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琪,郭 旗,韩 杰
(沈阳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粮食及有关农副产物对各种动物来说都是很好的能量及蛋白资源。 但是这些粮食在生长、运输或储存过程中温湿度控制不适当的条件下,会导致真菌大量生长繁殖代谢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真菌毒素[1]。 这种物质一经生成就很难被去除,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极大的潜在威胁,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真菌毒素是各种菌类的混合产物,对其最敏感的作物如玉米,大麦、小麦、燕麦、以及黑麦等,皆是畜禽饲料的主要成分,其产毒种类多达150 多种,最常见的有呕吐霉素(DON),玉米赤酶烯酮(ZEA),赭曲霉毒素(OTA),伏马霉素B1(FB1),黄曲霉毒素B1(AFB1) 等。 这些真菌毒素可导致饲料口感变差,品质降低。 食用真菌毒素污染的饲料,不仅会降低猪的繁殖性能,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猪自身免疫抑制能力降低,从而造成其肝脏和肾脏的损伤,极大程度地减少了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真菌毒素每年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2],是当前畜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在欧洲1200 个饲料样本中至少一种真菌毒素的检出率即可达到95.5%,2 种或2 种以上的真菌毒素检出率达86.1%。 雷元培(2022) 利用免疫亲和柱-HPLC 技术对2019—2020 年全价配合饲料中的AFB1、ZEN、DON 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AFB1、ZEN、DON 在全价配合饲料中的检出比例都很高[3]。 同年,张勇(2022) 通过对1 025 件样本抽样检测发现,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占99.51%,其中含有1 种真菌毒素的样品25 份,占比2.44%;含有2 种真菌毒素的样品74 份,占比7.22%;含有3 种真菌毒素921 份的样品中,占比89.85%。 其中,DON 和ZEN 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玉米、小麦及小麦麸含量最多[4]。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饲料生产企业还是养殖业,都应该始终对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保持高度重视,在对饲料真菌毒素进行有效防控的同时,还要强化对真菌毒素的防治,从源头上有效维护畜禽健康,保证食品安全供给。
目前,在饲料中添加吸附剂是最高效且应用最广泛的脱毒办法,大大降低了真菌毒素对动物生产的损害。 根据其组分的不同可将真菌毒素吸附剂分为活性炭、硅铝酸盐类吸附剂、生物活性吸附剂以及高分子材料等。 并介绍目前广泛应用的吸附剂在猪饲料真菌毒素脱除中的应用情况,对比各种吸附剂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对真菌毒素的防控及吸附剂的开发与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全面了解真菌毒素对养猪生产的危害以及采用吸附法脱除猪饲料真菌毒素提供参考。
呕吐毒素(Vomitoxin,DON),又称脱氧镰刀菌烯醇,是一种主要由镰刀菌产生的B 型毛烯。 DON 主要污染小麦和玉米,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之一。 美国农业科学和技术理事会估算,真菌毒素影响了全世界25%的谷物生产,包括许多基本食品和动物饲料。 我国学者侯楠楠(2020) 对山东、河南、江苏、东北4 个区域进行采样调查,发现其检出率达93.22%,是近几年来我国饲料工业中检出最高的一类毒素[5]。 由于DON 可以影响动物生产力、人类健康和国际贸易,因此它也是食品工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例如,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的DON 可改变下丘脑、小脑和额叶皮层的神经递质的浓度,导致厌食综合征,降低体重并引起免疫毒性,而急性暴露于高剂量可导致腹泻、呕吐、白细胞增多、循环休克,最终导致死亡。 