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丰,曾容愚,李建涛,崔世莉
(1. 天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128;2.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66;3.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畜牧发展局水泉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喀左 123000)
过高的环境温度会抑制母猪的采食行为,因为母猪不能通过蒸发的形式进行散热,为降低体内的高温,母猪会通过减少或不摄入饲料的方式来降低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从而避免热应激带来的影响。 产房环境的高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受自然气候的影响。 这种情况在夏季多见。 当环境温度高于28 ℃时,采食量会由18 ℃时的5.67 kg/d 下降至29 ℃时的3.08 kg/d (堵晶晶等,2014;张浩杰等,2018)。 随着猪舍内部环境温度的升高,哺乳母猪会减少将近50%的采食量。 这样一来,母猪膘情难以得到完全恢复,使断奶后配种率降低。 乳汁分泌减少,影响仔猪增重(农华杰等,2011)。 二是猪舍的通风和仔猪保温灯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冬季多见。 毋庸置疑,夏季环境非常容易引起母猪产后不食。 除此之外,在冬季也容易出现类似情况。 与夏季不同的是,冬季气候寒冷,猪舍外的温度要远低于猪舍内的温度,间接影响着猪舍内部环境。 为提高猪舍内温度,生产人员会通过减少产房通风量,以及开启产床电热板和供暖设备来提高猪舍内温度。 若产房温度高于24 ℃,将会抑制母猪的采食行为(邓银华,2019)。
饮水可润湿母猪食入口中的干料,有利于吞咽饲料且不会发生食管堵塞。 母猪每采食1 kg干料,需饮水5 ~8 L,日耗水量为30 ~45 L (乔春生和凌辉,2006)。 饮水不足会直接影响母猪的采食,不便于其吞咽干料。 当你发现母猪频繁站立、不食、啃咬料槽或水嘴、躺卧等表现时,就应怀疑饮水嘴是否堵塞,水流量是否较低,水线是否堵塞,猪场是否大面积的停水。
妊娠阶段以限制饲喂为主,而从妊娠30天后至分娩前是母猪体况恢复阶段,倘若未根据母猪体况做好相应调整,便会引起母猪产后不食。 母猪分娩一周后是以自由采食的方式进行饲喂的,一般是每天饲喂2 次或3 次。 每次饲喂后总会有部分母猪存在吃不饱的情况,这就需要根据母猪剩料情况调整料盒刻度,但给多或给少都会影响母猪后续的采食量。 为保证母猪吃饱喝足或提高哺乳仔猪断奶重,猪场人员会从某天开始,直接在原有日饲喂次数基础上增加一顿同样饲喂量,结果是吃不饱的吃饱了,本来已经吃饱的,面对新增加的一餐只能表现为不食的情况。 另外,产后饲喂过多的精料(如豆粕等) 也会因消化不良而造成母猪不食。
为方便饲养工作,产房饲喂多以干料饲喂为主,不常喂湿拌料。 因为,湿拌料每次饲喂时都需往料槽加水,甚至母猪吃料后还要冲洗料槽,所以很多猪场很少采取这种饲喂方式。湿拌料可促进哺乳母猪的采食(张书存和郝玉兰,2003),以及增加泌乳量(吴淼禄和汪传辉,2008)。 在干料和湿料之间,猪更喜欢吃湿料(杨国明,2006)。 有的哺乳母猪精神状态正常,卧下不食,给予湿拌料后,母猪开始采食。
1.5.1 咬乳性应激 现如今,很多猪场为避免仔猪应激和减少疾病感染,都已取消了对仔猪的剪牙操作。 但仔猪在吮吸乳汁过程中,避免不了用犬齿去夹住乳头吃乳,这种突然的咬乳行为必然让母猪感受到疼痛,以致于母猪不敢起身吃料。 有学者对四组仔猪操作进行了对比研究,分别是剪牙和断尾组、假剪牙(用手指甲做个剪牙动作,不剪牙) 和断尾组、假断尾(用手指甲做个断尾动作,不断尾) 和剪牙组、假断尾和假剪牙组。 与剪牙和断尾组相比,在处理后的第3 天,假剪牙和断尾组的母猪表现出了更多的躲避行为。 在产后第5 天,不同处理组母猪的乳房伤痕差异显著(P<0.05),而产后第二周和第三周不同处理组母猪乳房伤痕的差异不显著(P>0.05) (付玲玲,2016)。 这也说明,咬乳性应激对母猪的采食影响是短暂性的。
