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超 李婷婷 齐心 马九杰 朱铁辉 陈珏颖 刘合光
摘 要:数字经济日益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诸环节、全过程,这种影响也延伸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上。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已经成为数字化的重要切入点。文献分析的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与数字化融合程度更深、赋能范围更广、创新驱动更强,亟需对数字化背景下的乡村产业改造升级路径、融合发展机制、政策创新创设进行研究,为做强做优做大乡村数字经济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参考。现有文献存在忽视乡村产业主体异质性、少有考虑产业发展阶段性差异、缺乏定量分析等问题。需要从产业主体特质和乡村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出发,聚焦于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径,探究数字化对乡村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数字化;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21世纪10年代以来,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加速创新,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业态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日益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诸环节、全过程。尤其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速度之快、辐射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弱质产业弯道超车、城乡要素配置优化、国内经济大循环畅通的关键力量。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乡村产业连接自然资源与内需大市场,产生了海量数据资源,成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来源。数字技术和业态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激活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创造活力。数字化开启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要素自生激活、技术贯穿渗透、市场互联互通、主体创业创新、业态跨界融合。可以说,数字化不仅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新兴驱动因素,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乡村产业的支点。因此,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与数字化融合程度更深、赋能范围更广、创新驱动更强,亟需对数字化背景下的乡村产业改造升级路径、融合发展机制、政策创新创设进行研究,为做强做优做大乡村数字经济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参考。开展数字化背景下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数字经济与产业组织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能够为数字化背景下我国城乡产业发展促进政策改进提供实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治理日益深化的今天,广大亚非拉国家与中国面临着人口密集、城乡差距巨大等类似问题,探索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机制,将为推动发展中国家数字红利共享、消弭数字鸿沟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一、数字化进程中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一)中国正处在数字化的关键时期
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趋势。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和行动方案。例如,德国出台《数字化战略2025》,美国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英国实施《产业战略:人工智能领域行动》,日本发布《人工智能战略草案》,等等。把握数字化发展态势,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全方位推动数字化变革,已经成为世界趋势。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出台,推动数字经济在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2019年以来,随着《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 —2025)》的印发,一系列支持数字乡村发展的优惠政策也陆续出台。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形势良好。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38.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①。数字产业化规模持续增长,软件业务收入和大数据产业规模分别从2016年的4.9万亿元和0.34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16万亿元和1万亿元以上。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升级,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由2015年的21.8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7.2万亿元②。总体上,我国的数字产业化规模逐渐壮大,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数字化已经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的核心力量。
但是也应当看到,中国数字化进程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然我国数字经济体量较大,发展迅猛,但仍受基础研究薄弱、数字人才短缺、数据孤岛问题严峻等因素制约,面临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同时,我国的乡村数字化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乡村数字产业化滞后,数据整合共享不充分、开发利用不足,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占比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产业主体素质和数字化使用能力弱,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 [1, 2]。
当前,数字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严重制约着数字化的快速健康发展。解决好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以为数字化發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补齐乡村数字化短板,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数字化进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3, 4]。
(二)中国乡村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我国乡村产业发展迅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就业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推动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及相关产业产值持续增加,乡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8.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食用和非食用农林牧渔产品加工与制造超过4.96万亿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服务业营业收入近4万亿元。
另一方面,乡村产业也面临重大挑战。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科技投入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制约着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当前,国内外遭遇新冠疫情的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更为艰难。在数字化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主要面临着产业结构失衡、产业要素活力不足、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乡村劳动力欠缺、科技投入不足、数字适应能力不强、数字共享发展不足、数字资本与社会资本不兼容、数字替代压力巨大等问题[5]。为了推动我国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6]。
(三) 数字化给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化带来新机遇。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为我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带动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发展。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每年政府都会发布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也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政策文件,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③。数字乡村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创新和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全面深度融合,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大推动农业产业系统性转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7, 8]。
