入提质阶段。

分析乡村建设的时序结构可以发现,全社会对乡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客观而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续推进、不断完善、持续更新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断的积累。对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保持历史耐心,逐步通过经济、产业、机制、政策、投入等方面逐步解决。在新阶段,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更加注重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出发,增添更多和美要素。

四、相关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加快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议聚焦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采取统筹设计、一体推进、合力支撑、农民满意、城乡融合的策略,制定分阶段、分领域,相互衔接配套的建设指导体系,强化政策科技人才的支撑,强化建管一体推进,不断提升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

(一)创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管机制,整体提升建设质量

创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项目库制度,按不同类型,不同紧急程度分类入库,合理编制年度建设计划。因地制宜编制项目“负面清单”,并对入库项目进行审核和绩效评估。对于本文中的一类设施,建议突出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加强住房质量品质提升;二类设施,建议加快补齐农村供水、文化设施、健身设施、综合服务设施的短板。三类设施,建议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冷链和村庄网点、5G网络、清洁能源、养老服务设施等要加快项目入库,逐步有序推进建设。

(二)一体设计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框架,系统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统筹考虑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到更替的全生命周期,编制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纲,形成各部门、各区域相互对接的构架。编制管护清单,明确管护主体与责任、管护经费来源与管护方式,并向社会公开公示。同时,鼓励社会资本、专业队伍、农民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

(三)多元投入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强化资金支持

大力创新投入机制,中央财政、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公益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各级政府按固定比例投入,設置专项基金。鼓励银行及金融机构深度参与,探索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企业合作模式,扩大贷款投放,定制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金融产品,支持乡村建设。

(四)切实增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监测,及时解决突出问题

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关指标的对接、统计、汇总分析以及监测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定期调研,对标建设计划,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定期修正项目建设计划,定期完善项目库,根据项目成熟度,有序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建华,何婷,孙艳飞.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逻辑与路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06):94-99.

[2] 戈国莲,刘磊.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测算与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2(10):133-144.

[3] 邓力凡.健康乡村视角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研究[D].江西:江西理工大学,2022.

[4] 李小兰,庄妙玲.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慈善融资治理体制构建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21,19(02):126-132.

[5] 刘昆丽.中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于豫南DM乡的实证[D].吉林:吉林大学,2019.

[6]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支撑作用[N].南方日报,2022-04-28(A04).

[7] 张嘉毅.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J].科技中国,2022,(09):1-2.

[8] 刘志强.农村公路:十年净增90多万公里[N].人民日报,2022-10-26(017).

[9] 国新办举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闻发布会[EB/OL].[2021-12-06].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4687/47532/index.htm.

[10] 王蒙徽.补齐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J].人类居住,2021,(01):3-6.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EB/OL].[2022-9-13].http://www.mwr.gov.cn/hd/zxft/zxzb/fbh2022091301/.

[12]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介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进展情况[EB/OL].[2022-9-18].https://www.ndrc.gov.cn/xwdt/xwfb/202209/t20220928_1337507.html.

[13] 我国农村体育设施已覆盖全国近57万个行政村[EB/OL].[2019-07-19].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9/content_5412032.htm.

[14] 生态环境部:2025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将达40%[EB/OL].[2022-4-23].https://news.cctv.com/2022/04/23/ARTIUjK1BKIU1CMXQLSC yd3M220423.shtml.

[15] 张嘉毅.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M].科技中国.2022(09):3.

[16] 闫坤,鲍曙光.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及实施路径[J].财经问题研究,2019(03):90-97.

[17] 王志勤.发挥信息通信赋能效应全面助力实现乡村振兴[J].中国网信,2022(07):31-35.

[18] 易新涛.建国初期乡村社会的政治整合与重构[J].理论学刊,2015(02):91-97.

[19] 国新办就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举行发布会[EB/OL].[2009-09-04].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09/0904/index.htm.

(中文校对:舒雅)

Research on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Analysis

ZHANG YongjiangZHANG Aimin

(Rural Social Undertakings Development Cente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01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all parties. The relea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rural construction action has further injected policy suppor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level of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farmerslife ,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At present, the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is obvious, the work promotion mechanism and investment mechanism are still not systematic, and th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is still not smooth.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field structure, main structure, element structure and time sequence structure of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such as innovative mechanism, integrated design, diversified investment, and enhanced monitoring,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Keywords: countryside;public infrastructure;structural analysis

(英文校譯:舒雅)

猜你喜欢
结构分析乡村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影片《推手》剧作结构分析
疲劳分析在核电站核承压设备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