猪是对该毒素最为敏感的动物,它的毒性是其他动物的100 ~200 倍,在体内吸收迅速,一般在服用毒物后30 min 内就可以达到血浆浓度的峰值,导致猪的最小呕吐剂量为0.1 ~0.2 mg/kg。 DON 暴露后,首先引起的主要副作用是采食量下降,并伴随恶心、呕吐、腹泻、厌食和消化道出血,造成体重下降、流产、死胎、弱仔等。 该毒素还具有细胞毒性,可使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受到抑制。 陈继发(2016) 等研究发现,断奶仔猪日粮DON超标,低剂量(1 mg/kg≤DON <2 mg/kg) 时精神沉郁、体重减轻、生长缓慢;高剂量(DON≥2 mg/kg) 则引起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6]。 陈明洪 (2012) 用一定量的 DON(3.4 mg/kg)污染日粮,可使育肥猪的皮厚、膘厚、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分别下降5.80%、5.90%、0.60%和2.80%;还有研究显示,饲喂DON (14 mg/kg) 污染日粮,10 ~20 min即可使育肥猪出现焦虑、呕吐等症状。 饲料源性DON 不仅对商品猪造成危害,还会导致母猪不孕、死胎、弱胎流产,公猪精液品质降低等[7]。 通过以上多种研究得出,DON 毒性较强,因此在今后的动物饲养过程中,要严格把控饲料品质,以防对养猪生产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 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真菌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呈白色结晶状,具有疏水性,在水中不溶解,但可溶于碱性溶液等特性。 其耐热性较高,在农作物中的含量不会因高温贮藏或加工而下降。 玉米、小麦、大豆等谷物中ZEA 的检出率为45%[8],主要侵害畜禽的生殖系统,每年造成百亿以上的经济损失,对我国饲料行业和畜牧行业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 其代谢产物具有肝毒性、血液毒性、免疫毒性和基因毒性。 该真菌与雌激素结构相似,可与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引起畜禽生殖功能紊乱,造成生育率下降,死胎率升高,精子质量下降等[9]。 猪是最容易感染ZEA的家畜之一,敏感剂量大于50 ~100 mg/kg,可诱发生殖道病变,使排卵、受孕、着床以及新生胎儿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0]。 在猪中,ZEA 污染1.5 mg/kg 饲料水平后3 ~7 d出现雌激素综合征的最初迹象。 缪忠明(2012) 等对繁殖状态母猪ZEA 中毒时的临床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主要表现为病猪精神不振,食欲降低,妊娠母猪早产、流产,当饲料种ZEA 含量在6 ~9 mg/kg 时,胚胎发育终止;分娩母猪难产,产弱仔、死胎;断奶母猪异常发情等症状[11]。 Szele E (2011) 等研究发现,3 ~5 月龄断奶仔猪受ZEA 侵害尤为严重,摄入1 ~3 mg/kg 该真菌污染的日粮可诱发外阴红肿、阴门外翻,并伴有卵巢病变,发生雌激素综合征,严重时可见阴道或肛门脱垂[12],继发阴道脱垂占中毒猪的30% ~40%,继发子宫和肛门脱垂占中毒猪的5% ~10%。 当公猪饲料中ZEA 浓度高于30 mg/kg 时,会引起睾丸萎缩,性欲降低,精子活性不足、畸形率高,包皮水肿,发情周期紊乱等。 因此,在未来养猪生产中应对该毒素进行重点预防。
