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玉
(鞍山市千山区东鞍山街道综合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鞍山 114041)
生猪养殖业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能够显著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然而,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病菌抗药性增强、超强细菌诞生、药物残留过大等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的诱发源头是抗菌药物应用不当,不仅会影响猪病防治效果,还会影响猪肉产品食用安全,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虽然目前规模化养殖场的抗菌药应用逐步规范,然而,由于部分养殖户科学用药意识不强,在猪病防治过程中,仍然存在抗菌药滥用问题。 为此,本文就猪病防治过程中,如何做到科学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治疗成本,提高疗效,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加以阐述。
猪病防治过程中,抗菌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成效,然而,一些散养户养殖技术专业性不强,主要根据经验开展生猪养殖工作,在生猪感染疾病之后,存在过量应用抗生素药物的现象,或是所选药物的种类不契合生猪当前症状表现,难以取得理想的防治成效。 部分养殖户发现生猪发病后,虽然病症并不严重,但养殖户为尽快消除病症,防止疾病传染给健康猪,盲目加大用药剂量,或是选用药效更佳但副作用也更大的抗菌药物,虽然能够快速控制住疾病,然而,由于抗菌类药物应用剂量过大,会导致药物残留在生猪体内,在生猪屠宰后可能仍未消除,影响到猪肉产品的安全性。 同时,部分养殖户还会将土霉素等抗菌药物长期掺拌到饲料当中以预防生猪感染疾病,在长期药物作用下,会导致生猪体内正常菌群繁殖受到抑制,同时,抗生素的过量、长期应用,会促进病原菌变异,增强其抗药性,进而导致疫病防控难度提升,可能产生疫病大面积爆发的风险。
猪病防治过程中,一些养殖户在应用抗生素作为治疗药物后,可能存在不遵循规定用药疗程的问题。 为节约用药成本,在用药一段时间还未到疗程时,发现病猪症状消失便会中止用药,然而停药后,疾病很可能二次复发,或是导致疾病发展成为慢性病,不仅导致生猪健康受到更大损害,同时,也会进一步提升疾病防治难度。 例如,猪患有传染性胸膜肺炎疾病时,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周期较长,可能长达4 周左右,养殖户为节约成本会在中药病情好转时停药,但往往会在停药7d 后复发,从而会导致病猪死亡率增加[1]。 除此之外,抗菌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休药制度未严格落实的问题。 目前,我国出台了多项畜牧养殖动物抗菌类药物应用标准,明确了各种抗菌药物的休药期。 然而,部分养殖户未严格遵循这一规定,而是为降低疾病发生率或为保障防治效果,连续长时间施用抗菌类药物,可能会导致病猪出现不良反应,造成严重的药物残留。
养殖场一旦出现猪病,养殖户防治疾病的心情较为急切,可能为追求药效而选择进口抗菌药,或是选用新研制出的新药,认为此类药物价格高,见效应该更快,希望快速控制住病情,防止疫病扩散,虽然新药或进口药价格昂贵,但与大面积发病相比防治成本更低。 然而,在进行药物选择时往往未做对比而盲目选用,可能所起到的药效不如国产药及常用药。同时,抗菌类药物应用过程中,还可能出现药物配伍不合理的问题。 由于不同时期生猪所患疾病的流行情况并不一致,若是未结合疾病流行状况合理选用搭配药物,不仅会降低药效,还可能因药用选用不当而导致病猪中毒或出现应激反应,会给病猪身体健康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 例如,猪病防治时,养殖户有时会联合应用3 种药物,但实际上联合用量为2 种时,药物协同效果更佳,药物配伍量过多,不仅用药成本会增加,所起到的防治效果也不高。