数字化带来挑战。我国的数字化产业、信息化产业仍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数字技术的区域间差异、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不均衡、专业人才的匮乏等问题依旧突出,这些问题成为数字化时代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制约[2]。
抓住机遇,科学应对挑战,充分获取数字红利,是促进我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要抓住数字红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促进数字化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解决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实现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9, 1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为了厘清国内外关于数字化背景下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进展,本项目主要从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三个方面梳理相关文献。
(一)关于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的研究
围绕数字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目前学术界主要侧重于数字化与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政策两个方面的研究。
1.数字经济、数字化与数字化转型内涵、问题、路径等相关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融合,数字经济进入高速增长轨道[11, 12],数字经济的内涵不断得以拓展。数字经济是一场基于因特网的具有丰富创新内涵的技术革命,被认为是一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新源泉[13]。它由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电子业务和电子商务三部分组成[9],具有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种发展路径。作为一种继农业和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以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4]。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14],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产业动能、提升产业效益,而且能够推动乡村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1]。这对于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15, 16]。
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化正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就本质而言,数字化是指在企业内部运用数字技术优化业务流程、运营方式和工作方式等,从而实现降本增效,并通过改造、创新、融合等路径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而数字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具有迭代快、扩散快、渗透性强等特点[4],能够对传统商业模式、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重塑,实现企业产品创新、增加生产效益等,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17]。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物流水平,完善农业服务,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18],还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推动乡村产业、生活和治理的数字化,促进乡村产业与乡村各领域的重构与创新[19],进而推动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实践中,数字化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数字技术及其质量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不同主体数字技术可及性有差异,数字技术使用能力有差异,容易产生“数字鸿沟”,势必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差距与贫富差距[20-22]。
数字化转型是指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全链条、多角度的改造过程[23, 24],其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化能力,创新变革传统业务,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创新产品与服务、流程和商业模式,而且能够提升运营效率和组织绩效[23, 25]。截至目前,学者们已从主体、技术范畴、转型领域和转型效果的视角对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详细阐述。a)从主体来看,有些学者认为企业是数字化转型的主体,而有些学者认为国家、市场等应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体。b)从技术范畴方面来看,一种观点是数字化转型要使用信息化技术[26, 27],另一种观点则是数字化转型要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依托[2]。c)在数字化转型领域方面,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数字化转型集中于业务领域(如改进或重构企业的业务)和组织整体(如组织变革)两个方面[28-30]。d)从数字化转型效果来看,诸多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企业绩效、运营效率提升[31-34]、组织架构变革[35],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36]。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用户需求改变和竞争环境的加剧,针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技术供给不足、人才约束和业务能力低下等现实挑战,应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工具,从企业智能制造、行业平台赋能和园区生态构建等三条主要路径,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3]。
2.數字化政策相关研究。数字化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政府引导的结果。企业是推进实现特定产业数字化的主体,政府则是一国实现数字化的主要推动者[37]。政府的引导体现在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数字化政策上。目前关于数字化政策的研究以定性文章为主,认为政府的数字化政策主要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三大类[38]。供给型政策主要表现为对数字化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包括培养技术人才、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技术资金的投入等。环境型政策代表能够为数字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的政策,包括目标规划、产权保护以及法律规范等。需求型政策表示为稳定数字化市场的政策,包括政府采购、用户补贴和价格指导等[39]。具体而言,在供给型政策中,政府联合企业、学术界和社会等各领域,在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数字技能培训的同时储备未来数字人才,努力缓解数字化过程中的主体异质性问题,增加数字化的人力资本;政府加强财政对基础设施与技术资金投入两个方面的倾斜力度,为数字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40]。在环境型政策中,政府借助乡土社会的互助力量和市场力量,通过现有政策资源支持创新以及创新政策执行模式两种方式为数字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41]。在需求型政策中,政府采购主要包括 R&D采购和创新产品采购[42],能够长期激励企业进行创新[43, 44],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创新有重要意义。
整体来看,已有文献大多停留在对数字化、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概念内涵的阐述层面,部分研究涉及数字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但是鲜有研究分析数字化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作用,而且有关数字化如何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量化研究也较为少见,开展这个方向的研究对于促进数字化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我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关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早期的乡村产业主要指农业,现在的乡村产业内涵较为丰富,既包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也包含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电商、物流、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产业,是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总称。当前我国乡村产业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失衡、乡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效益低、专业人才缺乏和资金短缺等现实问题。产业转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具有全方位和多层次特征[45]。而产业升级的实质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和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状态的单向演变过程,具体包括企业内部、企业之间、本土或国家内部及国际区域四个层次的升级。显然,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单单是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叠加组合。有学者认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其本质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优化,具体是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结构有序高级化的过程,使产业朝着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46]。产业转型升级的起点是主导逻辑(企业根本性战略信念、战略假设和战略意图的表达)改变[47]。
