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超
(辽宁职业学院,辽宁 铁岭 112099)
近些年,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已成为主要的养殖方式。 但寄生虫病依然普遍影响着猪生产,尤其是肠道内寄生虫占猪寄生虫种类的绝大多数,它可导致猪只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机体免疫力下降且诱发其他疫病的继发感染,严重者甚至还会造成猪只的死亡,对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本文就寄生于猪肠道内寄生虫的种类、诊断方法及防治进行论述。
猪蛔虫病是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内引起的猪常见的寄生虫病,其主要引起仔猪发育不良、发育停滞形成“僵猪”,甚至死亡。 该病在集约化养殖场及散养的猪只均可发生。 在饲养管理不良及卫生条件较差的猪场,其发病率较高。 尤其3 ~5 月龄仔猪,蛔虫的感染率较高。 蛔虫的生活史简单,患病猪的粪便中有大量的虫卵,其对外界的抵抗力强,能长期存活。 虫卵在适宜的环境下可发育成感染性虫卵。 当易感猪吞食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到达小肠、钻入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并在体内移行,在移行过程中主要引起猪肝脏和肺脏病变,猪只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异嗜、贫血、黄疸等症状。 当虫体重返小肠并发育为成虫时,成虫会机械性地刺激肠黏膜,引起腹痛;数量较多时,会堵塞肠道,严重时会因肠破裂而引起猪只死亡;在饥饿的刺激下,虫体会进入胆管,并造成胆管堵塞,导致黄疸、贫血、剧烈腹痛甚至死亡。
猪球虫病主要是球虫寄生在猪肠道上皮细胞内引起的寄生虫病,也是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 等孢属的猪等孢球虫是重要的致病种,多感染7 ~10 d 龄仔猪。 患病猪的粪便中存在卵囊,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孢子化卵囊,一定数量的孢子化卵囊经口进入猪消化道,在胃肠液的作用下释放出子孢子,子孢子钻入肠壁进行裂殖生殖及配子生殖,配子在肠腔内结合为合子,再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感染性卵囊进入猪体内几天后便会出现腹泻,患病猪排出淡黄色或白色、恶臭、水样或脂样的粪便,衰弱、脱水、发育迟缓,严重时发生死亡。
猪鞭虫病是由猪毛尾线虫寄生于猪的大肠,主要引起仔猪的一种寄生虫病。 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猪消化道内,在小肠中释放并钻入肠绒毛间发育,然后移行到盲肠和结肠并钻入肠腺,经蜕皮逐渐发育为童虫。 成虫寄生在肠腔中。 猪只轻度感染时无症状表现;严重感染时,出现顽固性下痢,步态不稳,弓背,体重下降,粪便带血及脱落的黏膜上皮,甚至排出黑焦油样粪便。 猪只贫血、消瘦,甚至死亡。
猪棘头虫病是由蛭形巨吻棘头虫在猪的小肠,主要引起8 ~10 月龄猪的一种寄生虫病。金龟子等甲虫是该虫的中间宿主,因此,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多发,且放牧猪的感染率较高。 猪只因吞食含棘头囊的甲虫时感染,棘头虫的吻突吸附在肠壁上,造成肠壁损伤、发炎、坏死。 临床可见感染猪下痢、贫血、消瘦、发育迟缓;严重感染时体温升高,腹痛、便血,食欲废绝,甚至死亡。
本病是由3 种寄生在猪结肠的食道口线虫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幼虫在宿主肠壁上形成结节,又称结节虫,故本病又称结节虫病。 感染性幼虫通过口腔进入猪消化道,在小肠内脱壳后移行至结肠并侵入黏膜深部,在肠壁上形成结节,之后幼虫在结节内蜕化返回肠腔并发育为成虫。 当猪只反复感染时,会在肠壁上产生大量的结节,结节破裂后形成溃疡,引起顽固性肠炎。 患猪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贫血及消瘦。