2.1.1 采取预防为主措施,合理制定抗菌药应用规划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生猪疾病发生的部分原因是疾病前期预防不到位所致,病症较轻时未及时控制,而大面积暴发时,在未做精准诊断的情况下大量应用抗菌药。 为防止抗菌药滥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需要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助的防治原则,应于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密切关注生猪症状表现,并且需要定期注射疫苗、采取适合的药物进行疾病防治,以此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抗菌类药物的应用量。 与此同时,生猪感染疾病之后,需要结合生猪发病数量、发病严重程度、感染疾病种类科学制定抗菌类药物应用规划,并且需要聘请专业人员对病猪所患病症进行精确诊断,确定病情之后,再选用适合的抗菌药物针对性治疗,防止出现抗菌药盲目应用情况,保障病猪疾病防治中的用药安全。
2.1.2 结合猪病症状对症下药,合理规范用药流程 为确保猪病防治中抗菌类药物用量的适宜性,既能有效控制病情,又不会出现药物残留。 在用药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病猪疾病症状的针对性分析,养殖场应在发现病猪的第一时间将之隔离。 在基础诊断完成之后,还要提取病猪病原,通过药敏实验进一步确定病情,结合病原类型筛选适宜的敏感药物,并且需先采取临床试验,根据病情针对性给药。 使用抗菌药时,并非所有疾病均可采用土霉素或青霉素等常见药物治疗。 发现生猪感染疾病后,养殖户需要聘请专业兽医确诊疾病,或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后,对症施药。 例如,治疗消化道类猪病时,新霉素药效最佳,低龄仔猪则需选用乳酸环丙沙星药物。 治疗呼吸道疾病时,氟苯尼考应为首选,也可选用多西环素或北里霉素。 而治疗寄生虫性疾病时,选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两种抗菌药物药效最佳。
2.1.3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盲目用药影响防治效果 抗菌类药物的应用并非剂量越高越好,而是需要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结合病猪的病情、症状表现,选择适合的用药剂量。生猪养殖户在应用抗菌类药物时,要扭转以往为求快速治疗猪病过量应用抗菌药物的理念,防止用药剂量过大导致病猪中毒。 采用青霉素等抗菌类药物治疗猪病时,需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规定的用药标准对病猪给药,即每公斤体重的用药剂量应为3 万~5 万单位。 如果病猪为成年猪,体重为100 kg,所用药物应控制在30 ~50 mg。 如果超过这一剂量,病猪可能会出现抽搐症状,甚至会导致病猪瘫痪[2]。这是由于大量的青霉素会导致病猪中枢神经系统中毒,会使系统受损。 再如,仔猪水肿治疗时,也需根据仔猪的体重确定具体药量,使用浓度为2.5%的恩诺沙星抗菌药治疗时,药量应控制为每公斤体重0.1 mL。
2.1.4 选用适合给药方式,提升疫病防治效率 利用抗菌类药物治疗猪病时,不同用药方式下,药效发挥成效存在差异。 为保障抗菌药物药效的最大化发挥,养殖场需要结合病猪所患病症,根据所使用药物的种类确定具体的给药途径。 例如,病猪患有的是肠道方面的疾病,应采取口服给药方式,若是属于全身感染,则需选用注射给药方法。 而当病猪患有皮肤类疾病时,则需采用外部涂抹的方式给药,方可取得最佳的治疗成效。 同时,因抗菌类药物种类繁多,在使用抗菌类药物时,要按照说明书要求,以固定方式给药,不可私自换用其他方式用药。 例如应用红霉素治疗仔猪黄痢病时,只能采取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否则药物效果将难以完全发挥。 静脉给药后,仔猪病情可快速恢复,能够提高疾病防治效率,防止病情恶化导致病猪死亡。
2.2.1 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控制用药疗程 疾病治疗是生猪养殖业的一项重要成本投入,部分养殖场为节约成本,在病猪症状减轻或消失后,认为疾病得到了控制后便停止用药,往往未达到规定的用药疗程,这是导致病猪疾病症状反复的主要原因。 为此,应用抗菌类药物时,养殖户需要合理控制用药疗程,不可私自缩短用药时间,需要得到控制后再继续巩固一段时间,以免猪体内病原菌未完全消灭而导致疾病复发。 例如,应用环丙沙星、二氟沙星药物控制病猪继发或并发感染时,需要连续给药3 ~5 d,在病情得到控制之后,还需要继续给药2 ~3 d 以巩固病情,防止疾病复发。 而采用丁氨卡那霉素治疗病猪时,用药疗程应为5日,不可过早停药。 猪病防治中抗菌类药物的应用要结合疾病类型,根据病猪机体状态,合理调整用药疗程。