现有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产业转型路径选择、乡村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和乡村产业发展政策三个方面。
1.关于乡村产业转型路径选择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提出不同的路径。一是基于组织变革视角的分割式适应、整体共演、技术影响和系统变革路径;二是基于能力视角的协同和重塑路径[48, 49]。前者通过开发新的数字化实践并将其与企业原有实践相融合与协调,后者涉及利用数字技术在企业之间创立共享身份,重塑企业的原有实践。产业可以通过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多数文献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企业构建持续的竞争力。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由数字化技术带来的隐私、社会公平等问题,产业自身存在的产业资源未完全融合、资金短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也不容忽视[50, 51]。从发展链条与要素组合角度出发,学者提出新的路径区分方法,认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四条路径分别为产业链转型升级、价值链转型升级、创新链转型升级和生产要素组合转型升级[52]。从产业主体角度,吕铁对我国传统产业转型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要结合数字化趋势,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制造、行业平台赋能和园区生态构建,通过如上三条路径积极务实地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3]。
2.关于乡村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现有研究认为影响因素众多,包括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制度影响、资源禀赋、市场化水平、投资供给等[53, 54]。多數学者认为区位条件和要素禀赋因素是影响乡村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55, 56]。除此之外,还包括市场化水平、技术进步和选择、技术变迁、空间因素、劳动力供给、产业集聚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57-60]。禀赋结构借助生产要素价格影响技术选择和创新,进而对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要影响[61]。
3.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已有研究认为,乡村产业发展政策可概括为基础性制度安排、政策手段、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四大类[62]。第一,基础性制度安排主要指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包括产业园区、数字基建、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如数字教育的推进,可以为乡村产业转型培养人才队伍,能够有效缓解数字化主体异质性问题。第二,政策手段主要是指综合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为乡村产业转型发展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为其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63, 64],能够为乡村产业平衡供给和需求,推动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竞争政策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乡村产业产权的保护等方面。竞争政策主要从立法建设、执法公正、监管有效、遵法守法四个角度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的政策框架[65]。第四,产业政策主要是合理引导调控乡村产业的发展,为乡村产业转型提供科学咨询与发展信息,积极利用产业政策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充分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乡村产业的技术改造与现代化发展[66]。
当前,围绕乡村产业政策有效性的争论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农村地区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不完善[67, 68],政府需要制定产业政策来推动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好[69, 70, 41]。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并不能提升经济效率,也未必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效果,可能会造成寻租和腐败行为,进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71, 72]。而外部影响因素的制约和国际乡村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为之手,国家需要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进行干预,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73]。
综上分析,尽管现有研究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及其路径和政策进行了广泛分析,但在数字化背景下分析乡村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不同特质乡村产业主体如何选择偏好的路径以推进和影响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较为少见。相应地,在充分考虑乡村产业主体异质性上研究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进而针对不同主体和地区进行差异化政策设计,对于推进我国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关于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1.数字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当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已从数字金融、人工智能、乡村产业融合等不同角度阐述了数字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数字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多数学者认为,数字化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74, 75],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环境可持续性和发展的包容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76, 77, 18]。
现有文献关于数字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正向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优化要素配置,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机遇。数字化基于数据共享性、要素流动重组、知识溢出等优势,使技术外溢随着产品交换和资本流入而强化[78],加速了要素、信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流动与优化组合,能够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79, 80],促使区域产业发展更加分散[81],为乡村产业的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82],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8]。
第二,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乡村产业的宣传与销售提供渠道,提高信息匹配程度,在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的同时[83],进一步提高乡村产业的效益、竞争力以及生产经营效率[84, 16],从而实现产业价值增值[85, 86]。