本病又称杆虫病,是由兰氏类圆线虫寄生在仔猪小肠黏膜引起的寄生虫病,3 ~4 周龄仔猪感染最易感。 温暖、潮湿的环境更适合幼虫的发育和存活,因此,本病多在夏季多发。 感染性幼虫可通过口腔和皮肤进入仔猪体内。 皮肤是主要的感染途径,虫体经皮肤钻入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肺、气管,再经吞咽进入小肠发育为成虫而侵害肠黏膜。 患猪临床表现为腹痛、下痢,粪便中带有血液及肠上皮。 当移行性幼虫进入心肌、脑或脊髓时,可引起仔猪急性死亡。
本病为人畜共患病,是由结肠小袋虫寄生在猪的大肠所引起的。 猪吞食结肠小袋虫的包囊而感染,在胃肠液的消化下,滋养体逸出并定居在大肠内。 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滋养体又形成包囊。 因此,结肠小袋虫以包囊和滋养体两种形式寄生于大肠内引起病变。 此病在我国南方地区多发,主要危害仔猪。 一般情况下,本病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仔猪抵抗力下降,消化机能紊乱时可造成溃疡性肠炎,临床表现为腹泻、粪便中混有血液及肠黏膜,严重时可发病2 ~3 d 后死亡。
肠道寄生虫主要引起患病猪的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如确认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常通过检查粪便中的虫卵来对肠道内寄生虫病进行诊断。
该天然气的低位发热量为Qdr=36.59MJ/Nm3,高位发热量为Qgr=40.52 MJ/Nm3,两者相差为3.93 MJ/Nm3,该差值即为烟气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在一般燃气锅炉排烟温度下,水蒸气仍处于过热状态,因而由锅炉排烟所带走的汽化潜热占低位发热量的比例可用式1求得。
2.1.1 直接涂片镜检 直接涂片镜检是最简单的虫卵检查法,但如果粪便中虫卵少时,检查率低。 方法是取50%甘油生理盐水或蒸馏水1 ~2 滴滴加于载玻片上,再挑取少许粪便并与之混合涂布成薄层,加盖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2.1.2 水洗沉淀法 取5 ~10 g 粪便捣碎,加150 mL 常水搅拌、用金属筛或纱布过滤,滤液静置沉淀30 min 后弃去上清液,保留沉渣并反复洗涤直至上清液透明,最后弃去上清液,用吸管吸取沉淀物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镜检。 为了节省时间,也可将第一次过滤的滤液置于离心机中,以2 000 ~2 500 r/min 离心沉淀1 ~2 min,弃去上清液,沉渣反复水洗、离心沉淀,直至上清液透明为止,最后弃去上清液,取沉渣进行镜检。
2.1.3 饱和盐水漂浮法 取5 ~10 g 粪便捣碎,加入饱和食盐水100 mL 混合过滤,滤液静置45 min 后,用直径0.5 ~1 cm 的金属圈平行接触液面,提起后将液膜抖落于载玻片上,如此多次蘸取不同部位的液面,加盖玻片后镜检。
2.2.1 猪蛔虫 猪蛔虫卵可用漂浮法进行检查。 受精的虫卵为短椭圆形,大小约为(50 ~75) μm× (40 ~80) μm,卵壳厚,内为圆形卵细胞,卵细胞和卵壳之间的两端有新月形的空隙。 未受精的虫卵较狭长,平均大小为90 μm×40 μm,卵壳薄,内为油点状的卵黄颗粒和空泡。
2.2.2 猪球虫 可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显微镜下可见球形的淡黄褐色球虫卵囊。
2.2.3 猪鞭虫 猪鞭虫虫卵可用漂浮法进行检查。 粪便中虫卵显微镜下呈黄褐色、类圆形,外部光滑,两端存在塞状结构。 肠内容物检查,可见棕黄色的新鲜虫卵,大小为(52 ~61) μm× (27 ~30) μm,外形如同腰鼓,两端存在塞状结构,且具有较厚的卵壳[2]。
2.2.4 猪棘头虫 可采用直接涂片法或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中虫卵。 显微镜下虫卵呈深褐色,正椭圆形,大小为 (80 ~ 100) μm ×(42 ~56) μm,两端稍尖,卵壳厚,卵内含有棘头囊[3]。
2.2.6 类圆线虫病 采集新鲜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虫卵的检查。 类圆线虫虫卵小,呈椭圆形,卵内有一卷曲的幼虫。 病死动物剖检,可刮取小肠黏膜置于清水中可发现虫体。虫体长3.1 ~4.6 mm,食道长,占体长1/3[1]。