赭曲霉毒素A (Ochratoxins A,OTA) 是由曲霉和青真菌种类的真菌产生的次生有毒代谢物,是一种在世界上广泛分布的真菌毒素,为丝状真菌,具有双丝分生孢子特征。 主要由真菌赭曲霉和疣状青霉在谷物、谷物产品和其他植物衍生产品(如草药、香料、葡萄等) 的储存过程中产生,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毒性最强。 它被认为是强效肾毒素、免疫毒素、胚胎毒素、致癌物和致畸剂。 当其剂量<0.1 mg/kg,无临床表现;剂量为0.2 ~4 mg/kg 为中毒水平,中毒时肾脏为第一靶器官,导致肾间质纤维化,近曲小管扩张,上皮细胞坏死,饮水增多,尿量增加以及血清尿素氮(BUN) 升高,急性暴漏时还可出现肝脏、胃肠道等组织器官的细胞毒性。 研究发现,通过热处理OTA 污染的饲料,其对猪等畜禽的毒性作用并没有减弱,因此,该真菌毒素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由于OTA 具有脂溶性,当动物采食被其污染的饲料后,容易造成毒素在体内蓄积且不易代谢,可对动物及动物产品造成严重威胁。 在养殖动物中,猪对OTA 特别敏感。Martins H M (2012) 等调查发现,猪饲料中OTA 的污染率可达6.94%[13]。 阮栋(2016)将36 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为三组并给予不同剂量的OTA,结果显示饲料中该真菌的添加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显著降低[14]。 刘瑞玲(2018)等称,如育肥阶段长期摄入被污染饲料会导致猪肉胴体等级降低[15]。 以上研究表明,猪感染OTA 后不仅具有很强的肾毒性,还会降低食欲及日增重。
伏马菌素B1(Fumonisin B1,FB1) 是属于伏马菌素的成员,是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之一,主要由增殖镰刀菌和黄萎镰刀菌产生,是一种耐热稳定的水溶性真菌毒素,不易被破坏。 FB1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广泛的污染,主要存在于玉米、大米、小麦及其产品中,对动物构成健康风险。 目前,它已被证明会引起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神经鞘氨醇的转化或干扰神经鞘磷脂的合成[16],对实验动物产生严重毒性。 研究表明,猪对FB1最为敏感,当真菌剂量<10 mg/kg,无临床表现;>20 mg/kg 可中毒。 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呼吸道综合征、猪水肿综合征等,并伴有肝脏和胰脏损伤[17]。另有研究表明,免疫细胞是FB1毒性作用的重要靶标,以72.10 μg/mL 浓度暴露15 h 后,猪淋巴细胞的细胞活性降至其原始水平的50%。 根据几项研究,需要超过100 mg/kg FB1 的饲料水平,才能获得猪等动物技术干扰的初步迹象。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 是由不同真菌菌株产生的次生代谢物,如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具有亲水性,广泛存在于各种作物中,如谷物、油籽、坚果和香料。 在化学方面,黄曲霉毒素是双呋喃香豆素化合物,包括B1、B2、G1、G2、M1和M2,其中“B” 和“G” 表示AFs 在紫外光下的蓝色和绿色荧光,“M” 代表这些毒素在牛奶中被首次发现。 黄曲霉毒素B1(AFB1) 在AFs 中最常见,也被认为比其他AFs 具有更高的毒性,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列为第1 组的最有效的自然致癌物。由于气象条件、环境因素和不当的农业实践(如不正确的作物收获和储存) 的综合作用,会促进AFB1 的扩散,在气候湿热地区造成更大危害。 李孟聪(2021) 等调查了2020 年广东省196 份动物饲料,该真菌存在的超标污染达15% ~20%[18]。 慢性中毒是黄曲霉中毒的常见形式,它是由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消耗相对少量的这些有毒化合物而引起的。 肝脏是AFB1的首要靶器官,被称为肝毒素或肝脏致癌剂,具有相当大的生物活化能力。 猪摄入0.8 ~3.0 mg 污染饲料后一个月内,即可发生病变,肝损伤会导致维生素A、E 缺乏,免疫机能降低,出现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感、支原体肺炎等病症。 该毒素对猪危害极大,仔猪最为严重,母猪妊娠期采食AFB1污染的饲料,分娩25 d 后通过乳汁感染仔猪致其中毒,表现为精神不振、腹泻,严重者抽搐、麻痹而死;育肥猪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降低;后备母猪发情周期延长,屡配不孕,生产性能降低;妊娠母猪生殖系统破坏,出现流产、异常发情、配种率低等症状,严重危害母猪繁殖性能[19]。 因此,在猪养殖过程中,应加强饲料管理与保护,一旦发生AFB1中毒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病情。