第三,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形成乡村产业自主生产、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物联网、智能化设备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乡村产业内部产生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13, 68],提高生产效率[87, 88],加快乡村产业革新步伐,改善乡村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从而激发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乡村产业自主生产、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89]。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数字化也会对乡村产业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一方面,数字化的应用需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前提,不同区域数字基础设施的差异会造成乡村产业间的发展不平衡[1]。在实践中,信息质量和技术的差异使数字经济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异质性[22],进而会加重收入不平等现象[90],可能加大地区间乃至全球各国间的贫富差距[91]。另一方面,数字化发展对乡村产业从事者的数字技能提出较高的要求,拥有数字技能已成为农户获得数字红利的前提条件[41],而当前农村产业劳动者素质难以满足数字化发展的需要,难以激发乡村振兴参与主体的积极性[92],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乡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1]。
从数字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环节的影响来看,數字化对乡村产业的影响贯穿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在产前阶段,数字化平台为乡村产业传递市场信息,能够降低市场信息不匹配程度,同时数字金融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93]。在产中阶段,借助农业传感器、航空植保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可以实现精准农业生产[94, 27]。通过物联网建立可追溯体系为农产品质量提供保障[93]。在产后阶段,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电商信息平台能够为乡村产业打开销量[95],互联网平台可以达到宣传推广效果[93],数字化物流能够为产品配送提供保障。总的来说,数字化技术将农业供应链中的生产方、销售方以及用户与三方物流系统连接,减少信息交换成本与资源浪费问题[96]。数字化有效延长乡村产业的产业链条,构建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一体化的农业产业新体系[97],推动形成农业生产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的多元产业形态[98],为“数字乡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新动能[7]。
2.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研究
关于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研究,当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侧重研究数字化对乡村产业的影响机制,大体可以分为鲍莫尔的供给侧影响机制以及恩格尔的需求侧影响机制[99]。对于前者,数字化通过革新乡村产业的生产方式与经济模式,推动乡村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1];对于后者,学者们普遍认为乡村产业转型主要受部门间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因时空特征与产业特性而存在异质性[22, 100]。
二是侧重研究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造成影响的性质。一方面,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有正面影响。第一,数字化有利于加快乡村产业的智能化、科技化发展。数字化的普及有利于加速乡村创新,拓展农业产业链,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进而推动乡村三产融合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101-104]。第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乡村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数字经济的普及使民众的绿色发展意识增强,环保意识有所提高,同时数字化的技术应用也为政府执行环保政策提供监管平台,对乡村产业的排污减排度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向绿色循环方向发展[105]。第三,数字化有利于提高乡村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106]。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为城乡信息流、物流、商流的自由流动提供机遇[107],推动涉农产业的系统重组与多样化集聚[108],在推动乡村产业生产链条升级的同时,也提高其生产效率[109]。
另一方面,数字化也会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造成负面影响。供需双层次的数字鸿沟制约数字技术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110]。而且,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区域间的不平衡状况[16, 82]。即使弥补了上述数字鸿沟,异质性农民的能力差异和数字化技术使用滞后问题也会造成数字化的运用差异[111-114],导致数字化红利差距较大[115]。另外,数字化也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116],对我国数字基建与信息化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此外,产业结构存在偏差、三产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也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117, 5, 118]。
三是侧重研究调节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因素。围绕这个问题,国内外研究者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二元选择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或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利用研发投入强度[119]、技术进步比值[22]、科研人数比值等作为代理变量[120],实证考察调节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货币资本[121-124]、人力资本[125, 126]、科技创新[127]、环境规制[128, 129]、金融发展[130]、基础设施建设[131]、研发投入强度[119]、政府支持政策等因素均正向调节数字化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41]。
整体而言,关于数字化对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主要分析数字化对乡村产业的影响、影响机制与调节因素三个方面,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较少,缺乏对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对影响机制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导致数字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尚未探究清楚。
三、文献评析和结论
通过上文关于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研究侧重对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的专题研究,特别关注乡村产业转型的过程研究,重点考察乡村产业转型的路径和影响因素,为学界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对乡村产业影响机制的研究作出学术贡献、积累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
尽管现有文献对数字化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分别进行广泛的研究,但仍存在三个不足。第一,忽视乡村产业主体异质性造成的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偏好问题。产业主体如农户在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大潮中能否获得数字红利与其信息可及性和使用能力密切相关[131, 115]。第二,在数字化对产业转型不同阶段产生的差别影响研究较少。数字化对产业转型的影响存在阶段性特征,具有差别化的影响机制。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亟待进一步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的影响程度与机制开展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
基于此,未来可以着力的方向是,从产业主体特质和乡村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出发,聚焦于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径,探究数字化对乡村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不仅要对数字化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关系进行定性分析,更要进一步梳理乡村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主体特质,厘清乡村产业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量化分析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程度和数字化程度。通过质性研究、计量分析和模型模拟,深入揭示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系统探讨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推动机制。基于科学研究,才能够提出数字化背景下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行政策建议,促进乡村产业在数字化浪潮中避开“数字鸿沟”,充分收获数字红利,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顺利实现向数字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乡村产业在新发展格局中获得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 改革, 2020(12):48-56.
