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学敏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5)
生猪饲养场的消毒,本质上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灭特定病原体,抑制其生物活性,阻止其继续分裂增殖,从而降低特定环境或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的浓度,达到阻断疫病传播的目的,包括化学消毒法、物理消毒法和生物消毒法[1]。 在生猪饲养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消毒方法是化学消毒法。 然而,由于消毒剂种类和成份繁杂,作用机制不一,靶向病原微生物也不同。 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动物疫病及其病原体,如何选择有效的消毒剂,降低疫情的发生,是生猪饲养场生物安全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酚类消毒剂能抑制脱氢酶、氧化酶等活性,起到抑菌作用,还可使病原微生物发生蛋白变性,从而达到灭菌效果。 此外,酚类消毒剂还具有表面活性作用,能够破坏细菌类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膜,溶解菌体,达到杀灭细菌的效果。 常用的酚类消毒剂有甲酚 (50% 邻、对、间位3 种甲酚的混合物溶液又称来苏儿))、苯酚(石炭酸)、复合酚(酚、醋酸及十二烷基磺酸钠等配制而成的水溶性混合物) 等。
醛类消毒剂能凝固病原微生物蛋白,起到灭菌作用,具有广谱、灭菌能力强、易挥发等特点,对各类病原微生物均具有良好的杀灭和抑制作用。 缺点是对人和猪的呼吸道、皮肤及黏膜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多用于圈舍及场区环境的消毒,甲醛和戊二醛较为常用。
碱类消毒剂能破坏病毒或细菌蛋白酶,使细胞结构蛋白发生变性,起到抑菌消毒的作用。 特点是具有强腐蚀性和刺激性,对病毒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因此多用于地面、圈舍、运载工具、料槽等区域的消毒,制备成低浓度溶液时,也可以用于衣物、工具等的浸泡消毒,常用的有氢氧化钠(火碱、苛性钠)、氧化钙(生石灰) 等。
强氧化性消毒剂是通过氧化反应,破坏病原体中蛋白酶,抑制病原体代谢能力,阻碍其生长增殖,从而起到抑菌消毒的作用。 具有广谱、高效、起效快的特点,但也存在刺激性强、消毒效果持续时间短、性质不稳定等缺点,多用于圈舍、运载工具及环境等的消毒,常用的有过氧乙酸、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卤素类消毒剂是通过卤化或氧化作用,促使病原体蛋白质变性、分解,丧失生理活性,从而起到灭菌杀毒的作用。 卤素类消毒剂具有渗透性强、化学性质活泼等特点,但也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在光照下易丧失活性,常用做地面、工具、饮水和皮肤黏膜的消毒,常用的有碘伏、碘酒、漂白粉等。
表面活性剂是通过改变细菌等病原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促使其内部蛋白脱出、变性,破坏其菌体细胞完整性,从而达到灭菌消毒的作用,具有广谱、作用快速、无刺激性等优点,常用于物体表面、工具、无菌间等地的消毒,常用的有新洁尔灭、洗必泰等。
选择消毒剂应该遵循使用方便、有效、性质稳定、对应消毒对象的消毒效果明显、刺激性低或无刺激性等原则,此外,根据生猪生物安全防控实际需要,依据当前流行的疫病及其流行特点,结合相应的消毒对象,选择最合适的消毒剂种类。 生猪饲养场常见的消毒对象包括猪舍、地面、墙壁、工具设备、饮水、储水设备、猪只、猪排泄物、垫料、饲料、运载工具、饲养人员及其他入场人员等。