研究结果表明,饲料及其原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真菌毒素的污染,已经对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最有效、最常用的控制真菌毒素的方法,就是在饲料或饲料原料中添加真菌毒素吸附剂,常见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硅铝酸盐、酵母细胞壁、乳酸菌、高分子材料等,其中硅铝酸盐类吸附剂的应用最为广泛。
活性炭是有机材料通过热解而形成的一种不溶性的多孔粉末,因自身较大的比表面积(500 ~3 500 m2/g),使其对真菌毒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20]。 自19 世纪以来,它一直作为解毒剂来预防中毒,也是最早被使用的毒素吸附剂,可使真菌毒素失活。 在吸附过程中,活性炭作为一种非消化吸附剂,被认为是预防口服毒素有害或致命影响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在水溶液中,它能有效地吸附大部分真菌毒素,如OTA、DON、ZEA 等,且pH 不影响毒素的吸附。 研究显示,活性炭的选择吸附能力较差,在吸附毒素的同时,还会吸附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尤其是在饲料中其含量比真菌毒素高得多时,导致其微孔结构饱和,从而失去吸附真菌毒素的能力,同时也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 有研究表明,活性炭对胃肠道中的细菌及其毒素也有一定影响: 1) 蛋白质、胺和氨基酸的吸附;2) 消化道酶的吸附,以及细菌外切酶的吸附;3) 通过趋化性,与可移动的细菌结合;4) 生物炭与革兰氏阴性菌的选择性定植可能导致内毒素释放减少,因为当革兰氏阴性菌死亡时,这些毒素可以直接被定植的生物炭吸附。 使用生物炭的主要优势是其“肠内透析” 属性,也就是说,已经吸附的亲脂性和亲水性毒素可以从血液中清除。 邵建忠(2015) 等研究发现,在单独喂给DON 后,猪血液中该毒素检测水平提高,随后用房室模型(compartmental model) 计算真菌毒素在体内的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活性炭能够彻底防止DON 的吸收[21]。 Cavret S (2009) 等发现,当pH 为3 ~8 时,活性炭可吸附90%以上的DON[22]。 断奶仔猪FB1 中毒时,活性炭无吸附效果[23]。 将吸附剂作用于ZEA 污染饲料会导致饲料变黑,加大生产成本,该方法并不常用。 Decker W J (1980) 等首次提出了在中性pH 的条件下,活性炭能够在体外吸附AFB1[24]。 此外,和体外吸附试验相比,活性炭在动物体内对真菌毒素的吸附作用并不理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Bin 389:有“小葛兰许”之称,是南澳跨产区赤霞珠和西拉混酿,用酿造Bin707和葛兰许用过的橡木桶来陈酿。
在饲料中添加活性炭可有效去除DON 和AFB1,不常用于ZEA 脱毒,对FB1无作用。因其成本低、简单易得、稳定性强等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硅铝酸盐类附剂包括皂土、沸石、蒙脱石等,由于其带负电荷的高表面积、孔隙体积、膨胀能力和较高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可以将霉菌毒素结合或吸附到它们的层间空间、外表面及边缘。 这些物质部分或完全有效地抵消食用受污染饲料家畜的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在畜牧生产中用于减少动物与霉菌毒素接触而发生中毒的风险。
硅铝酸盐是指同时含有铝盐和硅酸盐的物质,是最大和最重要的一类黏土矿物,即最丰富的岩矿物群,基本结构单元由二氧化硅四面体和铝八面体组成。 大多数关于使用吸附剂缓解真菌中毒的研究都集中在硅铝酸盐上。 其机理是它们提供了一个大的和特异性的结合表面,也提供了电荷选择性,立体结构内带有大量可交换阳离子和天然纳米微孔,形成负电荷吸附中心从而吸附其表面或层间空间内的毒性物质。 我国拥有世界60%的硅铝酸盐矿藏,成本低廉,容易得到,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脱毒剂。