[2] 李川川,刘刚. 发达经济体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 当代经济管理,2022:1-10.
[3] 吕铁.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向与路径[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8):13-19.
[4] 林毅夫. 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N]. 人民日报, 2022-3-28(11).
[5] 郭芸芸,杨久栋,曹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特点、问题与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10):24-35.
[6] 刘明月,冯晓龙,冷淦潇,等.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10):51-63.
[7] 夏显力,陈哲,张慧利,等. 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 中国农村经济, 2019(12):2-15.
[8] 黄季焜. 以数字技术引领农业农村创新发展[J]. 农村工作通讯, 2021(05):44-46.
[9] 李春发,李冬冬,周驰. 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 商业研究, 2020(02):73-82.
[10] 钟真,刘育权. 数据生产要素何以赋能农业现代化[J]. 教学与研究, 2021(12):53-67.
[11] 余娟. 农村电商模式选择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 食品工业, 2020(6):283-286.
[12] 任航. 山东省农产品电商发展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13] 马晓河,胡拥军. “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与政策设计[J]. 宏观經济研究, 2020(07):5-16.
[14] 肖若晨. 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策略[J]. 中州学刊, 2019(12):48-53.
[15] 朱秋博,白军飞,彭超,等. 信息化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吗?[J]. 中国农村经济, 2019(04):22-40.
[16] 李瑾,马晨,赵春江,等.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战略路径与对策建议[J]. 中国工程科学, 2020, 22(04):50-57.
[17] 郭凯明. 人工智能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J]. 管理世界, 2019, 35(07):60-77+202-203.
[18] MEHRABI Z, MCDOWELL M J, RICCIARDI V, et al. The global divide in data-driven farming[J]. Nature Sustainability, 2021, 4(02):154-160.
[19] 曾亿武, 宋逸香, 林夏珍, 等. 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若干问题刍议[J]. 中国农村经济, 2021(04):21-35.
[20] DIMAGGIO P, HARGITTAI E, CELESTE C, et al. From unequal access to differentiated use: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genda for research on digital inequality[J]. Social inequality, 2004, 1: 355-400.
[21] GAO Y, ZANG L, SUN J. Does Computer Penetration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China[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8, 42(05):345-360.
[22] 白雪潔,宋培,李琳,等. 数字经济能否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基于效率型技术进步视角[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1(06):1-15.
[23] WARNER K, WAEGER M. 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 ongoing process of strategic renewal[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9, 52(03):326-349.
[24] CENNAMO C, DAGNINO G B, MININ A D, et al. Manag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cope of Transformation and Modalities of Value Co-Generation and Delivery[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20, 62(04):5-16.
[25] 姚小涛,亓晖,刘琳琳,等. 企业数字化转型:再认识与再出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1-13.
[26] KARAGIANNAKI A, VERGADOS G, FOUSKAS K. The impa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Insights from an open innovation initiative in fintech in Greece[C].//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MCIS).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17.
[27] 刘海启. 以精准农业驱动农业现代化加速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01):1-6+73.
[28] FITZGERALD M, KRUSCHWITZ N, BONNET D, et al. Embracing Digital Technology: A New Strategic Imperative[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4, 55(02):1-12.
[29] ILVONEN I, THALMANN S, MANHART M, et al. Reconcil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knowledge protection: A research agenda[J].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2018, 16(02):235-244.
[30] LI 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models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 holistic framework and emerging trends[J]. Technovation, 2020,92-93: 102012.