2.2.7 结肠小袋虫病 本病可采用直接压片进行检查,挑取少量粪便置于载玻片中央,再滴加生理盐水1 滴,使其与粪便充分混合,将粪便中含有的颗粒物质用镊子除去,盖上盖玻片,放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是否有滋养体或包囊[4]。 滋养体能运动,呈卵圆形或梨形,大小为(30 ~150) μm× (25 ~120) μm。 包囊不能运动,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40 μm,外被两层囊膜,内含一个虫体[1]。
根据猪只不同生产阶段的营养需要,调整饲料配方,尤其是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要满足需要,以提高猪只的抵抗力。 采用“全进全出” 制的饲养模式,空舍启用前彻底消毒,以杀灭圈舍内的病原微生物及虫卵。 适时通风,保证圈舍内干燥;冬天做好防寒、夏天做好降暑工作。
卫生条件差是寄生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每天及时清除粪便并合理处理,减少猪只与粪便的接触。 在驱虫期间,要对粪便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在北方夏天不少于3 周,冬天不少于3 个月,可有效杀死粪便中的虫卵。 同时,还应对猪舍进行化学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0.015%百毒杀、0.2% ~0.3%过氧乙酸、0.2% ~0.3%次氯酸钠等,以上消毒剂也可对猪只进行喷雾消毒,这样既可杀死圈舍内虫卵,又能杀死猪体表的病原体。
3.3.1 制定驱虫计划 对于无症状的猪场每年需制定驱虫计划,依据本地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选择广谱、高效的驱虫药,并制定合理的驱虫方案。 以下方案可供参考: 仔猪在转群前、后备母猪配种前、妊娠母猪分娩前15 d左右都需进行一次驱虫;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新引进的猪只需进行二次驱虫。预防性驱虫要选用广谱低毒的驱虫药。
3.3.2 驱虫药的使用 对有症状的猪场,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
常用的驱线虫药有: 敌百虫,按80 ~100 mg/kg 体重内服;左旋咪唑,按1 kg 体重7.5 mg 内服或注射;阿苯达唑,按5 ~10 mg/kg 体重内服;伊维菌素,按0.3 mg/kg体重皮下注射,或按0.1 mg/kg 体重口服。
抗球虫药有: 百球清 (5% 混悬液) 按20 ~30 mg/kg 体重口服;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按0.33 mL/kg 体重静脉注射。
驱棘头虫的药物有: 阿苯达唑,按30 ~40 mg/kg 体重内服,1 星期后再服1 次;左旋咪唑: 按15 ~ 20 mg/kg 体重内服,或按7.5 mg/kg 体重肌内注射。
治疗结肠小袋虫病的药物及方法为: 甲硝唑,按30 mg/kg 体重口服,每天2 次,连续使用3 天;严重腹泻可皮下注射二硫酸阿托品2 ~ 3 mL 注射液,同时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4]。
3.3.3 驱虫注意事项 ①合理选择驱虫药,根据药物说明书明确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及疗程。 ②为了防止用药过量而引起中毒,驱虫之前必须对猪只进行称重或估测体重,然后准确计算用量;在进行大批驱虫治疗或选择新药时应对少量猪预试,观察药物效果以确保安全性;驱虫后的3 ~5 小时内,应密切观察猪群,一旦发现中毒现象立即急救。 ③母猪妊娠期如需驱虫应选用低毒的药物。 可以在产前2 周进行驱虫。 为防止仔猪药物中毒,哺乳母猪不能进行驱虫。 ④肠道内的寄生虫通常在投药后4~8 小时开始排出体外,因此驱虫时间可在傍晚进行,待第二天早晨饲喂前清除粪便,避免猪只与粪便中的虫卵接触。 必须注意的是,驱虫后粪便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以便杀死虫卵。对于料槽、水槽及猪舍地面、墙壁还应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可以杀灭寄生虫卵和幼虫。 ⑤明确药物的休药期,防止药物残留,保证食品安全。 例如注射用伊维菌素对猪的休药期为18天,阿苯达唑的休药期为7 天。
总之,肠道寄生虫对猪生产危害非常大,我们必须了解当地寄生虫的流行形式,定期监测掌握本猪场寄生虫的发生情况,制定科学的驱虫方案,以降低感染率、切断传播途径,有效控制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生。