皂土,又称膨润土、膨岩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成分的非金属矿产,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吸附ZEA、AFB1、OTA 等真菌毒素,其中对AFB1的效果尤为突出。 Vila -Donat P(2020) 等发现,饲料中皂土的浓度达到0.20%即可吸附90%的ZEA 和FB1[25]。 宋新春(2007) 等研究表明,在猪饲料中加入皂土可提高其生长速度,改善肠道环境,降低肉料比。 饲料中加入皂土还可以使游离棉酚的毒性减弱[26]。 Schell T C (1993) 等将1%的钠性皂土加入猪饲料中来测定其对微量元素的潜在作用,结果显示,皂土对猪体内K、Cu 和Mn等元素的代谢没有影响;对Ca、Zn 和P 的代谢影响较小;可减少Mg 和Na 的吸收;但不影响肝脏和血清中微量元素的浓度[27]。
沸石是富含钾离子的水合硅铝酸盐,具有结晶结构,可吸附AFB1、FB1等真菌毒素[28]。Haile T (2010) 等发现沸石具有抗微生物剂的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将沸石加入饲料中可减少动物环境的水分,使微生物减少[29]。 在20 世纪80 年代天然沸石就已广泛地应用于促进动物健康和生产,对饲料转化率及生长率均有一定改善。
蒙脱石是一种层状结构的硅铝酸盐物质,也是膨润土的组成成分。 具有环保、吸附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受到广泛的应用与研究。 史莹华(2007) 将蒙脱石纳米复合物加入AFB1 污染的猪饲料中,使该真菌在猪体组织中的残留量显著减少,提高了实验猪的生产性能,甚至使动物的肝脏功能得到了改善[30]。 由于天然蒙脱石的层状结构会使其活性点位暴露减少,使用剂量增大,且其亲水性和疏油性不利于吸附弱极性有机物,同时还会对营养物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耗,对霉菌毒素的定向选择性较差。 因此,采用有机改性、无机改性、热改性、酸改性等方法对蒙脱石进行改性,即在其原有功能(化学吸附、物理吸附等) 的基础上,强化表面积、层间距及表面活性,提升对弱极性毒素的吸附性能。 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为表面活性剂插层法,有效提升了其选择性和吸附性。
HSCAS (蒙脱石钙粘土) 是常用于动物饲料中的抗结块剂。 HSCAS 已被证明作为一种肠吸附剂,紧密和选择性地结合动物胃肠道中的AFs,降低其生物利用度和相关毒性。 有证据表明,AFs 可能在HSCAS 粒子上的多个位点发生反应,特别是层间区域,但也可能在边缘和基面发生反应。 其表面吸附AFB1的其他机制可能涉及AFB1与层间阳离子(尤其是Ca)或各种边缘位点金属的螯合或相互作用。HSCAS 对AFs 相当有效,但不能防止DON 的毒性作用。
其他硅铝酸盐吸附剂还包括高岭土、蒙德土、海泡石、蛭石、活性白土等,它们对真菌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Li 等(2020) 通过对我国河南、河北以及湖南的海泡石样品作为AFB1的吸附剂,发现产自河南的海泡石吸附效果最优[31]。
目前硅铝酸盐类吸附剂应用最广,成本低且易得,对AFB1D 的吸附效果尤为突出。 改性后的蒙脱石对弱极性毒素的吸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生物活性吸附剂主要包括酵母细胞壁、乳酸菌以及植物基化合物等。 其机理是将真菌毒素黏附于细胞壁上,从而达到饲料脱毒的目的,应用前景广泛。
酵母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β -葡聚糖和甘露寡糖(MOS) 等两种功能性多糖,均占细胞壁30%左右的干重。 其性质稳定,可耐受动物胃酸,且对饲料高温制作过程有很强的耐受力,所以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生产及养殖业中[32]。 其吸附毒素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葡聚糖,Karaman M (2005) 等发现,该成分可有效缓解AFs 污染,但对DON 的作用不明显,其脱毒效果仅是活性炭的37% ~57%[33]。 MOS 可利用其氢键、离子键以及疏水键等来吸附ABF1、ZEA 等真菌毒素,减轻或消除对动物的毒害作用。 研究表明,在发霉的玉米饲料中加入0.05% ~0.15%的酵母葡聚糖,可缓解霉玉米饲料对组织器官的损害,使血清指标和器官指数恢复到正常水平。 常顺华(2010) 发现在仔猪霉变饲料中添加EGM 可使仔猪日增重提高,饲料比重降低,适宜剂量为2%[34]。