[31] FARRELL M A, OCZKOWSKI E, KHARABSHEH R. Market orientation, learning orientation and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 Logistics, 2008, 20(03):289-308.
[32] LOEBBECKE C, PICOT A. Reflections on societal and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ation arising from digitization and big data analytics: A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5, 24(03):149-157.
[33] TEECE D J. 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nabling technologies, standards, and licensing models in the wireless world[J]. Research Policy, 2018, 47(04): 1367-1387.
[34] GREGORY V. Understand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J].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9, 28(02):118-144.
[35] LIERE-NETHELER K, PACKMOHR S, VOGELSANG K. Driver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Manufacturing[C].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2018, 3926-3935.
[36] 徐伟呈,范爱军. “互联网+”驱动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 财经科学, 2018(03):119-132.
[37] 李彦龙,彭锦,罗天正. 数字化、溢出效应与企业绩效[J]. 工业技术经济, 2022, 41(03):25-33.
[38] 许冠南,王秀芹,潘美娟,等. 戰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经典政策工具分析——政府采购与补贴政策[J]. 中国工程科学,2016,18(04):113-120.
[39] 那丹丹,李英.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工具研究[J].行政论坛, 2021, 28(01):92-97.
[40] 杨巧云,梁诗露,杨丹. 国外政府数字化转型政策比较研究[J]. 情报杂志, 2021,40(10):128-138.
[41] 邱泽奇,乔天宇. 电商技术变革与农户共同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10):145-166+207.
[42] EDLER J, GEORGHIOU L. Public procurement and innovation—Resurrecting the demand side[J]. Research Policy, 2007, 36(07):949-963.
[43] ROTHWELL R. Technology-Based Small Firm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Potential: The Role of Public Procurement[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1984, 4(04):307-332.
[44] 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 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与实施细则关联性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1, 29(02):291-299.
[45] 赵春江,李瑾,冯献. 面向2035年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04):1-9.
[46] 马洪福,郝寿义. 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城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10):116-125.
[47] BETTIS R A, PRAHALAD C K. The dominant logic:retrospective and extens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16(01):5-14.
[48] YOO Y, HENFRIDSSON O, LYYTINEN K. Research commentary—The new organizing logic of digital innovation: an agenda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0, 21(04):724-735.
[49] HANELT A, BOHNSACK R, D MARZ,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sights and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21, 58 (05):1159-1197.
[50] ETTER M, FIESELER C, WHELAN G. Sharing Economy, Sharing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Digital Ag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9, 159(04):1-8.
[51] 刘洋,李亮.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全球视角与中国故事[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2, 34(01):1-7.
[52] 万文海,孙锐. 传统产业借力O2O进行创新性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研究——以福建鞋服产业为例[J]. 甘肃社会科学, 2016(03):250-255.
[53] 张翠菊,张宗益. 中国省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 统计研究,2015(10):32-37.
[54] 高远东,张卫国,阳琴. 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地理,2015, 35(06):96-101.
[55] 郭熙保,冷成英. 区位与家庭农场发展路径:理论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05):137-146.
[56] 彭静,何蒲明. 要素禀赋与农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典型相关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02):116-121.
[57] 祁明德. 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绩效研究[J]. 社会科学家, 2015(12): 68-71.
[58] 罗浩轩. 要素禀赋结构变迁中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J]. 西部论坛, 2016, 26(05):9-19.
[59] JI Y, HU X, ZHU J, et al. Demographic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farmers' field production decision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7, 43:64-71.
[60] 楊海钰,马兴栋,邵砾群. 区域要素禀赋变化与农业技术变迁路径差异——基于苹果产业视角和7个主产省的数据[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9(02):16-22.
[61] 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研究[J]. 现代产业经济, 2013(Z1):18-23.
[62] 刘勇. 新时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路径与政策[J]. 学习与探索, 2018(11):102-109.
[63] 李鹏飞.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转型研究——基于产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 2017, 39(10):44-48.
[64] 郭克莎.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趋势与“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07):24-41.
[65] 肖昕,景一伶. 中国文化产业数字化政策及其策略研究[J]. 民族艺术研究, 2021, 34(03):130-136.
[66] 安同信,范跃进,刘祥霞. 日本战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及启示研究[J]. 东岳论丛, 2014, 35(10):132-136.