2.2.2 按照休药期制度适时停药 为减少药物残留、保障动物食品安全性,我国出台了抗菌类药物的休药期制度,养殖户需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适时休药,以免猪病治疗时因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过长而出现不良反应,避免药物残留量过大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进而增大疾病治疗难度。 例如,应用多肽类抗菌药物治疗猪病时,按休药期制度规定需要休药7 d 左右[3]。 应用乙酰甲喹片、乙酰甲喹注射液时,休药期应为35 d,而使用盐酸二氟沙星片或盐酸二氟沙星粉、盐酸二氟沙星注射液等二氟沙星类抗菌药物时,休药期应控制在45 d。 土霉素片、土霉素预混液、盐酸土霉素可溶性粉等抗菌类药物应用过程中,通常需要停药7 d,而土霉素注射液的休药期则应为28 ~35 d。
2.3.1 做好旧药与新药、进口药的对比分析 猪病防治方面,需要正确看待新药及进口药,不能盲目认为新药效果一定比旧药要好,也不可过于推崇进口药。 一些抗菌类新药新上市时会加大宣传力度,然而药效未能得到临床实践验证,并且价格通常比旧药更高。 同时,一些进口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与国产兽药效果并不大,但其价格则会高出很多,若选用新药或进口药治疗猪病,可能会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但防治成本明显增加的情况。 因此,猪病防治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应选用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具有显著治疗效果的常用抗菌药物,若普通药物药效不佳,具备新药或进口抗菌药应用需求时,需要对药物说明书进行详细阅读与分析,并做好此类药物与同类药物成分的对比,明确药物成分之间的差异后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而保障抗菌类药物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
2.3.2 合理组合搭配抗菌类药物 猪病防治过程中,抗菌类药物作用机理、应用疗效存在差异,临床上可联合用药,以增强防治成效、减少用药副作用。 例如,在阳性菌或阴性菌防治时,联合应用青霉素与链霉素效果良好,也可将庆大霉素及四环素两种抗菌类药物联合施用。 同时,防治由金葡萄球菌导致的败血症时,可联合应用庆大霉素及青霉素,同时此种抗菌药物配伍对变形杆菌的抑制效果也极佳。猪病防治过程中,具备良好联合增效用药配伍的方案还有新霉素与土霉素配伍、恩诺沙星与阿莫西林配伍、氟苯尼考与多西环素配伍。 采用这几种抗生素配伍方案能够显著提升抗菌药物敏感度,能够有效扩大抗菌范围,对于继发性、并发性感染或是久治不愈的重症病例治疗效果均较为理想。 但抗菌药联合应用时,要密切关注与预防拮抗反应。 拮抗反应是由于配伍不适合所致,不仅会影响药效,还可能出现毒副作用。 例如,将青霉素与磺胺类制剂联合应用后,药物会出现浑浊或沉淀等理化反应,并且药物颜色也会发生变化,会影响用药成效。此外,猪病防治时,尽可能选择两种药物联合应用,配伍药物尽量不超过三种,以免配伍不当增大拮抗反应发生率。
抗菌药物对于生猪疾病具有显著的预防与控制效疗,但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要重点防范用量过大导致的药物残留问题,避免病原菌抗药性增强、降低猪肉产品食用安全。 应用抗菌类药物时,要规范性与针对性用药,杜绝抗菌药滥用现象,应遵循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合理制定抗菌药应用规划,并应结合猪病症状对症下药,合理规范用药流程,还要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最新公告规定,科学选择抗菌药物类别、严格把控用量剂量,选用适合的给药方式。 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控制用药疗程、严格落实休药期制度,做好旧药与新药、进口药对比分析、合理配伍抗菌类药物,以最大化发挥抗菌药物应用作用,降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