乳酸菌(LAB) 可以通过抑制玉米青贮饲料的活性来改善玉米青贮饲料的发酵。 LAB 因其各种益生菌功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例如抗氧化剂,可调节宿主肠道屏障,提高宿主免疫力等。 乳酸菌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缓解真菌毒素对动物机体免疫系统的损害,同时减少炎症反应。 El-Nezami H (2002) 等发现鼠李糖乳杆菌等可定植在宿主肠道中有效地吸附真菌毒素,在浓度为20 μg/mL 的溶液中即可清除80% 以上的AFs[35]。 真菌毒素吸附后,乳酸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下降,因此乳酸杆菌与真菌毒素结合可以很容易地随粪便排出体外,为宿主提供保护。 因此,LAB 被认为是去除AFB1 的有效生物学方法。 灭活的乳酸菌效果更佳[36]。
植物基化合物主要由植物、植物提取物以及农林废弃物构成,比表面积较大,其多层多孔结构有利于吸附真菌毒素[37],以饲料添加剂形式存在,对动物机体无不良影响,可促进新陈代谢。 研究发现,制作葡萄酒过程中所产生的葡萄渣可以在体外吸附ZAE、AFB1、OTA以及FBs 等真菌毒素。
高分子材料如消胆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交联聚乙烯聚吡咯烷酮(PVPP) 可用于真菌毒素吸附剂,是一种季铵盐阴离子交换树脂。 PVP 和PVPP 为多孔不溶的非离子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极性以及很强的吸附性和选择性,解毒效果好,不易被动物机体吸收,是一种安全无毒的饲料添加剂。 它的吸附性与其离子交换功能有关。 在体外实验中对ZEA 和OTA 的最大吸附量分别是3.0 和9.6 mg/g。Avantaggiato G (2003) 等发现,猪采食ZEA污染饲料后引起的雌激素过高症可用消胆胺来缓解[38]。 另外,腐植酸类物质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大分子有机物,比表面积较大,吸附、络合、螯合能力强,具有无残留、无重金属、无耐药性等优点,也可用作真菌吸附剂,在畜禽上的应用已有40 多年之久,是当前替代化学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最佳选择之一[39]。 腐殖酸对DON 吸附能力较强,但在动物实验中不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DON 浓度,所以腐殖酸不能作为饲料中DON 的脱毒剂[40]。
由于饲料或农作物中往往存在多种真菌毒素,导致毒素之间发生复杂的混合感染,而单一的真菌毒素吸附剂具有局限性,不符合畜牧实际应用的基本要求,因此,复合型真菌吸附剂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且在市场中广泛应用[41]。 如酵母细胞壁可吸附DON 和ZEA,硅铝酸盐类吸附剂可吸附AFs,将这两种吸附剂配合使用可得到复合型吸附剂,或能达到广谱吸附剂的作用。 Jesús 等将硅铝酸盐、蒙脱石和活性炭等物混合制成复合型吸附剂,对多种真菌毒素共存有良好的吸附作用。Sabater-Vilar M (2007) 将腐殖酸改性吸附剂以及植物提取物、酵母细胞壁和粘土的各种混合物用于DON 和ZEA 的体外吸附,结果显示,复合型真菌吸附剂对ZEA 的吸附效果要比单一使用酵母细胞壁、腐殖酸好,但对DON 基本无效[42]。 目前对复合型吸附剂的研究较少,今后在饲料脱毒中的合理使用还需更进一步研究。
真菌毒素种类繁多,受营养质量和成本的影响,所使用的许多现有的理化手段净化真菌毒素污染的农产品还不够成熟,或者受到局限,如不能有效控制,从而导致动物生产性能降低,引发疾病,同时也会存在动物产品安全隐患等问题,严重威胁畜牧产业经济发展。 使用吸附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完成饲料脱毒具有较强优势。 目前对于吸附剂的使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吸附剂可能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吸附效率低、吸附效果不稳定、单一吸附剂不能广谱吸附各类真菌等问题。 因此,加强吸附剂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避免营养物质被大量吸收,提升吸附剂的普适性是今后真菌毒素吸附剂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