[67] 陈永清,夏青,周小樱. 产业政策研究及其争论述评[J]. 经济评论, 2016(06):150-158.
[68] 孔祥智,周振. 我国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历程、基本经验与深化路径[J]. 改革, 2020(07):27-38.
[69] 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0] STIGLITZ J E, LIN J Y, MONGA C. The Rejuvenation of Industrial Policy[M]. The World Bank, 2013: 24.
[71] WADE R. After the Crisis: Industrial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Low-Income Countries[J]. Global Policy, 2010, 1(02):150-161.
[72] 钱学锋,张洁,毛海涛. 垂直结构、资源误置与产业政策[J]. 经济研究, 2019, 54(02):54-67.
[73] 林毅夫. 经济转型离不开“有为政府”[N]. 人民日报, 2013-11-26(05).
[74] SOLOW R M. Wed Better Watch Out[J].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987(07): 36.
[75] JORGENSON, DALE W, KEVIN J, et 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89 (02):109-115.
[76] DEICHMANN U, GOYAL A, MISHRA D. Will digital technologies transform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6, 47(S1):21-33.
[77] FABREGAS R, KREMER M, SCHILBACH F.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digital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agricultural advice[J]. Science, 2019,366(6471): y3038.
[78] 袁冬梅,魏后凯. 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集聚的机理及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 财贸经济, 2011(12):120-126.
[79] 魏后凯. “三化”融合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J]. 农村工作通讯, 2019(06):22-23.
[80] 赵春江,高飞:加快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农村[N]. 农民日报, 2020-12-19(003).
[81] 刘诚,夏杰长. 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J]. 智慧中国, 2021(09):3.
[82] 宋以,陈图.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机理、问题与对策[J].晨刊, 2022(01):29-31.
[83] 杨佩卿. 数字经济的价值、发展重点及政策供给[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02):57-65+144.
[84] HAILU B K, ABRHA B K, WELDEGIORGIS K A. Adoption and Impac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on Farm Income: Evidence from Southern Tigray, Northern Ethiop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JFAEC), 2014, 2(04):91-106.
[85] MATT C, HESS T, BENLIAN 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J]. Business &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2015, 57(05):339-343.
[86] GOLDFARB A, TUCKER C. Digital Economic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9, 57(01):3-43.
[87] 林毅夫. 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9(02):148-153.
[88] 彭超,刘合光. “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形势、问题与对策[J]. 改革, 2020(02):20-29.
[89] 陈一明. 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12):81-91.
[90] 王瑜,汪三贵. 互联网促进普惠发展的基本经验:成本分担与多层面赋能[J]. 贵州社会科学, 2020(11):132-140.
[91] 殷晓红.应对新经济挑战的数字鸿沟[J]. 国际经贸探索, 2003(01):64-66.
[92] 刘合光. 激活参与主体积极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01):14-20.
[93] 张在一,毛学峰. “互联网+”重塑中国农业:表征、机制与本质[J]. 改革, 2020(07):134-144.
[94] 李瑾,冯献,郭美荣,等.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39(02):194-202.
[95] 楚明欽. 数字经济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理论月刊, 2020(08):64-69.
[96] 李谷成,蔡慕宁,叶锋. 互联网、人力资本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2(04):16-23.
[97] 肖卫东,杜志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6):120-129.
[98] 刘合光,潘启龙,谢思娜.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美农业产业关联效应比较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11):4-10+20.
[99] 郭凯明,杭静,颜色.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J]. 经济研究, 2017, 52(03):32-46.
[100] XIAO W, PAN J D, LIU L Y.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in the “new normal”: empirical test and determinants[J].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2017,63(04): 1037-1058.
[101] 程国强.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新阶段与新机遇[J]. 中国乡村发现, 2021(02):12-16.
[102] 赵成伟,许竹青. 高质量发展视阈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机理、问题与策略[J]. 求是学刊, 2021, 48(05):44-52.
[103] 刘合光,樊琴琴,韩旭东.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 农村工作通讯,2022(06):52-54.
[104] 胡艳,陈雨琪,李彦. 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01):143-154+175-176.
[105] 周清香,李仙娥. 数字经济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 2022,38(04):15-20.