在使用消毒剂时,一定要现使用、现配置。 根据当前消毒对象以及消毒剂性质,采用喷淋、熏蒸、铺撒、浸泡、擦涂等方法,结合清扫、冲洗、蒸煮、紫外线光等物理消毒方式,实现有效地消毒。 例如,入场通道地面要铺设喷撒了火碱的消毒垫;入场车辆要经过存有消毒液的消毒;消毒喷淋和熏蒸的方式适于对于猪舍、地面、墙壁等进行消毒[2],消毒前要清空猪舍,对污染区如地面、墙壁、料槽、粪污等部位要进行充分的清扫和冲洗;如要带猪消毒,则要及时清理猪舍,保证猪舍整洁无粪污、饲料残留,采取对猪无刺激性的消毒剂或低浓度下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集中收集的猪排泄物,可以利用生物热发酵的方式集中堆肥处理。
配制消毒剂时要严格遵循消毒剂说明书,并注意相应的配伍禁忌,避免消毒剂之间发生作用,导致消毒效果降低或毒性增大。 配制消毒剂应选用含杂质少的纯净水或自来水。 冬季为保证消毒剂溶解效率和消毒剂充分发挥,配置消毒剂的水要适当加热至25 ~35 ℃,夏季则使用常温水即可。 为保证消毒效果,一般使用的消毒剂要现用现配,过夜没用完的消毒剂效果会大打折扣,无法再用。
为了保证消毒效果,生猪饲养场要制定好消毒程序和消毒制度,不同污染区域由不同的人员负责消毒作业,及时更新消毒剂,保证消毒剂使用浓度达标,保证不同区域的消毒频次,场区门前消毒垫要保持湿润,夏季要减少喷洒的间隔时间,冬季要注意防止上冻,车轮消毒池内消毒剂深度要保持在15 cm 以上,以充分浸泡轮胎的各个角落;在疫情严重期,要适当加大场区和猪舍内消毒频次,在保证猪只和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依据说明书适当提高消毒剂浓度和用量,同时,为防止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要定期更换不同性质的消毒剂[3]。
将采样稀释后,使用荧光定量PCR 方法即分子生物学方法[4]或菌落培养等方法开展检测评价,可以检测消毒效果。 采用荧光定量PCR 方法时,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代表没有该种类病毒及其核酸的存在,则消毒效果达标;如果检测为阳性,也有是因为有灭活的病毒的核酸片段存在,并不能100%说明有未灭活的病毒存在,因此具体还要看检测CT 值(是指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的检测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可以指示出该样本中的病毒核酸含量的浓度) 的高低。 但对于一般的生猪饲养场来说,只要检测结果为阳性就应该重新对阳性区域开展彻底的冲洗和消毒后再重新检测,直至阴性。 采用菌落培养方法时,要设定对照组,包括空白组(用同批次空白培养基培养)、阴性组(用同批配置的中和剂溶液接种空白培养基培养)、阳性组(用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菌悬液过夜培养后接种空白培养基培养),计算消毒前后菌落数及杀菌率,当空白及阴性对照应无菌生长,阳性对照细菌生长良好,且杀菌率≥90%,判为消毒合格,其余为不合格。
消毒时要尽可能降低对生猪和人员的影响。 做到先彻底清洗再开展消毒,消毒人员和消毒时间要相对固定,可以选择在下午开展消毒工作,消毒过程中不要惊吓到猪只,按照消毒程序均匀消毒每个区域,不留死角,如果生猪刚刚接种完疫苗,要间隔48 h 以上再开展消毒,熏蒸消毒后如果是空舍,应密闭24 h以上,再进行通风,保证消毒剂充分作用,如果是带猪消毒,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前提下,要加强通风,促进场地干燥。
在当前非洲猪瘟防控的背景下,消毒是生猪饲养场保稳定、促发展、求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广大从业者一定要认识其重要性,选择正确的消毒剂,使用正确的消毒方法,完善科学的消毒程序,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对生猪及其生长生产环境进行定期的、彻底的消毒,未雨绸缪,方可始终。 生猪饲养场要培养建立本场消毒技术人员,配合兽医和其他工作人员,妥善开展消毒操作,有针对性的更换消毒剂,降低消毒成本,提高消毒效率,减少环境破坏,提升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