1.5.2 免疫应激 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可降低疾病对猪群的影响。 但避免不了免疫应激反应,这与很多因素有关: 1) 疫苗质量,如疫苗佐剂类型(油性、水性)、内含毒素、带有其他病毒、疫苗保存方法不当等;2)疫苗回温: 疫苗免疫前回温不彻底,或不回温直接操作;3) 针头质量: 是否煮沸消毒、带有倒刺、针头长度不够、针头粗细(关乎痛感);4) 免疫阶段: 母猪刚分娩不久或一周内(加剧免疫应激);5) 免疫注射位置: 靠近耳根(脓包)、靠近肩胛骨(脓包)、靠近颈椎、刺入深度不够(脓包)。 以上不良因素皆会引起应激反应。 出现应激后,母猪会表现不食等情况。 疫苗引起的应激反应往往是短暂的,一般3 ~5 天就可以恢复采食了。
1.5.3 药物应激 伴随着发病季节的到来,猪群很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为降低疾病对猪群影响,饲料里总会加入相应的药物来做保健,然而有些药物苦味较重,这对于早已经习惯某种饲料气味的母猪来说,无疑是一种应激,具体表现为暂时性的不食。
1.5.4 换料应激 饲料的突然改变会引起肠道便秘,而便秘可影响母猪的采食。 由母猪分娩前的低蛋白日粮转为高蛋白日粮,改变了大肠吸收和分泌液体的能力,使大肠变得满实而发生便秘,导致母猪不食。 或者由于妊娠前期限制饲喂量,怀孕80 日龄后,采用自由采食模式使母猪采食大量高能量、高蛋白饲料,导致营养吸收不全,引起便秘,而不食(崔春生等,2007)。
1.5.5 分娩应激 分娩对母猪来说是一次较大的应激。 母猪分娩后,腹腔快速的收缩、排空,原来聚集在子宫周围的血液开始向肠胃、肝脏、肾脏等部位分散,此时会给这些部位造成较大的负担,肠道的蠕动开始减慢,从而引起母猪产后不食(梁晓宏,2021)。 经过长时间的分娩后,产后的母猪一般比较疲乏,所以,母猪产后短期内不愿意起来吃料。
产房母猪是否会过早发情取决于带仔数的多少,正常每头母猪平均带仔数为10 ~12 头。个别母猪因带仔少或不带仔,一般会早发情(凌芳海和潘泽鹏,1998;郝占东和于化洲,2015),而发情母猪常表现外阴红肿,或黏液流出,半静立(轻按压不动) 或或完全静立状态(重按压不动),不食。
1.7.1 传染性疾病 母猪产后的抵抗力很低,加上免疫预防和生产管理不到位,就会使其感染上各种传染性疾病。 猪瘟、口蹄疫、蓝耳、流感、伪狂犬、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 (蔡永华,2013;朱瑞凯,2019) 等发热性疾病会抑制母猪采食中枢,造成产后不食。 同时,临床还可发现母猪粪便干燥、尿液茶褐色或红色、皮肤发紫或发红、皮肤针尖大小出血点、红疹块、喘咳、腹式呼吸等。 除此之外,母猪感染流行性腹泻(PEDV) 后也会表现为母猪不食 (张备等,2022)。
1.7.2 非传染性疾病 除了一些传染性疾病外,母猪产后无缘无故出现发烧(40 ℃以上)或不烧、食欲差、卧地不起、恶露流出不止(呈红白、黄白色)、腹胀(胎衣腐败自溶)、粪干等部分症状时,应怀疑母猪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炎、胎衣自溶和乳房炎。 这是由于接产人员胳臂消毒不严、助产操作频繁、分娩时间较长、产床堆积粪便、乳头擦伤、地面污秽不洁等导致的(蔡永华,2013)。
产房环境温度一般在18 ~22 ℃为适宜。建议夏季产房不超过21 ℃ (蔡永华,2013),冬季不超过24 ℃ (邓银华,2019)。
(1) 哺乳母猪饮水量在1.8 ~2.0 L/分钟为好(乔春生和凌辉,2006)。 在炎热季节,哺乳母猪的饮水量在2.7 L/分钟为好(郑斌等,2017)。