[106] NAMBISAN S, LYYTINEN K, MAJCHRZAK A, et al. Digi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invent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 digital world[J]. MIS Quarterly, 2017, 41(01): 223-238.
[107] 彭超.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J]. 人民论坛, 2019(33):72-73.
[108] 秦建群,户艳领,李佩. 互联网发展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吗?——中介机制与经验证据[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1(06):26-35.
[109] 宋常迎,郑少锋,于重阳. “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的创新驱动体系建设[J]. 科学管理研究, 2021, 39(03):100-107.
[110] 高彦彦. 互联网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J]. 现代经济探讨, 2018(04):94-100.
[111] DI MAGGIO P, HARGITTAI E. From the“Digital Divide”to“Digital Inequality”: Studying Internet Use as Penetration Increases [J]. Princeton: Center for Arts and Cultural Policy Studies, Woodrow Wilson School,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1, 4(01): 4-2.
[112] BONFADELLI H. The Internet and knowledge gap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2, 17(01): 65-84.
[113] HARGITTAI E. Second-Level Digital Divide: Mapping Differences in People's Online Skills[J]. ArXiv, 2001,cs.CY/0109068.
[114] 黄祖辉.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业产业组织的变革与前瞻[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11):61-69.
[115] 邱泽奇,张樹沁,刘世定,等. 从数字鸿沟到红利差异——互联网资本的视角[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0):93-115+203-204.
[116] 刘达禹,徐斌,刘金全. 数字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增长门槛还是增长瓶颈?[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1(06):16-25.
[117] 罗必良. 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进展、问题与选择[J]. 广东社会科学, 2007(06):42-47.
[118] 杜志雄,罗千峰,杨鑫.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一个文献综述[J].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04):14-25.
[119] 姚维瀚,姚战琪. 数字经济、研发投入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1(05):11-21.
[120] 蔡延泽,龚新蜀,靳媚. 数字经济、创新环境与制造业转型升级[J]. 統计与决策, 2021, 37(17):20-24.
[121] LIU Y, WANG X .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hinese agricultural growth in the 1990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5, 16(04): 419-440.
[122] BRAUW A D, ROZELLE S. Migration and household investment in rural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8, 19(02):320-335.
[123] 马永斌,闫佳. 产融结合与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03):110-114.
[124] 高彦彦,荣宇鹏,纪帅. 农村电商的农民增收效应估计——来自浙江省淘宝村镇的证据[J]. 现代管理科学, 2021(02):112-120.
[125] BACH A, SHAFFER G, WOLFSON T. Digital human capital: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digital exclusion in low-income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Policy, 2013, 3(01): 247-266.
[126] 李辉,梁丹丹.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路径与对策[J]. 贵州社会科学, 2020(10):120-125.
[127] 金碚. 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07):5-14+25.
[128] GALLEGO J M, GUTIéRREZ L H, Taborda R.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Colombian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2015, 51(03): 612-634.
[129] 庞瑞芝,张帅,王群勇. 数字化能提升环境治理绩效吗?——来自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1(05):1-10.
[130] 何宏庆. 数字金融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优势、困境与进路[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03):118-125.
[131]邱泽奇,李由君,徐婉婷. 数字化与乡村治理结构变迁[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2(02):74-84.
[132] 许竹青,郑风田,陈洁. “数字鸿沟”还是“信息红利”?信息的有效供给与农民的销售价格——一个微观角度的实证研究[J]. 经济学(季刊), 2013 , 12(04):1513-1536.
(中文校对:李阳)
The Approach and Strategy for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Industry in Digitalization Process: Background of Developm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NG Chao LI Tingting QI Xin MA Jiujie ZHU Tiehui CHEN Jueying LIU Heguang
(1.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2208;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3.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Digital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into various fields, all links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is influence also exten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top priori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for digitalization. The result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have deeper integration with digitalization, wider enabling range and stronger innovation drive. It is urgent to study the path of rur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policy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ization, so as to provide academic support and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optimizing and expanding rural digital econom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uch as ignor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rural industry subjects, rarely considering the stage differen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lack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subjects and r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ge, focus on the specific path of rural industr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digitalization on rural industry upgrading.
Keywords: digitalization; rural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英文校譯: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