(2) 每次喂料前查看猪舍内用电和用水情况,排除停电和停水。 每次喂料后逐头查看不吃料母猪,排除水嘴和水线堵塞问题,以及水流缓慢问题。
(1) 饲喂方式: 少喂勤添可促进采食。 先逐排少放料,然后待母猪吃一半后放剩余料。也可以每个单元用推车推料,去为未吃饱母猪补料。 每次一小撮子料,料量大概为0.1 ~0.5 kg。
(2) 饲喂次数: 饲喂一天3 次,如果新增一次饲喂,需每次少喂勤添,让母猪适应2 ~3天,直到完全吃料。
(3) 采食偏好: 根据母猪喜好情况,对于个别不吃料的母猪,可适当加入一些水拌成湿料,促进其采食。
(1) 咬乳性应激: 母猪不会一直不吃料,当其为仔猪放乳后,因饥饿就会主动采食了。
(2) 药物应激: 喂料前空腹3 小时左右,然后再加入抗生素饲喂,可适当配合加入葡萄糖或红糖,以及喂带有奶香味的小猪料来刺激采食。
(3) 免疫应激: 正常疫苗免疫后都会存在应激反应,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饲料加入喂带有奶香味的小猪料诱食,个别应激反应严重的母猪注射科特壮和维生素C (免疫活病毒疫苗不可以使用(马建春等,2020)。 脖子肿包的母猪,患处涂抹鱼石脂软膏或取紫花地丁草药捣烂后外敷。
(4) 分娩应激: 从分娩后第2 天母猪吃料开始,每天加喂0.5 kg,直到可以自由采食。与此同时,母猪也要每天轻轻拍打两肩中间部,督促母猪站起来吃料和饮水。 对于站起来不主动吃料的母猪,用小型的平板塑料饭铲盛一小堆粥料往母猪嘴角内部的脸腮处或舌根处缓慢放料,经本人试验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为减少交叉感染,可每个单元多采购一些小型塑料饭铲。
(5) 换料应激: 猪场确实需换料的,建议逐渐过渡进行,且饲喂阶段和料型一致。 若料型不一致,需逐渐过渡进行。 具体操作是,每顿料中少量加入新换饲料,直到完全吃料。
寄养可有效避免母猪过早发情的情况,而且的确需要寄养的,也要遵循以下方法。 (1)寄养前确认栏位之间的个体信息是否接近。 根据初生仔猪大小、初生日期及体重来进行寄养。 (2) 留小不留大。 同一窝内仔猪中小的留下(1 kg左右的仔猪),大的寄养(1.5 kg 左右),避免小仔猪引起应激。 (3) 气味混淆。在吃初乳前,被寄养的仔猪与本栏仔猪混在一个箱子中,或者全身涂抹本栏母猪尿液和粪便,减少母猪咬仔情况发生。 (4) 母猪带仔数量。 根据母猪有效乳头,合理安排寄养仔猪数,平均一头母猪带仔10 ~12 头/窝,不可低于10 头/窝。
2.6.1 传染性疾病 猪病是复杂多变的,尤其现在的疾病混合感染现象非常普遍。 为避免一些病毒性或者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提前做好疫苗免疫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做好基础免疫。 比如口蹄疫、猪瘟和伪狂犬,这些疾病四季多发且影响较大,所以每年都会免疫,以降低发病概率。 具体规范如下:
口蹄疫: 大猪一年普免3 ~4 次(1 头份/头,天蹄清),断奶猪50 ~70 日龄免疫1 次(1 头份/头,天蹄清),80 ~100 日龄免疫第2次(1 头份/头,天蹄清)。
猪瘟(猪瘟E2 基因亚单位疫苗): 大猪一年普免2 ~3 次(1 头份/头,天瘟净),小猪30 ~70 日龄免疫1 次后(0.5 头份/头,天瘟净),即可上市出栏。
伪狂犬: 阳性场,3 日龄滴鼻,10 周龄和14 周龄各免疫1 次(1 头份/次,天伪清)。 阴性场,可选择不滴鼻,8 周龄和14 周龄各免疫1 次(1 头份/次,天伪清)。
(2) 季节性疾病免疫。 比如流行性腹泻等,按季节提前免疫,预防疾病。 具体规范如下。
流行性腹泻: 跟胎免疫,母猪在临产前28天和14 天各免疫1 次(1 头份/次,天福清)。季节性普免,9 月份和10 月份各免疫1 次(1头份/次,天福清)。
蓝耳: 稳定场,母猪在妊娠后40 天和产后15 天各免疫1 次(1 头份/次,天蓝净);后备猪在配种前20 周和24 周各免疫1 次(1头份/次,天蓝净);仔猪14 日龄免疫1 次(0.5 头份/次,天蓝净),有些场建议35 ~50日龄进行2 免(1 头份/次,天蓝净)。 不稳定场,免疫1 次后,间隔3 周再免疫1 次(1 头份/次,天蓝净)。
2.6.2 非传染性疾病 除了疾病外,还要注意一些常规的操作细节。
(1) 接产助产做好消毒,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手臂操作,或者使用滴露,或者新洁尔灭溶液。
(2) 产床粪便勤清。
(3) 发现乳房炎及时治疗。 按每100 kg体重,鱼腥草2 支兑头孢注射,一天一次。 外用可选用仙人掌进行涂抹。
(4) 母猪分娩后宫内一次灌入宫炎净50 mL,一天2 ~3 次,连续用2 ~3 天,以减轻疼痛。
(5) 填补产床损坏地面,避免对乳头和乳房造成伤害。
2.6.3 个体治疗
(1) 产后躺卧不食,伴随体温升高者:
方案一: 上午青霉素G 钠盐(160 万单位/支) 按每kg 体重2 万~3 万单位,一次3 ~6支,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稀释200 ~500 mL,一日静脉注射1 次。 静脉注射青霉素1 小时后,一侧颈部肌肉注射庆大霉素(10 mL,20 万单位/支),按照每1 kg 体重0.1 ~0.2 mL,一次1 ~4 支。 使用两种药物3 ~4 小时后,不再静脉注射青霉素,而选择一侧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另一侧颈部肌肉注射维生素C 5 ~10 mL,三种药物连用3 ~4 天。 如遇高烧不退母猪,不注射维生素C,改成退烧药治疗,如复方氨基比林 (安痛定) 5 ~10 mL,1 天1 次。
方案二: 上午颈部一侧肌肉注射3 ~6 支青霉素G 钠盐(160 万单位/支),安痛定5 ~10 mL,混合一次注射。 另一侧颈部肌肉注射林可霉素10 ~ 20 mL (1 g/瓶),每1kg 体重0.1 mL。注射三种药物6 小时后,除了林可霉素和安痛定不注射外,青霉素再注射一次。 三种药物连用3 ~4 天。
(2) 产后子宫严重感染者:
可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30 ~50 mL,青霉素、链霉素各100 万单位被稀释后注入子宫内,肌肉或皮下注射缩宫素20 ~40 单位(或氯前列醇钠1 mL) (聂军和刘瑾,2018)。 缩宫素注射位置选择在外阴两侧,距离外阴部2.5 厘米处,外阴旁斜向外45°角度刺入。
(3) 咳喘严重者:
颈部肌肉注射林可霉素10 ~20 mL (1 g/瓶),每1 kg 体重0.1 mL,每日1 次。 或者上午一侧颈部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2 ~3 支(10 mL,100 万单位),按每kg 体重0.1 ~0.15 mL。 另一侧颈部一侧肌肉注射3 ~6 支青霉素G 钠盐 (160 万单位/支) 混合安痛定5 ~10 mL 注射。 注射三种药物6 小时后,除了安痛定不注射外,其余跟上午一样用药方案。 三种药物需连用2 ~3 天。
综上所述,引起产后母猪不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饲喂次数的改变、饮水不充足、温度过高、免疫应激、分娩应激、咬乳性应激、换料应激、药物应激、过早发情、疾病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母猪的采食。 所以说,发现了母猪不食,不一定就要打针。 根据实际的情况有选择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切以减少应激为前提,关注母猪的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